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之旅 古城西安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run46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的春天,随一家企业到他们远在西安附近的天然药物基地采访,作为总部与基地的沟通活动更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每年清明都会有部分员工在企业负责人的带领下,来到西安古城寻古、黄帝陵祭祖。看起来这是比较有意义的一种企业文化,将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的祭拜作为增强企业内聚力的一种手段。跟随他们一路千里驱车从华北大地前往黄土高原,整整用了12个小时,全程都是现代化的高速公路,但从辛苦角度而言却要远胜于坐火车了。自古祭拜祖先之事,都要风尘仆仆千里返乡,容不得半点歇息,方才显得那份恭敬,还深恐误了清明的时节。
  


  同年,台湾地区国民党和亲民党主席连战、宋楚瑜那趟踏遍关中的“寻根之旅”成为华人世界的新闻焦点。他们为什么要先到西安,先去祭华夏之祖,而不先回家乡祭祖,我想这就是国人常说的“认祖归宗”吧。轩辕黄帝是海内外公认的人文初祖,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先后都有题字,立于庭中;特别是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共祭黄陵时,毛泽东亲笔题写的“祭黄帝陵文”手迹,字体汪洋姿肆,飘洒俊逸,雄健有力。凡有大事必告祖先,走进轩辕黄帝陵可以见到抗战胜利时写的祭文。香港、澳门回归时更有纪念碑铭,历朝历代奠祭皇帝留下的碑文,虽已残破,却全都摆放在院中,依稀可见当年皇帝和群臣祭拜轩辕黄帝的胜景。想到有朝一日,那块将伫立在黄帝陵中的祖国统一的纪念碑将会由谁来写,还是一个很大的悬念,但至少两岸人民已经在轩辕黄帝脚下许了大愿,有因必有果,就一定能够实现的。
  早春的陕西已经相当热了,特别是黄土高原更比华北燥热,仿佛夏季提前到来。在陕西黄陵县桥山,清明节前一天的黄帝陵龙旗飘扬,工作人员都忙碌着准备着第二天也就是清明节的国家公祭典礼。在黄帝陵后面的桥山上,又新建了全部由花岗岩建筑的祭祀大殿和可以容纳万人的广场,和南面古老的黄帝陵相呼应,成为现代黄陵的重要标志。黄帝陵山前有很大一片水景,这在缺水的陕北其实是一个精心设计的人工湖,正门西侧还有几排砖窑让人想起这是典型的陕北风光,构成山环水抱的古典陵园的美。来者需要走过一座石桥,再沿着高高的台阶走上去,抬头才能看到肃穆的黄帝陵大门,可以说是古典陵园建设的完美体现。桥山前的湖水被称为印池(龙池),系由沮河古道改建而成,占地300余亩,蓄水量46万立方米。满山古柏,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交相辉映,为黄帝陵平添了无限灵气。据说全国共有黄帝陵七处,甘肃、河南、山东、河北等地都有黄帝陵,但只有陕西西安北面桥山的黄陵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想必这一选择也是经过历史专家经过多年详细考证的。黄帝陵再往北去不远就是著名的延安了,那是一个改变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地方,不知道这是否有着某种契合。
  


  华夏腹地,八水绕长安,人杰地灵,一幅王城气象。去西安看什么?看文物还是看文化?寻什么?寻新奇还是寻根?1100多年,这里先后有12个王朝建都,她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秦始皇一统华夏的首都,是盛唐传奇的见证,更有近代风雨恩恩怨怨,难回首。古罗马的奥古斯都曾说:“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这句话用在西安上最为合适不过了,在西安的地上地下,前尘往事无数,在西安的周边静卧着汉唐皇陵无数,堪称“秦中自古帝王州”。帝王陵墓之中,秦始皇更是独领风骚。
  中古以后,西安和国都无缘,宋、元、明、清皆不在关中定都,这是华夏文明走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起源于关中,又岂能永附于关中?西安这座城市,是世界第一座百万人的大都市,尽管不做帝都已久,但“一砖一瓦,都是皇城记忆,一坊一塔,尽皆帝都气象”。虽说一道无形的历史帷帐从此让西安和后来波澜壮阔的历史远离,却成了热衷于文化寻根者们难忘的故都之一,当地文人更以“废都”调侃。其实谁都知道西安不仅远没有废,大唐后的1000多年,一直紧随着历史的步伐,并以关中文化之都和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并称,极具地方特色的绘画和文学,浸淫着古典之美。秦川大地每有著名的文物出土,都让当地的文人们平添无数话题。不知道旅游圈流行的“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说法是不是最早从陕西开始的,陕西陵墓和庙宇之多堪称中国之冠,就算是驱车天天看,没有个把月也看不完的啊。
  不过,有一座陵墓属于例外,它不是一般的坟墓,是奇迹。若是寻前朝之根,就不能不来秦陵一看。西安灞桥东去10余里是秦始皇的陵冢,诗人李白称“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言下可见这座秦陵的规模,李白当年不知道秦陵有兵马俑和丰富的地下文物,而那种恢宏气势还是深深震撼了千余年之后的诗人。记得在一部国外拍摄的金字塔的纪录片中,把秦陵作为中国的金字塔作为列举,从卫星地图上看也的确如此。和汉唐帝王以山为冢的做法不同,秦始皇陵封土原高约115米,陵基近似方形,状如覆斗;现存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是典型的人工建筑。秦朝三大工程:秦陵、长城和阿房宫,如今仅完整存下的就是这座秦陵,而且不曾被盗。秦帝国虽然短暂存在,却深远地影响了2000年的封建王朝,沿用秦制,采取中央集权成为历代的传统。
  秦陵东侧1500米是举世闻名的兵马俑所在,一共有三座发掘坑,其中以1974年发掘的一号坑兵马俑军阵最为宏大。但是遗憾的是,这座坑的保护反而最差,兵马俑上的彩绘色彩都不曾留下,吸取经验之后,对二三号坑都采取大部分埋藏、少量展出的办法,故而看不到这种上古的军阵气势了。走入宏大的兵马俑坑展厅,唯一的一个感觉就是震撼,不管你曾经在图片和电视上看过多少次也一定要现场去看,而且不能匆匆而过,最好带上一个双筒望远镜站在军阵的正面观察每个俑面上的不同细节,仿佛零距离的触目惊心之感,让人久久难平。秦俑取像于陕西关中一带的秦人,在西安走在街上会发现有些当地男人都有和秦俑相似的面貌特征,仿佛换上一身盔甲再上些土色就是古代的秦人将士。
  


  既是寻根,我们要寻找真正的古城,那就在西安,西安完整地保留着明代的城墙。尚未进城,远远可见巍峨的城楼,深宽的护城河,和现代化的都市丝毫没有矛盾。这也许是让北京最为感到惭愧的事情之一,作为元明清三代古都,北京用新抹去了她的旧,高大的城墙荡然无存,作为一座完整的城已经破了;而西安内城完整,街道格局成井字形布局,没有高大建筑,道路林木丰富。吃罢当地的各种特色面食,饮了几杯稠酒之后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沿着钟楼两侧步行,趁着昏黄的灯光,悠远地传来秦腔的吼嗓,钟楼两侧广场都是来遛弯的悠闲市民。比较有趣的是还遇到了两个人用三轮车拉来了自制的天文望远镜,两块钱看一次,看了一下镜中所见火星、木星清晰度居然不错。
  书院门是内城永宁门东侧的一段街道入口,立有书院门牌坊,从南大街走到这条街,感觉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两旁红漆格子门半开着,大大小小的湖笔从门檐上面垂下来,如是一条浸透墨香的路。沿街有200多间店铺及百余摊位,以经营文房四宝、古玩玉器、首饰珠宝、古今字画、书籍字帖、工艺品为主,就如同北京的琉璃厂,南京的夫子庙一般;亦儒亦商的店家也不在少数,特别是画店。西安画派特别有名,一些名家自己的画店不但是绘画展览,更是画家之间切磋的场所。街中的“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西北四大书院之冠。书院门的街市之所以兴旺,也缘于沾了孔庙的文气。孔庙附近必然是历代文人学子聚集之所,随着文房四宝和古今书籍的流通,文化市场也就兴隆起来。孔庙的碑林收藏了从汉至清代的2300多方碑刻,多数是唐人所作,可以近睹欧阳洵、颜真卿、柳公权的书帖刻石,以及王羲之、苏轼等名家的墨宝。不禁想到,练习书法,又能常去碑林临摹古人,这西安的文人岂不是占尽天下地利人和了……
  


  西安还可以寻佛学之根。佛学作为外来文化,唐朝是其真正本土化成为中国文化一部分的时期,玄奘无疑是最重要的人物。城东南的慈恩寺大雁塔相传就是为了保存他从西域取回的经书和舍利子。造塔时玄奘亲自担运砖石,两月,佛塔造成。塔有五级,层层中心都有舍利子,每层都放有一两千枚,总数达一万多枚舍利子,顶层以石为室。武后长安元年(701年),五层塔倒塌,改造为十层,后又改建为七层至今。其中流传颇广最为著名的《心经》就是玄奘在此译出,“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如诗一般的文字,震撼着众生的心灵,面对大雁塔背诵了《心经》的文字,犹如再一次向这位盛唐高僧深深致敬。
  匆匆来去的西安寻根之旅,颇令人有很多意犹未尽的感觉。了解一个城市,不是走马观花可以做到,也不是在这里工作几年就可以的;若能无忧无虑在这座城生活一段时间,哪怕只有月余,闲来无事,去翻读这座城里城外的各个角落,把每天的体验记成文字,定会终身难忘的。西安就是一座需要这样翻读、寻找的古城。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