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纪律与积极参与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地方媒体 突发事件 本土化
  
  5·12汶川地震。
  面对这一震惊世界的重大突发事件、空前的灾难,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反应,当是第一时间奔向事件发生地,走进灾区现场。
  汶川地震信息传播,在当代中国新闻史上史无前例地快速、公开、透明、充分。
  然而,一开始,有关精神却让市级地方媒体止步于汶川地震报道。于是,在重大突发事件上,地市级媒体记者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这一点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位卑不敢忘忧国。看着中央新闻媒体同仁的汶川地震全天候报道,作为最基层的新闻工作者,真的是看在眼里,无奈在心里。
  守纪律、听招呼,这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应当说,一开始限制地方媒体蜂拥入川报道汶川地震是正确的,也是必须的,这从日后笔者身临地震灾区的采访得到印证。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认为,“地方媒体参与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不是对中央媒体的拾遗补缺,不是可有可无的介入,更不是没有办法、硬着头皮的消极应战,而是一种地方媒体立场的表达,也是媒体社会责任的体现。”
  机会终于来了。
  汶川地震后的第8天,5月20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十一次会议。会议决定,3个月内为四川灾区建造100万套过渡安置房,帮助受灾群众尽快解决临时住房问题。
  根据安排,都江堰灾区过渡安置房由安徽、河北、山西、山东、重庆等援建。安徽省决定,合肥、蚌埠等五个市负责都江堰灾区安置房援建。
  前期的地震报道不参与,灾区现场不能去。但灾后重建,地方媒体参与所在地赴川援建当是名正言顺了。
  面对媒体的吁请,合肥市有关部门给市三家新闻单位赴都江堰采访开了口子,同时明确要求:落点在合肥市援建灾区过渡安置房。也就是说,报道主题是援建。
  到了灾区,方知有关部门的决定是正确的。一是作为世界聚焦的事件发生地,中外记者云集,而受访单位、受访人主要精力在救灾,实在无暇顾及媒体,只能挤时间面对采访;再是受灾群众面对不同的记者采访,重复同一事件的表述,也是对心灵的折磨。
  合肥市媒体采访,始终围绕援建,坚守在板房建设点。正是这种坚守,既凸显了记者守纪律听招呼的素养,同时也体现了地方媒体积极参与重大事件报道的社会责任。
  合肥市7家企业在51天内先后有2800名工人赴都江堰建设安置房。
  笔者5月30日赴都江堰。31天的灾区采访,顶烈日、淋暴雨、睡板房、吃方便面,冒着山体随时崩塌的危险,采访都江堰12个乡镇的42个建设点。其间,还赴茂县、映秀镇、松潘采访板房援建施工企业。
  汶川地震前期报道中所呈现的惨烈及网络上的一些画面,尤其是余震不断,使得合肥赴川援建工人的家属心情恐慌。针对这种不安的心理,合肥市3家媒体记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有针对性地报道前方援建工人的居住及施工现场的状况,起到了较好的疏导作用。他们把来自灾区的援建报道称为镇静剂、舒心丸。这对稳定前方施工企业队伍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记者与援建工人在灾区同吃同住,并将他们为了让灾区群众早日住上板房克服困难、不畏艰险的精神在本地的报纸、广播、电视及时刊播,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忘我工作的潜能。
  2800多名工人在灾区艰苦卓绝的援建,如果没有媒体信息传播的桥梁沟通,很难想象那样一种“悄然无息”的状况将使前方援建、后方担忧的心理撞击产生何样的精神压抑。
  城市广播的新闻节目需要本土化,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也是提升节目品质,提高节目收听率的有效途径。新闻节目更具可听性,是城市广播本土化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广义上讲,新闻传播是跨越时空的,新闻事件的地域特征也往往会因为新闻的影响力,而被淡化。因此,新闻报道要与本地某一些新闻事件有影响或关联。
  笔者在四川灾区采访期间,以目击式的所见所闻,将合肥建筑工人克服困难、夜以继日的援建安置房的感人事迹在“合肥新闻”节目中以口播形式播出,从新闻的信息传播效果来讲,合肥地区的听众感受合肥的企业、合肥的工人不畏艰险,以实际行动释放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间大爱。合肥与灾区心连心。合肥电台每天7:00的“合肥新闻”成为后方家属及企业、同事了解前方工人援建信息的“早餐”,相对于报纸电视,在第一时间满足他们的需求。
  媒体的主动参与大大提升了本土媒体的社会公信力。面对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假如一个媒体没有自己的声音,受众对此是难以理解的。恰恰是这类事件,更能凸显地方媒体记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媒体在重大事件中有了受众关注的本土声音。
  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影响力经济。媒体要扩大影响力,首先就必须吸引注意力。就地方媒体而言,新闻内容要有贴近性,要本土化。而本土化就是制造注意力。汶川地震,合肥地方媒体的援建采访报道是异地新闻本土化的成功实践,也是既守纪律听招呼又积极参与,在重大事件中有“自己声音”的有益尝试。
  (作者单位:合肥电台)
  责任编辑:姚少宝 郜磊
其他文献
【摘要】打造精品栏目是一个电视台努力追求的目标,而栏目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机制。在当今媒体激烈竞争的时代,处于夹缝中生存的县级电视媒体更是如此。如何探索出一条栏目创新之路,是县级广电人面临的重大课题和历史职责。  【关键词】栏目 生命力 机制创新    在电视媒体激烈竞争的今天,栏目是构成电视节目内容的要素。一个电视台正是通过创办各类栏目把各类信息传播给受众。如今电视节目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工
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新中国诞生的隆隆礼炮,我与千千万万共和国同龄的幸运儿呱呱坠地,来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在祖国母亲60华诞前夕,作为一名辛勤耕耘在广播新闻战线35年的老兵、至今仍然奋战在采访一线,倍感骄傲和自豪。60年来我见证了共和国走过的风雨历程,也深深感悟到从事新闻事业的甜蜜。    青少年时期的记忆    1956年新学年,我背着妈妈亲手缝制的小书包,扬起心中的小帆,迎着朝阳,走进了
在许多中国人的眼中,英雄人物们的早年生活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据传说,孙中山出生时出现了“紫气东来”的“瑞象”;李立三降生的那一年,他家里的铁树开了花;贺龙降生后,家乡遭遇罕见的龙卷风,石龙坠落门前,仇人遭雷击致死。  然而,如果我们认真阅读英雄人物的生平传记,就会发现,他们的早年生活是平凡的,与常人并无十分明显的差别。  青少年时期就有优越感  大多数“英雄”早期并无杰出的表现,而是與周围的同龄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