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1:“老师,你看这是我写的作文!”“我还没写完呢!我还想写!”一个学生高举着手中的作文本,脸上溢满笑容,欣喜而神秘,富有成就感。
“老师,我必须看课外书啊!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听我讲故事,我不看书就没有故事讲啊!”还是那个学生,在课堂上看课外书,被我撞上了。听到这样的言语,我哭笑不得!
情境2:每天进教室时,他都是背着书包,手里拿着一本夹着书签的书。下课时,这本书也经常在手边。放学铃声一响,同样的姿势,夹着书,匆忙背上书包离开。唯一发生变化的是手中的书,几天就会换一本。
这是一个男生,每次看他的作文和日记,对于我来说都是享受!他说:“我妈妈每天都给我讲故事。”
情境3:作业很快就做完了,他,坐在那里发呆。我走过去,说:“去那边图书角挑书看吧。”他磨蹭了半天,真的走了过去,但是空手回来了。被我追得紧了,手里拿的肯定是类似《虹猫蓝兔》《迷宫》一样的漫画。
妈妈告诉我,他在家里从来不看书,他不爱看。
我似乎有点明白。怪不得他的表达能力不强。
情境4:铁军小学,家长会暨读书节。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把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演绎得让你怀疑自己来到了童话殿堂;一首首短小有趣的童谣,在他们的口中妙趣横生;枯燥无味的古诗被他们朗诵得津津有味……在座的老师、家长无不惊叹。他们的灵气感染着每位观众:这一定是天使的化身!而摆放在展示台前的,则是孩子们一学期来的阅读积累:有班级共读一本书的体会,有自己为书本配的画,有亲子共读的心得……一本又一本,让人不敢相信,这些竟出自小学二年级小朋友之手。
究竟是什么魔力让那个班的孩子灵气十足呢?为什么他们对阅读有着如此浓厚的兴趣呢?为什么我们同一个班的学生,同一样的老师教,对阅读的兴趣差异会如此之大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课外阅读!阅读,就是这根化孩子为天使的魔棒!
一、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欲望
语文课标极力提倡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把他们引向书海。
1.通过故事或问题引发阅读兴趣
现在的小学生喜欢听有趣的故事、看卡通片,认识神话人物。我们可选择益智、有趣的等适合少儿年龄、心理等特点的故事作生动形象的讲述,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通过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看课外书,如“蜗牛长牙吗,大约有几个”等。当学生惊奇地从故事中了解小小的蜗牛竟长了一万多颗牙齿时时,教师“趁热打铁”,推荐读物,学生就会自觉地从课外书本中去寻找答案。这样,通过一个个喜闻乐见的童话、神话诱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诱使学生从被动地读到自己想读更多的书,一步一步走入书的殿堂,尽尝知识的甘霖。
2.通过名人或榜样激发阅读兴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经常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氛围的感觉。比如,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欣赏;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周恩来、叶圣陶、冰心、老舍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些故事。并在平时教学中,留心观察班中喜爱读书的同学,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请他们谈谈课外阅读的收获。这样,身边的一个个能亲眼所见的榜样,让学生感受到书海之浩瀚和读书乐趣,从而激起对书的渴望,产生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愿望。
3.通过动机或需要诱发阅读兴趣
动机是为实现一个特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而产生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诱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刺激或阅读情境是非常必要的。随着课改的推进,课前查阅读资料已成为了语文课堂的一种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机会,抓好课前资料交流这一环节,进行优美文章、世界奇闻、片断节选等等介绍,推出“查阅读资料大王”。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前,布置预习作业:收集有关维和部队及国际战争的资料,将收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于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情绪高昂,收集的材料内容丰富,有图片,有文字资料等,使他们对“蓝盔部队”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利于形成良性阅读氛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二、推荐优秀读物
以读物的内容吸引学生读书。“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布鲁纳的这句话启发我们必须让学生选择适合自我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的读物。我们平时在推荐读物时,要有针对性地推荐。只有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能深入地理解读物的内容,受到读物的感染。
1.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读物
符合这些教育要求的读物,首先在内容上是歌颂人类勤劳、善良、坚强、进取、崇高等人格精神的读物。在这个前提下,一般宜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童话读物,向中年级学生可推荐战斗故事、科幻作品类读物,向高年级学生推荐伟人的故事、中外名著、地理历史类读物。这使不同年级的学生均能读到最适合自身需要同时又最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课外读物。
2.有益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读物
(1)读课文中的人物故事。小学课文中写了众多的人物,其中有许多名人。如学到《田忌赛马》,可指导学生阅读孙膑的故事;学到《詹天佑》,推荐学生读《伟大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少年时代的詹天佑》《留学国外时的詹天佑》《京张铁路通车以后》等有关詹天佑的故事。通过阅读这些名人的故事,不但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还能使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
(2)读与课文知识有联系的课外书。如学习了《太阳》,让学生阅读《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学习了《海底世界》《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类课文后,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海洋动物、植物、矿物等方面的科普文章。又如教学《赤壁之战》,学生对这个以少胜多的战例津津乐道,意犹未尽,我就不失时机地引导:像这样精彩的故事,《三国演义》中比比皆是,要求学生课外尝试阅读《三国演义》,每人准备一个三国故事,在活动课上交流。
(3)读同一作者的其他著作。如学了《猫》、《养花》等课文,就向学生推荐老舍的其他作品;教古诗时,就介绍其作者的其他作品,让学生诵读。
三、展示读书成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为促进、激励学生课外阅读,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在对话中交流,在交流中辩论。
1.在交流中读。中、高年级的学生在读课外书时会写一写读书笔记。每周,举行一次读书笔记交流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内容,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大家可以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2.在讲演中读。开展“讲故事”“名人事、祖国情”演讲赛和“我最喜爱的童话故事” 读书活动。“故事大王”的称号是每一个学生所喜欢的。
3.在展示中读。每月展出低年级同学的阅读卡片(阅读卡片按周完成,内容包括五个成语、两首古诗的题目、两篇文章的题目),中年级同学的手抄本(内容含词语归类、名言谚语积累、古诗、优美片段、格言警句等),高年级的手抄报。这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提高阅读水平。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这样一句名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大。”可见,课外阅读对于人的影响、对人心灵的塑造是如此的深刻。它能有效弥补课内阅读的不足,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性情,形成综合的语文能力。只要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能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宽松、自主、愉悦的大阅读环境中,从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提高整体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教育部颁布
2.王一平.《中国当代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3.《福建教育》.2004年第9期
4.《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各期
作者单位:佛山市禅城区实验小学
“老师,我必须看课外书啊!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听我讲故事,我不看书就没有故事讲啊!”还是那个学生,在课堂上看课外书,被我撞上了。听到这样的言语,我哭笑不得!
情境2:每天进教室时,他都是背着书包,手里拿着一本夹着书签的书。下课时,这本书也经常在手边。放学铃声一响,同样的姿势,夹着书,匆忙背上书包离开。唯一发生变化的是手中的书,几天就会换一本。
这是一个男生,每次看他的作文和日记,对于我来说都是享受!他说:“我妈妈每天都给我讲故事。”
情境3:作业很快就做完了,他,坐在那里发呆。我走过去,说:“去那边图书角挑书看吧。”他磨蹭了半天,真的走了过去,但是空手回来了。被我追得紧了,手里拿的肯定是类似《虹猫蓝兔》《迷宫》一样的漫画。
妈妈告诉我,他在家里从来不看书,他不爱看。
我似乎有点明白。怪不得他的表达能力不强。
情境4:铁军小学,家长会暨读书节。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把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演绎得让你怀疑自己来到了童话殿堂;一首首短小有趣的童谣,在他们的口中妙趣横生;枯燥无味的古诗被他们朗诵得津津有味……在座的老师、家长无不惊叹。他们的灵气感染着每位观众:这一定是天使的化身!而摆放在展示台前的,则是孩子们一学期来的阅读积累:有班级共读一本书的体会,有自己为书本配的画,有亲子共读的心得……一本又一本,让人不敢相信,这些竟出自小学二年级小朋友之手。
究竟是什么魔力让那个班的孩子灵气十足呢?为什么他们对阅读有着如此浓厚的兴趣呢?为什么我们同一个班的学生,同一样的老师教,对阅读的兴趣差异会如此之大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课外阅读!阅读,就是这根化孩子为天使的魔棒!
一、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欲望
语文课标极力提倡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把他们引向书海。
1.通过故事或问题引发阅读兴趣
现在的小学生喜欢听有趣的故事、看卡通片,认识神话人物。我们可选择益智、有趣的等适合少儿年龄、心理等特点的故事作生动形象的讲述,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通过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看课外书,如“蜗牛长牙吗,大约有几个”等。当学生惊奇地从故事中了解小小的蜗牛竟长了一万多颗牙齿时时,教师“趁热打铁”,推荐读物,学生就会自觉地从课外书本中去寻找答案。这样,通过一个个喜闻乐见的童话、神话诱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诱使学生从被动地读到自己想读更多的书,一步一步走入书的殿堂,尽尝知识的甘霖。
2.通过名人或榜样激发阅读兴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经常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氛围的感觉。比如,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欣赏;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周恩来、叶圣陶、冰心、老舍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些故事。并在平时教学中,留心观察班中喜爱读书的同学,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请他们谈谈课外阅读的收获。这样,身边的一个个能亲眼所见的榜样,让学生感受到书海之浩瀚和读书乐趣,从而激起对书的渴望,产生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愿望。
3.通过动机或需要诱发阅读兴趣
动机是为实现一个特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而产生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诱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刺激或阅读情境是非常必要的。随着课改的推进,课前查阅读资料已成为了语文课堂的一种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机会,抓好课前资料交流这一环节,进行优美文章、世界奇闻、片断节选等等介绍,推出“查阅读资料大王”。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前,布置预习作业:收集有关维和部队及国际战争的资料,将收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于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情绪高昂,收集的材料内容丰富,有图片,有文字资料等,使他们对“蓝盔部队”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利于形成良性阅读氛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二、推荐优秀读物
以读物的内容吸引学生读书。“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布鲁纳的这句话启发我们必须让学生选择适合自我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的读物。我们平时在推荐读物时,要有针对性地推荐。只有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能深入地理解读物的内容,受到读物的感染。
1.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读物
符合这些教育要求的读物,首先在内容上是歌颂人类勤劳、善良、坚强、进取、崇高等人格精神的读物。在这个前提下,一般宜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童话读物,向中年级学生可推荐战斗故事、科幻作品类读物,向高年级学生推荐伟人的故事、中外名著、地理历史类读物。这使不同年级的学生均能读到最适合自身需要同时又最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课外读物。
2.有益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读物
(1)读课文中的人物故事。小学课文中写了众多的人物,其中有许多名人。如学到《田忌赛马》,可指导学生阅读孙膑的故事;学到《詹天佑》,推荐学生读《伟大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少年时代的詹天佑》《留学国外时的詹天佑》《京张铁路通车以后》等有关詹天佑的故事。通过阅读这些名人的故事,不但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还能使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
(2)读与课文知识有联系的课外书。如学习了《太阳》,让学生阅读《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学习了《海底世界》《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类课文后,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海洋动物、植物、矿物等方面的科普文章。又如教学《赤壁之战》,学生对这个以少胜多的战例津津乐道,意犹未尽,我就不失时机地引导:像这样精彩的故事,《三国演义》中比比皆是,要求学生课外尝试阅读《三国演义》,每人准备一个三国故事,在活动课上交流。
(3)读同一作者的其他著作。如学了《猫》、《养花》等课文,就向学生推荐老舍的其他作品;教古诗时,就介绍其作者的其他作品,让学生诵读。
三、展示读书成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为促进、激励学生课外阅读,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在对话中交流,在交流中辩论。
1.在交流中读。中、高年级的学生在读课外书时会写一写读书笔记。每周,举行一次读书笔记交流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内容,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大家可以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2.在讲演中读。开展“讲故事”“名人事、祖国情”演讲赛和“我最喜爱的童话故事” 读书活动。“故事大王”的称号是每一个学生所喜欢的。
3.在展示中读。每月展出低年级同学的阅读卡片(阅读卡片按周完成,内容包括五个成语、两首古诗的题目、两篇文章的题目),中年级同学的手抄本(内容含词语归类、名言谚语积累、古诗、优美片段、格言警句等),高年级的手抄报。这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提高阅读水平。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这样一句名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大。”可见,课外阅读对于人的影响、对人心灵的塑造是如此的深刻。它能有效弥补课内阅读的不足,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性情,形成综合的语文能力。只要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能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宽松、自主、愉悦的大阅读环境中,从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提高整体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教育部颁布
2.王一平.《中国当代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3.《福建教育》.2004年第9期
4.《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各期
作者单位:佛山市禅城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