餐桌上的人情与伦理:中国人的信任观(二)

来源 :烹调知识·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所谓高科技的推动下,如现代保鲜技术以及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使得食物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商品,利益而非健康成为食物这种商品追求的唯一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中,我们就不难理解现代社会中某些商人们为了赢得人们对其食物的信任与消费以获得高额的利益,用虚假广告来包装产品,而在实际生产时却使用各种化学成分(如用柠檬黄染色小黄鱼)来以次充好,或是直接用其他的非食物来制造食品。可見,食物既是多数人维持生命的营养之源,也是少数人获取财富和权力的源头。这些人生产出来的伪劣食品自己并不使用,而是售卖给他人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对自己的家人或朋友,他们则会选择告知一些内幕,让他们不要购买和食用。这些生产伪劣食品的商人们在对待饮食之事上,也是要做到内外有别地差序对待,他人的生命他们无所谓,而自己家的人却要保护起来,不能让他们碰这些食物。
  
  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自己人概念,一般有信得过靠得住的含义,而外人则相反。在大多数人看来,商业性的餐厅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盈利赚钱,而非给每一位顾客提供最安全最健康的食物,受到运营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在菜肴的选料购买清洗和烹饪过程中很难做到对每个细节的重视和把握。厨师们制作出来的菜肴毕竟不是给自己人吃的,而是给他人吃的,他们的职业道德规范也并不能时时刻刻地起到强而有力的约束作用,因为在中国人的眼中,规范不过是写在纸上的一种空泛的约定,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才是真正决定责任与义务的重要标准。这一点恰如中国人差序的正义,即正义与否是要依据相互交情的多少来厘定,因此它并非在任何场景任何状况下都是普遍适用的,它是通过相互的关系被决定,它本身具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可见,此类食物并不能包含如同自家人的那份厚重的责任心和情感,因此对公共餐饮的信任也就很难通过对他人和制度的信任而得到保证。
  在现代饮食和营养主要兴起之前,人们要吃什么,是依国家民族或地区代代相传的文化。前面提到了较为闭合性的乡村社会在熟人关系基础上体现出的对日常饮食生活的信任是来自于对食物生产过程的熟悉以及家人在食物制作过程中赋予的责任和情感,也就是说对食物本身的熟悉和对制作食物的人的熟悉造就了我们对食物的较为强烈的信任感。而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土地,离开了乡村,他们对食物原本的直接接触和了解越来越少,却越来越多地从商店餐馆获得食物。在此体现出来的人与食物之间关系的转变带来了今天频频出现的食品安全意识与问题,可见,人们对食物本身的陌生以及陌生人为我们制作出来的食物带给我们的是不确定性和低信任感的饮食心态。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所描述的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曾经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而今天却演变成为人们要啧啧称赞的欣赏对象。
  人与食物之间的伦理学
  人与食物之间关系的变异人类社会的发展变革包含了人与食物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在中国历史上,有几次重要的食物或者饮食上的改变:火的发明使用,让直立猿人可以熟食肉类食物;农业的出现,让人类由采集变为栽培植物;面食的输入,使中国饮食文化由粒食文化进入粉食文化;美洲农作物(如玉米马铃薯等)的传入,提供了重要的粮食后盾;第五次的突破,则是美国速食快餐的进入和流行。在这些饮食的变革中,给人类和食物之间的关系带来最大改变的是最后一点,即随着食物生产和制作的工业化标准化和全球化而来的速食和快餐的流行。人们从原本对食物的一如既往的熟悉转变为现今一反既往的陌生。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和使用让食物有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其生产和制作也越来越多地被机器所替代通过人为的加工,食物由物品变为商品,因而现代人更多地将其称之为食品而不是食物,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也成为食品的购买者而非食物的生产者。
  现代社会人与食物之间关系的疏离,引发了一系列涉及全球范围饮食文化的革新与此同时,对人类饮食健康与安全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性,从科学家政府官员到普通的民众,他们都如此深入地参与其中这种社会现象背后体现了一个重要的意识或者说心态,便是人们对食物的信任机制的转变。在西方社会学学者的眼中,信任是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存在的,与制度的因素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密切相关。在中国,信任二字,从写法上来看,各自都有人字作偏旁,可见中国社会中的信任是与人有着莫大的关联。中国人的信任体现得更多地是对人的信任或者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信任,而非对制度或机构的信任,在饮食之事上,这种意识表现得尤为明显。以熟人关系为基础的中国乡村,自给自足的饮食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对食物有着一种毫不犹豫的信任感,这种信任一方面来自于人与食物之间本身的亲密关系,更重要的是对自身与家人或熟人关系的肯定,因为经由他们手中的食物是被赋予了某种责任或情感的。而以陌生人关系为主体的现代社会,市场化或者说商品化了的饮食生活方式,给原本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稳定性的饮食状态带来了很多陌生的不确定性的因素。陌生人的相遇是一件没有过去的事情,而且多半也是没有将来的事情。陌生的食物也就无法唤起我们的过去以及负责我们的未来,因此由与自身毫无关系的他人或者没有任何情感的冰冷机器制造出来的食物,让人们在享受现代饮食生活多样性的同时,缺少了与传统饮食相比的那份依赖与信任。
  费孝通曾经描述中国人的社会交往和互动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的形态,即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因此,在这样的社会关系结构之中,人们对食物的信任也是遵循着此种差序的状态,人们更愿意去相信与自己关系亲密或自己熟悉的人手中的食物,而质疑陌生人给予的食品。也就是说,对食物的信任程度的高低,更多地是源自与提供食物者的关系的远近父母为我们亲手烹饪的食物,无论从科学的角度看安全与否,我们都会对此毫不怀疑,安心食用;而取自于公共餐饮的食物,即使再健康安全,也需要通过广告的宣传大众的评论等方式来获取我们的信任。因此,就中国人而言,对于食物的信任程度更多地不是取决于科学,也不是由制度而定,而是依托于与此相关的人以及自身与其的关系远近。
  从另一个角度看,提供食品的人则是倾向于将自己生产出来的劣质食物销售给与自己毫无关系的陌生人,却让与自己关系紧密的亲人或朋友远离这些问题食品,也形成了一种差序的区别对待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面对商业利润的诱惑,饮食安全与健康的生产质量标准在某些食品生产商的眼中被认为是可以根据销售对象的不同来进行伸缩调节的,对待其食物的消费者并非一视同仁,而是依据不同的远近关系而有所差别。正是这样的以己为中心的内外有别的社会关系结构的逻辑形成了当前中国社会食品安全问题的症结以及人们对食物的认识和信任的心态。
  中国社会在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前行的道路上,人们饮食生活方式的转变不可避免,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人与食物之间关系的变动,从熟悉的食物到陌生的商品,从自然的馈赠到工业的生产,从自给自足到仰给于人这些转变的过程使得人类对食物以及饮食生活有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认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饮食安全的风险与隐患,随之而来的便是人们对食物信任机制转变的探讨。西方社会在现代食品的生产与管理方面似乎给了我们一种可以参照的标准和规范,以获取更多人对当前较为普遍的工业化食品的信任与消费。但是与他们不同的是,中国人对于食物的认识和饮食的实践并不是依靠所谓的科学或制度来获得信任,而更多地是对与该饮食相关的人的亲疏远近关系的认定,因而形成了一种差序的信任。这是一种建立在私的观念基础之上的信任关系而非是公共意义上的,只有在这样的认识之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转型期中国社会中的饮食信任问题,一旦这样的认识基础丧失了,饮食信任的建立与运行就会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境。
  (连载完)
其他文献
我国各地的烧饼品种,多种多样,不胜枚举。论烹制方法,有烤的,有烙的,有煎的诸等。就馅料来说,有荤的,也有素的。就口味而论,有甜的,也有咸的。可在林林总总的烧饼家族之中,您品尝过烂面烧饼吗?!我可以肯定地为您回答:大多数人没有。烂面烧饼是扬州一带的传统美食,外地没有。不信?!您“百度”一下,一切就不言而喻了。  放眼全国,烂面烧饼虽是小众美食,但在扬州一带,却是一道大名鼎鼎的大众美味。烂面烧饼外观浑
鼠:说起美食,俺也吃了不少东西了,但俺觉得最好吃的还是油,要不然俺干嘛从小就冒着下不来的危险爬上灯台去偷油吃呢?  牛:俺能吃啥呀,当然是草呀,俺的本职工作就是“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当然俺年纪大了后吃的草会选嫩一点的,“老牛吃嫩草”嘛。  虎:俺是肉食動物,随着社会的进步,俺是越来越文明了,俺不再直接捕食动物了,吃的都是宰杀好了的肉食,不知道再过些年,俺会不会再文明些,肉食要煮熟了才吃?  兔:
老干妈辣酱排骨  食材:猪排骨500 g,老干妈香辣酱两大匙,独蒜一个,老姜一小块,熟花生仁两大匙,料酒两大匙,盐适量。  做法:1. 排骨洗净斩段飞水,捞出沥干水分。  2. 姜、蒜均剁末。  3. 锅中放油烧至五成热,下姜、蒜末炒出香味。  4. 再下老干妈香辣酱稍炒。  5. 倒入排骨、料酒翻炒约2 min。  6. 加0.5~1.0 L水(视个人喜欢排骨的软硬度而定),加盖用大火烧沸后改小
我抵达古巴的第二天,用3比索(CUC)在街边买了个热腾腾的芝士培根披萨。然而当地人买同样的披萨却只用了20古巴比索(CUP)。  1 CUC=25 CUP,一个约合人民币5.3元的披萨卖给游客要20元。就在这个瞬间,我懂得了古巴特殊的物价双轨制。这个经历了海盗侵袭、奴隶贸易、西班牙殖民统治、独裁与革命的国家,如今正处在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餐桌也在跟着一起改变。  每家民宿的主人都竭力向我推销他们的
梁实秋(1903-1987),近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散文家,原籍杭州,出生于北京,是我国20世纪20年代崛起的新文学流派——新月派的理论主将。1923年秋,他曾和许地山、谢冰心等著名作家,同船赴美留学。回国后,长期从事教育和文学理论工作,先后在(南京)东南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青岛大学等名牌大学任教。并在他任主编的《新月》月刊上发表了大量论著及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1949年
酒局是男人应酬结交的一个重要场合,而在酒局上,总有那么几类人,大家都乐于和他们喝酒聊天,非常招人喜欢,这些人都有什么特征呢?  善于调节气氛  他们是酒桌上的郭德纲,聚会时的岳云鹏,三杯下肚,俏皮话就源源不断的从嘴里蹦出来,把大伙逗得前仰后合,你都不知道他哪弄的这么多段子,有他们的酒局永远不会冷场,谁想组个热闹的酒局,准得喊上他。  能开得起玩笑  同事阿军不能喝酒,但在酒桌上超受欢迎,因为大家都
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就提出,水果和蔬菜摄入量过少是全球十大死亡高危因素之一。我国颁布的居民膳食指南中,也多次强调每天吃果蔬的重要性。但国人果蔬摄入和关注度到底是什么样的?来看看最新发布的《2016中国国民果蔬关注度大数据》吧!  果蔬大数据发布,国人吃的远远不够  国人果蔬吃太少,半数蔬菜不足,八成水果不够!这是日前,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今日头条、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联合首次发布
强调地方政府“守土有责”,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财政“向基层倾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张高丽在新一届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传递出高层治理“食品安全”顽疾、保障“餐桌上的民生”的决心和信心。  告别“九龙治水”,强调“守土有责”  张高丽指出,全面落实各方责任,地方政府“守土有责”,监管部门履职尽责,企业承担主体首责,消费者主动参
抚顺满族有一传统面食叫豆面卷子,亦称豆面饽饽。祭神时多以此为供品。豆面卷子的作法:将黄米以水浸泡后磨成面,和匀,擀成薄片,入锅蒸熟,再将黄豆炒熟磨成面,均匀撒于其上,卷起后以刀切成3.3~6.6 cm长的卷子,其色金黄,食之黏且香。豆面卷子的作法来源于饽饽蘸豆面的吃法。而满族人吃饽饽蘸豆面之俗,则有一段佳话。  传說在很久以前,满族人的祖先都住在黑龙江以北地区,那里天寒地冻,不长五谷,人们都以打猎
人的探索精神来源于对食物的探索,我们之所以要去拼命地发现世界、创造生活,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食物和温饱,这是帮助我们寻找内心的直接方式。  在浙江省龙游县幸福路的西边,“倪记·佛跳墙”大概可算一个标志性建筑,在食客熙熙攘攘、推杯换盏之间,没有人会想到,此时,这个酒店的老板倪利忠就端坐在酒店的阁楼,正在一个不过12 m2的空间接受访谈。而这个阁楼,一张办公桌、一个书柜、一个茶几,简简单单,倪利忠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