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各种信息类产品也日益渗透在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对当下的课堂教学既带来了手段上的变革与提升,同时也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课件制作技术在当下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本文将就课件制作技术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展开讨论。
一、语文课堂教学运用课件制作技术的必要性分析
(1)制作课件有利于营造情景化、多感官参与的课堂氛围。因为课件可以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直观的形象予以呈现,同时配合音乐、朗诵等声音,给予学生丰富的视觉信息与听觉信息,能调动学生多个感官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让由单纯的文字所描述的内容有种“跃然纸上”的情景感,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消化所学内容。
(2)制作课件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板书的,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呈现给学生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但是课件所能承载的信息量却是非常多的,远高于传统的板书。并且课件的切换、前后链接等非常便捷,有利于整个课堂教学节奏的转换,讲解环节、练习环节、复习环节之间可以来回切换、反复呈现,让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
(3)制作课件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些词汇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需要教师花上大量的时间去描述与讲解以辅助学生来理解。但是随着课件制作技术的发展,对于这些难理解的词汇,用一张PPT或者一段Flash动画也许就迎刃而解了。
二、语文课堂教学运用课件制作技术的策略分析
要选择恰当的课件制作软件。现在经常用的有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Flash、Photoshop、Moviemaker、画图、绘声绘影等。其中最为常用的是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简称“PPT”),下面就以它为例子进行具体讲解。
(1)新建一个PPT文档后,要对其模板进行选择,既可以用软件自带的模板,也可以到网上下载现成的模板。但是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课件始终是作为一个教学的辅助手段出现,是为课堂教学所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因此,在模板风格的选择上尽量简洁明快,颜色柔和,以白色、浅蓝、浅绿、浅黄等浅色系为主。有些课件在单个页面上会加一些小动物等动态图,看起来好像更美观,实际上却成为了一个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子,建议慎用。
(2)选好模板后,就开始往里面填充内容了,包括文字、表格、数据、图片等。这就需要对页面的板式进行选择。PPT自带了多个页面版块,可以对文字、表格、数据、图片等进行多种排版的组合。制作时可以依据材料的内容进行恰当的选择,但一定要注意材料之间的内部逻辑性,这样才能将知识点更为清晰地呈现出来。常用的为“标题 内容”板式,在进行文字输入时,注意每段文字都有其“列表级别”,可以通过增加“增大缩进”与“减少缩进”来对不同层次的知识点进行排列,让知识点之间的包含、并列关系更为直观地呈现出来。
(3)在输入内容之后,可以设计动画。让不同的知识点有个先后出现的顺序,可以配合教学中教师设疑环节、递进环节等设计,给学生留足好奇与思考的空隙。动画设计中,每一个内容的出现有“单击开始”“从上一项开始”“从上一项之后开始”三种选项,一般用“单击开始”,这样教师比较好掌控知识点出现的节奏。而对于每一项内容的出现,有不同的效果,有“进入”“强调”“退出”“动作路径”四大块的选择,一般来说,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效果,让知识点的呈现有不同效果的变化,更容易缓解学生的注意力疲劳。
(4)超链接的设计。对于一段文字、一张图片等都可以增加超链接设计,只要选定一段材料后选择“插入”中的“超链接”,就可以将其链接到本文档当中的任何一页PPT,也可以链接到文档之外的Word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网页等。恰当地运用好超链接能很好地实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切换,帮助学生将不同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建立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连接,更有利于知识框架的构建。
(5)幻灯片的切换。一张PPT切换到下一张PPT时,可以选择不同样式的切换方式,让幻灯片之间的切换更具动感,更容易缓解学生的注意力疲劳。同时,在设计“幻灯片放映”时,还可以选择自动放映与录制旁白等功能,更好地实现课件的自动化呈现。
综上所述,现在的课堂教学会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件制作,作为广大的一线中小学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与提高自身的课件制作水平,为学生呈现出更加精彩丰富的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广东省韶关市教育局)
一、语文课堂教学运用课件制作技术的必要性分析
(1)制作课件有利于营造情景化、多感官参与的课堂氛围。因为课件可以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直观的形象予以呈现,同时配合音乐、朗诵等声音,给予学生丰富的视觉信息与听觉信息,能调动学生多个感官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让由单纯的文字所描述的内容有种“跃然纸上”的情景感,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消化所学内容。
(2)制作课件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板书的,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呈现给学生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但是课件所能承载的信息量却是非常多的,远高于传统的板书。并且课件的切换、前后链接等非常便捷,有利于整个课堂教学节奏的转换,讲解环节、练习环节、复习环节之间可以来回切换、反复呈现,让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
(3)制作课件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些词汇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需要教师花上大量的时间去描述与讲解以辅助学生来理解。但是随着课件制作技术的发展,对于这些难理解的词汇,用一张PPT或者一段Flash动画也许就迎刃而解了。
二、语文课堂教学运用课件制作技术的策略分析
要选择恰当的课件制作软件。现在经常用的有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Flash、Photoshop、Moviemaker、画图、绘声绘影等。其中最为常用的是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简称“PPT”),下面就以它为例子进行具体讲解。
(1)新建一个PPT文档后,要对其模板进行选择,既可以用软件自带的模板,也可以到网上下载现成的模板。但是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课件始终是作为一个教学的辅助手段出现,是为课堂教学所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因此,在模板风格的选择上尽量简洁明快,颜色柔和,以白色、浅蓝、浅绿、浅黄等浅色系为主。有些课件在单个页面上会加一些小动物等动态图,看起来好像更美观,实际上却成为了一个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子,建议慎用。
(2)选好模板后,就开始往里面填充内容了,包括文字、表格、数据、图片等。这就需要对页面的板式进行选择。PPT自带了多个页面版块,可以对文字、表格、数据、图片等进行多种排版的组合。制作时可以依据材料的内容进行恰当的选择,但一定要注意材料之间的内部逻辑性,这样才能将知识点更为清晰地呈现出来。常用的为“标题 内容”板式,在进行文字输入时,注意每段文字都有其“列表级别”,可以通过增加“增大缩进”与“减少缩进”来对不同层次的知识点进行排列,让知识点之间的包含、并列关系更为直观地呈现出来。
(3)在输入内容之后,可以设计动画。让不同的知识点有个先后出现的顺序,可以配合教学中教师设疑环节、递进环节等设计,给学生留足好奇与思考的空隙。动画设计中,每一个内容的出现有“单击开始”“从上一项开始”“从上一项之后开始”三种选项,一般用“单击开始”,这样教师比较好掌控知识点出现的节奏。而对于每一项内容的出现,有不同的效果,有“进入”“强调”“退出”“动作路径”四大块的选择,一般来说,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效果,让知识点的呈现有不同效果的变化,更容易缓解学生的注意力疲劳。
(4)超链接的设计。对于一段文字、一张图片等都可以增加超链接设计,只要选定一段材料后选择“插入”中的“超链接”,就可以将其链接到本文档当中的任何一页PPT,也可以链接到文档之外的Word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网页等。恰当地运用好超链接能很好地实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切换,帮助学生将不同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建立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连接,更有利于知识框架的构建。
(5)幻灯片的切换。一张PPT切换到下一张PPT时,可以选择不同样式的切换方式,让幻灯片之间的切换更具动感,更容易缓解学生的注意力疲劳。同时,在设计“幻灯片放映”时,还可以选择自动放映与录制旁白等功能,更好地实现课件的自动化呈现。
综上所述,现在的课堂教学会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件制作,作为广大的一线中小学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与提高自身的课件制作水平,为学生呈现出更加精彩丰富的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广东省韶关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