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宾背景
陈嫦娟:历任广东省邮电管理局副局长,中国电信集团广东省电信公司副总经理,世纪龙信息网络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现任中国网通广东分公司总经理,北京邮电大学广东分院名誉院长。
采访手记
在广东通信业,陈嫦娟是个绕不过去的名字。从34年前广州电信局的一名普通工人到今天广东联通的副总,她见证和引领了广东通信业的整个发展历程,创造了广东邮电多个“第一”。没有正式上过大学的她,现在是两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和导师。在陈嫦娟的人生字典里,学习和创新是两个关键词。
在预约这次访谈的时候,许久不与媒体打交道的陈嫦娟犹豫了一下。她说,自去年主动退居二线后,正忙着北京邮电大学广东分院的EMBA管理工作,这对她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采访最终就约在学院进行,知天命之年的陈嫦娟依旧活力干练,思维敏捷,谈及过往的业绩,总是嫣然一笑。她说自己更愿意向前看,尝试新的挑战。
于莉:您有很多头衔和身份:官员、企业高管、教授,自己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陈嫦娟:可以这么说吧,前面那些官员、老总的称呼对我来说都是往事如烟了,其实一直以来我心里都是喜欢人家称我陈老师,或者叫我院长。因为我自己比较喜欢学习,学习的同时也喜欢去传授、分享知识。我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当老师了,我们国家的电话从老式转盘变成自动化计算机管理的过程我是有参加的,那个设备我是广东第一个参加学习的。1982年我被选派到香港培训,那时候还很封闭,我们这边的机器跟香港差距非常大。记得在香港酒店,我们用英文填写相关表格时都是胆战心惊的,英文基础也不好,在那种心态下去香港学习计算机管理电话,长达20周时间不能回家。回来后,广东邮电要搞程控电话,我就是第一代设备的培训老师。那段时间,我一直都是在广东电信局的机房做这种新的计算机电话设备,做工程调测,搞培训。所以说我很早就开始当老师了。
于莉:您现在还有留意通信业的进展吗?您对中国通信业的现状有何评价?您认为中国通信业在全球处在什么位置?
陈嫦娟:我还是很关注通信业的,虽然现在从事教育。至于中国通信业的现状,可以用两个数字来说明,我们国家现在的手机用户超过10亿,互联网用户超过5亿。这两个数字在世界上是排第一的,因此中国通信业从规模上来说是第一的。
于莉:从其他方面来讲呢?
陈嫦娟:其他方面,比如从老百姓比较关心的打国际电话比较贵等,是需要改进的,至于国内电话、互联网目前都不算贵,我去过英国、美国考察,那里也都不便宜。另外,在服务方面,我们与香港的一些运营商、美国一些互联网公司相比,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和提升的空间,特别是创新比较多的业务和服务。电子商务方面,我们国内几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在很多地方不但要跟国外学,也要跟国内的腾讯、阿里巴巴学,我们自己的一些机制、创新、服务还是不够。
于莉:您从电大到函授再到博士,一路走来都不放松学习、随时充电,这种强大的动力来自哪里?
陈嫦娟:紧迫感、危机感。在上世纪80年代,危机感是比较强的,比如从人工电话到计算机电话,那时资料都是英文的,就要学英语了;90年代就更多了,互联网、宽带、网站像雨后春笋般涌现。1995年广东省邮电管理局成立拓展办,我是主任。那时广东邮电有几个第一:中国第一个窄带互联网、第一个宽带互联网、第一个互联网网站21.cn、第一个商业智能网、校园卡、电子商务。回首那段经历,如果不吸收外面的东西、不学习,不可能有创新,不可能做这些事情。
于莉:业界、媒体常在您名字前冠以“女强人”、“铁女人”,怎么看待这些称呼?
陈嫦娟:上世纪90年代媒体就一直这么说,但我希望你们不要这样认为,如果你们认为我是这样一个人物的话,我的家庭就不稳定了。
于莉:您其实比较排斥这样的称呼?
陈嫦娟:对,实质上我不是个女强人,因为广东邮电20世纪90年代在全国都是处于领先地位,可能大家觉得我作为一些新业务的领头人,做出了一些业绩,加上领导的重视培养和难得的机遇,让大家形成了那样的印象。
于莉:您的名字其实很女性化、很诗意,但性格中又表现出刚毅、豁达的一面。
陈嫦娟:事业上的刚毅和豁达是传承自父亲,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虽然他去世很早。
于莉:您父亲是南下干部,母亲是向往进步的大家闺秀,这样的组合在20世纪50年代很有代表性。南北文化的差异对您的家庭有什么影响?
陈嫦娟:我觉得是南北文化的融合造就了我。先说语言,由于父亲是山东人,在家里只要父亲在场都讲普通话。我母亲是广东人,地主家庭出生,新中国成立前毕业于中山大学。我们家是严母慈父,我上面有四个哥哥,孩子多,母亲管教就比较严格一些,而父亲相对来说对我比较宽厚。我还是很幸运的,出生在这种四野干部南下的家庭,母亲又很有文化底蕴,用现在话说我是“富养”长大的。即使父亲在“文革”中也受到一些冲击,但我有哥哥的保护,上山下乡3年我就回城了,虽然高考失败,后来还是电大、函授一路读下来,所以我还是非常幸运。
于莉:籍贯上您是跟随父亲,山东,您回过那个籍贯上的故乡吗?您觉得是山东父亲对您的影响大还是广东母亲对您的影响大些?
陈嫦娟:我对故乡很眷恋,经常回老家,家乡有很多亲人。我特别喜欢一首歌,筷子兄弟的《父亲》,这首歌我感受很深,父亲和山东对我的影响是很深的。我虽然在广东长大,能讲流利的广东话,但我的思维方式用的语言是家乡普通话。我发现,在正式场合我的广东话是说不顺的,平常的阅读、写文章都是用普通话思维。我认为骨子里自己是山东人,其实从相貌上来说,广东本土也没人认为我是广东人。
于莉:虽然媒体称您“女强人”,“铁女人”,但也有很多人称您是“知心大姐”、“人生导师”,您怎么看待这些对比鲜明的人生角色?
陈嫦娟:我想这个可以分三个阶段的经历来说。我在邮电管理局的时候,那时相当于官员;搞网通时,我属于企业家;再后来搞教育,我就是老师的角色。第一阶段在国有的老邮电,是很封闭的。那时参加局务会,一大桌领导都是男性,就我一个女的,而且都比我年长,官气十足,你都会有一种恐惧感。后来到了规划处,特别是宽带拓展办,来了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他们在老邮电那种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就会多次碰壁,安排分配等遇到很多挫折,我这个处长就去给他们协调争取利益。另外,他们小青年刚来,我这个女领导还负责给他们张罗着找对象。那时有一个玩笑,说陈处长第一忙工作、第二忙创新、第三忙同事、第四忙学习、第五忙女儿、最后留点时间给老公。第二阶段当总经理的时候,是从零开始,而且广东电信来了300个老电信的员工一起跟我创业,我对他们的成长也是很关心的,一步步带着他们从开始的零收入到后来广东网通收入30个亿。前一段如果说我是“大姐”的话,那网通这一段时间就算是“导师”了。 于莉:您觉得作为女性要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陈嫦娟:女性天性上容易情绪化,往往在心胸上不够开阔,有时候毅力和坚持也稍显不足。所以我培养女干部,要求她们首先一定要心胸放宽,第二要控制情绪,不论遇到什么事,自己要很快调节,不能由着天性,要对自己的岗位负责,第三,要做成一件事男女都一样,一定要坚持,百折不挠,很多时候不是自己没有能力,而是没有坚持,最后放弃了,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比如我现在健走,每天一万步,开始坚持两三个月的时候,自己感觉状态特别好,就去动员北邮的校友,动员政协的人去参加。去年我组织很多活动,开始响应并不大,后来我就在微博上每天记录健走情况,想通过我的10万粉丝去影响同事、校友,光送出去的计步器就有1000部了。今年组织的健走活动有很多人参加,规模就很大,包括北邮EMBA班学员,他们都在健走。前段时间有个班长过来跟我说,这一年下来影响的参与健走的有近1万人。现在五六个省的联通公司都有人在健走,还有移动和政协的朋友们都在走。因为你觉得它是一个好事情,值得做的,那就坚持做,不管有多难,最后一定会被大家接受的。这像一种甘地的“大道而行”的理念,以自身表率来宣讲带动。我做成这件事,对大家健康有利,自己也很开心。
于莉:您常说作为女性要自爱,您怎么解读“自爱”?
陈嫦娟:这个“自爱”首先是要爱惜自己,接纳自己,取悦自己,不要对自己太苛刻。自爱离不开自立,包括工作上的能力、学习的能力、经济和精神上的独立。
于莉:职业女性要怎样来很好地平衡家庭和事业?
陈嫦娟:我自己其实平衡得并不算好。你如果在工作上投入的时间精力多了,分给家庭的必然少了,这点我很感谢我先生的包容。但是一旦回到家里,一定要认清自己妻子、母亲的角色,角色的转换特别重要,不能把单位工作上的事情掺到家里来,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于莉:您在通信业一干30多个年头,这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无法想象的,您怎么看待年轻人频繁跳槽的现象?
陈嫦娟:我是不赞成年轻人特别是大学刚毕业就蜻蜓点水似的换工作,因为这样没有积累,一个人的成长是有周期的,起码在一个地方要待3年。我女儿在英国刚工作一年,她也遇到很多人际交往上的问题,这点东西方都一样,我跟她沟通时希望她能坚持3年。我以前在企业曾经对年轻人说,一个单位值得你留下有三个条件:第一,这个行业、单位是自己选择的感兴趣的;第二,这个单位的领导值得你敬佩的、可以跟随的,有一个好的企业文化,特别是这个领导培养了你,不该离开;第三,如果这个公司或单位没有给你很大的委屈,不要离开。年轻人要有积累,他们都是接受我这个观点的。
于莉:您现阶段的生活重心是什么?
陈嫦娟:重心还是学习,去年接了北京邮电大学广东分院的工作,开了两个EMBA班,这对我来说也是陌生的,从零开始边干边学。另外,中山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请我去讲课,过去我是开讲座,现在是任教,所以要啃书本,了解管理学的教程,讲课、备课、看书,很费时间。7月初,我的博士论文通过,也花了很多时间。还有单位的一些咨询、培训,也要兼顾。回过头来看,还是对不起老公,时间的分配上还是得再作调整。
于莉:您给人的印象一直都很有活力、很积极,有特别沮丧的时候吗?您平时怎么释放压力?
陈嫦娟:当然有,不过这跟人性格有关系,我从1978年到现在,在邮电行业工作了34年,遇到的沮丧压力太多了。我最近去讲管理课的时候,无论是团队管理,还是个人压力管理、人际沟通、情商的培养,有4句话特别重要:如果你的态度改变了,你的行为就改变了;如果你的行为改变了,你的习惯就改变了;如果你的习惯改变了,你的性格就改变了;如果你的性格改变了,你的命运就改变了。我现在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是存疑问的,人们说性格决定命运,最关键的其实是态度决定命运,态度就是你的思维方式和你的心态。
于莉:您平时有阅读习惯吗?哪些书对您影响最大?
陈嫦娟:分阶段吧,我在邮电管理局时,更多关心通信新技术方面、电子商务类专业的书;当老总时,管理类的书看得很多,哈佛《商业评论》我每期都看;这段时间,因为要讲课,看的书更广泛;互联网我会看百度文库、MBA.lib网站。因为我自己的经历,对创业创新感受很深,我现在正给学生教授一些可训练的创新技巧。一个人的记忆力随着年龄是衰退的,但一个人的创造力增长到一定阶段是平的。
陈嫦娟:历任广东省邮电管理局副局长,中国电信集团广东省电信公司副总经理,世纪龙信息网络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现任中国网通广东分公司总经理,北京邮电大学广东分院名誉院长。
采访手记
在广东通信业,陈嫦娟是个绕不过去的名字。从34年前广州电信局的一名普通工人到今天广东联通的副总,她见证和引领了广东通信业的整个发展历程,创造了广东邮电多个“第一”。没有正式上过大学的她,现在是两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和导师。在陈嫦娟的人生字典里,学习和创新是两个关键词。
在预约这次访谈的时候,许久不与媒体打交道的陈嫦娟犹豫了一下。她说,自去年主动退居二线后,正忙着北京邮电大学广东分院的EMBA管理工作,这对她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采访最终就约在学院进行,知天命之年的陈嫦娟依旧活力干练,思维敏捷,谈及过往的业绩,总是嫣然一笑。她说自己更愿意向前看,尝试新的挑战。
于莉:您有很多头衔和身份:官员、企业高管、教授,自己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陈嫦娟:可以这么说吧,前面那些官员、老总的称呼对我来说都是往事如烟了,其实一直以来我心里都是喜欢人家称我陈老师,或者叫我院长。因为我自己比较喜欢学习,学习的同时也喜欢去传授、分享知识。我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当老师了,我们国家的电话从老式转盘变成自动化计算机管理的过程我是有参加的,那个设备我是广东第一个参加学习的。1982年我被选派到香港培训,那时候还很封闭,我们这边的机器跟香港差距非常大。记得在香港酒店,我们用英文填写相关表格时都是胆战心惊的,英文基础也不好,在那种心态下去香港学习计算机管理电话,长达20周时间不能回家。回来后,广东邮电要搞程控电话,我就是第一代设备的培训老师。那段时间,我一直都是在广东电信局的机房做这种新的计算机电话设备,做工程调测,搞培训。所以说我很早就开始当老师了。
于莉:您现在还有留意通信业的进展吗?您对中国通信业的现状有何评价?您认为中国通信业在全球处在什么位置?
陈嫦娟:我还是很关注通信业的,虽然现在从事教育。至于中国通信业的现状,可以用两个数字来说明,我们国家现在的手机用户超过10亿,互联网用户超过5亿。这两个数字在世界上是排第一的,因此中国通信业从规模上来说是第一的。
于莉:从其他方面来讲呢?
陈嫦娟:其他方面,比如从老百姓比较关心的打国际电话比较贵等,是需要改进的,至于国内电话、互联网目前都不算贵,我去过英国、美国考察,那里也都不便宜。另外,在服务方面,我们与香港的一些运营商、美国一些互联网公司相比,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和提升的空间,特别是创新比较多的业务和服务。电子商务方面,我们国内几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在很多地方不但要跟国外学,也要跟国内的腾讯、阿里巴巴学,我们自己的一些机制、创新、服务还是不够。
于莉:您从电大到函授再到博士,一路走来都不放松学习、随时充电,这种强大的动力来自哪里?
陈嫦娟:紧迫感、危机感。在上世纪80年代,危机感是比较强的,比如从人工电话到计算机电话,那时资料都是英文的,就要学英语了;90年代就更多了,互联网、宽带、网站像雨后春笋般涌现。1995年广东省邮电管理局成立拓展办,我是主任。那时广东邮电有几个第一:中国第一个窄带互联网、第一个宽带互联网、第一个互联网网站21.cn、第一个商业智能网、校园卡、电子商务。回首那段经历,如果不吸收外面的东西、不学习,不可能有创新,不可能做这些事情。
于莉:业界、媒体常在您名字前冠以“女强人”、“铁女人”,怎么看待这些称呼?
陈嫦娟:上世纪90年代媒体就一直这么说,但我希望你们不要这样认为,如果你们认为我是这样一个人物的话,我的家庭就不稳定了。
于莉:您其实比较排斥这样的称呼?
陈嫦娟:对,实质上我不是个女强人,因为广东邮电20世纪90年代在全国都是处于领先地位,可能大家觉得我作为一些新业务的领头人,做出了一些业绩,加上领导的重视培养和难得的机遇,让大家形成了那样的印象。
于莉:您的名字其实很女性化、很诗意,但性格中又表现出刚毅、豁达的一面。
陈嫦娟:事业上的刚毅和豁达是传承自父亲,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虽然他去世很早。
于莉:您父亲是南下干部,母亲是向往进步的大家闺秀,这样的组合在20世纪50年代很有代表性。南北文化的差异对您的家庭有什么影响?
陈嫦娟:我觉得是南北文化的融合造就了我。先说语言,由于父亲是山东人,在家里只要父亲在场都讲普通话。我母亲是广东人,地主家庭出生,新中国成立前毕业于中山大学。我们家是严母慈父,我上面有四个哥哥,孩子多,母亲管教就比较严格一些,而父亲相对来说对我比较宽厚。我还是很幸运的,出生在这种四野干部南下的家庭,母亲又很有文化底蕴,用现在话说我是“富养”长大的。即使父亲在“文革”中也受到一些冲击,但我有哥哥的保护,上山下乡3年我就回城了,虽然高考失败,后来还是电大、函授一路读下来,所以我还是非常幸运。
于莉:籍贯上您是跟随父亲,山东,您回过那个籍贯上的故乡吗?您觉得是山东父亲对您的影响大还是广东母亲对您的影响大些?
陈嫦娟:我对故乡很眷恋,经常回老家,家乡有很多亲人。我特别喜欢一首歌,筷子兄弟的《父亲》,这首歌我感受很深,父亲和山东对我的影响是很深的。我虽然在广东长大,能讲流利的广东话,但我的思维方式用的语言是家乡普通话。我发现,在正式场合我的广东话是说不顺的,平常的阅读、写文章都是用普通话思维。我认为骨子里自己是山东人,其实从相貌上来说,广东本土也没人认为我是广东人。
于莉:虽然媒体称您“女强人”,“铁女人”,但也有很多人称您是“知心大姐”、“人生导师”,您怎么看待这些对比鲜明的人生角色?
陈嫦娟:我想这个可以分三个阶段的经历来说。我在邮电管理局的时候,那时相当于官员;搞网通时,我属于企业家;再后来搞教育,我就是老师的角色。第一阶段在国有的老邮电,是很封闭的。那时参加局务会,一大桌领导都是男性,就我一个女的,而且都比我年长,官气十足,你都会有一种恐惧感。后来到了规划处,特别是宽带拓展办,来了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他们在老邮电那种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就会多次碰壁,安排分配等遇到很多挫折,我这个处长就去给他们协调争取利益。另外,他们小青年刚来,我这个女领导还负责给他们张罗着找对象。那时有一个玩笑,说陈处长第一忙工作、第二忙创新、第三忙同事、第四忙学习、第五忙女儿、最后留点时间给老公。第二阶段当总经理的时候,是从零开始,而且广东电信来了300个老电信的员工一起跟我创业,我对他们的成长也是很关心的,一步步带着他们从开始的零收入到后来广东网通收入30个亿。前一段如果说我是“大姐”的话,那网通这一段时间就算是“导师”了。 于莉:您觉得作为女性要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陈嫦娟:女性天性上容易情绪化,往往在心胸上不够开阔,有时候毅力和坚持也稍显不足。所以我培养女干部,要求她们首先一定要心胸放宽,第二要控制情绪,不论遇到什么事,自己要很快调节,不能由着天性,要对自己的岗位负责,第三,要做成一件事男女都一样,一定要坚持,百折不挠,很多时候不是自己没有能力,而是没有坚持,最后放弃了,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比如我现在健走,每天一万步,开始坚持两三个月的时候,自己感觉状态特别好,就去动员北邮的校友,动员政协的人去参加。去年我组织很多活动,开始响应并不大,后来我就在微博上每天记录健走情况,想通过我的10万粉丝去影响同事、校友,光送出去的计步器就有1000部了。今年组织的健走活动有很多人参加,规模就很大,包括北邮EMBA班学员,他们都在健走。前段时间有个班长过来跟我说,这一年下来影响的参与健走的有近1万人。现在五六个省的联通公司都有人在健走,还有移动和政协的朋友们都在走。因为你觉得它是一个好事情,值得做的,那就坚持做,不管有多难,最后一定会被大家接受的。这像一种甘地的“大道而行”的理念,以自身表率来宣讲带动。我做成这件事,对大家健康有利,自己也很开心。
于莉:您常说作为女性要自爱,您怎么解读“自爱”?
陈嫦娟:这个“自爱”首先是要爱惜自己,接纳自己,取悦自己,不要对自己太苛刻。自爱离不开自立,包括工作上的能力、学习的能力、经济和精神上的独立。
于莉:职业女性要怎样来很好地平衡家庭和事业?
陈嫦娟:我自己其实平衡得并不算好。你如果在工作上投入的时间精力多了,分给家庭的必然少了,这点我很感谢我先生的包容。但是一旦回到家里,一定要认清自己妻子、母亲的角色,角色的转换特别重要,不能把单位工作上的事情掺到家里来,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于莉:您在通信业一干30多个年头,这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无法想象的,您怎么看待年轻人频繁跳槽的现象?
陈嫦娟:我是不赞成年轻人特别是大学刚毕业就蜻蜓点水似的换工作,因为这样没有积累,一个人的成长是有周期的,起码在一个地方要待3年。我女儿在英国刚工作一年,她也遇到很多人际交往上的问题,这点东西方都一样,我跟她沟通时希望她能坚持3年。我以前在企业曾经对年轻人说,一个单位值得你留下有三个条件:第一,这个行业、单位是自己选择的感兴趣的;第二,这个单位的领导值得你敬佩的、可以跟随的,有一个好的企业文化,特别是这个领导培养了你,不该离开;第三,如果这个公司或单位没有给你很大的委屈,不要离开。年轻人要有积累,他们都是接受我这个观点的。
于莉:您现阶段的生活重心是什么?
陈嫦娟:重心还是学习,去年接了北京邮电大学广东分院的工作,开了两个EMBA班,这对我来说也是陌生的,从零开始边干边学。另外,中山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请我去讲课,过去我是开讲座,现在是任教,所以要啃书本,了解管理学的教程,讲课、备课、看书,很费时间。7月初,我的博士论文通过,也花了很多时间。还有单位的一些咨询、培训,也要兼顾。回过头来看,还是对不起老公,时间的分配上还是得再作调整。
于莉:您给人的印象一直都很有活力、很积极,有特别沮丧的时候吗?您平时怎么释放压力?
陈嫦娟:当然有,不过这跟人性格有关系,我从1978年到现在,在邮电行业工作了34年,遇到的沮丧压力太多了。我最近去讲管理课的时候,无论是团队管理,还是个人压力管理、人际沟通、情商的培养,有4句话特别重要:如果你的态度改变了,你的行为就改变了;如果你的行为改变了,你的习惯就改变了;如果你的习惯改变了,你的性格就改变了;如果你的性格改变了,你的命运就改变了。我现在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是存疑问的,人们说性格决定命运,最关键的其实是态度决定命运,态度就是你的思维方式和你的心态。
于莉:您平时有阅读习惯吗?哪些书对您影响最大?
陈嫦娟:分阶段吧,我在邮电管理局时,更多关心通信新技术方面、电子商务类专业的书;当老总时,管理类的书看得很多,哈佛《商业评论》我每期都看;这段时间,因为要讲课,看的书更广泛;互联网我会看百度文库、MBA.lib网站。因为我自己的经历,对创业创新感受很深,我现在正给学生教授一些可训练的创新技巧。一个人的记忆力随着年龄是衰退的,但一个人的创造力增长到一定阶段是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