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瞬间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youguo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德国的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十分关注人作为生命的个体的存在问题,其中对死亡的生存论是他最富有魅力和启发性的理论。海德格尔与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于存在与死亡的主题有着相似的感悟与认识。借用海德格尔对死亡的生存论对《达洛维夫人》中克拉丽莎·达洛维的形象进行文本分析,探讨小说中所表现的非本真存在与本真存在的生存状态,从而更能清楚地看到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如何理解人的生存状态,如何诠释人类的最本源问题之一——死亡。
  关键词: 《达洛维夫人》 克拉丽莎·达络维 海德格尔 存在主义观 死亡
  
  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现代作家之一。其小说《达洛维夫人》自问世以来,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立场对之进行了不同的解读。笔者认为伍尔夫在《达洛维夫人》的独到之处在于她并没有局限于死亡意识的表达,而是通过“先行到死”这种方式,使笔下的人物超越了死亡意识,表现了对人生存在目标的深层次理解。因此从哲学中存在论的角度对《达洛维夫人》进行深层次的文本分析,或许能更清楚地看到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如何理解人的存在状态,以及人类的最本源问题之一——死亡。
  一、哲学的文学性与文学的哲学思考不期而遇
  二十世纪初期社会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背景引发了现代派文学思索,以及作品要表现人物内心和存在状态的使命,这种使命在当时的哲学界也引起了共鸣。德国的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作为存在主义大师对人类的存在状态进行了严肃的思考。《存在与时间》是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7年出版。其中对死亡的生存论是它最富有魅力,最有启发性的章节之一。作为和海德格尔同时代的英国杰出的现代主义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她的作品诠释着她对人生的思考,特别是生与死的主题。在《达洛维夫人》中弗吉尼亚·伍尔夫通过塑造克拉丽莎·达洛维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来强调小说家从物质的尘埃中解放自己,“通过生命中重要的瞬间去显示世界隐藏的模式”。[1](P137)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看来,一切物质性的、功利性的生存状态只是非存在(non-being),只有心灵的感悟才能把握生命本真的存在(being)。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一位关心人类灵魂和精神的作家,用她自己敏锐的感觉去捕捉那些充满意义的存在的瞬间并对生命的意义作出了动人的诠释——本真的存在。弗吉尼亚·伍尔夫关于人类存在状态的理解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观——关于死亡的生存论观点——不谋而合。因此,本文试图借用海德格尔关于非本真存在与本真存在的存在主义观来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达洛维夫人》中克拉丽莎·达洛维的人物形象,并探讨人类生存的最本源问题之一——死亡。
  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观
  生与死,从来就是人类无法回避的问题。前苏联哲学家弗罗洛夫说过:“任何一种哲学体系,如果它不能真实客观地回答与死亡有关的问题,它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2](P155)海德格尔把死亡与存在放在同一个层次上来考察,把死亡当作一种积极的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面对人类的存在状态,海德格尔把它们区分为非本真的存在与本真的存在。与之对应,对待死亡的态度也有两种,即非本真的为死存在与本真的为死存在。非本真的存在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其基本样式是“沉沦”(Verfallen),这是一种异化状态,个人消散于琐碎事务和芸芸众生之中,保持一种普遍的平均状态。[3](P167)它不是自己的存在而是作为常人而存在,因此“此在”不是根据它对自己存在的理解来解释自己的存在,而是在公众的被解释状态中理解自己的存在。非本真的存在的特点之一表现为执著于日常生活的存在,于是失去了个性,变成了非本真的存在,其特点之二则是对于死亡采取了持续逃遁的态度。而本真的存在则是个人真正地作为他自身而存在,即“此在”。本真的存在可以概括如下:先行到死,看清楚了丧失在常人之中的日常存在,不再沉陷于操劳和操持,而是立足于自己的生存,筹划种种生存的可能性,面对由畏敞开的威胁而确知它自己,因负重而激起热情,解脱了常人的幻想而更加实际,在向死存在中获得自由。[8](P172)海德格尔的死亡生存论观点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达洛维夫人》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小说《达洛维夫人》中,弗吉尼亚·伍尔夫塑造了一位向死而生的女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维形象。克拉丽莎·达洛维的存在状态对海德格尔关于非本真存在与本真存在的概念成功地进行了诠释。
  三、克拉丽莎·达洛维的非本真存在
  海德格尔指出,“此在”在世,就必然与他人他物共在,与他人他物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这个过程的基本状态是烦。[4](P102)面对外在的、异己的、不可理解的世界,人与它打交道时,产生了烦心这种内心情感。而当“此在”与他人共在时,由于文化和传统的影响,道德的制约,以及公众舆论,人逐渐认同了共同的生活方式,执著于日常生活的存在,于是失去了个性,变成了非本真的存在。[4](P102)
  海德格尔概念下的“此在”的异化状态在克拉丽莎·达洛维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在小说中的开始,克拉丽莎为了给晚宴做准备而选择清晨去买鲜花。弗吉尼亚·伍尔夫通过意识流的手法把克拉丽莎过去几十年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琐事随着女主人公的步伐移动在伦敦的街道上缓缓展现在读者眼前。随着克拉丽莎流动跳跃而杂乱的思绪,她那貌似平静和温馨的生活表象一点一点地抹掉,读者看到了一个内心深处心理复杂的女主人公。虽然克拉丽莎婚后的生活优裕富贵,她却经常感到寂寞和孤独。理查德在物质上给克拉丽莎提供了强大的保障,但是这对夫妻在心灵上的距离是显而易见的。克拉丽莎表面上是一个上流社会圈里完美的女主人,但为此她却牺牲了体验真实的自我生活的权利,慢慢地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克拉丽莎·达洛维内心深处潜藏着对这种生活的不满,对生命的质问使她备受煎熬,但克拉丽莎一次次地回避着对这种欺骗着自我的生活的质问。就是沉沦于这些日常生活的存在使克拉丽莎·达洛维逐渐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变成了非本真存在。克拉丽莎·达洛维的非本真存在状态还表现为对于死亡采取了持续逃遁的态度。我们把“此在”的非本真存在描述为逃避死亡而沉沦在世。[5](P102)克拉丽莎在日常生活的沉沦中经常伴有一种莫名的孤独与恐惧并充满了对死亡的担忧。小说中克拉丽莎在为晚会买花的途中经过一家商店的橱窗,在窗前,她感到有点困惑,她想知道她死后生命是否还能继续下去。死亡时最终的沟通还是孤独?当这些想象通过她的脑海时,克拉丽莎透过一家商店的玻璃看到一本翻开的书写着:“不再惧怕夏天里的烈日和冬天里的寒冷”。①(P9)出自莎士比亚剧作里这两句话又重新点燃了克拉丽莎生活的热情,她觉得自己应该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当买花回来时,克拉丽莎的脑海里仍然回旋着生与死的问题。从伦敦喧闹的街上回来大厅里冷得像坟墓。给人一种浓厚的死的气氛。在海德格尔的术语中,我们可以用“惧怕”(Furcht)这个概念来表示对死亡的态度。愈是怕死的人,就愈是执著于日常生活的存在,愈是沉沦于世俗的人事之中,愈是失去自我。克拉丽莎正是为了逃避死亡而选择了沉沦在世的非本真的存在方式。
  四、克拉丽莎·达洛维的本真存在
  日常的向死存在是非本真的为死存在,“此在”大多是生存着而又沉沦着,他们对于这种最本己此在可能以非本真的方式向死存在,但它并非必然始终如此。[8](P169)在日常生活中,沉沦是一种常驻状态,沉沦的力量无所不及,但此在可以在对死亡的领悟中抽身而回到本真的存在状态,面对死亡,从沉沦中觉醒,听凭自己内心的呼唤去实现自己的存在。克拉丽莎本人正是经历了由非本真的存在状态向本真的存在状态转变的过程。克拉丽莎由于在晚宴上奉承、虚伪的做作表现受到了彼得的冷嘲热讽,感到极端的空虚无聊,觉得自己的生命正在无情地损耗,失去了中心。在克拉丽莎在晚宴达到欢乐的高潮之时,她听到塞普蒂默斯自杀的消息受到了巨大的震动。赛普蒂默斯的死深深触动了克拉丽莎。依据海德格尔的理论,死这种可能性是任何人不可逃脱的。但是只知道人必有一死是不够的,“而是使自身自由地去为此境界先行,先行着去为自己的死而变为自由”。[6](P68)本真的存在应当不回避死亡,不逃避死亡,而是承受死亡,并“先行到死中去”。面对塞普蒂默斯死亡的消息,克拉丽莎选择了离开喧哗的人群,她退回自己的房间陷入了深思,她真切地感受到死亡的威逼,但她没有沉迷于死亡。在对死亡的深思中,她发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勇气,与塞普蒂默斯相比,她更有活下去的理由,从而打消了萦绕心头的死亡念头,决心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她决心要努力找回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命本体。海德格尔认为,真正领会了死的人,将自己承担自己的命运,积极地去筹划有限的人生。这时死亡就会变成一种力量,从生命的负极处来策动人生,即“本真的向死存在”。在海德格尔看来,死有一种独特启示意义的积极力量,关键在于,“死是此在的最本己的可能性”。[6](P302)正因为死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根本不可能,才促使个人要认真考虑一下他的存在究竟包含一些怎样的可能性。在小说《达洛维夫人》中,弗吉尼亚·伍尔夫安排在死亡中彻悟了生命意义的克拉丽莎·达洛维走回到宴会的人群中并决心要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全新的生活中。一个人只有面临死亡时,才能真正地把自己与他人、社会完全分离开来,才能完全面对她自己,懂得自己的存在与他人存在的根本不同,懂得个人存在的意义。[7](P81)因此,对死亡的感悟使克拉丽莎·达洛维醒悟,获得个性,成为她自己。因此,在小说《达洛维夫人》的最后,克拉丽莎·达洛维回到了宴会上,回到了她的生活中,但内心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小说结束时彼得的两句话给了我们最好的证明。当克拉丽莎再次出现在彼得面前,他似乎感到了细微的变化——有什么让他“异常的激动”,“乃是克拉丽莎,”他自言自语,“她就在眼前。”①(P174)作为克拉丽莎“灵魂之死”见证人,彼得又见证了克拉丽莎心理的转变。被彼得认为是生活空虚无聊的克拉丽莎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义。
  五、结语
  “向死而生”是存在哲学的重要概念。海德格尔曾说过:“从存在论上标画此在的向终结而存在,并获得一种生存论的死亡概念”。[6](P316)海德格尔是从死返观于生,从生论死,所谓的“为死而生”不是单纯分析死亡这件事情本身,而是分析由生到死的过程,分析或观照死对生的作用,死在人生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重赋此在人生的价值感,意义感和力量感。海德格尔关于死亡生存论的观点与伍尔夫积极的生死观如出一辙。在现实生活中弗吉尼亚·伍尔夫个人的一生也是一个不断追问存在意义的过程。在《达洛维夫人》中弗吉尼亚·伍尔夫将对人类的存在状态的理解与对死亡的思考纳入了文学作品,她通过克拉丽莎表达她的生死观:人的生就是向着死的生;只有彻底领悟了死,才会真正领悟到生存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
  
  注释:
  ①文中有关小说引文内容均出弗吉尼亚·伍尔夫著.王家湘译.达洛维夫人.译林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伍厚凯.弗吉尼亚·伍尔夫:存在的瞬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2]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陈嘉映编著.存在与时间读本[M].北京:三联书店,1999.
  [4]郭庆堂,张继元.海德格尔死亡观探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5]黄裕生.时间与永恒——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2.
  [6]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87.
  [7]杨大春.沉沦与拯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其他文献
摘 要: 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属纯理论的文科专业,该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如何建构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成为制约专业发展的难题。本文提出,将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综合创新能力,依托“文化与传播实务”平台,理论课、实验课有效互动、校内外资源整合,从而建构一个应用型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 综合创
“画,形也”(《尔雅》),“形,象形也”(《说文》),“应物象形”正是以摹形造像的方式来反映现实。就人物画而言,离开“形似”这个起码要求,连所画对象究竟为何别人都看不出,谈何去传达对象之神呢?人物画发展的最初价段,对“形似”的追求尤其如此。由此看来在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一理论之前的先秦到西汉,中国绘画实践和理论基本上是沿着崇尚“形似”这条主线行进的。历史上最先在论画著作中提及“形”字
摘 要: 相声、小品等演员常利用“包袱”理论制造幽默的言语。本文在分析“包袱”和预设关系的基础上发现,预设相悖其实就是“包袱”技法背后的语言学规律。在具体分析小沈阳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幽默言语的基础上,初步总结出预设相悖生成言语幽默的三个具体方式,从而更充分地证明了言语幽默的生成机制其实是预设相悖。  关键词: 预设相悖 言语幽默 “包袱”    一、引言  小沈阳凭借性别错位的装扮、惊人的模仿能力
摘 要: 贾政与贾宝玉父子是《红楼梦》中着力刻画的一对父子。他俩与贾府中的贾敬、贾赦、贾珍之类的男人不同,是贾府中相对出色的男人。一个为贾家基业兢兢业业;一个聪明灵慧,来历不凡。可他们父子之间却是疏离的,相互无法理解,完不成各自的角色期待,最后以悲剧告终。  关键词: 《红楼梦》 贾政 贾宝玉 角色期待    一、前言  “角色”这个词,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所应保持的某种身份特性。由于在现实生活
2011年,依托我国文化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社会现实和社会科学研究分野日益细致的学术趋势,在中国艺术研究领域几代学者的努力下,终于使得艺术学跻身于学科门类之中,艺术学理论也随之拥有了一级学科身份,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一方面我们希冀艺术学理论学科能够衍生出具有独立品格的学术体系,拥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为解决艺术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现实问题,就必须要从文本中走到田野,需要其他学科的理论
摘 要: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生。”[1]这句在《挪威的森林》中起到核心解释作用的话,既为我们诠释了生与死之间微妙的关系,也为大家展示了那群困惑在这句话中而无法自拔的年轻男女的故事。  关键词: 三角关系 青春 迷失    《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充满“三角关系”的小说,渡边、直子、木月构成高中年代青春的懵懂和流失;渡边、直子、绿子组成了有关恋爱物语的纯真三角;渡边、玲子、直子则是
摘要:本文从七个方面论述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弊端,认为语文教学无论怎么改,教师都应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把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放在首位。让语文教学返朴归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公开语教学 返朴归真    每观摩完一堂语文公开课,我有收获,有迷茫,更有着难以言说的痛。老师太累了,要么激情演讲、放声歌唱,要么出示物件、演示技法,要么插诨打科、幽默搞笑……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也很累,他们或唱或
影视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在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语境下,贵州影视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贵州元素的影视作品,创作数量和质量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仅2018年就有《无名之辈》、《地球最后的夜晚》《四个春天》等和贵州有关的电影陆续走上了国内外银幕,让数千万人次的观众体会到了多彩贵州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在201
摘 要: 千百年来,玄奘取经故事不断演化,主旨与内涵几乎受到了根本性的颠覆。到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取经事件,单纯理解为前往大雷音寺取得大乘经典,是有失偏颇的。个人认为,纵观全文,理解为前去西天途中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经历更合乎其实。  关键词: 《西游记》 取经 经历    《西游记》来源于一个纯粹的宗教故事,经过千百年的加工,从唐代《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到
摘要:胡祗通在《紫山大全集》中为艺人作序文,记载珠帘秀、李心心、赵真、秦玉莲、赵文益、宋氏、黄氏等艺人的精彩表演和精湛绝技,并提出著名的“九美”之说。他不但成为戏剧评论的第一人。也是尊重赞美艺人的第一人。他的记载为戏曲研究留下了宝贵的材料,其在观念上也给了艺人平等的社会地位。  关键词:胡祗遹 《紫山大全集》 九美 艺人观    胡祗遹(1227-1295),字绍开,自号紫山,磁州武安人,官至浙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