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体现国家核心利益的战略举措,对于传播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在大开放、大交流的环境下,小学汉语教学的环境越来越复杂:由于一些传媒特别是电视台方言节目的推波助澜,地方语言对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产生了新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外来语言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国的日常生活之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上网人数越来越多,网络语言对汉语教学的冲击也越来越大。
中国地广人多,百里不同音。各种方言都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总体文明的土壤,从而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但因为各方言之间有极大的差别,造成了彼此沟通的困难,因此历代都提倡有互相能听懂的通用语言。也正因如此,通用语与方言形成了你进我退、此消彼长的局面。
一、小學汉语教学的关系
小学汉语教学面对多重的关系,这些关系往往是“两难”问题,因而在具体实践中将小学汉语教学工作者推到了“两难”的境地。
(一)统一性与多样性
所谓统一性,是指人们统一使用通用语、标准语。所谓多样性,是指不同区域的人们各自使用本区域本族群的语言。语言因通用因标准而统一;又因“本区域因“本族群”而多样。统一性与多样性,这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语言学家赵元任说过:“在学术上讲,标准语也是方言。” “普通话”有三条标准,“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在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直接看到方言或方言的影子。现实也是如此,普通话中的很多词汇来源于方言,比如尴尬、懊恼、垃圾等来自吴方言,酒楼、打工、炒鱿鱼等来自粤方言。
(二)纯洁性与开放性
这里所说的纯洁性,是指汉语的“原汁原味”。任何一种语言,一定的时间内都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自足性。语言的开放性,是指汉语吸收外来语言成分,以适应新事物不断涌现和人们思想的变化,适应新的社会交际的需求。早在1942年2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上讲演就表明了他对“外国语言”的态度:“我们不是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是要吸收外国语言中的好东西,于我们适用的东西。”这个问题至今仍争议不断。2010年,广电总局的禁令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使要不要捍卫汉语的纯洁性,如何捍卫汉语的纯洁性,成为一个越来越热的话题。有的人认为,为了保持汉语的纯洁性,应当抵制、尽量少用外来词,否则汉语就会有灭绝的危险;有的人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一定的开放性,应去吸收新鲜的事物,没有这种开放性,语言本身的发展就将停滞;还有的人认为,纯洁性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一旦纯洁,就会失去生命力,就成了一个表达过去的工具,而无法表达现在。
(三)规范性与创新性
所谓规范性,就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包括在网络上运用汉语都要符合汉语的规范。所谓创新性,是指语言是发展的,要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发展创新。一些报刊上、电视荧屏上错别字时有所见,广播和电视中读音的讹误时有所闻,一些行业滥用繁体字,乱造简体字。文章指出,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获取手段的多样化,又出现一些新问题,如有的企业在营销活动中乱造音译词,影视作品中滥用土语、外来语,有的广告乱改成语,有些流行歌曲词不达意,有些网络语言毫无语法可言,等等,并提出要对这些问题加强规范和管理。
二、小学汉语教学的突围之策
在小学汉语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对面临的环境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以更好地适应形势,科学分析新情况,有效解决新问题,并正确处理好错综复杂的关系,有效开展小学汉语教学。同时,应充分利用方言对学习古汉语的作用。“方言是古语的遗存”(章太炎),通过方言可以让学生生动地了解古汉语的词汇、语音等的变化。如杜牧的《山行》用普通话来读,“斜”和“家”“花”两字不押韵。但是,如果通过方言去读,金华方言的“斜”读“霞(xia)”,这样就和“家;“花”两字押韵了。再如,普通话中的“造”或“盖”,自西汉以来用“起”(“有火灾复起屋”《史记·孝武本纪》),而金华话就是称之为“qi”屋。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虽然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但并没有禁止方言。学方言和推广普通话也并不矛盾,把学方言和推广普通话对立起来,那是对法律的误解。虽然方言是处于从属地位的一方之言,但它并不是低级的语言、落后的语言。语言没有优劣之分,方言为一个地区的人们服务,能够很好地发挥日常交际的功能。人们对自己的家乡话有着深厚的感情,不加分析地贬低方言,排斥方言,会使方言区的人产生抵触情绪,对推广普通话工作极为不利。比较普通话和方言的规律可以进一步提高普通话教学的针对性。方言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古汉语的相关知识,让“头疼”的古汉语学习充满乐趣。
中国地广人多,百里不同音。各种方言都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总体文明的土壤,从而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但因为各方言之间有极大的差别,造成了彼此沟通的困难,因此历代都提倡有互相能听懂的通用语言。也正因如此,通用语与方言形成了你进我退、此消彼长的局面。
一、小學汉语教学的关系
小学汉语教学面对多重的关系,这些关系往往是“两难”问题,因而在具体实践中将小学汉语教学工作者推到了“两难”的境地。
(一)统一性与多样性
所谓统一性,是指人们统一使用通用语、标准语。所谓多样性,是指不同区域的人们各自使用本区域本族群的语言。语言因通用因标准而统一;又因“本区域因“本族群”而多样。统一性与多样性,这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语言学家赵元任说过:“在学术上讲,标准语也是方言。” “普通话”有三条标准,“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在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直接看到方言或方言的影子。现实也是如此,普通话中的很多词汇来源于方言,比如尴尬、懊恼、垃圾等来自吴方言,酒楼、打工、炒鱿鱼等来自粤方言。
(二)纯洁性与开放性
这里所说的纯洁性,是指汉语的“原汁原味”。任何一种语言,一定的时间内都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自足性。语言的开放性,是指汉语吸收外来语言成分,以适应新事物不断涌现和人们思想的变化,适应新的社会交际的需求。早在1942年2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上讲演就表明了他对“外国语言”的态度:“我们不是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是要吸收外国语言中的好东西,于我们适用的东西。”这个问题至今仍争议不断。2010年,广电总局的禁令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使要不要捍卫汉语的纯洁性,如何捍卫汉语的纯洁性,成为一个越来越热的话题。有的人认为,为了保持汉语的纯洁性,应当抵制、尽量少用外来词,否则汉语就会有灭绝的危险;有的人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一定的开放性,应去吸收新鲜的事物,没有这种开放性,语言本身的发展就将停滞;还有的人认为,纯洁性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一旦纯洁,就会失去生命力,就成了一个表达过去的工具,而无法表达现在。
(三)规范性与创新性
所谓规范性,就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包括在网络上运用汉语都要符合汉语的规范。所谓创新性,是指语言是发展的,要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发展创新。一些报刊上、电视荧屏上错别字时有所见,广播和电视中读音的讹误时有所闻,一些行业滥用繁体字,乱造简体字。文章指出,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获取手段的多样化,又出现一些新问题,如有的企业在营销活动中乱造音译词,影视作品中滥用土语、外来语,有的广告乱改成语,有些流行歌曲词不达意,有些网络语言毫无语法可言,等等,并提出要对这些问题加强规范和管理。
二、小学汉语教学的突围之策
在小学汉语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对面临的环境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以更好地适应形势,科学分析新情况,有效解决新问题,并正确处理好错综复杂的关系,有效开展小学汉语教学。同时,应充分利用方言对学习古汉语的作用。“方言是古语的遗存”(章太炎),通过方言可以让学生生动地了解古汉语的词汇、语音等的变化。如杜牧的《山行》用普通话来读,“斜”和“家”“花”两字不押韵。但是,如果通过方言去读,金华方言的“斜”读“霞(xia)”,这样就和“家;“花”两字押韵了。再如,普通话中的“造”或“盖”,自西汉以来用“起”(“有火灾复起屋”《史记·孝武本纪》),而金华话就是称之为“qi”屋。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虽然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但并没有禁止方言。学方言和推广普通话也并不矛盾,把学方言和推广普通话对立起来,那是对法律的误解。虽然方言是处于从属地位的一方之言,但它并不是低级的语言、落后的语言。语言没有优劣之分,方言为一个地区的人们服务,能够很好地发挥日常交际的功能。人们对自己的家乡话有着深厚的感情,不加分析地贬低方言,排斥方言,会使方言区的人产生抵触情绪,对推广普通话工作极为不利。比较普通话和方言的规律可以进一步提高普通话教学的针对性。方言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古汉语的相关知识,让“头疼”的古汉语学习充满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