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权力欲望和社会道德的交换物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na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像层面分析是把握影视造型艺术的基础。影片《The Piano》中女主人公艾达拥有三种表达媒介,其中钢琴处在整部影片情节展开和人物塑造中的核心地位,它既是女主人公赖以传达信息的重要媒介,同时又是权力、欲望和社会道德的交换物。钢琴因为它本身所具有的特征——能发声和文明的象征,而具有了独特的符号意义——人的精神世界的象征。
  关键词:钢琴 影像 权力 欲望 交换 复仇
  
  郝建的《影视类型学》一书将简·坎皮恩(Jane Campion)导演的影片《The Piano》归类为爱情片。确实,《The Piano》它有着爱情片共同的特征——从爱情的产生、发展、磨难直至大团圆或悲剧性的结局。《The Piano》故事本身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让人觉得有点落入了俗套:一个女人与两个男人的感情纠葛。但是,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俗套故事的基础上,《The Piano》获得了第66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和第46届恺撒奖最佳外语片等奖项。并在美国上映期间得到了4015万澳元的收入。俗套的故事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究其原因,正如诺埃尔·伯奇说的那样,关键在于讲故事的方式,即:影片的造型性。“……埃森斯坦、雷乃、安东尼奥尼、伯格曼以及其他人的影片……‘与众不同’之处并不在于他们讲的故事一人人都在讲故事,他们的故事也没有根本性的差别——而是由于某些其他东西,是由于他们组织他们表达的形式参数的方式”(P2)。这样的话对于《The Piano》来说,尤其适合。
  在造型设计上,钢琴无疑是一个令人兴奋的道具。《The Piano》在中国被翻译为《钢琴课》、《钢琴别恋》、《钢琴师与她的情人》。据说,导演自己更为喜欢《钢琴课》这个名字。但无论如何,《The Piano》直译过来就是《钢琴》。在我看来,直译为《钢琴》可能更为妥当,因为,钢琴是这部影片的杨心道具,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钢琴来展开的。本文将从艾达的三种表达媒介的分析入手,说明钢琴作为交换的核心在整部影片情节展开和人物塑造中的地位,通过影片中一些与钢琴有关的影像层面分析,最终说明钢琴这一造型元素在《The Piano》中的所具有的符号意义。
  
  一、作为表达媒介的钢琴
  
  钢琴与女主人公艾达的关系是影片的叙事核心所在。而这是有艾达本身的人物造型特征有着密切联系的。主人公艾达缺乏正常的语言表达(是哑的)。但她没有丧失听力。影片一开头,艾达在“独白”中就说:“你听到的不是我口里发出的声音,而是我心里的声音。我自六岁起已没讲过一句话,甚至是我自己也不知道原因是什么。”在这里,她说是“自六岁起已没讲过一句话”本身说明艾达可能不是天生如此的。而在节目彩排的一个场景中,艾达的女儿弗洛拉与别人的对话时也谈到了这一点:“其实真相是,妈说,大部分人说的话都是废话。听了也没意思。”在这同时也导致了艾达与现实世界之间有着一层隔膜——影片通过开始的四个镜头就表达了这样的观念:艾达透过手指的缝隙观看世界。而这样的隔阂来自于艾达的语言缺陷:哑本身限制了艾达与别人的交流。于是,在影片中,艾达就具有三种表达媒介:钢琴、女儿和书写。其中,钢琴是她最为钟情、最为依赖的表达媒介。
  作为表达媒介的钢琴与别的道具有着极大的差别。一方面,它能够发出声音,另一个方面,它是文明的象征,能凸现了一个人的文化层次和修养。在艾达的生活中,钢琴占据的位置是最为重要的。如果说弗洛拉是艾达语言上的转译者的话,那么,钢琴就是艾达精神的寄托和思想观念的表达中介。在一开始,艾达就说“所有人最后也要回归寂静。奇怪的是,我不认为自己很静,那是因为我弹琴”。也就是说,因为钢琴是能发声的,它弥补了艾达不能发声的问题,使得艾达认为自己是一个和别人一样的正常人,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生理上的缺陷。
  正因为这样,影片中音乐超过了语言。成为了艾达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在这里,钢琴声成为了艾达的思想感情的象征。音乐也就成了影片中的一个重要的造型元素。
  
  二、作为欲望、权力与道德的交换物的钢琴
  
  钢琴在艾达眼中是神圣的。可在丈夫斯图尔特、情人班斯、女儿弗洛拉眼中却成了实现权力、欲望和道德目的的交换物。在这样的环境当中,钢琴成了各种各样交换方式中的核心一维多利亚时代的新西兰是英国的殖民地。不少殖民者纷纷踏上了垦荒路:而这个时候,当地的土著民是还处于原始物物交换阶段的毛利人。《The Piano》给人的一个直观的感受是,从艾达踏上小岛的时候开始,交换一刻都没有消失过。
  
  如果说,在斯图尔特的交易中,艾达越来越远离了斯图尔特,那么,在与班斯的交换中,艾达与班斯之间却是越走越近:艾达本来是生活在一个自己封闭的世界中,但是在与班斯的 讨价还价中,她慢慢走出了寂静的世界,开始与外界交流,即:从交换到交流。艾达甚至开始说话了,尽管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在这里,班斯不识字是一个关键。如果班斯识字,那么他就可以通过书写与艾达进行交流,而这样的交流与通过身体语言的直观交流相比很难产生出情感的默契。)
  此外,在这里,影片潜藏了爱情观:物质与爱情的不相容。斯图尔特不能舍弃物质权力,因而得不到爱情,而班斯相反。
  (三)弗洛拉:钢琴作为社会道德的交换物
  弗洛拉是艾达的女儿。她在影片中担任着多种多样的角色:
  (1)作为艾达思想的影子(造型上的相似);
  (2)作为她自己(参与者):
  (3)作为世俗伦理道德的代表:
  (4)作为影片全知全能的叙述者。
  在开始的时候,弗洛拉和母亲的关系一直很和谐:“妈妈。我一直在想,我不会叫他爸爸的。我什么也不会叫他。甚至一眼也不会望他。”随着情节的发展,这种关系越来越疏离:“你不应该去(找班斯)。我和爸爸都不喜欢你这样。”这个时候,她作为世俗伦理道德的代表身份开始显现。在影片高潮一段。正是因为她把钢琴键给了父亲,才导致悲剧的上演。而她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维护那个时代世俗的道德一她和斯图尔特站在一起,因为斯图尔特是具有道德合法性的父亲。
  “交流与交换本身所发生与存在的基础在于等级结构的秩序以及不同等级间的差异,包括礼物与商品在内的各种交流与交换的活动都是发生在等级结构与等级秩序之中的。等级差异的存在构成了交流与交换赖以发生和维系的条件和动因:而相同等级内不同个体之间的竞争则构成了促使人类社会形成与维系的另一动因与纽带。不过。交流与竞争共同遵循道义互惠的原则与伦理,后者构成了社会赖以产生、存在和维系的基础逻辑与运作机制”。正是钢琴把影片中的主要人物都连结在了一个权力、欲望、道德的系统当中。在这当中,钢琴是每个人达到自己某种目的的交换物,而同时又成了控制每个人的工具。对于艾达而言,钢琴意味着表达的回归:对于斯图尔特而言,钢琴意味着物质权力的获得:对于班斯而言,钢琴意味着欲望的满足:而对于弗洛拉而言,钢琴则意味着道德秩序的稳定。而这正是交换之所以形成的等级差异基础。
  
  三、钢琴的造型层次分析
  
  通过对钢琴作为交换物的分析。钢琴在影片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为了凸现钢琴本身所附带的符号意味,我们可以从影片中钢琴出现的一些经典段落着手进行分析。在整部影片中,最具有冲击力的镜头无疑是把钢琴摆在海边的镜头。
  (一)木箱中的钢琴:自我封闭的精神世界
  在丈夫家照完像之后,艾达迫不及待地把破旧的礼服扯掉,快步走到窗前。接着是一个艾达的正面镜头,采用推的拍摄方式,下一个是蓝色海边钢琴的镜头。从影像的视像层面而言,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蓝色(忧郁)的镜头,汹涌澎湃的海边放着一个装着钢琴的大木箱子。钢琴之所以成为艾达的依赖物,关键就在于钢琴是可以发出声音,表达情感的,而这正是艾达所缺乏。也就是钢琴和艾达形成了互补。钢琴确切地说是钢琴的话语成了艾达的存在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如此,艾达才会觉得自己一点也不寂静,才会在桌子上刻划上钢琴键,才会不惜用自己的高贵的躯体与粗俗的班斯做交易。这就是钢琴对于艾达的意义,也是整部影片叙事的基础。即:钢琴=艾达的存在。那么木箱中的棺材又意味着什么呢?木箱的形象就是:封闭、沉重、黑暗、死亡。钢琴被放置在木箱中,即相当于认可钢琴也同样具有这些特征。因此,蓝色海边钢琴的镜头在观念层面上就是在于表述艾达存在的一种状态:艾达的存在是黑暗的、自我封闭的和寂静的。
  (二)拆掉琴键:打破封闭的精神世界
  在与班斯的交流过程中。艾达的精神世界逐渐有了开放的倾向——艾达出现了少有的行动:她与女儿开心地打闹。而在这个时候,斯图尔特和女儿弗洛拉将艾达强行锁在了屋内,这是来自于主流道德社会的强行封闭。在这样的情况下,艾达拆下了钢琴键。事实上,这个被拆下的钢琴键正是代表着整架钢琴,而钢琴表现的是艾达自我封闭的精神世界。因此。艾达拆掉钢琴的行为就是对主流社会控制力的一种反抗,同时也是对自己存在的封闭世界的打破——这样的打破是来自于班斯和艾达之间已经形成了精神交流。
  (三)断指:社会道德权力的报复
  因为弗洛拉的出卖,艾达被斯图尔特砍掉了一个食指。通过采用与钢琴键相同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得出,在观念层面上而言。断指行为本身是主流社会的道德权力对于超越道德底线者的一种报复或惩罚——社会权力正是通过这样的暴力手段来维持其权力秩序的。“根据福科的看法。对于绞刑架(或是任何一种公开展现的惩罚)最有效果的使用就是把它作为一种可被许多人观看的景观来呈现。正是人的身躯的展示才使得权力的机制在社会秩序的内部得到再现和强化。也正是对惩罚的视觉展示,才通过这种宣告方式清楚而明确地传达出对人们的身躯和灵魂的控制”。不过,在断指之后,艾达反而变得更为坚定,她坚定地向班斯家走去。在随后的日子中,斯图尔特终于弄明白了艾达的思想:“她说:我要走,放我走。让班斯带我走。让他尝试拯救我。”
  (四)金属手指:对社会权力的复仇
  《The Piano》和绝大部分爱情类型片一样有一个完满的结局:艾达一家从远离文明的小岛搬到了文明社会中的一个庭院中。在这里,一切变得非常完美一天真活泼的女儿,浪漫而幸福的家庭,俨然是一个典型的和谐家庭。然而,在这样和谐的环境中还是有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存在,这就是金属手指与钢琴键碰撞所发出的声音。对于金属手指的象征意义。帕特里克·富尔赖认为是对社会权力的复仇:“《钢琴课》最后艾达在弹钢琴,用金属手指敲击着键盘……象征着复仇永远是无休无止的。复仇的本质必须在影片叙事的结尾有所体现,因为它是在叙事上驱动人物的主要动力,而且在复仇没有着落或者看上去不可能的时候,表现出的力量最为强大”。应当说,对于社会权力的复仇就是金属手指的观念层面,刺耳的碰撞声音强化着这样的行为。——这样的复仇又昭示了影片的开头。“晚上我会想及沉在海底的钢琴,有时也想及我浮在(钢琴)上面”这句话听起来就像是让我们回到了影片的开始部分“所有的人都要回归寂静”。
  总而言之,钢琴因为它本身所具有的特征(能发声和文明的象征)而具有了独特的符号意义——人的精神世界的象征。以钢琴为核心的影片《The Piano》表达了一个女性导演的女性主义立场:哑女在社会权力的压制下生活在自我封闭的精神世界中,又因为对真爱的渴求而被社会道德权力报复,并失去了弹奏钢琴的手指,然而,她并未因此而妥协。正是因为有了一种不对社会权力妥协的精神。《The Piano》才被誉为“现代女权主义的经典之作”。
其他文献
一、宫二:侠女类型的重组与突变  由香港导演王家卫执导的武侠电影《一代宗师》①①《一代宗师》,王家卫导演,银都机构有限公司,春光映画, 博纳,泽东出品,2013年。 接连在各大电影节获奖引发媒体热议,而其中国际影星章子怡凭借其在《一代宗师》饰演宫二一角色首获金马影后奖项之后又于2013年12月12日在亚太电影大奖中凭宫二再度摘得影后大奖,紧接着在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中章子怡凭借《一代宗师》又获得
20世纪60年代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大闹天宫》,是一部神话题材的彩色传统动画长片,通过闹龙宫、反天庭等典型片段,塑造出集猴、神、人特征于一体敢于反抗天威神权的经典动画人物形象——孙悟空。影片以独具特色的中国风格,获得了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在1978年的英国伦敦国际电影节上,《大闹天宫》被评为“最佳影片”,英国《电影与摄影》杂志的一篇评论,称赞它是“1978年伦敦电影节上最轰动、最活泼的一部电影
[摘要] 李沧东所坚持的文人电影,纪录和思索韩国社会问题,关注人的生存处境和灵魂安放,他用精致而含蓄的电影语言表达了上述关注,是韩国电影具有本土文化特色和人文关怀的导演。在《密阳》中,他以悲悯的情怀、精确的导演语汇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注及对基督教对于韩国民众精神塑造的观察和反思。  [关键词] 《密阳》 文人电影 存在主义 场面调度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
[摘要]梅尔吉布森执导的三部电影通过显在的与隐喻的耶稣形象展现了基督教思想中的“受难-救赎”意识,虽影片中不乏暴力因子,但呈现出的主人公肉身深受磨难的影像使其最终达到的心灵救赎更具感染力。同时,三部影片还深刻追思了基督教思想中的恶与善的元素,在这二元对峙中,吉布森展现出的是对自由、真理的坚信,并倡导通过彼此相爱这一教义走上神性至善之境,影片极好地诠释了身为天主教徒的梅尔吉布森对基督教思想的把握。 
【作者简介】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海报 改编自美国著名小说家斯蒂芬·金《不同的季节》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的同名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通过对人性的深刻解读和严肃思考,一经播出便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虽然在1994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这个奖项上,《肖申克的救赎》以微弱差距败给《阿甘正传》,但其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艺术主题无不彰显着影片绝对的经典价值。作为一部能震撼人心灵的杰作
【作者简介】王斐,女,河南安阳人,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当代艺术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俄罗斯当代艺术研究》(项目批准号:12YJC760080)阶段性成果。俄罗斯当代艺术家阿森·卡巴诺夫油画作品 “策展人”是从英文“curator”演化来的,意思是展览策划人,即在和艺术相关的展览中承担策划、组织以及管理的专门人员。在英语语系中“c
[摘要] 《2001:太空奥德赛》之所以成为整个科幻电影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至今依然保持着华丽的艺术成就和难以捉摸的魅力,得益于库式隐喻与符号化语言的象征性表达,影片中的诸多谜题与预设尚待解开。  [关键词] 《2001:太空奥德赛》 新时代运动 天启 回归 介入演化论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6.001  影评界曾经流传着这样的佳
从情节的开展上来看,《甲方乙方》和《私人订制》确是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围绕着圆梦的主题,展开一段段故事的叙述。《私人订制》中的许多圆梦也承袭了《甲方乙方》的情节,如当将军和当官,有钱人吃苦和平常人有钱,到处夸人的一天和到处去道歉说“对不起”等等情节都使人感到编剧就像是在旧瓶装新酒地偷懒。然而我们分析《甲方乙方》的1997年和《私人订制》的2013年,会发现导演和编剧不是在偷懒,而是在这十几年
[摘要] 徐克导演的《梁祝》在保留故事原貌的基础上,对剧中人物的设置和情节的增减上做了较大改动。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加入现代人的思考方式,对传统进行扬弃,形成独特的审美范式和人文关怀。  [关键词] 《梁祝》 梁山伯 祝英台 祝夫人 悲剧美学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2.004  徐克导演的《梁祝》与以往他所导演的影片不同,这是一部纯粹描写
【作者简介】康美龄,女,云南文山人,文山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广播电视艺术理论、大众传媒研究。  【基金项目】电视剧《暗算》剧照 新世纪以来,特情电视剧粉末登台,它以历史战争为背景来表现故事的真实性,以特务或间谍活动为核心事件或主要情节,通过敌我双方斗智斗勇为中心而展开叙事,如《羊城暗哨》、《誓言无声》、《暗算》等。尤其是它充满悬疑、惊险的风格让观众喜欢,这不仅是因为故事内容的离奇,更让人拍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