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的模块化建构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ytsx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前教育专业兼具职业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双重特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坚持职业化方向,进行模块化建构,探索中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有效衔接,是实现培养优秀学前教育工作者目标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 中高职衔接 人文素质课程
  传统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按照学科内容自成体系,课程之间缺乏沟通,中高职课程之间缺乏层级性。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必须改变传统学科式建构模式,按照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要求,以工作任务分析为线索,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职业化方向、模块化建构。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衔接正体现了这一理念。
  一、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的教育目标
  “教育实践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1],人文素质课程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起点和关键是课程目标。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把握未来社会发展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参考幼儿教师职业标准确定。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职业精神的职业人”和“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人”的统一。学前教育专业既有职业教育的共性,又有教师教育的特性,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其人文素质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教师职业精神和健全人格,把未来的幼儿教师培养成既具备教师职业核心能力,又有良知、智慧、美好情感、温暖情怀和健康人格的人。
  二、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内容建构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教育目标,结合工作岗位——幼儿教师的工作内容分析,把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分解为人文通识素质、人文专识素质和人文特识素质三大模块。按照学前专业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阶段性培养目标,将三个模块的内容进行层递化设计,最后形成学前专业中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一)人文通识模块——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人文通识素质模块着力于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旨在关注学生心灵成长和精神发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以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旨归。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社会与人生,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人文学科,目的在于浸润文化传统,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素养。第一,文学是最具有人文性的学科。饱读诗书的教师具有儒雅的气质、人性的光辉,学生受益良多。第二,历史从本质上讲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教师不仅要关注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而且要关注人在历史进程中的推动作用,更要关注人类文明成果的接续。第三,哲学是研究人对待世界、对待自身的学问。教育要把人的解放当做理想的目标,正确引导学生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第四,美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审美教育让学生与世俗人生保持适度距离,生活得有情致、有活力、有价值。
  第二部分为沟通与表达,内容涉及自我心理素质、人际沟通和合作、信息采集与处理、演讲与口才,设置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第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是与他人沟通合作的前提,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素质。第二,人的根本属性在于其社会性,人际沟通和合作能力是社会人必备的素质,是教师教育儿童的先决条件。第三,信息采集、筛选和整合的技術与技巧是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
  第三部分是形象与礼仪,内容包括自我形象管理、礼仪与人际交往、职业道德、职业形象。高职学生未来的岗位形象取决于在校形象的塑造。大学生形象内涵的三大基石是道德、学识和健康的心理。道德是大学生形象的第一块基石,是最基本的基石,包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礼仪是形象的外延,是形象塑造的关键要素。大学生以自我形象塑造为基础,成就未来职业形象。
  (二)人文专识模块——提升学生教师的职业理念和职业精神。
  根据教师教育专业的特性,进一步设置与教师教育专业相关的人文专识模块,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以通识模块为基础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践演练。学生以未来教师的身份,从教师角度进行演习,强化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人际沟通和合作部分,注重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的角色演练。演讲与口才部分,强化教师口语的学习与训练和教学语言的应用实践。形象与礼仪部分,重点训练教师礼仪,塑造未来教师形象。
  第二部分着重教师职业理念和人文精神的塑造。人文精神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对学生的关爱情怀。人文意义上的爱是对“人”的尊重与珍视,是教师发自心灵深处的、指向终极的关爱。第二,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拥有教育理想才能立足现实、改造现实。第三,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本。教师要提升教育质量,让学生在现实学校生活中积极勤奋,心灵充实,为未来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有浓烈的生命意识。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是生命的和谐、充盈与完满,教师既尊重学生,又关注自身,师生共同享有完整的、发展的、健康的生命教育过程。
  (三)人文特识模块——改进学生学前教育人文方法。
  特识模块将幼儿教师的文化素质要求及人文精神内涵引入人文素质课程,为学生将来尽快适应和融入幼儿教师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部分继续以通识模块为基础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践演练。与专识模块着重教师人文素质不同,人文特识模块将幼儿教育理念、幼儿园日常管理规范引进课堂,模拟幼儿教育现场情境,引领学生认知、熟悉幼儿教育。人际沟通和合作、演讲与口才、形象与礼仪部分,则重点加强与幼儿教师直接相关的各项能力的训练。特识模块的设置,使学生高仿真地生活在幼儿园文化中。
  第二部分着重培养人文主义的思想方法。人文方法是教师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得以实现的手段。在模拟的幼儿园教育情境中,培养未来幼儿教师三方面的人文方法:第一,直觉。对幼儿状况和幼儿教育进行直接觉察,培养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敏感性、解决问题的流畅性和灵活性。第二,体验。既从教师角度体会、品味、觉察未来职业的意义和价值,从幼儿角度出发感受、经历幼儿的学习与成长过程。第三,内省。省察自己的师德修养、敬业精神和职业习惯,反省自己是否符合幼儿教师规范和标准,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应用效果。   三、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人文素质模块化课程衔接的实现
  (一)通识——专识——特识,人文素质职业化衔接。
  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构成金字塔式模块课程体系。底部是人文通识模块,针对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社会文化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中部是人文专识模块,主要针对教师职业,培养幼儿教师需要的精神及文化素质,提升学生的教师职业理念和职业精神;上层是人文特识模块,针对幼儿教师职业,提升学生学前教育人文方法。三层模块课程由普遍职业到教师职业,再到幼儿教师职业,实现人文素质课程的职业化衔接。
  (二)能力基础——初级能力——中级能力,人文能力提升式衔接。
  模块化课程内部根据中高职学生知识和能力基础,设置层级化能力标准,逐步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与能力。以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我心理素质为例,其总体目标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学生优良个性,健全学生人格。根据中高职学生的年级不同,将中职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能力、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及初步的情感调节能力;高职一二年级在巩固自理能力的基础上,重在培养活动能力、情感调节能力;高职三年级重在培养社会化心理和工作能力。
  (三)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方法,人文内涵递进式衔接。
  教师的人文素质包含递进式的三部分内容,即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其中,人文知识是基本组成材料,人文精神是核心要素,人文方法是人文精神得以实现的手段。学生人文素质只有经历知识习得、精神涵养和方法演练,才能真正实现由外在规范到内在价值的转变,内化为个体生命的内容。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的模块化建构正是基于这一思考。中职阶段主要积累人文知识,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高职一二年级重在涵养学生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文方法;高职三年级训练人文方法的同时,结合专业教育不断强化学生人文精神。
  学前教育专业兼具职业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双重特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以职业化方向、模块化设置和人文精神与方法的目标定位,建构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将在培养优秀的学前教育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
  [2]武怀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5(7).
  [3]高寶立.职业人文教育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5).课程与教材120.
  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十二五”规划课题《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2011ZCJG128)课题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阅读中要处理好阅读感悟与阅读训练的关系,防止因过度重意煽情而削弱阅读基本功训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或让学生学习、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并逐步形成能力。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有意识地设计一个个训练点,通过这些训练点进行阅读基本功的强化训练。  关键词: 小学阅读教学 训练方法 教学策略  与其他表现形式如戏曲、电影相比较而言,文章的独特魅力就在于
摘 要: 课题组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中,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影视教学法运用到各课程的日常教学和考核中,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大成效。本文以《公共关系学》教学改革为例,阐述了影视教学法在公共关系学课程中的具体应用,运用问卷调查法分析验证了影视教学法的教学改革成效,最后提出了运用影视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影视教学法 教学改革 营销专业 公共关系学  影视教学法始于哈佛大学,是一种
摘 要: 院系的管理绩效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正常运转,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要成为合格本科院校需在教学评估各项指标的指导下,建立以院(系)为中心绩效水平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主导作用,推动专业建设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教学评估 高校院(系)管理体制 绩效管理水平 策略研究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是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
摘 要: 二十一世纪以来,在西方教学流派的影响下,我国外语教学关注的焦点从以语言中心转向到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学习过程为中心,忽视了教师在外语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在教学实践中,后方法外语教学理念能有力地帮助外语教师重新定位教学中的角色,并启示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回归中心角色。  关键词: 外语教学 后方法教学理论 外语教师 中心角色  1.引言  外语教学最初出于宗教目的,传统意义上说,对外语教学法的研究
摘 要: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被称作体现了爵士乐时代精神的“伟大的美国小说”。文章通过探讨书中不同人物和场景的象征意义,表明主人公盖茨比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感情生活的悲剧,而且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悲剧,象征着梦想与现实生活的冲突,是美国梦的幻灭。  关键词: 《了不起的盖茨比》 爵士乐时代 美国梦的幻灭 人物象征 场景象征  一、美国梦的幻灭  2013年,由弗·司各特·菲茨杰
摘 要: “疯癫”意象作为一个标志性元素普遍存在于中西方文学中,而“疯女人”形象的塑造又加入了性别元素,使这类人物形象愈加类型化,日渐形成一个包孕丰富的形象系列。本文以《金锁记》与《藻海无边》的同异比较为主干,结合其他同类文学作品,试图梳理、剖析社会对“疯女人”的鉴定标准及造成女性癫狂的内外因素,以概括中西方文学中“疯女人”形象系列的内在共性,以及文本中“癫狂”所起的隐喻作用。  关键词: 疯女人
摘 要: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正处在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关键期,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以宁德师范学院升本5年来的实践和经验,从办学定位、专业结构、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 地方本科高校 应用型人才 培养体系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一般指1999年以后,通过合并、组建、升格、转制形成的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普通地方本科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
摘 要: 本文为中央电教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优秀电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实证研究》”的电影课导看纪实。电影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课堂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电影课 导看纪实 学习主动性 素质教育  一、导看准备  一听说要上电影课《童年》,同学们都开始了积极的资料准备工作,有的查阅俄国
摘 要: 绘本教学案例“我是彩虹鱼”话剧创编语言教育活动课中,有一位扮演小蓝鱼的幼儿不愿意向扮演彩虹鱼的幼儿索取鳞片,令教师在互动中感到困惑。这一情况反映了阅读教学中一些偏激教育现象与“读者中心论”混淆的问题。本文详细解读上述案例,试图为绘本教学经常出现的“教育支持”困惑寻找破解方法。  关键词: 彩虹鱼 绘本教学 基本理念  一、案例与问题提出  1.案例  (1)文本介绍  “我是彩虹鱼
摘 要: 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产物,是中国人民政治利益的集中体现,其正确性在中国人民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得到有力的证明。在继续深化改革的新时期,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道路上须臾不可离开的法宝,绝对不能取消。  关键词: 人民民主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 阶级 阶级斗争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