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快书做为中华民族曲艺曲种之瑰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曲艺大家族最主要曲艺形式之一。有着明显地域特征,是由一部书起家的曲艺形式,经由几代前辈大师、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代代传承,香火不熄,不仅影响遍及全国,且传播海外。影响力最大最广的当属高派山东快书,究其原因当然与高派快书的表演艺术特色是分不开的。
在这里,作为高派快书的传人,我也粗谈一下自己对其表演特点的一些认识。
一、夸张美化
高派快书动作幅度大,情绪强烈,特别讲究夸张。之所以情绪饱满强烈,是因为高派表演由“情”字入手,最终归结到人物塑造上。对正面人物的爱是情,对反面人物的恨也是情,爱恨交织都是情,再加上演员对艺术执着的爱,对视为“衣食父母”的观众的爱,高派艺术创造总体上就是情的世界。
高派快书的夸张,确实能让观众感到惊喜提神,同时又非常注意事物发展的逻辑与可能性。比如《武松打虎》那武松在酒店连喊三声没人搭腔,把桌子一拍开了腔:“酒家,拿酒来”!大喊一声不要紧,直震得房子乱晃荡,“哗哗啦啦”直掉土。直震得那酒缸嗡嗡,嗡嗡的响耳旁。虽是夸张,但武松个大威猛声如洪钟,山野间的破旧草房,罗列的空酒缸,经过高声喝喊,哗哗掉土,嗡嗡作响,都是有可能的。
高派快书艺术的夸张,还非常注意在通过夸张的手法或夸张的同时,达到语言、动作的美化,以增强观众的愉悦感。如《三只鸡》中大娘的算账一例:鸡下蛋,蛋抱鸡,卖了鸡,买小羊,小羊很快长大了,大羊又能下小羊,羊多了把它换匹马,好马耕地有力量……这种故意夸张的狡辩用在乡间泼妇间的无理取闹,会令人生厌,用于热爱子弟兵千方百计不肯收钱的老大娘,夸张的细节,夸张的语言,的却可以让人感到情感真挚,从而通过夸张的手法达到人物心灵美化的目的。
高派夸张的动作,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善于把戏曲和舞蹈的优美动作运用到快书的表演之中,如《鲁达除霸》中一段:
(鲁达):女儿!(花脸动作)
(金翠莲):爹爹!(青衣动作)
(鲁达):走!(花脸动作)
(金翠莲):走!(青衣动作)
大姑娘就在头前走,(青衣动作)
后跟着老总鲁刚奇(花脸亮靴底动作)
由于借用京剧不同行当的动作程式,与快书表演相结合,使高派快书风格更富裕舞蹈和造型的美感,独具一格。
二、韵诵巧妙
韵诵是山东快书的主要手段,要求板、语言、动作三结合。高派快书在语言的美化上同样有着值得称道的发展。
1、强调语言节奏变化
高派快书除了讲究迟、疾、顿、挫,在语言方面力戒平板叙述,不单停留在顶板、闪板上。强调语言节奏变化,通过演唱的快、慢、强、弱、迟、疾、顿、挫丰富板式,以优美的唱法来烘托气氛,反映情绪变化,刻画人物,给听众以美的感受。如将“平口”“ 俏口”“ 贯口”“ 快板慢唱”等唱法交叉运用,让顶板、闪板、让板、掏板、抢板、赶板、拽板、坠板、滚板、寸板十种板式交替出现,充分展示了高派快书节奏处理的艺术特色。
2、创造性的紧打慢唱
传统快书演唱方法,讲究贯通、自然,但节奏比较单调,若表现事物的骤变和复杂心态的出现,就难显光彩,或者说有点勉为其难。比如《武松打虎》有一段虎赞:
这只虎,高着足有六尺半,长着八尺还不瓤,前窜八尺惊人胆,后坐一丈令人忙, 身上的花纹一道挨一道。一道黑来一道黄,血盆口一张簸箕大,俩眼一瞪象茶缸,脑门儿上边有个字,三横一竖就念王。武松一看真有虎,一身冷汗湿衣裳。……
若平板唱法,难以体现出猛虎突然出现所引发的武松心头惊惧,若用紧板唱法,节奏虽快,也无法表现此时的紧张气氛,一路快节奏唱下去,反而显得平淡无味。高派的创造出特有的“快打慢唱”,从老虎出现到唱完整个虎赞,铜板是越打越紧,而吐字却是越缓慢有力,字音拉长迸出,气氛烘托得十份紧张,形成了情节发展的高潮。这种唱法不仅丰富了山东快书的韵诵技巧,也成为了高派唱法上的一大特点。
三、风趣火爆
山东快书的艺术魅力之一,是“包袱”(笑料)的不断出现,而高派快书在不断的探索创造中,积累了多种制造“包袱”的技巧,逐渐形成了高派快书风趣火爆的艺术风格。高派快书演员的演唱“必须是萝卜就酒咯嘣脆。”因此在“包袱”使用上,必须要做到“皮薄。”必须一抖就响,一响就“炸”,引起哄堂大笑。比如《老王剃头》“扣!扣!扣!”的连砍三刀;《柿子框》的“喝柿子,喝柿子,人家的柿子论个卖,咱的个柿子用碗量”。《武松装媳妇》给老头戴镣铐等等,可以说都是“炸包袱”。
高派快书,每回书总是设计十几个“包袱”,或用“连环包袱”做支撑,中间再穿插使用许多“小包袱”,这样,一浪接一浪,始终笑声不断,整个演出保持风趣火爆的气氛,显示出高派在“包袱”运用上的突出造诣,因此被称为“滑稽快书”当之无愧。
我想高派快书之所以享誉全国,倍受欢迎,这与他独特的艺术特点,独有的艺术魅力是分不开的,只有充分认识他的艺术特点,不断继承发扬,不断研究创新,才能使这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绽放光彩。
(作者简介 :刘丙福,男,汉族,山东聊城人,高派山东快书演员,1999年12月入伍,服役于武警安徽总队,2003年5月入党,本科,现为安庆市文化馆助理馆员,2006年7月正是拜师阴军先生,是安徽省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快板协会委员,中华山东快书研究会会员,安庆市曲协副秘书长。)
在这里,作为高派快书的传人,我也粗谈一下自己对其表演特点的一些认识。
一、夸张美化
高派快书动作幅度大,情绪强烈,特别讲究夸张。之所以情绪饱满强烈,是因为高派表演由“情”字入手,最终归结到人物塑造上。对正面人物的爱是情,对反面人物的恨也是情,爱恨交织都是情,再加上演员对艺术执着的爱,对视为“衣食父母”的观众的爱,高派艺术创造总体上就是情的世界。
高派快书的夸张,确实能让观众感到惊喜提神,同时又非常注意事物发展的逻辑与可能性。比如《武松打虎》那武松在酒店连喊三声没人搭腔,把桌子一拍开了腔:“酒家,拿酒来”!大喊一声不要紧,直震得房子乱晃荡,“哗哗啦啦”直掉土。直震得那酒缸嗡嗡,嗡嗡的响耳旁。虽是夸张,但武松个大威猛声如洪钟,山野间的破旧草房,罗列的空酒缸,经过高声喝喊,哗哗掉土,嗡嗡作响,都是有可能的。
高派快书艺术的夸张,还非常注意在通过夸张的手法或夸张的同时,达到语言、动作的美化,以增强观众的愉悦感。如《三只鸡》中大娘的算账一例:鸡下蛋,蛋抱鸡,卖了鸡,买小羊,小羊很快长大了,大羊又能下小羊,羊多了把它换匹马,好马耕地有力量……这种故意夸张的狡辩用在乡间泼妇间的无理取闹,会令人生厌,用于热爱子弟兵千方百计不肯收钱的老大娘,夸张的细节,夸张的语言,的却可以让人感到情感真挚,从而通过夸张的手法达到人物心灵美化的目的。
高派夸张的动作,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善于把戏曲和舞蹈的优美动作运用到快书的表演之中,如《鲁达除霸》中一段:
(鲁达):女儿!(花脸动作)
(金翠莲):爹爹!(青衣动作)
(鲁达):走!(花脸动作)
(金翠莲):走!(青衣动作)
大姑娘就在头前走,(青衣动作)
后跟着老总鲁刚奇(花脸亮靴底动作)
由于借用京剧不同行当的动作程式,与快书表演相结合,使高派快书风格更富裕舞蹈和造型的美感,独具一格。
二、韵诵巧妙
韵诵是山东快书的主要手段,要求板、语言、动作三结合。高派快书在语言的美化上同样有着值得称道的发展。
1、强调语言节奏变化
高派快书除了讲究迟、疾、顿、挫,在语言方面力戒平板叙述,不单停留在顶板、闪板上。强调语言节奏变化,通过演唱的快、慢、强、弱、迟、疾、顿、挫丰富板式,以优美的唱法来烘托气氛,反映情绪变化,刻画人物,给听众以美的感受。如将“平口”“ 俏口”“ 贯口”“ 快板慢唱”等唱法交叉运用,让顶板、闪板、让板、掏板、抢板、赶板、拽板、坠板、滚板、寸板十种板式交替出现,充分展示了高派快书节奏处理的艺术特色。
2、创造性的紧打慢唱
传统快书演唱方法,讲究贯通、自然,但节奏比较单调,若表现事物的骤变和复杂心态的出现,就难显光彩,或者说有点勉为其难。比如《武松打虎》有一段虎赞:
这只虎,高着足有六尺半,长着八尺还不瓤,前窜八尺惊人胆,后坐一丈令人忙, 身上的花纹一道挨一道。一道黑来一道黄,血盆口一张簸箕大,俩眼一瞪象茶缸,脑门儿上边有个字,三横一竖就念王。武松一看真有虎,一身冷汗湿衣裳。……
若平板唱法,难以体现出猛虎突然出现所引发的武松心头惊惧,若用紧板唱法,节奏虽快,也无法表现此时的紧张气氛,一路快节奏唱下去,反而显得平淡无味。高派的创造出特有的“快打慢唱”,从老虎出现到唱完整个虎赞,铜板是越打越紧,而吐字却是越缓慢有力,字音拉长迸出,气氛烘托得十份紧张,形成了情节发展的高潮。这种唱法不仅丰富了山东快书的韵诵技巧,也成为了高派唱法上的一大特点。
三、风趣火爆
山东快书的艺术魅力之一,是“包袱”(笑料)的不断出现,而高派快书在不断的探索创造中,积累了多种制造“包袱”的技巧,逐渐形成了高派快书风趣火爆的艺术风格。高派快书演员的演唱“必须是萝卜就酒咯嘣脆。”因此在“包袱”使用上,必须要做到“皮薄。”必须一抖就响,一响就“炸”,引起哄堂大笑。比如《老王剃头》“扣!扣!扣!”的连砍三刀;《柿子框》的“喝柿子,喝柿子,人家的柿子论个卖,咱的个柿子用碗量”。《武松装媳妇》给老头戴镣铐等等,可以说都是“炸包袱”。
高派快书,每回书总是设计十几个“包袱”,或用“连环包袱”做支撑,中间再穿插使用许多“小包袱”,这样,一浪接一浪,始终笑声不断,整个演出保持风趣火爆的气氛,显示出高派在“包袱”运用上的突出造诣,因此被称为“滑稽快书”当之无愧。
我想高派快书之所以享誉全国,倍受欢迎,这与他独特的艺术特点,独有的艺术魅力是分不开的,只有充分认识他的艺术特点,不断继承发扬,不断研究创新,才能使这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绽放光彩。
(作者简介 :刘丙福,男,汉族,山东聊城人,高派山东快书演员,1999年12月入伍,服役于武警安徽总队,2003年5月入党,本科,现为安庆市文化馆助理馆员,2006年7月正是拜师阴军先生,是安徽省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快板协会委员,中华山东快书研究会会员,安庆市曲协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