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多元化解读的思考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76305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语文课阅读教学中的多元化解读成为教师及学生关注的焦点。在多次的听课、评课及教学交流活动中,谈论最多的话题便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而且大多是一些赞美之词,听起来似乎挺有创新也非常符合新课教学理念的,仿佛我们已掌握了打开阅读教学大门的密匙,但仔细一想,这样做真行吗?让人产生疑问,下面就我个人的想法和理解与大家商榷。
  
  一、多元化解读产生的根源
  
  文学作品的含蓄蕴藉性是多元解读产生的根本原因。文学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及自由的想象空间。由于读者个体的文学素养、社会阅历、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因素的差异,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阅读理解,再加上不同时代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制度、审美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就更能产生对作品的不同解读,有时甚至会产生误读。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对待学生探究文本产生的多元化解读呢?我个人认为,由教师一言定论或以教参教本为标准的一元化解读诚然不可取,因为它扼杀了学生对作自主解读的权利,限制了学生在阅读作品时产生自由想象、个人感悟、审美能力等,使学生自主积极的主动阅读变为被动接受的阅读。但更反对没有任何标准衡量,无限度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的多元化个性解读。虽然在教学中多元解读有着不可否认的实用价值,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其产生的副作用更令我们担忧。
  
  二、多元化解读的危害
  
  在一次市教育局组织的名师下乡授课活动中,授的是《珍珠鸟》这篇课文,课堂中教师让学生说说老鸟在傍晚焦急呼唤小鸟归巢时的心情(用了大量的时间似乎是本堂课中的一个教学设计重点),让学生自由充分的多元解读,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有的说:“孩子你快回来吧,小心有人伤害你!”有的说:“孩子,快回来吧,饭熟了!”真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气氛之热烈,互动之活跃,想象之精彩,令听众自愧弗如,再加上教师的精彩点评“这位同学回答的真不错!”“回答的好,有创意!”,学生回答的更是如鱼得水,妙趣横生。完了更是领导的高度评价,什么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热烈,对学生能进行想象力、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探究性等。
  且不论这种授课听课评课的优劣性,就阅读教学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而言,我认为有诸多的危害性。
  虽然在新课改的大背影下我们要创新,要冲破旧观念,进入禁区。但作为语文阅读教学,它是一个特殊的、有明确目标的认知过程,其最终指向是要让学生尽短时间内达到某种具体的阅读理解水平,达到某种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达到某种审美能力。一句话,不应该停留在学生现有的理解水平。而要在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互动、讨论的基础上达到更高的解读水平。而以上那种“自由发挥,有创意的闪光点,独树一帜的见解”,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的理解水平上的感受,它不是我们想要的语文阅读理解水平,我们要的是更高的解读能力。这是忽视了训练目标,降低了要求,混淆了主次,是不符合教学逻辑和教育规律的体现。如此发展下去,阅读教学将是推磨似的原地俳徊。
  
  三、多元化解读应注意的问题
  
  多元化解读并不是毫无是处,相反,只要我们正确、有计划的运用,它还是有一定的可取性的。只不过我们在运用的时候要注意以下问题:
  1.脱离文本,没有根据的多元化解读是不可取的。在教学中,我们只是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但往往忽视了学生这样解读的理由。往往没有打破沙锅问到底,也没有让其它的学生谈看法,去反驳。仍是教师一言定论,这样做的结果将会导致让学生认为与本文毫无关系,甚至过度的诠释和误解想都是合理的,都是受欢迎的,有可能让学生形成这样的认识:“文本的解读可以是任意的。”由此看出,多元化解读不仅仅是多元,更是建立在对文本的解读,实事求是的求证基础之上。
  2.多元化解读不应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潮流。由于新课改的大力推进,破旧立新是所有教师追求的目标,但怎样才能创新?怎样的创新才能被大家认可?这是每一位教师思考的焦点。随着“教育民主”“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理解”“多元解读”等观点随机而生,加之媒体的炒作,一夜之间,似乎我们的受教育者(学生)的阅读水平理解水平突然提高,我们的受教育者原来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见解独到,课堂中全是“回答的真好,闪光点,见解独到”等赞美之词,或满堂课都全是学生的“我认为……我认为……”然后是在教师的来者不拒,存而不论的赞赏声中下课。
  多元解读不是简单的自我认识表达,而是互相交流,互相促进的契机。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在交流、讨论中比较,提升,最后达到对文本的正确解读,这才是多元解读的核心。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说出来,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解读,教会学生如何解读。
  3.多元化解读不等于创造性。阅读是处理文本信息,认知世界,拓展思维,培养正确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尤其是中小学的阅读更是学习性、接受性阅读,更要受制于文本框架的束缚。而现行的多元化解读,往往忽视对文本的探究,以创造性为名义,吹着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的哨子,一味地让学生的理解在阅读中毫无节制地越位。
  要知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悟,绝不等于廉价的认同和赞赏。
  
  参考文献
  [1]吕茂峰,王雪梅.创造性阅读的底线[J].中学语文教学,2007(4)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摘要]初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认真组织教学,历史课堂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与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并进行积极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各种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 理念 新课程    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是其教学实施,理念的体现、课标的落实以及新教材的运用都是通过教学形式展现出来的,历史课程标准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保障法官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可以减少案件监督机制的行政化问题,防止外界因素不正当的干扰。但在法官个体素质存在差异、权力监督制约配套机制有待完善以及囿于外部压力等情形下,可能会出现审判权运行机制和防范冤假错案初衷的背离和冲突。本文主要以刑事审判为视角,进行思辨分析,提出不仅要从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本身着手,还需结合一些配套改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使各个行业改革,各个企业不断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在实际工作当中,高速公路桥梁建设获得良好的效果,同时也不断提高了相关养护技术.
摘 要 本文对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进行了讨论,指出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学术之争,针对以上内容对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对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进行了明确,即是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作为高校来说,对学生进行管理过程中要依据相关法律,对于学生的权利要加以尊重;重视法治教育,建立权利的理念; 对于现有的学生权利机制以及学生维权机制进行完善,以此来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高
[摘要]运用实验教学,重视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步骤,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不仅帮助学生学会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实验教学 思维能力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强调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能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
随着我国反腐工作的不断深入,检察机关在查处职务犯罪案件中面临的问题越来越严峻。职务犯罪初查作为检察机关刑事诉讼程序的前置程序,在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职务犯罪初查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和新形势,结合我国的法律体系的构建成果和法治现状,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并对依法治国的十六字方针做了全新的阐
《刑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的“免除刑罚”是一种有罪宣告,作为一种非刑罚处罚制度,其在发挥功效的同时,在适用中也存在一些亟需澄清的问题,如行为人不具有法定的免于刑事处罚的
2012年《刑事诉讼法》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实体、程序的详细规定,使这一侦查措施在特别重大贿赂犯罪侦查过程中难以出手;同时,在职务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