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音乐教育中,要始终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凭借教材内容,把握音乐学科特点,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挖掘内涵,寓教于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美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音乐教学的目的,在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在音乐教学中要时时处处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真正使音乐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
关键词:陶冶;体验;培养
一、发挥美育功能,突出思想教育
音乐教育不是单纯的艺术教育,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我早年没接受过音乐教育的话,那么我无论在什么事业上都将一事无成。”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在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音乐本身的功能、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良好的品质。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1.抓住音乐艺术形象的情感体验,在唱歌教学中渗透德育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教学要抓住音乐的艺术形象,从情感入手,启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德育富有艺术性和科学性。如:在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我首先用铿锵有力、充满技巧的语调朗诵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让学生在感知中领悟作品内容,感受到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大无畏斗争精神。其次,声情并茂的范唱,以强烈的情感,生动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和意境。再次,在教唱歌曲时,引导学生唱出力度的变化、速度的对比、旋律的起伏,把歌曲情感的理解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战争年代亿万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斗争的紧迫感,也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激励大家为保卫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奋斗。
2.在音乐知识中渗透德育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教学要从听觉入手,通过听觉及感受来教学音乐基础知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使之生动活泼。
3.在音乐游戏、律动中渗透德育
音乐游戏、律动是最能体现儿童活泼好动天性的一项活动,孩子们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可达到提高认识,辨别是非的能力。如:歌曲《井底的小青蛙》是一首叙事的短小儿歌,歌曲生动幽默地描绘了坐井观天的小青蛙在见到大千世界前后的不同感受。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一部分学生扮演小青蛙,一部分学生扮演大海龟,边唱边模仿动作。通过诙谐有趣的表演,形象地告诉小朋友应该怎样看待自己周围的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在音乐技能训练中渗透德育
音乐技能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素质、发展思维、培养音乐能力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我在声乐合唱训练中,严格要求音色统一,声音、身部间均衡、协调,要学生经常去感受整体声音的协调性及和声效果所带来的美感,感受到整体的凝聚力。因此,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控制自己,学会了协调,学会了顾全大局,团结合作,遵守纪律,并亲身感受到和谐的美,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
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课堂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感受、审美表达、审美创造的能力以及对音乐艺术的兴趣爱好。为了更好地使小学生掌握这门艺术,就必须根据音乐艺术的特点,安排、组织教学活动。
首先要大胆尝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进行节奏表演训练。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要是由教材、乐器、教学活动方式等三种要索,构成的。运用从乐器音响开始训练节奏的方法去激发儿童的音乐情趣,增强儿童的音乐节奏感。在音乐教学中,除了通过一些简单的动作(击掌、拍腿、拈指等)对学生进行不同的音乐节奏训练外,在发展节奏感的训练中,奥尔夫系列化定音打击乐器理更适合于小学生的体发展水平。在明显的大动作中,达到了节拍、节奏的准确无误、即兴表演的灵活多样。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运用不同的打击乐器敲打不同节奏的音响,启发学生根据自已的爱好用不同的乐器弹奏不同节奏的乐曲。通过敲打弹奏,把学生的积极性极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其次,运用“节奏朗读法”进行歌词教学。歌曲的音乐形象不仅包括旋律形象,还包括文字形象。歌词的内容、情感和歌曲和歌曲的旋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歌词,深入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意境。然后组织学生根据不同音符的时值按“节奏朗读法”朗读歌词,理解感受歌曲的内容的情感,在边读歌词、过拍节奏的过程中,学生渐渐地进入了音乐的意境,很快就能跟着旋律唱出歌词、学会歌曲。
再次,以动带静,培养儿童即兴表演能力。教学中,当学生学会旋律、歌词以后,还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想象,把所理解、所感觉的思想感情通过一定的律动或声势即兴表演出来,并通过课间游戏、课外文娱活动进一步深化,以巩固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水平。
三、实施创新教育,强化能力培养
音乐是情感表演艺术,这就要求音乐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歌唱、欣赏、演奏,分析歌(乐)曲的表现手法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而且要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展开想象,去创作表现歌(乐)曲内容和情绪的表演动作,唱出真情实感表演得生动有趣,培养音乐表现的创新能力。
1.创设情境,培养想象力
小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优势,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作用,采用直观教学,激发兴趣,启发学生产生联想。
2.寓教于乐,培养创造力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音乐教学也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运用快乐教学法、尝试教学法,通过启发、讨论,让学生多动脑,勤动手,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去开拓,去创新。
总之,音乐教学的目的,在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在音乐教学中要时时处处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真正使音乐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
参考文献:
[1]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2]邹爱民、马东等编译《音乐教育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音乐教学的目的,在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在音乐教学中要时时处处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真正使音乐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
关键词:陶冶;体验;培养
一、发挥美育功能,突出思想教育
音乐教育不是单纯的艺术教育,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我早年没接受过音乐教育的话,那么我无论在什么事业上都将一事无成。”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在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音乐本身的功能、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良好的品质。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1.抓住音乐艺术形象的情感体验,在唱歌教学中渗透德育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教学要抓住音乐的艺术形象,从情感入手,启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德育富有艺术性和科学性。如:在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我首先用铿锵有力、充满技巧的语调朗诵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让学生在感知中领悟作品内容,感受到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大无畏斗争精神。其次,声情并茂的范唱,以强烈的情感,生动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和意境。再次,在教唱歌曲时,引导学生唱出力度的变化、速度的对比、旋律的起伏,把歌曲情感的理解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战争年代亿万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斗争的紧迫感,也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激励大家为保卫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奋斗。
2.在音乐知识中渗透德育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教学要从听觉入手,通过听觉及感受来教学音乐基础知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使之生动活泼。
3.在音乐游戏、律动中渗透德育
音乐游戏、律动是最能体现儿童活泼好动天性的一项活动,孩子们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可达到提高认识,辨别是非的能力。如:歌曲《井底的小青蛙》是一首叙事的短小儿歌,歌曲生动幽默地描绘了坐井观天的小青蛙在见到大千世界前后的不同感受。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一部分学生扮演小青蛙,一部分学生扮演大海龟,边唱边模仿动作。通过诙谐有趣的表演,形象地告诉小朋友应该怎样看待自己周围的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在音乐技能训练中渗透德育
音乐技能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素质、发展思维、培养音乐能力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我在声乐合唱训练中,严格要求音色统一,声音、身部间均衡、协调,要学生经常去感受整体声音的协调性及和声效果所带来的美感,感受到整体的凝聚力。因此,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控制自己,学会了协调,学会了顾全大局,团结合作,遵守纪律,并亲身感受到和谐的美,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
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课堂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感受、审美表达、审美创造的能力以及对音乐艺术的兴趣爱好。为了更好地使小学生掌握这门艺术,就必须根据音乐艺术的特点,安排、组织教学活动。
首先要大胆尝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进行节奏表演训练。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要是由教材、乐器、教学活动方式等三种要索,构成的。运用从乐器音响开始训练节奏的方法去激发儿童的音乐情趣,增强儿童的音乐节奏感。在音乐教学中,除了通过一些简单的动作(击掌、拍腿、拈指等)对学生进行不同的音乐节奏训练外,在发展节奏感的训练中,奥尔夫系列化定音打击乐器理更适合于小学生的体发展水平。在明显的大动作中,达到了节拍、节奏的准确无误、即兴表演的灵活多样。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运用不同的打击乐器敲打不同节奏的音响,启发学生根据自已的爱好用不同的乐器弹奏不同节奏的乐曲。通过敲打弹奏,把学生的积极性极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其次,运用“节奏朗读法”进行歌词教学。歌曲的音乐形象不仅包括旋律形象,还包括文字形象。歌词的内容、情感和歌曲和歌曲的旋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歌词,深入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意境。然后组织学生根据不同音符的时值按“节奏朗读法”朗读歌词,理解感受歌曲的内容的情感,在边读歌词、过拍节奏的过程中,学生渐渐地进入了音乐的意境,很快就能跟着旋律唱出歌词、学会歌曲。
再次,以动带静,培养儿童即兴表演能力。教学中,当学生学会旋律、歌词以后,还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想象,把所理解、所感觉的思想感情通过一定的律动或声势即兴表演出来,并通过课间游戏、课外文娱活动进一步深化,以巩固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水平。
三、实施创新教育,强化能力培养
音乐是情感表演艺术,这就要求音乐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歌唱、欣赏、演奏,分析歌(乐)曲的表现手法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而且要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展开想象,去创作表现歌(乐)曲内容和情绪的表演动作,唱出真情实感表演得生动有趣,培养音乐表现的创新能力。
1.创设情境,培养想象力
小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优势,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作用,采用直观教学,激发兴趣,启发学生产生联想。
2.寓教于乐,培养创造力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音乐教学也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运用快乐教学法、尝试教学法,通过启发、讨论,让学生多动脑,勤动手,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去开拓,去创新。
总之,音乐教学的目的,在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在音乐教学中要时时处处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真正使音乐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
参考文献:
[1]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2]邹爱民、马东等编译《音乐教育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