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欧经贸主题曲

来源 :大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y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印度的近代发展史中,从欧洲到欧盟都一直是不可缺少的主角。欧盟目前是印度最大的贸易和投资伙伴。
  在它们的主题曲中,经贸逐渐成为了主旋律。而印度与欧盟不同方式的演绎,带出经贸主题曲中的不同音符,为曲子注入了不同的感情色彩。
  
  当人们把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21世纪的中国的时候,中国的邻居—印度,这片同样古老的土地正在散发着同样诱人的魅力,成为又一夺人眼球的经济奇观。
  印度,又名“婆罗多”,“印度”这个名字来源于梵文(惟有真理得胜),得名于印度河。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拥有十亿人口以及上百种语言。它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创造了灿烂的印度河文明。1947年6月,英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成为英联邦成员国。同年4月1日同我国建交。
  印度独立后前30年经济增长率仅为3.5%。上世纪90年代以后,印度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从1991年拉奥总理开始实施经济改革以来,印度GDP已连续10年保持了6%的高增长速度,即使是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的1998年,印度也有6.6%的骄人增长率,在2003年更是达到了8%。在过去的20年里,印度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对世界GDP总量贡献比例持续保持上升的国家之一,在世界GDP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国家中也仅次于中国,上升了30%(中国上升了76%)。根据印度储备银行截至2004年12月25日最新发布的数据统计,印度外汇储备已经高达1306.21亿美元 。印度财政部长在2004年度妇女Electrolux奖颁奖晚会上更是大胆预言“在20年后,印度将超过日本(购买力平价基础上),成为继美国和中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序曲篇
  
  在印度的近代发展史中,从欧洲到欧盟都一直是不可缺少的主角。欧盟目前是印度最大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例如2002年,印度的出口总额达到了440亿美元,出口到欧盟的商品就占了印度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主要出口产品有电子、纺织、宝石和首饰、化工和农业产品,其中欧盟更是印度最大的电子元件出口地区,占印度电子元件出口总额的42%,高达100.2亿卢比,比上一财年的67.6亿卢比增长48%。2004年,印度向欧盟出口的服装更是高达15.6亿欧元。从1991年到2003年,欧盟对印度的投资额达到162.6亿美元,占印度全部国外投资的21%。
  经贸逐渐成为印欧交往的主旋律。而印度与欧盟不同方式的演绎,带出经贸主题曲中的不同音符,为曲子注入了不同的感情色彩。
  
  主题曲之印度篇
  
  站在历史角度来看,对于它与欧洲之间充满着殖民味道的历史,印度并不愿过多地去提及,但由此而积累的关系,却在历史的沉淀中保持了下来。在许多方面,印度都受到了来自欧洲的深刻影响,这也构成了印度自上而下、由上层建筑到物质基础对欧洲的憧憬:在原有的关系上进行更深层次的交往与发展。这一憧憬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
  作为南亚地区惟一的大国,印度一直希望能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并且不断为此作出努力:从核试验到超额军费开支再到争取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印度与欧盟的关系是它实现大国梦想的一个重要工具,欧盟在全球有着重要地位,它有能力帮助印度满足大国愿望。印度与欧盟之间一直保持着积极的政治对话,譬如印度-欧盟首脑会议,印度-欧盟圆桌会议,印度—欧盟外交事务部长级会议等等。无论是拉奥、瓦杰帕依还是辛格,他们与欧盟展开积极对话的立场态度从未改变过。 印度总理辛格和荷兰首相、欧盟轮值国主席巴尔克嫩德于2004年11月8日在荷兰政府所在地海牙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印度和欧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印度成为继美国、加拿大、俄国、日本和中国之后第六个与欧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此举表明欧盟承认印度在市场和科技领域的潜力,重视印度的地位和作用,更标志着印欧关系进入新的阶段。
  对话促进了印欧双方的相互了解,可是印度谋求对话的目的并非单一倾向于政治,它还需要从中极大程度地满足它的经济憧憬。尽管印度已从1991年起实行积极吸引外资的新政策,在1991年至2002年间,印度开始大量吸收外国投资,欧盟成为印度吸引外资的主要来源,而目前在欧盟国家中,英国、德国、荷兰、法国和意大利都积极加入对印投资的行列,印度的能源、通讯、电子设备、化工和纺织业等正在成为欧盟投资的主要领域;尽管在外贸出口方面,印度和欧盟之间有着紧密的贸易联系,印度每年的出口商品中,有25%是出口到欧盟国家的,另外在欧盟的出口商品中,也有近25%的商品是出口到印度的,但是这都远不及它希望从印欧经贸关系中所得到的。印度所憧憬的,是更多元化的合作方式、更广阔的合作前景、更实在的合作利益。印度已经把触角伸到了欧盟的高科技领域—“伽利略”成为了它的新目标。伽利略工程耗资11亿欧元,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并驾齐驱,能够精确确定司机的位置,可以在不熟悉的城市导航。据估计,伽利略工程到2015年将拥有4亿用户,创造10万个就业机会。印方承诺投资3亿欧元,以“对等伙伴”而不是“客户”的身份参与该项目。印度方面称,印度在低成本太空科技方面的专家优势能够为这一工程提升科技含量,增强价格优势。印度把参与该工程作为展示其太空技术优势的一个契机。此外,欧盟还对印度的无人登月计划—“月球飞船-Ⅰ”表示了浓厚兴趣。
  在印度篇章里,人们听到的更多的是渴望、憧憬,伴随着热忱与真诚,坦率而炽烈……
  
  主题曲之欧盟篇
  
  相比印度篇的旋律带给人们的热情而言,欧盟篇则带着冰冷与坚硬,很容易使人产生既远又近的感觉。
  2002年8月欧盟公布了一份文件,其主要内容是欧盟准备再次对输欧印度产床单征收2.7%-27.7%的反倾销税,但对调查中给予合作的印度公司征税额为13.8%。这份文件充满了错误和矛盾,欧盟错误地解释了反倾销协议,以严重违反反倾销协议的方法计算年销售增长和利润额,从而对印度公司计算出较高的倾销幅度。欧盟的立场令人质疑,这是因为倾销通常是指进口突然增加,并对当地产业造成大的损害,而印度对欧盟床单的出口是稳定地减少,2002年1月至6月,印度对欧盟床单的出口数量下降了6%,价值下降了8.5%,甚至在欧盟于2001年8月份取消了反倾销税之后也是如此。对进口数量连续下降的商品实行反倾销,欧盟的举动令人费解。最后印度经多次与欧盟磋商无结果后将欧盟诉至WTO并最终胜诉,可是欧盟依然未对自己当时的行为予以解释说明。
  虽然欧盟是印度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但是欧盟的对外投资重心并没有放在印度这里,而是把更多的资金投向了中国。目前,欧盟对印度的投资仅仅是对华投资的1/10,有很多在印度投资的欧盟企业也因为亏损而纷纷逃离印度。造成印度无法吸引、留住欧盟投资的原因有三点:投资环境不良、关税壁垒较高和为保护国内产业而推行的保护主义政策。欧盟外交事务专员克里斯·帕顿曾在第四次印欧工商峰会上评价印度商业环境时指出:“欧洲人发现印度是很难做生意的国家,在人们心目中,印度这方面的声誉并不好,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印度的关税远高于国际标准。” 印度将进口关税限制在90%,应用关税定在20%,这是欧盟所无法承受的。欧盟还发现,印度的关税结构是复杂的,是不透明的。欧盟所希望的“印度政府加快经济改革的进程,减少官僚主义行为对商业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取消外商在某些领域的投资限制”与现实有着很大的距离,因而也就不难理解欧盟为何会对在印度投资投下“不信任票”了。
  2004年10月25日,欧盟推出新普惠制方案,定出的产品毕业标准:当某国一种类别商品对欧盟出口超过欧盟同类商品进口总量的15%,纺织品门槛是12.5%,则该国该类商品出局。印度纺织品11%的占有率使它暂时躲过了“一劫”,而中国的纺织品则惨遭“出局”。可以说欧盟制定的标准对印度有一定的倾斜,但是对印度来说,这只是欧盟众多表情中的一个,2003年12月欧盟就印度于1999至2003年间对欧盟发起的27起反倾销案(其中包括纺织品)正式将印度诉至WTO(当时欧盟称,印度针对欧盟产品发起反倾销案数量增长过快而且适用标准太低。涉案欧盟产品主要包括化工、医药、纺织与钢铁产品,年度欧盟出口商损失高于3500万欧元。欧盟首席贸易代表拉米指出,“在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体制中,所有参加人员必须遵守同样的规则,这一点非常重要,印度也不例外。”),欧盟那时的冷漠让印度至今难以释怀。
  欧盟之所以会离印度忽远忽近,对它忽冷忽热,是因为欧盟要把印欧关系的主动权牢牢地攥在自己手里,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去考虑印欧往来事宜,同时它又不希望严重破坏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就在自己所能控制而又没有突破印度忍耐底线的双重条件下从印欧关系中寻找自己的利益。欧盟对远近尺度、冷热程度的拿捏可谓是分毫不差,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印欧经贸主题曲的序曲已然过去,高潮才刚开始。印度与欧盟演绎的篇章固然精彩,但是它们都没有过多地偏离早已定下的基调—合作。
其他文献
堡垒的悲剧往往来自于内部危机,“死在自己人手里”的企业不胜枚举。自家的金库里出现了偷吃的“耗子”,或蚕食,或鲸吞,企业总有一天会被掏空。有效的财务监控机制的缺失,正是类似悲剧产生的根源,开开实业就是一个鲜活的案例。    开开实业:被一个人掏空的悲剧    鸡年开叫,征兆吉祥!可开开实业却叫过了头,这家曾连续三年位列中国服装企业10强的上市公司,因涉嫌违反证券法规被证监会强行叫停,成为名副其实的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