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

来源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fsgdf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家庭教养方式及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方法

应用整群随机抽样在某大学抽取样本,最终获得有效样本4 866名(男性2 122人,女性2 744人),采用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百项心理症状问卷(PSI-100)、家庭教养方式问卷(FUSQ)进行调查,获得量表各维度的得分,采用Lisrel 8.7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

结果

NEO-FFI总得分为(198.08±15.31)分,PSI-100总得分为(167.08±68.23)分,父亲教养方式总得分为(457.80±62.10)分,母亲教养方式总得分为(459.27±61.91)分。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人格因素中友善性、严谨性、开放性的人格与心理症状呈负相关(路径系数=–0.73,P<0.05);教养方式中正向的教养方式(母亲民主、激励、理解,父亲尊重、管教)与心理症状呈负相关(路径系数=–0.18,P<0.05)。

结论

初步建立了家庭教养方式、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理论关系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可以直接影响心理状况,人格特征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可能有直接影响,人格特征作为"中介变量"调节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关系。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南方人群精神分裂症易感性及PANSS测评症状之间的关联。方法采用Sequenom基因分型技术,在700例病例(壮族300例,汉族400例)和700例对照(壮族300例,汉族400例)中,对COMT基因rs4633、rs4680和rs8185002进行基因分型,并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患者进行症状测评。采用PLINK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目的探究外周血miRNA对抑郁症的诊断价值。方法用RT-qPCR技术验证抑郁症患者外周血存在差异表达的miRNA在非特异性精神发育迟滞患者中的表达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比较在非特异性精神发育迟滞中不存在差异表达的miRNA在抑郁症、非特异性精神发育迟滞中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miR-1972,miR-26b,miR-4485,miR-4498,miR-4743在抑郁症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中表达上调
目的探讨老年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杀意念及相关因素。方法对60例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老年抑郁障碍患者和60名老年健康对照者进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评定。结果老年抑郁障碍患者的SIOSS绝望因子、乐观因子、睡眠因子、掩饰因子分[分别为(6.22±3.2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