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一款玩具车的制造国的转移引出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中的方向的变化。并提出,虽然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变化了,但这一产业依然符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大环境。我们应该更多的从产业选择、注重高级产业的有效引用、环境保护方面及科研投入方面来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选择,因此更能提高我国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进出口产品;环境保护;技术投入
中图分类号:F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2
日前在超市里给孩子选购玩具车,偶然看到一个依稀在记忆中出现过的国外品牌玩具,便买回一款。后仔细观察,发现原来和自己幼时所玩的玩具车的品牌一样,只是生产地由中国改到了泰国。可见,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某些产业的初级制造、组装领域相对于东南亚国家新生的劳动力市场已经没有了低人工成本的优势。若想继续保持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我们应该调整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现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裕,若不加以合理利用,不但会浪费宝贵的人力资源,而且还会增加维持社会稳定的成本。因此,我认为国家应该优选产业或产业模式,逐步降低初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地方经济对其产业的依靠,最终淘汰落后产业,提高工业化率并向工业化上游产业推进。现阶段还是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但是在选择何种产业时,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政府应整理现存的各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参考能源消耗、技术含量、平均工时、盈利能力、可持续发展性、专利等项目划分产业类别,优选稳定发展低能耗、高技术含量、高利润率、高专利储备等产业。减少对高能耗、低技术含量、低利润率的产业项目的投资。做到,先产业转移,再产业升级,最大限度控制失业率。如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美国人民非常规型消费额度减少,仅圣诞节期间的各类圣诞消费大幅下挫就导致国内大批相关产品的生产、经销企业营收下降甚至倒闭就是鲜明的例子。政府如果依然选择大力发展此类产业就是误入歧途了,有恶化我国的出口贸易增长的可能。
第二,政府应有选择的引进更高级或更高效的产业,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先进的技术知识,逐步转化为技术储备。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均经济水平较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部分区域劳动力较为廉价。但,随着经济发展,人民受教育程度提高,劳动力的工作技能、职业素养明显提高,对提高生活水平的预期逐渐提升,造成劳动力成本不可逆的相对提高,低薪酬产业已无法很好的适应劳动力的薪酬预期,我国现在的所谓的廉价劳动力已不具备优势。所以,无法提供相对较高薪酬的部分产业已经逐渐迁出经济发达地区或迁出我国。因此引进具有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保证就业率变得迫在眉睫。比如汽车制造行业。汽车制造业在众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欧洲仍有很多的工厂。“德国制造”、“日本制造”依然代表着精密的技术水准与装配工艺。我国的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改善出行的意愿显著提高。购买汽车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成为社会主流,北京市短短数年机动车保有量便超过500万辆!面对激增的机动车保有量所带来的巨大的持续的交通压力,许多地方政府相继出台小客车购买指标摇号或小客车号牌拍卖的政策,这说明中国现在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对汽车的消费量是巨大的。上世纪90年代,随着德国大众在我国的投资增加,政府也为了鼓励更多的外资进入我国,奥迪品牌还进入了政府的采购名录,让该品牌在华营收大涨。但是这些较早进入我国的合资品牌,掌握核心技术及专利,虽然在我国建厂,但只是一些无需太多技术含量的工序,核心零部件多为进口。因此,在我国的汽车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民族汽车及民族汽车品牌没有享受到产业发展红利。在产品设计、技术创新方面几乎没有亮点;生产工艺依然不及合资品牌,带给消费者的品牌印象不够深刻,几乎没有品牌溢价能力,虽然大多国产品牌车型售价比较低廉,但销售表现依然平平。因此国产汽车品牌要通过别的渠道来突破技术上的束缚。例如我国的吉利集团在2010年从福特汽车手中接过了瑞典的沃尔沃集团中的民用汽车业务,尽管这个蛇吞象的收购不被看好,但这足矣说明吉利对于自身产业升级,市场布局变革的决心。虽然在吉利集团在国内建立沃尔沃合资工厂的速度不快,但不妨碍吉利汽车共享同为吉利集团旗下厂牌沃尔沃的先进技术与专利,提高吉利汽车的技术含量,提升其品质,在与沃尔沃的融合中促进员工的技能提高,最终提升装配工艺并谋求提高吉利品牌的销量。吉利集团大力推进沃尔沃进行研发无人驾驶技术,尽管目前看来这项创新与现实世界存在立法、安全等各类冲突,但是这种创新的精神是值得鼓励和投资的。另外,政府若能进一步提升国产汽车的政府采购比例,无疑会促进民营汽车企业的发展,从而提升我国在汽车产业的地位,增加出口,逐步转变我国在汽车方面长期处于逆差的状态。
第三,环境因素是考虑选择产业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及文化程度的提高,对生存环境和良性发展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如多数的发达国家逐步淘汰高污染的行业,将其转移至其它国家,或是采用新工艺、新技术降低污染。尽管大型重工业可以带动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但是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更多。首先,环境污染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化工产品或重金属非法排放及各种可吸入颗粒物会危害人类健康。因环境污染,非主观意愿摄入化工产品或重金属、可吸入颗粒物而罹患各类疾病会产生大量医药费用及牺牲大量时间用于治疗,甚至诉讼。有些家庭的承受能力有限,需要政府提供各类费用报销、赔偿等,直接增加财政负担。其次,生存环境的恶化会使地方政府失去许多招商引资的机会。由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公共建设、产业升级等方面仍需大量外资投入,保证良好的投资环境只靠政策倾斜及便利的物流是不够的,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样主要!我国的部分地区污染严重,等于将对工作环境要求较高的企业或人才直接拒之门外,错失投资机会。如政府大力推广电力企业产业升级,从以前的火电逐步发展为更为清洁的风力,水力等发电。以我们的近邻日本为例,其曾在上世纪50年代时大力发展重工业,高速经济发展的代价是大量的居民身体健康受损。并在60年代时,以立法规定的形式规定造成污染的企业对受伤害人进行巨额赔偿。在这种的立法的前提下,企业有了对环境重视并投入相应的资金保证产业逐渐“绿色化”,这就可以解释日本在发电、水泥等行业的能源消耗是世界上最少的根本原因。
最后,虽然我国发展模式和主要发达国家不一致,但是有些阶段还是不可避免的需要去经历,如重工业时代。以下是一些欧美日国家所经历的工业化的进程,从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可以借鉴的地方。英国至少经历了3个半世纪的时间来完成的工业革命,依次从大力发展毛纺织为主、蒸汽机的使用,到机器制造。德国的经历1个世纪的工业发展,由家庭及城市的手工业到冶金,金属加工,纺织,玻璃等行业。美国历时80年经历了工业化的洗礼,从建立在其土地上的纺纱厂到冶金,采煤业的发展再到机器制造业的建立。虽然上述三国的所经历工业化的时代及时间有所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工业化过程类似,都是由手工业慢慢过度到机器制造业。19世纪的日本,尽管它的工业化进程缩短至40年,但其工业化的过程完全是靠大量的进口国外先进设备,而不是以自己的手工业为基础上的工业化的发展。设备制造业依赖进口,导致其在日后的工业化发展依然落后于其它主要发达国家。但是,日本是属于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其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就要选择一条不同的道路,大力发展高科技和新兴的产业发展。像我们经常的在电视上看到日本在科学、医学及机器人方面的各种新闻中日本的技术创新。尽管有些技术在我们当时看来完全没有市场化的可能性,但是我们还是感觉到了日本政府对于科技的投入力度。如下图可以显示出日本对于企业对于研发经费的投入占GDP的高比例。
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有日本厂商在电子、数码领域的领先。我国尽管资源十分丰富,但人均占有量极低,完全照搬欧美的路线,并不一定可行。可以借鉴日本这类资源较匮乏的国家的成功发展经验,政府大力投资进行科研,让我国的自有产权知识的数量与质量不断提高,拥有在国际市场上领先的技术,从而在国际贸易上处于领跑的位置。
综上所述,除了上述提及的方面,如选择适应我国现在发展的产业、注意选择技术含量高、对环境污染小的产业、加大对劳力密集型产业的科研投入之外,还应继续支持劳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及转型,如在资金、各类税费方面对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支持,使我国的产品在质量及成本上具有竞争优势,更好的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促进商品的出口。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进出口产品;环境保护;技术投入
中图分类号:F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2
日前在超市里给孩子选购玩具车,偶然看到一个依稀在记忆中出现过的国外品牌玩具,便买回一款。后仔细观察,发现原来和自己幼时所玩的玩具车的品牌一样,只是生产地由中国改到了泰国。可见,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某些产业的初级制造、组装领域相对于东南亚国家新生的劳动力市场已经没有了低人工成本的优势。若想继续保持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我们应该调整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现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裕,若不加以合理利用,不但会浪费宝贵的人力资源,而且还会增加维持社会稳定的成本。因此,我认为国家应该优选产业或产业模式,逐步降低初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地方经济对其产业的依靠,最终淘汰落后产业,提高工业化率并向工业化上游产业推进。现阶段还是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但是在选择何种产业时,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政府应整理现存的各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参考能源消耗、技术含量、平均工时、盈利能力、可持续发展性、专利等项目划分产业类别,优选稳定发展低能耗、高技术含量、高利润率、高专利储备等产业。减少对高能耗、低技术含量、低利润率的产业项目的投资。做到,先产业转移,再产业升级,最大限度控制失业率。如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美国人民非常规型消费额度减少,仅圣诞节期间的各类圣诞消费大幅下挫就导致国内大批相关产品的生产、经销企业营收下降甚至倒闭就是鲜明的例子。政府如果依然选择大力发展此类产业就是误入歧途了,有恶化我国的出口贸易增长的可能。
第二,政府应有选择的引进更高级或更高效的产业,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先进的技术知识,逐步转化为技术储备。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均经济水平较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部分区域劳动力较为廉价。但,随着经济发展,人民受教育程度提高,劳动力的工作技能、职业素养明显提高,对提高生活水平的预期逐渐提升,造成劳动力成本不可逆的相对提高,低薪酬产业已无法很好的适应劳动力的薪酬预期,我国现在的所谓的廉价劳动力已不具备优势。所以,无法提供相对较高薪酬的部分产业已经逐渐迁出经济发达地区或迁出我国。因此引进具有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保证就业率变得迫在眉睫。比如汽车制造行业。汽车制造业在众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欧洲仍有很多的工厂。“德国制造”、“日本制造”依然代表着精密的技术水准与装配工艺。我国的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改善出行的意愿显著提高。购买汽车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成为社会主流,北京市短短数年机动车保有量便超过500万辆!面对激增的机动车保有量所带来的巨大的持续的交通压力,许多地方政府相继出台小客车购买指标摇号或小客车号牌拍卖的政策,这说明中国现在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对汽车的消费量是巨大的。上世纪90年代,随着德国大众在我国的投资增加,政府也为了鼓励更多的外资进入我国,奥迪品牌还进入了政府的采购名录,让该品牌在华营收大涨。但是这些较早进入我国的合资品牌,掌握核心技术及专利,虽然在我国建厂,但只是一些无需太多技术含量的工序,核心零部件多为进口。因此,在我国的汽车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民族汽车及民族汽车品牌没有享受到产业发展红利。在产品设计、技术创新方面几乎没有亮点;生产工艺依然不及合资品牌,带给消费者的品牌印象不够深刻,几乎没有品牌溢价能力,虽然大多国产品牌车型售价比较低廉,但销售表现依然平平。因此国产汽车品牌要通过别的渠道来突破技术上的束缚。例如我国的吉利集团在2010年从福特汽车手中接过了瑞典的沃尔沃集团中的民用汽车业务,尽管这个蛇吞象的收购不被看好,但这足矣说明吉利对于自身产业升级,市场布局变革的决心。虽然在吉利集团在国内建立沃尔沃合资工厂的速度不快,但不妨碍吉利汽车共享同为吉利集团旗下厂牌沃尔沃的先进技术与专利,提高吉利汽车的技术含量,提升其品质,在与沃尔沃的融合中促进员工的技能提高,最终提升装配工艺并谋求提高吉利品牌的销量。吉利集团大力推进沃尔沃进行研发无人驾驶技术,尽管目前看来这项创新与现实世界存在立法、安全等各类冲突,但是这种创新的精神是值得鼓励和投资的。另外,政府若能进一步提升国产汽车的政府采购比例,无疑会促进民营汽车企业的发展,从而提升我国在汽车产业的地位,增加出口,逐步转变我国在汽车方面长期处于逆差的状态。
第三,环境因素是考虑选择产业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及文化程度的提高,对生存环境和良性发展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如多数的发达国家逐步淘汰高污染的行业,将其转移至其它国家,或是采用新工艺、新技术降低污染。尽管大型重工业可以带动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但是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更多。首先,环境污染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化工产品或重金属非法排放及各种可吸入颗粒物会危害人类健康。因环境污染,非主观意愿摄入化工产品或重金属、可吸入颗粒物而罹患各类疾病会产生大量医药费用及牺牲大量时间用于治疗,甚至诉讼。有些家庭的承受能力有限,需要政府提供各类费用报销、赔偿等,直接增加财政负担。其次,生存环境的恶化会使地方政府失去许多招商引资的机会。由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公共建设、产业升级等方面仍需大量外资投入,保证良好的投资环境只靠政策倾斜及便利的物流是不够的,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样主要!我国的部分地区污染严重,等于将对工作环境要求较高的企业或人才直接拒之门外,错失投资机会。如政府大力推广电力企业产业升级,从以前的火电逐步发展为更为清洁的风力,水力等发电。以我们的近邻日本为例,其曾在上世纪50年代时大力发展重工业,高速经济发展的代价是大量的居民身体健康受损。并在60年代时,以立法规定的形式规定造成污染的企业对受伤害人进行巨额赔偿。在这种的立法的前提下,企业有了对环境重视并投入相应的资金保证产业逐渐“绿色化”,这就可以解释日本在发电、水泥等行业的能源消耗是世界上最少的根本原因。
最后,虽然我国发展模式和主要发达国家不一致,但是有些阶段还是不可避免的需要去经历,如重工业时代。以下是一些欧美日国家所经历的工业化的进程,从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可以借鉴的地方。英国至少经历了3个半世纪的时间来完成的工业革命,依次从大力发展毛纺织为主、蒸汽机的使用,到机器制造。德国的经历1个世纪的工业发展,由家庭及城市的手工业到冶金,金属加工,纺织,玻璃等行业。美国历时80年经历了工业化的洗礼,从建立在其土地上的纺纱厂到冶金,采煤业的发展再到机器制造业的建立。虽然上述三国的所经历工业化的时代及时间有所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工业化过程类似,都是由手工业慢慢过度到机器制造业。19世纪的日本,尽管它的工业化进程缩短至40年,但其工业化的过程完全是靠大量的进口国外先进设备,而不是以自己的手工业为基础上的工业化的发展。设备制造业依赖进口,导致其在日后的工业化发展依然落后于其它主要发达国家。但是,日本是属于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其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就要选择一条不同的道路,大力发展高科技和新兴的产业发展。像我们经常的在电视上看到日本在科学、医学及机器人方面的各种新闻中日本的技术创新。尽管有些技术在我们当时看来完全没有市场化的可能性,但是我们还是感觉到了日本政府对于科技的投入力度。如下图可以显示出日本对于企业对于研发经费的投入占GDP的高比例。
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有日本厂商在电子、数码领域的领先。我国尽管资源十分丰富,但人均占有量极低,完全照搬欧美的路线,并不一定可行。可以借鉴日本这类资源较匮乏的国家的成功发展经验,政府大力投资进行科研,让我国的自有产权知识的数量与质量不断提高,拥有在国际市场上领先的技术,从而在国际贸易上处于领跑的位置。
综上所述,除了上述提及的方面,如选择适应我国现在发展的产业、注意选择技术含量高、对环境污染小的产业、加大对劳力密集型产业的科研投入之外,还应继续支持劳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及转型,如在资金、各类税费方面对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支持,使我国的产品在质量及成本上具有竞争优势,更好的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促进商品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