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开发的民族村落文化变迁特征研究

来源 :大陆桥视野·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民族村落在旅游开发背景下,引发了民族村落文化的变迁。本文就旅游开发下国内民族村落文化变迁的特征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民族村落文化变迁的不可逆性、文化变迁的层次性、文化变迁的地域不平衡性及民族村落旅游开发形式影响其文化变迁的内容和程度的四大特征。
  【关键词】旅游开发;民族村落;文化变迁;特征
  [Abstract]Tourism development in of our country lead to Cultural change of minority village.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change in domestic minority villages which under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re analyzed, then obtained four characteristics: the  minority village cultural change is not reversible, hierarchy of cultural change, regional imbalance in  minority village cultural change and minority village’s form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fluence the cultural change of the content and extent in minority villages.
  [Key Words]tourism development ;minority villages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change
  引言
  在我国民族地区乡村现代化的进程中,旅游业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许多民族村落在旅游开发中,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实质均发生了很大地变化,甚至引发了村落文化的变迁。那么,旅游开发下我国民族村落文化变迁有哪些特征,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我国民族村落文化的良性变迁,同时让我们认清民族村落旅游业发展的未来方向。
  一、概念界定
  (一)村落与村落文化
  村落是我国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是最基本的农民生存空间,是特定社区居民进行生产、生活的全部环境的总括[1]。民族村落在本文中是指国内少数民族聚集的乡村村落。
  民族村落文化是指少数民族村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
  (二)文化变迁
  文化变迁(Culture Change),也称为社会变迁或社会文化变迁,其中对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变迁,涉入较多的是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它们注重从文化传播、文化采借及文化涵化等方面来分析变迁问题。这种变迁既包括物质文化的变迁,也包括非物质文化的变迁。张晓萍在《旅游人類学》一文中提出,文化变迁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维度:变迁的特征、变迁的层面、变迁持续的时间、文化变迁的程度、文化变迁的速度等[2]。
  二、旅游开发下民族村落文化变迁的不可逆性
  任何文化都会发生变迁,这是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这种变迁既包括纵向的变迁,也包括横向的变迁,纵向变迁是指文化特质的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积累和进化的变迁过程;而横向的变迁则是指文化在同时期中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传播与涵化的过程。
  我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文化突飞猛进,人们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进入到大众旅游时代。而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发展、地域条件等因素的限制,经济社会长期处于较为落后的局面,急需摆脱贫困。旅游业理所当然的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最佳选择。民族村落在进行旅游开发之后,村落中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迁,致使展示给游客的村落文化因其内涵、功能和所依托的产业基础发生了变化,民族村落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保留了原有文化的外在形式,其文化的内在实质却发生了变迁。
  国内外不少民族学家、民俗学家、人类学家及历史学家等对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旅游开发活动破坏了当地的原生态传统文化。但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现代化进程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逆转的趋势,现代社会人们的旅游需求同样也是不可逆转的。即便民族地区不进行旅游开发,仍最终逃脱不了全球现代化浪潮的洗礼,对民族村落的旅游开发只是民族村落城镇化和现代化推进的一种方式而已,也就是说旅游开发所带来的民族村落文化变迁是不可逆的。
  三、旅游开发下民族村落文化变迁的层次性
  有关我国旅游开发中民族村落文化变迁的分析,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复杂的问题。如何区分和界定哪些文化变迁史因旅游开发而引发的,是问题分析的难点所在。但不可否认,民族村落中的许多文化变迁现象确实和旅游开发活动而有着直接关系。现我们将这些变迁现象姑且界定为旅游开发中民族村落文化变迁的表层部分,对于那些看似和旅游开发有关,但又无直接关联性的民族村落文化变迁现象,可根据其关联程度分为文化变迁的中层和深层部分。所谓表层文化变迁,是指民族村落在旅游开发之初的一段时期内,所带来的民族村落文化变迁现象,这些变迁现象是一种人们能够直接看得到、摸得着和明显感受得到的变迁。这种民族村落的表层变迁往往是从民族村落的传统产业文化、景观文化、传统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物质文化层面开始的,并会逐渐延伸到民族村落中诸如组织制度文化、节庆文化、社会结构、社会性别文化等制度文化层面的中层变迁。随着民族村落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最终会引发村落原有价值观念、族群认同甚至是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层面的深层变迁。
  在旅游开发所引起的民族村落文化变迁的不同层次中,以物质文化为主的表层文化变迁是以现代化变迁为特征的,这种现代化极大程度上使得民族村落的物质文化在变迁过程中丧失了个性,逐渐出现同质化的特征。民族村落以制度文化为主的中层文化变迁中,其主要特征表现为:组织制度文化的契约化、村落社会结构的复杂化、节庆文化的形式化和表面化及村落社会性别文化的重构等特征。而民族村落在以精神文化为主的深层文化变迁中,表现出的特征则是:传统价值观的商业化和功利化、族群认同的强化和宗教信仰的淡化和世俗化。   四、旅游开发下民族村落文化变迁的地域不平衡性
  我国有数以千计的民族村落,大多分布在我国的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不同区域的民族村落因旅游开发的内容、时间和程度等不同,其发展状况也表现出各自明显的地域特征。
  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分布最多的区域,云贵高原因其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成为我国民族旅游开发最早、发展最快的地区。其中纳西族、傣族、苗族、藏族、白族、土家族、彝族等成为该区域中民族村落旅游开发的重点对象。国内许多学者对这一区域内的民族村落旅游开发也做了大量研究,从最初的如何进行旅游开发到如今的旅游影响问题研究,研究焦点逐渐转移到该区域中旅游开发及文化变迁问题上,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大量的学术研究也间接说明,西南地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所引起的文化变迁问题是最为显著和突出的。
  而幅员辽阔,民族分布较多的西北地区,却因自然环境、区位条件、交通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其民族旅游业发展较为缓慢。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的实施,西北地区抓住机遇,纷纷将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作为区域发展的主要产业,在近十多年的时间里,这一区域的民族旅游业取得了较快发展,涌现出了一批特色民族旅游村落。虽然其旅游开发和发展速度整体上比不上西南地区,但其发展势头强劲,潜力巨大。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区域的民族村落旅游发展因受气候条件的限制,旅游淡旺季差异十分明显。较为明显的季节性使得旅游业并不能完全取代村落原有的传统产业,往往呈现出村落原有产业和旅游业并存的现象,这也使西北地区的民族村落因旅游开发而带来文化变迁,并没有西南地区表现的那样显著。
  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同样分布着许多少数民族,但这一区域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受工业化、现代化及城镇化的影响,其少数民族被汉化和同化的程度较为明显。因此,东北地区民族旅游发展较为缓慢,部分区域因旅游开发所带来的民族文化变迁并不十分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部分穆斯林少数民族因受地区经济发展、宗教信仰和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民族村落進行旅游开发的情况较少,其村落文化变迁受旅游开发的影响十分有限。
  五、民族村落旅游开发形式影响其文化变迁的内容和程度
  我国许多民族村落在进行旅游开发时,由于适宜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和优势特色不同,因此在村落旅游发展中所采用的开发形式也各有不同。目前,我国民族村落旅游开发的主要形式有乡村旅游、村落民族风情旅游、生态旅游、民族风情主题公园等。在不同的旅游开发形式下,民族村落能够满足的旅游需求是有所差异的,而不同的旅游需求又决定了民族村落旅游开发的具体内容,内容的不同就意味着在开发中所涉及的村落文化范围和层次的不同。如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民族村落,其开发的内容以提供食宿及可参与的农事旅游活动项目为主要内容,这种旅游形式要求村落提供具有乡土气息的村落环境文化。因此,旅游开发对民族村落文化变迁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而那些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民族村落除了提供游览过程中的食宿服务外,还以提供生态旅游交通、向导等相应服务为主,旅游开发对民族村落文化变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组织制度文化和生态文化等方面;而那些进行民族风情旅游开发的民族村落,则以民族特色文化为主要开发内容,这种开发形式对民族村落文化变迁的影响程度往往较大,不但涉及民族村落的饮食和建筑文化,还会涉及到村落的景观文化、民俗节庆文化,甚至是宗教文化等。从上述内容可知,民族村落不同的旅游开发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村落文化变迁的内容和程度。
  参考文献:
  [1]曲凯音.浅议村落文化变迁中的文化生态建设——以云南丽江束河古镇为例[J].学理论,2012年12期,第111页.
  [2]张晓萍.旅游人类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77页.
  作者简介:
  孙  新(1981年-),女,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师,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研究。
  王生鹏(1971年-),男,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师,硕士,教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2012年教育部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旅游开发与民族村落文化变迁研究》项目号:12YJAZH141。
其他文献
父女约定:都要成功,一起努力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出生在山东高密市大栏乡。1979年,他经人介绍与同乡杜勤兰结婚。1981年,长着一双大眼睛的女儿管笑笑呱呱坠地。自从学会认字后,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昏迷患者鼻胃管置管方法,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方法将90例气管插管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1、实验组2,每组30例。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置管。实验组1
目的探讨医患双方对医疗知情同意书的意见,以期为修改医疗知情同意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不同等级医院的医疗知情同意书进行分析。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某医院100名医生和1
不同生态环境类型下的药用植物,需采用不同的遥感监测方法。本研究分别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和栽培药用植物资源的遥感监测方法进行了阐述,并详细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中的稀有种、大量分布种和特殊生态环境下的中药种进行了分析,为各种类型的药用植物资源监测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目的探讨自体骨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体骨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16例,以获得椎体前中柱的支撑。结果本组16例均
摘要房建项目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工作,只有在政策的指引下,大力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相关部门全力配合,才能有效控制并解决当前房建项目管理中出现的多种问题,同时节约建设资金,提高建设施工效益,改善企业施工环境,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房屋建筑项目管理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不可否认,房建项目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工作,只有在政策的指引下,大力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相关部门全力配合,才
文章结合当前医疗改革对卫生人才的需求,探讨卫生管理教育专业教学阶段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分析了这一模式的优势,总结了实施这一模式尚面临的问题。
天津港集团公司新闻发言人张立异2016年4月8日表示,天津港已开通120条集装箱班轮航线,正在加速打造亚欧大陆桥东部起点、中蒙俄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
目的了解剖宫产手术中单纯硬膜外麻醉(EA)、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和静脉麻醉(IA)的临床效果。方法急诊剖宫产手术180例,随机分为3组,A组为单纯硬膜外麻醉,B组为腰麻-硬膜外联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120例心肌梗死患者,依照是否为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DM组)和非糖尿病组(非DM组),将两组的临床特点进行对比。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