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有效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技能的提升、思想方法的掌握。本文主要从把握活动本质、明确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等方面阐述初中数学活动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策略
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新时代的到来,使知识领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知识增长速度愈来愈快、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人们为了生存必须进行快速地学习,课堂教学也随之悄然发生改变,由单纯重视“教”向重视“学”转变,教师要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并给予他们恰当的帮助,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数学活动是数学教学的活动,是师生共同发展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进行循序渐进地学习,促进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转换、迁移,引发富有智慧的数学思考,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一、把握活动本质,完善认知结构
1.教师引导,学生探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技能的训练,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教师为学生提供发现、提问、解决的空间,让学生在操作、质疑、探究中体验“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观念,由“讲师”变为“导师”,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善学”。教师的“教”如果不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不考虑学生的学习主体,就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落实学生主体,引导学生消化、理解、掌握、运用数学知识,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建构。
2.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建立直觉的观念与抽象语言之间的联系,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师生都有交流的主动能动性,要建立民主、和諧的师生关系,让师生之间彼此影响、互相沟通,促进教与学的融合。教师要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要由信息的单向交流变为师生、生生间的多元交流,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学生不依赖于模仿记忆,要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主动实践、调查、观察、思考、猜测、操作、练习,在分享与理解中共建,从而达到以教促学、互教互学的目的。
二、明确教学目的,提升学生素养
1.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传统教学中,数学的符号、计算、证明显得枯燥乏味。其实,数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远离生活,就会令人生畏。教师要关注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自己的应用意识。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如“打折销售”是商家的一种营销策略,学生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打折销售的问题,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去商场调查了解打折的方式,知道利润、成本、售价之间的关系,这样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会把握其中的等量关系。教师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概念与方法,引导学生反过来解决数学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工作者的数学观,应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数学信息,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学生对“教育储蓄”的概念不是很了解,教师可以向学生呈现相关知识,让他们了解本金、利息、本息和之间的关系,从而借助方程刻画现实世界的模型,体验学习数学的兴趣。
2.鼓励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传统教学中,教师囿于“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模式,学生被动接受,难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教师只有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探索性的问题,为学生留有自主探索、思考的机会,让他们在观察、实验、猜测、分析等活动中理解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演、结论的探索。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空间,让他们“做中学”,促进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内容时,教者创设问题情境,先只给出一个条件让学生画三角形,所画出的三角形不一定会全等;再给定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所画出的三角形也不一定全等;给定三个条件画三角形,学生讨论有几种可能的情况?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索出哪几种情况画出的图形会全等?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体验到丰富的数学思想。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师生要为学生点拨、引导,促进学生的再创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让他们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铺路,为他们提供探索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教者呈现蝴蝶、蜻蜓、松树、衣服等图形,让学生讨论它们具有的性质,通过动手对折发现左右两侧正好能完全重合,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教者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从生活中寻找轴对称图形,有数字、有字母、有汉字、有物体……
三、遵循教学规律,强化活动设计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要依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教学,分析学生为学习新知而具备的知识技能、生活经验,思考需要创设的情境,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教学,建构新旧知识的联系,引领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材上的内容要求是基本的,但具有一定的弹性,教师根据教学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让情境、例题更适合于学生的探究,将文字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教师要删去学生已掌握的内容,要挖掘生活中的资料,为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补充,要思考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如何为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挑战性、思考性、开放性、层次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教师是数学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要通过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开启学生的思维,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发真正的数学思维活动,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光明.课程改革中的数学教学研究问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3(3).
[2]顾泠沅.教学任务的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0(10).
[3]张晖,李世春.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1(7).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策略
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新时代的到来,使知识领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知识增长速度愈来愈快、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人们为了生存必须进行快速地学习,课堂教学也随之悄然发生改变,由单纯重视“教”向重视“学”转变,教师要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并给予他们恰当的帮助,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数学活动是数学教学的活动,是师生共同发展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进行循序渐进地学习,促进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转换、迁移,引发富有智慧的数学思考,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一、把握活动本质,完善认知结构
1.教师引导,学生探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技能的训练,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教师为学生提供发现、提问、解决的空间,让学生在操作、质疑、探究中体验“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观念,由“讲师”变为“导师”,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善学”。教师的“教”如果不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不考虑学生的学习主体,就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落实学生主体,引导学生消化、理解、掌握、运用数学知识,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建构。
2.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建立直觉的观念与抽象语言之间的联系,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师生都有交流的主动能动性,要建立民主、和諧的师生关系,让师生之间彼此影响、互相沟通,促进教与学的融合。教师要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要由信息的单向交流变为师生、生生间的多元交流,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学生不依赖于模仿记忆,要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主动实践、调查、观察、思考、猜测、操作、练习,在分享与理解中共建,从而达到以教促学、互教互学的目的。
二、明确教学目的,提升学生素养
1.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传统教学中,数学的符号、计算、证明显得枯燥乏味。其实,数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远离生活,就会令人生畏。教师要关注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自己的应用意识。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如“打折销售”是商家的一种营销策略,学生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打折销售的问题,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去商场调查了解打折的方式,知道利润、成本、售价之间的关系,这样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会把握其中的等量关系。教师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概念与方法,引导学生反过来解决数学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工作者的数学观,应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数学信息,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学生对“教育储蓄”的概念不是很了解,教师可以向学生呈现相关知识,让他们了解本金、利息、本息和之间的关系,从而借助方程刻画现实世界的模型,体验学习数学的兴趣。
2.鼓励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传统教学中,教师囿于“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模式,学生被动接受,难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教师只有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探索性的问题,为学生留有自主探索、思考的机会,让他们在观察、实验、猜测、分析等活动中理解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演、结论的探索。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空间,让他们“做中学”,促进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内容时,教者创设问题情境,先只给出一个条件让学生画三角形,所画出的三角形不一定会全等;再给定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所画出的三角形也不一定全等;给定三个条件画三角形,学生讨论有几种可能的情况?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索出哪几种情况画出的图形会全等?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体验到丰富的数学思想。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师生要为学生点拨、引导,促进学生的再创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让他们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铺路,为他们提供探索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教者呈现蝴蝶、蜻蜓、松树、衣服等图形,让学生讨论它们具有的性质,通过动手对折发现左右两侧正好能完全重合,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教者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从生活中寻找轴对称图形,有数字、有字母、有汉字、有物体……
三、遵循教学规律,强化活动设计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要依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教学,分析学生为学习新知而具备的知识技能、生活经验,思考需要创设的情境,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教学,建构新旧知识的联系,引领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材上的内容要求是基本的,但具有一定的弹性,教师根据教学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让情境、例题更适合于学生的探究,将文字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教师要删去学生已掌握的内容,要挖掘生活中的资料,为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补充,要思考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如何为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挑战性、思考性、开放性、层次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教师是数学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要通过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开启学生的思维,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发真正的数学思维活动,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光明.课程改革中的数学教学研究问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3(3).
[2]顾泠沅.教学任务的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0(10).
[3]张晖,李世春.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