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中学:因传承红色基因而走向辉煌

来源 :山西教育·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anj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城中学是山西省首批重点中学、首批省级示范高中、省级劳模单位、省文明校、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国家级课改实验先进校。学校历史悠久,以人文见长,具有鲜明的传承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的办学特色。
  翻开运城中学校史,其前身河东书院始创于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1912年更名为“山西省立第二中学校”,1934年正式更名为“山西省立运城中学校”,迄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五百年沧桑砺洗,百余年辗转嬗变,半个多世纪浴火涅槃,运城中学可谓名传华夏,誉满神州。在这片热土上,英才辈出,人文蔚起;革故鼎新,继往开来;辛亥革命,播下火种;五四运动,奋起响应。特别是1926年在省立二中开运城党建之先河,创立了中共运城支部,二中学生祁金兰、王月春、冯彦俊、乔子甲等成为河东地区第一批共产党员。到了1934年的省立运城中学,立校训,定校歌,近300名运中师生铭记“知耻力行”的校训,唱响“挽救民族危亡”的校歌,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洒一腔热血,献一片赤心,响应党的号召,参军参战,抗日救亡,共同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青春之歌,从而奠定了运城中学传承红色基因的基础,形成了“追求卓越,永不服输”的运中精神风骨,体现了一代又一代运中人的奋斗与辉煌、光荣与梦想。

创建支部———红色曙光党建先声


  1926年春,由中共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崔锄人、组织部长王鸿钧发起,河东大地第一个党支部———中共运城支部在省立二中诞生了。是年7月,中共河东支部干事会也相继在此成立。河东党组织的建立为河东革命点亮了指路明灯,培育出了一大批革命志士,为河东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抗日救亡的浪潮冲击着二中爱国师生的心灵,在大街上示威游行的二中学生义愤填膺,砸了运城当时最大的两个出售日货的百货商店,并把全部日货扔到街头,放火烧掉。1933年夏,二中学生发动了驱赶反动校长李仙舟的斗争。为了鼓励学生把爱国热情与刻苦学习结合起来,国文老师王毅然于1933年暑假在学校大门口两旁书写了一副楹联:上联是“滴自己的血,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先,都不算好汉”;下联是“悲人类的灾,悯人类的难,人类的疾苦共相关,救国救民救世界,才是好青年”。这副楹联反映了运中师生的心声和精神风貌。

确立校训———抗日救亡知耻力行


  20世纪30年代,省立二中学潮不断,充满救国热情的学生接连把几任阻止学运的校长驱逐离任。1934年省立二中更名为“山西省立运城中学校”,具有进步思想的张国瑞先生担任山西省立运城中学校第一任校长。国难当头,张国瑞校长将“知耻力行”定为运城中学的校训,并用木刻牌匾悬挂于学校大礼堂前。与此同时,由王毅然、陈楚乔等老师命笔作词,沈植庭老师慨然应允谱曲,完成了运中校歌:“皇皇运中,历史悠长,四方学子负笈来,人文蔚起为栋梁。同学们,同学们,明理知耻,发愤图强,大家要忠勇莫彷徨,负起时代使命,挽救民族危亡。”校歌反映了在中华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的时刻运中师生高尚的爱国情怀。
  1935年,“一二·九”运动波及全国各地,运城中学成立了“讨逆救国委员会”。在讨逆委员会的组织下,于12月16日,全校三百余人分为四个大队上街游行。回到学校后,同学们又利用寒假深入农村,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一二·九”运动进一步唤起了青年及民众的觉醒,为抗日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停办,近300名运中师生铭记“知耻力行”校训,唱响“挽救民族危亡”的校歌,参军参战,抗日救亡,共同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青春之歌。

恢复建校———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1938年3月,原运城中学校舍被日本侵略者焚毁,部分师生转入“中国民族革命大学二分校”,后来全部参加抗战队伍;部分师生流亡晋西乡宁组建“山西省第二联立中学”,1945年日本投降后返回运城,恢复“山西省运城中学”。时局动荡,校址不定,师生不稳,并于1949年中断办学。
  1952年恢复建校,校址暂设运城盐池五铺。1953年经省教育厅和运城专署会议决定,重新建设新校园,校址选在运城东北角,8月份破土动工,11月份完成当年基建任务,学校由盐池边迁入新校。后经连年扩建,到1961年设备齐全、初具规模的崭新运城中学矗立在河东大地,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巨匠郭沫若先生亲笔为运城中学题写了校名。
  上世纪50年代,运城中学青年团、教工会、学生会先后召开了向“人民志愿军一级模范罗盛教”学习大会、学习方志敏烈士《可爱的中国》心得交流會、学习“英雄卓娅”座谈会等,还组织师生听赴朝慰问团的报告。经过听报告和学习,青年团员和广大同学纷纷向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写了慰问信。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胡亚斌曾收到我校寄赠的绣有和平鸽的“慰问袋”并保存完整,于2018年几经周折联系到我校。现存于运中校史室的“慰问袋”,成为我校师生无比珍贵的爱国主义物证。
  60年代,学校党支部和行政领导干部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深入开展了学习毛主席著作和“向雷锋同志学习”等活动,校园呈现出学生在政治上要求进步的多、学习勤奋刻苦、科研你追我赶、体育锻炼热火朝天的生动活泼、奋发向上的新局面,学校教工会、共青团和少先队均被评为山西省先进单位。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结束。运城中学在卫启壁校长的带领下,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校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并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高考成绩在省、地名列前茅,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于1980年3月被确定为山西省首批重点中学。

重启校训———红色文化凝心聚力


  跨入90年代,运城中学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氛围中,迎来了历史上的一个大发展时期。1989年李季荣同志担任运城中学校长,提出了“站在排头不让,抓住红旗不放”的奋斗目标。2001年张汉语同志被任命为运城中学校长,提出了十年奋斗目标,完成了新校区建设,全力以赴推进学校跨入了首批省级示范高中的行列。这期间重启校训、再谱校歌、设计校徽、制作校旗,彰显了运城中学红色文化底蕴,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   校训———指导人生的座右铭。上个世纪90年代,我校重新启用“知耻力行”校训,秉承校训,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牢记血的教训,铭记国耻,把握今天,奋勇前行。从学校发展来看,打造“全国一流、山西顶尖的时代名校”是运中人的初心与使命;从师生个人发展来看,就是要永远不甘落后,自强不息,勇于进取;从师生个人修养来看,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敢于正视自身的问题,自省自勉。
  校歌———情系母校的丝带。1934年谱写的校歌,原曲现已遗失,2004年由山西大学庞万龙教授重新谱曲。于是,运中师生高唱校歌,明理知耻,发奋图强,人文蔚起,争为栋梁,负起时代使命,续写辉煌与梦想。
  校徽———校园记忆的标志。1995年,学校面向全体师生征集评选校徽图案,原宇民老师所设计的图案名列第一,于是运城中学有了自己的校徽,传承红色基因的校徽。校徽中书本造型的“运中”,象征着运中学子孜孜不倦,勤学苦练,必将展翅高翔。大红色的徽章背景,是烈火,是热血,烈火炼丹心,热血铸忠魂;是旗帜,是朝阳,扛着红旗不放,向着太阳奔跑。
  校旗———校园精神的化身。2005年,举校东迁,生机满眼,美丽的校园上空,飘扬起美丽校旗。旗标运中造型由健儿、书本巧妙组成,体现运中人奋发向上、追求卓越的昂扬斗志。旗面由红绿黄三大色块组成,激励运中人传承红色基因,怀揣青春梦想,沿着金光大道,走向灿烂辉煌。

开拓前行———血脉永续信念如磐


  2014年黄孟强同志担任运城中学校长,凝心聚力搞教学,旗帜鲜明抓質量,广大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升学比例节节攀升,对全市教育工作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2018年2月,我被任命为运城中学校长,提出了打造“全国一流、山西顶尖的时代名校”这一紧扣新时代要求,又切合学校初心和使命的发展定位,并通过实现“三红工程”向这一宏伟目标大步迈进。
  筑牢“红色堡垒”,强基固本凝合力。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建设坚强战斗堡垒,党的根基才能牢固,才会有强大战斗力。我们扎实推进学校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三会一课”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主题党日活动制度等。
  争创“红烛先锋”,见贤思齐展风采。我们倡树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打造“生力军”,努力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和管理骨干;助力“主战场”,让党员在各种课堂主战场发挥旗手作用;把牢“生命线”,创设一切有利条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提升教育质量奠定坚实根基。
  坚定“红心向党”,激活学校新动能。我们围绕育人抓党建,抓好党建“育新人”。扎实开展“党建+德育”活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育人方向,将党建与德育工作深度融合,使党建优势转化为德育工作的原动力。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领学生“红心向党”,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充分利用各类节日、纪念日,举办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厚植青少年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特别是我校在山西率先申办“钱学森实验班”,必将为学校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秉承“知耻力行”的校训,“融五育以并进,合文武而兼长”,让“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钱学森精神与“追求卓越,永不服输”的运中精神,交融并生、相得益彰。值此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坚持“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一切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与福祉。我们会不忘初心,开拓创新,为培养“红心向党”的卓越人才做出应有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我们对英雄的每一次凝望,都是一次初心的叩问;我们对历史的每一次回眸,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在举国上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让我们共同回望我校红色基因形成和传承的光荣历史,让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系运城中学校长)
其他文献
20世纪以来,中外世界史学界围绕世界历史分期问题展开讨论。国外学界比较具代表性的分期方案有体现“现代性”的“古代—中世纪—现代”三段论分期、以交往和联系作为关键逻辑的“世界体系”和“全球史”分期、佩里·安德森的“过渡期”分期及后现代主义的碎片化、主观化分期等。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则有以“社会形态”演进为主线的苏联式世界历史分期、以纵向和横向“联系”发展为主线的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历史分期编纂实践和现代化—文明史的历史分期等。国内外的世界历史分期出现了某种呼应和共识,但要解决世界历史
太空健身、倒立喝水、与地球家人互动、完成惊艳的“太空漫步”——六七月间,在遥远而浩瀚的太空,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位中国航天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中国航天事业也因此进入崭新时代。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破空出发,与天和号核心舱进行对接,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成为天和号核心舱的首批来客,他们将在太空驻留3个月,其间将开展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等一系列操作。
这是一次动真碰硬的“实力检阅”。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监测考评,2019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单日前出炉,接受第二次“国考”的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全国1183家综合医院中脱颖而出,综合实力雄踞A档,在全国、全省分列第124位和第5位,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实力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独门绝招、制胜之道?从“放心”到“舒心”——“铁军”传“基因”在苏北,淮安市一院是一家“老资格”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其医疗服务覆盖淮安、连云港、盐城、扬州、宿迁等多个城市,去年全年门急诊
养老保险理论研究和实践是一项关乎国运、惠及子孙的系统工程,经过社会保险学术界广大专家和学者长期探索和研究,融会东西方学术认知,结合中国实际,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使中国现代养老保险理论和制度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期刊
目的:随着《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的出台,公立医院的领导机制发生重大变化,探索公立医院领导体制重大变化下破解医院基层统战工作困境的对策。方法:通过与统战部工作人员和统战对象访谈,借助SWOT战略分析方法,客观分析基层医院开展统战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结果:优势是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党委的领导作用,发挥统战对象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劣势是医院统战工作与机制不完善,医院统战工作队伍建设亟需加强;机遇是国家层面对统战工作高度重视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医院文化的认同感增加;挑战是
截至2020年末,全国已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10万家,参加职工2718万人,积累基金22497亿元。企业年金发展历经30年,已成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91年国务院就提出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概念。此后,少数地区和部分企业开始进行探索。
文章旨在探索心理距离对中国企业OFDI的影响,并探讨高管海外背景和华人移民网络对心理距离与对外直接投资关系的调节效应.基于2008—2017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数据,通过负二项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心理距离与企业OFDI之间呈"U"型关系.从企业层面异质性而言,高管海外背景负向调节心理距离与企业OFDI间的"U"型关系;从国家层面异质性而言,华人移民网络弱化了心理距离与企业OFDI间的"U"型关系.文章结合国际化进程理论和心理距离悖论理论,将心理距离、移民网络和企业异质性纳入统一研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医疗保障基金监管存在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管机制不完善、监管方式相对粗放、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等现实问题,侵蚀医保基金和侵害参保人员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医保基金的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一现状,该院通过对医保基金进行预算分解、实时监管医保质量数据、精细化考核和奖惩、探索医保信用体系建设等做法对医保基金进行精细化管理,对保障基金使用安全,提高基金使用效率,维护医保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做了一些探索与实践,医保基金的合理使用和质量指标的控制取得一定的成效。
《练习曲Ⅰ》是徐孟东为打击乐三重奏而作的一部小型室内乐作品,该作品以九度六声人工音阶为音高素材,以异化速度为纵向关系,以点状织体为音色布局,以速度卡农技术为组织手段,构建出一部音响新颖、时间扭曲的打击乐重奏图景。现以该作品为研究对象,围绕其简约音高组织、陈述方式及其结构组织与点描技术的多重运用等方面作出细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