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具有紧密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本文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着手,探讨高校素质教育和国防教育之间的关系,同时,讨论国防教育的特性及其对素质教育的正向功能,以此来分析两者间耦合的可行性,从而进一步阐述两者形成的交融互进、协调发展的有力耦合关系。
关键词:国防教育;素质教育;耦合性分析
高校国防教育不仅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更是学生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国防教育,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国防知识与技能,为国防人才培养优秀的后备军;更重要的是,国防教育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已成为增强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将高校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全面地结合起来,以提升综合素质为教育目标,以国防教育为手段,真正达到高校教育中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两者的交融、互动及耦合,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相关概念阐述
(一)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1]。因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包含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内容。根据其自身内在的要素结合或组织方式,本文将其归纳为三个层面,即知识、技能和精神。
(二)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指国防领域的教育现象,即"按照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的目的和要求,对全体公民的品德、智力、体力等诸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活动"[2]。
(三)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既有内在的一致性与互补性,又有一定的区别。素质教育是国防教育的理论基础,也是国防教育取得成果的评价标准;国防教育又丰富和充实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对素质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从内容上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所有教育内容,国防教育则是一门具有独特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内容的学科门类,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内涵上讲,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一种"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国防教育则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二者间具有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二、国防教育的特性分析及其对素质教育的正向功能
前文笔者将人的综合素质划分为三个层面,知识、技能和精神。国防教育本身恰恰具备三大特性,即国防知识自身的价值特性、国防技能的融合特性和国防精神强大的动力特性。而国防教育的三大特性恰好从这三个层面迎合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并且对其具有正向功能。
(一)国防知识自身的价值特性
国防教育的最大特征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涵盖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纪律教育、道德情操教育、人生理想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国防知识的这些精髓代代传承,并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国防知识如同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一样,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重要价值;同时,这一特性恰恰迎合了素质教育的知识层面的需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必要的补充作用。
(二)国防技能的融合特性
国防技能简单说来就是通过以实践为主的军事训练所练就的军事能力和技术。学生素质教育中所强调的身体素质、劳动技能的培养,在国防技能学习过程中都可以得到锻炼和提升。高校教育中国防技能的学习主要通过军训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到生活必备的一些技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学生通过军训所习得的技能,如:严守纪律、令行禁止的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良好的盥洗习惯,内务整理能力,体能训练承受能力等等,这些技能都将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之中。
(三)国防精神强大的动力特性
国防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作用途径之三,体现在它具备了强烈的精神教育性。国防精神是国民关心和维护自己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尊严的观念、意志、情绪和状态的总和。它主要包括爱国主义精神、自我牺牲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爱军尚武精神、自强勇敢精神等等,其中爱国主义精神是核心和灵魂[3]。国防教育的动力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协作精神,激发其集体荣誉感,增强其社会认同感,并强化其集体主义精神。对于学生来说,国防精神是其人生的灯塔,它决定大学生成长的高度。
三、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耦合的可行性分析
(一)教育对象和目标的一致性
高校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主要对象都是高校学生,而且它们的教育目标从根本上讲也具有一致性。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而国防教育活动在不同层次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和要求,其宗旨是一致的。此外,国防教育活动还包含着军事科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的学习,丰富了素质教育的范畴,拓展了素质教育的路径和方法,有力的促进了高校素质教育工作。
(二)教育内容的兼容性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重点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的德育教育。而国防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中心是国防思想教育,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爱军尚武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国防理想道德教育等。其核心是通过国防思想教育,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并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国防观。从教育内容来看,高校国防教育和素质教育有交叉也有融合,二者具有兼容性。
综上所述,从耦合的可行性角度探讨,高校国防教育在目标、对象上与高校素质教育保持高度的一致,两者在教育内容上有着很强的兼容性。结合前文,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在知识、技能和精神三大特性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能够实现良好的对接。因此,本文认为两者可以实现有效地融合。 四、高校教育中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耦合的路径探析
通过探讨了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两者的关系,从"知识、技能、精神"三个层面"一对一"的论述了国防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正向功能,进而阐明了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耦合的可行性,本文将进一步探索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耦合的路径。
(一)清醒而坚定的认识导向
高校教育中,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耦合的前提即为:"树立清晰的国防观念,为国防教育做清晰地定位"。将国防教育纳入到高校教育体系并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是符合我国现实国情和教育发展规律的,是国家利益、学校育人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通过国防教育课程设置,使得学校素质教育中"德、智、体、美"的目标能够更好的实现,从而培养出更多全方位、高素质人才;通过国防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提升个人的纪律性和执行力,提升综合素质,能够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需要。
(二)有机组合的教育内容设计
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过程中应合理把握两者间的结合程度,不可偏废。不能片面强调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而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亦不能将国防教育停留在"窄"的范围之内,流于形式。目前高校教育中,国防教育主要以大学生"军训"这一形式来展开,虽然学生在一定时期内以集中训练的方式锻炼了身体素质和军事技能,但是往往形式单一,很难产生后续效果。因此,在今后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中,可以一种有机组合的教育内容,丰富国防教育内容,如定期安排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课程,定期组织学生学习现代国防知识课程,定期开展体能训练等等。以此来达到国防与素质教育两者的真正融合。
(三)长期而持久的实践过程
高校国防教育缺乏一个长期而持久的实践过程,目前仍处于浅层教育的层面。而国防教育就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而言,恰恰需要经历长期实践才能取得成效。因此,需要高校教育真正将国防教育融入其教育体系之中,从军事理论课程的设置、军训活动的开展,到学生管理模式中军事规范的介入,逐步升华影响到教育的本质--"育人",即素质教育中强调的德育,通过国防教育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这一系列的步骤是逐步深入,渐次推进的过程,需要经历长期不懈的实践检验。
五、结语
在高校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既具有国防价值,又具有育人价值,这两种价值的强化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并相互促进,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耦合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从素质教育培养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功用,这种功用通过"知识、技能、精神"三大特性使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效耦合。本文认为在高等教育中将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将有利于丰富和发展现有的教育模式,更加深刻的诠释素质教育、国防教育的概念,更新现有教育观念;同时,有利于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符合社会长远发展及中国社会现实状况的需求,符合国家的最高利益。
参考文献:
[1]马雪迎,任亚洲.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6).
[2]史济纯,高中桥.论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3]黄栋.高校国防教育中民族精神培养[D].中南大学,2010.
[4]廖济忠,胡代松.论国防教育的系统性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高校教育研究学报,2008,(3).
[5]廖济忠.论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D].中南大学,2005.
[6]人民日报理论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重大问题解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廖济忠,胡代松.论国防教育的渗透性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国防,2010,(8).
[8]古添雄.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8).
作者简介:张杰(1983-),男,山东临沂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国防教育;素质教育;耦合性分析
高校国防教育不仅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更是学生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国防教育,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国防知识与技能,为国防人才培养优秀的后备军;更重要的是,国防教育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已成为增强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将高校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全面地结合起来,以提升综合素质为教育目标,以国防教育为手段,真正达到高校教育中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两者的交融、互动及耦合,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相关概念阐述
(一)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1]。因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包含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内容。根据其自身内在的要素结合或组织方式,本文将其归纳为三个层面,即知识、技能和精神。
(二)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指国防领域的教育现象,即"按照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的目的和要求,对全体公民的品德、智力、体力等诸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活动"[2]。
(三)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既有内在的一致性与互补性,又有一定的区别。素质教育是国防教育的理论基础,也是国防教育取得成果的评价标准;国防教育又丰富和充实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对素质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从内容上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所有教育内容,国防教育则是一门具有独特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内容的学科门类,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内涵上讲,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一种"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国防教育则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二者间具有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二、国防教育的特性分析及其对素质教育的正向功能
前文笔者将人的综合素质划分为三个层面,知识、技能和精神。国防教育本身恰恰具备三大特性,即国防知识自身的价值特性、国防技能的融合特性和国防精神强大的动力特性。而国防教育的三大特性恰好从这三个层面迎合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并且对其具有正向功能。
(一)国防知识自身的价值特性
国防教育的最大特征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涵盖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纪律教育、道德情操教育、人生理想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国防知识的这些精髓代代传承,并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国防知识如同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一样,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重要价值;同时,这一特性恰恰迎合了素质教育的知识层面的需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必要的补充作用。
(二)国防技能的融合特性
国防技能简单说来就是通过以实践为主的军事训练所练就的军事能力和技术。学生素质教育中所强调的身体素质、劳动技能的培养,在国防技能学习过程中都可以得到锻炼和提升。高校教育中国防技能的学习主要通过军训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到生活必备的一些技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学生通过军训所习得的技能,如:严守纪律、令行禁止的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良好的盥洗习惯,内务整理能力,体能训练承受能力等等,这些技能都将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之中。
(三)国防精神强大的动力特性
国防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作用途径之三,体现在它具备了强烈的精神教育性。国防精神是国民关心和维护自己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尊严的观念、意志、情绪和状态的总和。它主要包括爱国主义精神、自我牺牲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爱军尚武精神、自强勇敢精神等等,其中爱国主义精神是核心和灵魂[3]。国防教育的动力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协作精神,激发其集体荣誉感,增强其社会认同感,并强化其集体主义精神。对于学生来说,国防精神是其人生的灯塔,它决定大学生成长的高度。
三、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耦合的可行性分析
(一)教育对象和目标的一致性
高校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主要对象都是高校学生,而且它们的教育目标从根本上讲也具有一致性。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而国防教育活动在不同层次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和要求,其宗旨是一致的。此外,国防教育活动还包含着军事科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的学习,丰富了素质教育的范畴,拓展了素质教育的路径和方法,有力的促进了高校素质教育工作。
(二)教育内容的兼容性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重点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的德育教育。而国防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中心是国防思想教育,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爱军尚武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国防理想道德教育等。其核心是通过国防思想教育,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并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国防观。从教育内容来看,高校国防教育和素质教育有交叉也有融合,二者具有兼容性。
综上所述,从耦合的可行性角度探讨,高校国防教育在目标、对象上与高校素质教育保持高度的一致,两者在教育内容上有着很强的兼容性。结合前文,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在知识、技能和精神三大特性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能够实现良好的对接。因此,本文认为两者可以实现有效地融合。 四、高校教育中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耦合的路径探析
通过探讨了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两者的关系,从"知识、技能、精神"三个层面"一对一"的论述了国防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正向功能,进而阐明了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耦合的可行性,本文将进一步探索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耦合的路径。
(一)清醒而坚定的认识导向
高校教育中,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耦合的前提即为:"树立清晰的国防观念,为国防教育做清晰地定位"。将国防教育纳入到高校教育体系并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是符合我国现实国情和教育发展规律的,是国家利益、学校育人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通过国防教育课程设置,使得学校素质教育中"德、智、体、美"的目标能够更好的实现,从而培养出更多全方位、高素质人才;通过国防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提升个人的纪律性和执行力,提升综合素质,能够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需要。
(二)有机组合的教育内容设计
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过程中应合理把握两者间的结合程度,不可偏废。不能片面强调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而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亦不能将国防教育停留在"窄"的范围之内,流于形式。目前高校教育中,国防教育主要以大学生"军训"这一形式来展开,虽然学生在一定时期内以集中训练的方式锻炼了身体素质和军事技能,但是往往形式单一,很难产生后续效果。因此,在今后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中,可以一种有机组合的教育内容,丰富国防教育内容,如定期安排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课程,定期组织学生学习现代国防知识课程,定期开展体能训练等等。以此来达到国防与素质教育两者的真正融合。
(三)长期而持久的实践过程
高校国防教育缺乏一个长期而持久的实践过程,目前仍处于浅层教育的层面。而国防教育就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而言,恰恰需要经历长期实践才能取得成效。因此,需要高校教育真正将国防教育融入其教育体系之中,从军事理论课程的设置、军训活动的开展,到学生管理模式中军事规范的介入,逐步升华影响到教育的本质--"育人",即素质教育中强调的德育,通过国防教育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这一系列的步骤是逐步深入,渐次推进的过程,需要经历长期不懈的实践检验。
五、结语
在高校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既具有国防价值,又具有育人价值,这两种价值的强化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并相互促进,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耦合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从素质教育培养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功用,这种功用通过"知识、技能、精神"三大特性使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效耦合。本文认为在高等教育中将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将有利于丰富和发展现有的教育模式,更加深刻的诠释素质教育、国防教育的概念,更新现有教育观念;同时,有利于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符合社会长远发展及中国社会现实状况的需求,符合国家的最高利益。
参考文献:
[1]马雪迎,任亚洲.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6).
[2]史济纯,高中桥.论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3]黄栋.高校国防教育中民族精神培养[D].中南大学,2010.
[4]廖济忠,胡代松.论国防教育的系统性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高校教育研究学报,2008,(3).
[5]廖济忠.论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D].中南大学,2005.
[6]人民日报理论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重大问题解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廖济忠,胡代松.论国防教育的渗透性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国防,2010,(8).
[8]古添雄.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8).
作者简介:张杰(1983-),男,山东临沂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