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声乐发展的文化渊源与历史基础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pingdu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继承传统 演唱遗产 中国声乐 发展基础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对传统演唱艺术的传承,是中国声乐发展的基础。中国声乐演唱史上不仅有明确的演唱理论观点,也有对演唱技法各要素特点、关系的描述,以及对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历代的演唱,因字与情的巧妙融合,对语调、语气、唱腔等方面进行加工,方能充分表达出歌曲中的情感。其中,声音的根本在于字,声腔的根本在于情。历代演唱中一系列演唱艺术和技巧,比如正五音、清四呼,出声、转调、收声,包括对于呼吸气息的处理技巧,演唱过程中对于高低、轻重、强弱的控制与把握等,皆是以唱字与唱情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不同于西方声乐演唱理论,中国声乐演唱理论有其自身深厚的文化渊源和历史基础及特色。系统梳理古代演唱理论,其明确统一的系统性和延续性构成了富有特点、完整且有效的演唱系统,我们可归纳为唱声系统和唱情系统。这是中国声乐的历史继承,也应成为当前中国声乐演唱体系建构的基础。

古代演唱理论的系统规范与要求


  古代演唱理论都有比较具体的分析和规范要求,如演唱者需掌握五音、四呼、四声、阴阳、出字、收音、归韵、合乐、曲情等方法技巧,要求咬字清晰真切,演唱需正五音、清四呼、辨阴阳,掌握出声、转声、收声等技巧,以及呼吸、气息的运用等。“字清”“腔纯”与“板正”为该系统的基本原则。
  其一,“字清”。“字清”是关键性原则,首先要求注意辨识四声。五音中最重要的是四声,要注意对平上去入的处理,采用端正的方式处理声调,每个声调发音到位,不可对其错误处理或者模糊处理。声调之外,还须克服五难。曲的发声有五大难点需要注意,开口与出字的时候,转调、低音及转鼻的位置是最难处理的地方。
  “字清”指发声咬字要清楚,关键在于掌握五音及韵母四呼的发声方式,这是我国戏曲演唱的基本功。在戏曲演唱中,将喉头、舌头、臼齿、门牙、嘴唇这几个发声器官称之为“五音”;将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的发声方式称之为“四呼”。只有掌握了五音的正确发声部位,保证吐字的正确口型,才能做到“出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容”。
  字的口法即以五音为经、四呼为纬。学口法的基础即在于掌握五音、四呼的经纬,也就是以五音四呼的“口形”而“传声”。五音、四呼口法为唱声理论的主题,其次是字音分明。明朝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在《曲律》中对五音做了详细讲述,提到五音发声的重点在对平声、上声、去声与入声的处理,若处理不得当,那么发声就不到位。对每一声都要仔细钻研,对声音、声调需要准确把握。戏曲学家们提出“一字三切法”,即利用反切原理将每一字分成字头、字腹、字尾;字头有力,字腹响亮,字尾归韵。然后是四声平仄,也就是对平上去入进行细致分析与处理,才能字正腔圆。四声唱法各有不同,即阴平直唱,阳平系低转高,上声低唱,入声出口即唱断等。
  其二,“腔纯”,即以正确的方式处理长腔、短腔及过腔。著名戏曲研究家傅惜华说,“对长腔的处理要圆滑流畅,不能拖音太长;短腔要简洁有力,但不能速度过快”,即过腔的位置是关键,不论快慢,都要做到平缓稳定。对于长腔的唱法要做到有起有伏、曲折动听,不能用拖沓的方式处理,对于短腔的唱法,要采用简单明确的方式进行处理,做到声音充满力量,不能因为短就唱的太快;至于过腔接字之间的关键处,有缓有急,要唱得稳重而从容大方。运腔时能够长而不长,短而不短,缓急有分,是之谓腔纯。
  其三,“板正”。曲调的节拍是由板眼决定的,板眼又依照曲词单字与工尺位置配合关系的不同,有迎头板、彻板、绝板等。《曲律》中提到,节拍要根据曲调做到节奏准确,强弱有别,比如,迎头板,字随板出;彻板,随腔而下;绝板,腔尽而下。有迎头惯打彻板、绝板混连下一字迎头者,此皆不能调平仄之故也。曲词中如一个子所配第一个工尺上板,则刚发音时那一瞬间的正板即是“迎头板”。明代曲论家王骥德指出紧随字音出在板上,故曰“随字而下”。“彻板”则是字音唱出以后下板,故曰“随腔而下”,俗云板打在字腰上,又称“腰板”。唱到一个音节段落,或一句唱腔之末尾腔尽处下一板,起断句作用,称为“截板”或“底板”“绝版”。歌者必须掌握节拍,板眼分明,谓之“板正”。而类似“迎头板”惯打“彻板”“绝板”,与下一字混乱连接“迎头板”的情况,便是荒腔走板,字之平仄自然也无法分明了。
  腔纯、板正需相辅相成,所以,对高低音的处理十分重要。对于高音“不可高,不可低”,即处理高音要准确到位,避免走音或跑调;还要做到“不可重,不可轻”,即不可唱得过重或用声轻飘浅薄;“不可自作主张”即需按照曲谱演唱,不能随意演唱或任意加音。因为腔调板眼有一定的宫谱,长短有一定的度数规矩。魏良辅主张,“惟腔与板两工者,乃为上乘”。腔、板两工的原理在于字清,谓“曲之三绝”。演唱者得曲之三绝,可唱出各样曲名理趣。总之,古代唱曲要四音圆润、五音准确、四呼清晰、收声有力、归韵分明、字字能辨别,“出音必纯”。这充分说明古代唱声系统对发声、咬字、唱腔等都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要求。

古代演唱艺术的动情之美、韵味之美、动听之美,源于“字”与“情”的结合


  “起调”与“八法”。“起调”指的是通首之调,第一个字领之。此字一梗,则全曲皆梗;此字一和,则全曲自和。起调之后,整首曲子的声腔情韵就在断连、顿挫、高低、轻重、缓急中表现出来。起调可体现歌唱者的基本演唱功底,也是古代唱情理论的核心。演唱者掌握起调之后,再掌握传情演唱的原理技巧,就能传达曲情,唱出神韵。对于曲中之情,清代戏曲理论批评家王德晖、徐沅澄在《顾误录》中归纳了唱曲八法:一是“审题”,要加强对曲调表达故事情节的理解,对人物或者事物的情感领悟到位,以便充分表达曲调;二是“叫板”,不同的曲牌,其起板位置也不同,不论其位置,都应当尽可能连贯地唱下来。在起板之前的一个字,应做好对其随时控制的准备,以便确定之后的节奏;三是“出字”,发音从字母开始,知道韵母,做到字正腔圆;四是“做腔”,应将字作为主要内容,腔作为次要内容,腔的重要性次于字,对字与腔分别采用铿锵有力与轻巧柔美的处理方式;五是“收韵”,即采取正确的方式归韵;六是“换板”,在某些状况中,应采用加板或彻板的形式“以符定数”,此时对曲的演唱要做到气势充足,自然把握节奏。七是“散板”,即散唱,表现方式不受限制,但表達内容与情感要到位,注意轻重缓急,做到最适合的表达,对音量与节奏的处理要自然。八是“擞声”,擞腔唱法,要求开始的时候要有势,过程中要婉转,结束时要洒脱,做到自然不做作,悦耳动听。不能超出尺度或不明确,让人难以分辨。其中“出字”“收韵”主要是对演唱中出现的问题而言;“叫板”“换板”“散板”“做腔”“擞声”则是讨论板腔和字句演唱的关系。为了充分表达各种板式,歌唱者需要掌握擞声与做腔。一首曲子演唱,为求婉转动听,在原有的腔格之上加润腔为擞音。根据古人的相关理论,“擞腔”,即做腔。擞,是针对字与腔的技巧,而不是对音的擞;重点在口腔舌颚的位置,而不是喉部。“做腔”对字与腔的处理要分别做到充满力量以及轻巧柔美,避免出现“包音”等问题。   古代唱声理论除了将歌唱技巧概括为“八法”,还总结了演唱中十个常见基本问题,以及六个基本要点。常见问题为方音、犯韵、截字、破句、误收、不收、烂腔、包音、尖团、阴阳。另外,注意事项包括扬长避短;学习拍板,且按节拍发声,相互配合;避免过度处理;避免依靠想象解读乐谱;避免追求完美;避免自视清高。歌唱者应理解并掌握字清、腔圆、板正三绝理论。
  由此看出,古代演唱艺术的动情之美、韵味之美、动听之美就是“字”与“情”的结合,它是演唱者对语言、语气、声音、行腔以及情感等表现手法和技巧的综合运用。唱字是语言艺术的表达,唱情则是用声音传递情感。所以声音的根本在于字,声腔的根本在于情。

中国声乐演唱所呈现出的历史性、传统性、地域性、继承性、包容性和自身文化特性,应成为构建中国声乐演唱体系研究的基本思路


  从先秦到明清,各个历史时期关于演唱技法的著述虽比较庞杂零散,但各有特色,不仅丰富了古代声乐演唱理论,对古代声乐演唱的创作、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于今天中国声乐演唱体系的建构也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时代发展,中国声乐迈向世界是历史的必然。在21世纪思考研究中国声乐的发展,是一种历史责任。从中国声乐演唱的历史性和共时性、内涵与外延来看,中国声乐演唱体系的文化层面和技术层面包涵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唱”,从中国社会发展来考量:一是农耕文明是中国声乐演唱产生的原生土壤;二是在社会进程中,中国革命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声乐演唱的家国情怀,使“演唱”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不断得到锻造和提升;三是近现代声乐演唱与教学方法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中国声乐艺术的演唱方式;四是当前中国声乐演唱选择了走向世界的发展道路。可以说,从农耕文明中的礼仪歌俗到中国革命实践中的民歌编创,再到民族声乐的探索与发展,今日中国声乐的繁盛和中国声乐演唱所呈现出的历史性、传统性、地域性、继承性、包容性和自身文化特性,应成为构建中国声乐演唱体系的基本思路。
  (作者为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声乐艺术研究”(项目编号:19ZD1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周贻白:《戏曲演唱论著辑释》,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年。
  ②傅雪漪:《戏曲传统声乐艺术》,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
  ③孙刚平:《〈乐府传声〉中传统民族声乐唱字的研究》,《黄河之声》,2013年19期。
  ④修海林:《古代聲乐演唱理论拾穗》,《中国音乐》,1988年第2期。
  ⑤石惟正:《走出对民族声乐认识的误区——中国民族声乐的本体结构及其审美》,《人民音乐》,2008年第7期。
  责编/邓楚韵 美编/王梦雅
其他文献
【关键词】百年辉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建党100年来的接续奋斗,我们已经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且意气风发地踏上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同时郑重要求,在新的征程上,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
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是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瑞兆激光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政治引领作用,推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全过程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非公企业健康发展的新路子.期待更多非公企业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不断开辟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新境界,为非公有制经济注入活力、增添信心、树立标杆.
【关键词】全过程人民民主 中国式民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和必由之路。2021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
【关键词】韩国 儒学 传播 近代化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从海外研究的视角来考察中国儒学,可以说,韩国儒学是最有代表性的范例。直到今天,韩国依然是世界上儒学传统保存最好的国家之一。中韩互为友好邻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交流中,两国人民互学互鉴、共同发展,形成了基本相似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理念。无论在历史上还是今天,儒学对韩国社会的发展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近现代韩国的儒学
【关键词】伟大抗疫精神 马克思精神观 实践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不同时代的哲学总是以不同的范畴和方式表达着所处时代的精神特质。马克思将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视为精神的基础和根本前提,从根本上超越了过去纯粹理性和主观思辨的唯心主义精神观、颠覆了客体符合主体的形而上的传统精神范式,进而确立了客观实在在精神形成中的优先性,并最终形成了以这一优先性为基础的
为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21年5月8日,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大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郑州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编辑部举办,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郑州峰会在郑州大学召开.
期刊
【关键词】党的领导 国家治理现代化 政治保证 【 中图分类号】D25 【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并在近代世界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彻底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已经全面迈入新时代,改革也已经进入深水区,各种社会
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是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内在要求.习近平关于共产党人价值观的重要论述从忠诚观、权力观、事业观、廉洁观四重向度为党员干部弘扬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在忠诚观上,要做到忠诚老实,这是共产党人做一切工作的政治前提;在权力观上,要做到公道正派,这是党员干部用好权力、选人用人的关键;在事业观上,要做到实事求是,这是共产党人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在廉洁观上,要做到清正廉洁,这是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要旨.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 年 9 月 9 日,第 2版)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举国同心、众志成城,亿万人民谱写了威武雄壮、气壮山河的凯歌,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注入新的内涵,成为抗疫决胜的“硬核”支撑.
期刊
【关键词】尊严 责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尊严”:彰显的是人作为人的本能追求,是文明社会的基本标志  尊严,就是人的尊贵与庄严,人应该得到受到尊重的地位、权利与价值,不得被蔑視、侮辱、损害、践踏。首先是人类整体的尊严、种族的尊严、民族的尊严。其次,是公民个人的尊严,包含生命尊严、人性尊严、人格尊严。尊严既要求自尊、自重,也要求对他人尊重,是自尊与他尊、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