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共生、个性化的生态型班级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gde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年前,我接手了由24名男生、10名女生重组的班级——三(2)班。这个年纪的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同时,他们缺乏规则意识和凝聚力,学习习惯不佳,优势未得到发展,很多“潜力股”处于被埋没的状态。
  如何扬长避短,使得班级有序、向好发展呢?美国教育学家劳伦斯的教育生态思想启发了我。生态视角下,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包括教师、学生、环境、规则、课程等多个生态因子,当这些因子互相对话、融合,共生发展,教育就能达到一种理想的平衡状态。因此,我计划通过优化班级生态因子来打造“共生且富有个性”的生态型班级,激发每个学生的生命活力,使之具备自主成长的能力。
  优化关系因子——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
  因为是重组班级,很多孩子更怀念以前的集体和班主任,因此,我从优化师生、生生关系入手,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增强新集体的凝聚力。
  平等的师生关系。重组班级背景下,学生对我这个新班主任想走近但又有陌生感,于是,我选择主动走近他们。“周末家访日”:孩子们会兴奋地带我参观自己的卧室,翻看从小到大的照片。“周记对话框”:班内的孩子有近四分之一来自离异家庭,他们不愿直面特殊的家庭问题,小小的周记本便成为我打开他们心门的钥匙。“师生大课间”:我带来橡皮筋、毽子、五子棋等有益身心的趣味玩具,还和学生一起玩九连环、华容道、孔明锁等益智玩具,师生关系越“玩”越亲密。
  友爱的同学关系。同学关系是班级生活最基本的关系形态,建立友爱的同学关系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必要前提。我在班级设置了爱心赞美墙,使孩子们拥有了发现美的眼睛,懂得了欣赏和包容。同学生日当天,大家会集体书写祝福语,为其唱响生日歌。平等的师生关系、友爱的同学关系带给每个人积极向上的力量,孩子们感受到班级生活的美好,也由此萌发了共生、共进、共成长的愿望。
  优化制度因子——营造勤学雅行的风气
  生态型班级共生状态的延续需要制度做保障。我们将“勤学、雅行”作为班训,即做好学、会学、勤学之人,行优雅、文雅、高雅之事,围绕这两个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设计。
  民主协商制订规则。学生是班级规则的制订者、执行者与监督者。我们根据班级现状,通过征集、协商、评议等方式出台了趣味班级公约,每月召开一次总结会,师生共议公约实行效果,再不断修订完善公约。
  多元评价培养习惯。生态型班级强调尊重学生差异,强调教育公平。我以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作为渗透公平、促进共生发展的切入点,与学生、家长紧紧围绕“勤学”“雅行”的发展目标,共同制订多主体、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标准,定期评选勤学、雅行之星,以此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代币机制激励争优。我协同家长、各科教师、班干部,借助代币奖励机制激励学生养成勤学、雅行的习惯。学生可以根据班币数量的多少,到“潘老师杂货铺”兑换相应的奖励。
  巧设岗位实现自治。班级常规事务,采取岗位认领模式。值周班委取代固定班委会,使得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结合学校各项文体活动,我们适时成立不同的项目合作小分队,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感兴趣的项目自发组队,在教师的帮助下策划和筹备活动,各尽其能,合作创新。
  优化课程因子——培养自主成长的能力
  孩子们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和谐共生,“发展”则成为下一阶段追求的核心。我基于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需要,优化课程因子,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培养学生自主成长的能力。
  围绕“十德”读本,开展价值引领课程。我以中华美德教育为切入点,借助《“十德”树人中华美德教育读本》,通过系列班会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了解字源、字意的基础上,举办共讲美德故事等活动,让学生学习读本中的文化知识;通过美德剧表演等途径,使学生践行“孝、礼、勤、诚、耻、忠、信、义、宽、廉”,传承中华美德。
  立足耕种试验田,开展劳动实践课程。我充分利用农村学校有利的自然资源,围绕蔬菜种植开设劳动实践课程。在种植实践课程中,孩子们经历了植物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我还组织孩子们开展植物种植课题研究,从写观察日记开始,到自主研究蔬菜的生长规律、作物特点、光合作用等。在劳动实践中,孩子们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的品质进一步提升。
  基于成长需要,开展健康教育课程。步入高年级后,孩子们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也带来了一系列成长的烦恼。我积极协同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健康教育系列课程,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优化活动因子——激发奋发向上的活力
  在班级这个生态系统中,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鲜活生命。基于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的需要,我着力优化班级活动因子。
  系列化活动,扬长避短促发展。基于学生求知欲强、表达欲强、精力旺盛爱表现的整体特点,我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培养他们探索的精神、理性的思维以及合作创新的能力。
  1. 神奇讲坛——求知探索勇展示
  孩子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深入探究,并登台演讲。疫情期间,线上微讲坛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孩子们利用新媒体展示自己居家期间学习的新知识、新技能,表达能力不断提升,自信心得到增强。
  2. 思辨时间——理性分析善表达
  学生思维活跃、表达欲强,可说话时大多缺乏逻辑条理。中年级的“思辨时间”大多聚焦班级问题,高年级则关注更复杂的社会热点。既发挥同伴教育功能,又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3.诗词表演——潜心合作乐创新
  精力旺盛、爱表现是孩子的共性。我以学校“读经同乐会”活动为契机,和学生共同设计诵读节目,舞蹈歌唱、琴棋书画齐上阵,诠释最美古诗词。三年来,我班展示的《追月》《走近刘禹锡》《木兰辞》《诗文中的亭台楼阁》等节目均获得全校好评。
  个性化活动,搭台铺路展特长。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智能强项,我注重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深入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1. 班級达人秀——魅力展示亮风采
  我结合班级学生的爱好和特长,积极搭建舞台,开展一月一主题的班级达人秀活动,让每个孩子认识到自己独特的价值,并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2. 花样小社团——自主发展扬个性
  随着各种兴趣爱好的萌芽和发展,孩子们自发组建各类社团。在老师的支持下,学生社团蓬勃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以进一步发展,每个人的个性魅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
  现在,班级中充满和谐的元素,形成了健康向上的新生态,孩子们在生态型班级中共生、共进、共成长。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2020年,福建省体育中考首次统一全省考试方案,福建省的体育中考改革之路还处于改革初期,需要借鉴其他省市的改革经验。因此,为了更科学、有效地制定体育中考方案,本文从分析福建、北京和上海三所城市的不同体育中考方案,从体育中考项目、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运用对比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等,讨论其在的体育中考项目、考核方式、考核内容的异同点。结果表明:三所城市的体育中考项目设置大相径庭。福建省缺乏过
期刊
1 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1.1 教师、学生的体育意识较小  在对体育这门课程中,教师与学生都要以一个长久的目光来看待,体育不只是一门简单的课程,通过这门课还可以 帮助学生的健康发展,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一定的习惯,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教师与学生对体育的理解较浅,不能够意识到体育的长远作用,对体育的重视较小,教师只把目光锁定在教学任务与成绩考核中。  1.2 教学的评价不合理  目前,大部分的学校都通过
期刊
基于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现阶段我国初中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基于此,现阶段的足球教学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不断更新教学策略,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初中阶段的足球教育不仅需要训练学生的足球技能,还应该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本文将简要分析初中校园足球教学的改革途径,并提出新时期初中校园足球改革的发展趋势,希望给工作在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足球作为一项深受广
期刊
思政是学生发展的重要课程,是学生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成长的主要指向。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和思政教育课程在小学生的课程,能够有效帮助小学生塑造健康的体魄和心理,而在体育课程中增加思政教育的应用更是有利于小学生实现全面健康发展。因此,本文结合了参考文献和自身教育实际,对小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运用与实践进行了探究。  1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运用的意义  小学体育课程不仅肩负着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责任
期刊
高职院校开展体育学科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身体机能以及身体素质,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树立“健康第一”理念,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而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树立学生良好的思想价值观,让学生的思想道德不断向前向上发展。两者在学科上看似是两门不同类型的学科,但是如果结合起来,可以透过体育精神深化思想道德教学,从而促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和课程思想政治一同发展,有利于学生深入实践体会,从而为高职院校的发
期刊
学期末,班上举行民主评议,评选班级优秀班干部。出乎意料的是,班长小杨仅得到了7票,远低于平均数。平心而论,小杨对工作可谓是勤勤恳恳、劳心劳力,班级各项工作有声有色,班级秩序井然。现在出现这样的评选结果,着实令人费解。看着小杨低落的样子,为人师者的责任感提醒我,必须及时妥善处理好这个问题。于是,找了个合适的机会,我支开了小杨,在班里召开了一个讨论会,探寻小杨落选的原因。  一向快言快语的小伟率先打开
教育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其中的“培根”乃育人根本。  培,即育人方式,也就是我们的教育不是拔苗助长、急功近利,而应该如土壤,给予根營养,不施以太多压力。根,即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终归属于生命之意义。“培根”不是让我们只盯住分数,而是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这就需要学生主体的实践与体验。  杜威认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但是,一些教育者总会忘记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