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我们风华正茂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s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歌缠绵,楚辞瑰丽,吴头楚尾的安徽,注定要以歌辞的花朵缀于历史沧桑虬曲的枝干。“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山鬼依然在楚地的迷蒙月色中含睇宜笑,吴歌依然在民间的深巷中曲折回旋,描摹情感和人性的幽微之光。它們的火焰,或光华,或芬芳,它们的歌韵,或背影,或落英,总要以不绝的缠绵深邃,在每一个春天由地下醒来,赶赴一年一度的春风。新的时代,新的歌吟,由徽人滥觞,由徽人高举火焰,效夸父之逐日,成普氏之盗火,不亦宜乎?
  往事越千年,千年太久,难以尽述,且言中国新诗的安徽之路:从1917年胡适之《白话诗八首》肇端,新诗兴焉;到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海子的“面向大海,春暖花开”,新诗成熟,并以其语言的现代性、表达的现代性、表达对象的现代性,一路领跑中国新诗;再到陈先发以宏阔深沉遥追楚辞的《九章》摘取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的桂冠,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安徽诗人不负这片热土的滋养,一直勇立潮头,屡发新声。
  毋庸讳言,安徽是中国诗歌的重镇,而《诗歌月刊》则是中国诗坛的重要阵地。2017年,在全国诗歌报刊网络联盟、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联合评选“百年新诗贡献奖”中,《诗歌报》创刊主编严阵荣获“百年新诗编辑贡献奖”,这是对《诗歌月刊》的肯定,是对它园开诗界,集结八音齐鸣的礼赞;是对它鼎立诗坛,唱响铁板铜琶的加冕。
  让我们重温那些光荣岁月吧,让我们感受那些诗歌中重金属般的阳光,金黄的麦子,大地的恩慈和母亲的泪水吧!她的履历,须以九万里崭新的云天为背景,由嘹亮的鹰翅,挂出清凛的风来招展发布。
  1984年9月,《诗歌月刊》前身、国内诗坛第一张大型诗歌类报纸《诗歌报》试刊号于安徽面世,扬起“青年性、探索性、公正性、信息性”的风标,以繁荣诗歌创作、培养诗歌新人为宗旨,以正气、锐气、大气,育诗苑桃李,开诗坛风气。一时俊彦汇集,歌声遍布河岳。
  1985年9月21日至1987年3月6日,《诗歌报》四次推出“崛起的诗群”,诗神不吝以荣光加持,星光熠熠,璀璨天宇,大批青年诗人现身于江湖。1986年10月21日,《诗歌报》与《深圳青年报》联合推出“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发表诗歌群体20家、宣言18篇、含北岛在内的作者27人,在先锋诗界彰显出推波助澜的号召力,最高年发行量达10万份。《诗歌报》,一纸风行,荣耀新诗。
  1990年1月,《诗歌报》更名《诗歌月刊》,以更大的容量,以更大气魄和胸怀,更多的栏目,更深的思考,构筑中国诗歌的雄心和梦想。在全国诗歌版图上,她以纯正、先锋、争鸣的精神品质,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与北京的《诗刊》、四川的《星星》成三足鼎立之势。
  与每一年春树一起不动声色绿着的,还有层出不穷的诗人和诗心。他们的书写,替人间留住比照片更有意味的记录,并在与造物比拼智力的角逐中,摘取预言的吉光片羽。时间翻过千禧年的山峰,并将继续前行,人类的生活因为诗歌而具有神性的光芒、意味和意义。《诗歌月刊》一直在场,就像月光和大地。
  2018年,《诗光璀璨——百位诗人(诗歌月刊)头条手写体典藏》出版,以文字标本和诗心版图的方式,在诗意之外,在文本之外,显现诗神眷顾的“那一刻”,“那一个人”的状态,他描摹的世界的状态,以及字迹的肌理中,诗情的喷涌或嚎啕。那来自“最初”的悸动犹如大风,让每一只诗心芦苇上的蜻蜓震颤不已。
  今天的《诗歌月刊》秉承“独立、探索、多元、开放”的办刊理念,弘扬“先锋意识,中国精神”,已成为中国当代诗歌的重要阵地。
  35年风流迢递,35年芳华满枝,35年风华正茂,《诗歌月刊》在安徽省文联的正确领导下,35年来,以“青年性、探索性、公正性”和民间立场,为中国培诗土、存诗心、育诗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推出了一大批具有全国影响的诗人,引领了一次次新诗创作的热潮,并将继续引领每一年的花朵,跃上虚位以待的枝头。
  诗光灿烂正当时,重整行装再出发。《诗歌月刊》正在时代与个人、传承与创新的坐标轴上,锐意前行——
  她将继续与时代同行,为现实发声。在创刊时,艾青、冯牧曾为《诗歌报》题词:“诗应当是时代的号角,人民的心声,生活的结晶。然而,诗首先应当是诗。”在这热切的呼唤下,它一直根植时代,观照现实,曾开设过书写现实题材的“大屏幕投影”专栏,发表过众多有着时代呼吸、现实体温的诗歌。它始终认为:诗与时代密不可分,杰出的诗人总是时代的见证者和表现者,那些声称不为自己时代发声的诗人是可疑的。一个诗人不能总是满足于营造空中楼阁,不能一味沉浸于海市蜃楼,而要以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绘出时代的精神图像、生活的肌理和人心的纹路。诗人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把天下苍生的悲喜,揽于自身,去为他们解脱悲苦而长歌当哭,去为他们的欢欣鼓舞而笔走长虹,创作出具有家国情怀、时代印记、有筋骨、有力度的诗歌。而今,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波澜壮阔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坚守“及物”的写作立场,用诗歌去拥抱新时代、见证新时代、书写新时代。
  她将继续与青年同行,以先锋探索发声。自创刊以来,《诗歌月刊》一直以青年性、探索性、先锋性,集结青春诗歌方队,激发民间诗歌活力,呈现出“百舸争流”的朝气。中国新诗百年以来,一直在继承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文学的表现手法,致力于创造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汉语诗歌。她始终认为: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诗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美学风貌,有着自己的写法和艺术追求,展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气象。诗人要保持一种倾听者的姿态,探索现代汉语书写边界,让诗歌既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格局,同时也逐渐显示出整体性的现代美学典范。今天,新时代的中国经验、新媒体的传播平台,无不赋予诗歌更加丰富的可能性。我们更需要增强对诗歌创作规律的探索,在观念和手段、内容和形式的融合上进行创新,丰富诗歌的精神维度,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让新时代诗歌不断焕发新生机。
  她将继续与世界同行,坚持中国发声。《诗歌月刊》自创刊以来,一直在诗歌的世界语境中坚持汉诗表达,弘扬中国精神。她始终认为: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背后都站着伟大的传统。没有传统文化的滋养,诗歌语言势必会成为无源之水。拒绝传统文化的源流,诗歌创作势必会缘木求鱼。我们只有立足于中国传统的视野上,才能更清晰地看清世界诗歌的现场,才能更加准确地看清自己的来路和去向,才能找到我们的先民用方块字描述世界的初心,找到藏在汉字里天人合一的钥匙。
  她将继续与诗心同行,坚持真诗写作,坚持真诗内核,坚持诗必战栗人心,必照亮事物的内部,必澄明万物的真理,必温暖炎凉的人生,必予生死以答案,必予时间以意义,必于不可挽留的现实之外,建立起永不凋零的精神家园。于是,她必坚持陌生化,坚持对平凡的物象、平常的语词的巧夺天工,必要求诗人孤独、寂寞,必拒绝哗众取宠的“新潮”,拒绝似是而非的“主义”。是的,“诗首先应当是诗”。
  面对新时代,我们有责任选出基调明亮、能量充足、人民喜爱的好诗。推出弘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体现中国气派、中国风骨的好诗。
  过去已去,未来已来,前途迢迢,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千灯互照,关关交彻,一起呵护这个诗性的火把,风雨兼程,迎来属于我们的美好日子,重铸属于我们的辉煌!
  35岁,我们风华正茂!
其他文献
罗尔夫·耶可布森(Rolf Jacobsen 1907—1994)出生在挪威一个古老的城市哈马尔。耶可布森在挪威诗歌史上占据显著的地位,有“绿色诗人”之称。他的第一本诗集《泥土与铁》出版于1933年,带有很强的现代主义特征,很快就获得了好评,不仅在挪威本土,也在瑞士和丹麦引起了反响,被称作“新时代的新声音”。其后,出版的主要诗集有《生活的彩色》《小刷子上的雏菊和四个奇怪的洋葱》等多部。曾获挪威批评
评论李海洲的诗歌,面临两大“危险”:一是因其诗歌数量不多而止步于一诗一评,就诗论诗,忽略了描画其诗歌的整体精神风貌; 二是被其精致的语言迷惑而止步于感性的惊艳和文本的表呈, 忽略了他非凡的想象力和支撑想象力的厚重思想。  读罢摆在案头的李海洲近作, 我的心里生出了这样的“警觉”。  从25年前的《竖琴上的舞蹈》,到5年前的《一个孤独的国王》,再到眼前的几首新作,李海洲一直坚持着自己的诗歌理念:精准
西部人文的诗性表达  吾居沪上,触目皆是都市繁华,却总是神往西部,神往于那里的荒远辽阔。常念想西部的很多诗人朋友,更常留意他们的诗。他们的作品,总有一种独特的情怀,不同于江南,也不同于其他地方,蕴含有独特的“西部人文”。古马的诗,其实有很大的阐释空间,内涵丰富,但我更愿意从人文的意义上——“西部人文”的意义上去阅读。  古马诗中的人文,多很古朴,甚至很原始,更多西部的自然。我在想象中见有一匹马,在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2019年冬季设计展开展。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由上海交通大学和美国密西根大学两所大学共同创办,旨在通过探索中美教育合作的巨大潛力,在中国建设一所世界一流的教学与研究型机构,培养新一代国际化、创新性、领袖型人才。学院每年举办的夏季和冬季设计展是该学院创新教育的特色内容之一。此次展览展出的44个项目涵盖了大一到大四的多项实验性课程项目,设计作品把焦点聚集在健康科技上。可调
不安  睡不好是因为星星这理由  不成立。它在窗外没有对你  发出任何信号不像是恶念。  抛出的东西没有碰到任何  障碍比如墙壁或峭壁却有  回声。因此你想到应该有  一个秘密的动力系统。在  一个老地方。维系着第一天  第二天第三天以至很远的一天。  你是一条狗的主人让它舔你不让它咬你。  要么像  要么像一个医生那样思考当他  面对肿瘤。只要你存在时间就  存在你是唯一宿主他这么  安慰他的病
他们忙着把落叶扫地出门  不断堆积成一个季节的荒凉  看上去像一座失去亲人的坟冢  只有一阵风来过这里  留下金黄的理由  要试着学会泥土的语言  用沉默换取博爱  叶脉分明回旋着孤独  身怀大地  蚂蚁的简单在于拖走一片叶子后  今天就不会再来  夜的窘迫来自只需一盏灯  就把眼前照亮  金黄的叶子  你托举了太阳之后  又像一粒药片消融在水一樣的大地
伤疤  我见过老屋的每一扇门,都留有  大小不一的伤疤  我从没想过它的来处和去处  我领着风雨进入疤痕内部  坐到灯下,忆及从前  低头时,看见数不清的伤疤  正从骨头深处浮出来  追逐身体里的锋芒  甜蜜的黑暗啜饮一茬俗世  沉默的门在月光里被夜风推开又关上  它一定也有秘密的疼痛、孤獨  你看一块伤疤流出了清澈的汁液  冬去春来  门上的疤痕,变成老屋倾听的耳朵  一次次地把我从梦里叫醒  
小镇考究。酒家躲于市井。  饮酒人,醉倒老井边:  “……谁,谁,谁家奶娃  唱破歌声?”  雪化了,但雪,不是  不可能再来。  你为木门洗脸,为小院净身,并  着手让一段篱笆变胖……从此  开始新纪年。  进门时脚步轻盈,不敢踩  一棵草复苏的神经。  对了,关门时,要留一条小缝  这样才能随时抓住  一小截,春阳的尾巴。  清明  其一  這一日,我们伐来青枝,修饰白纸  为祖先梳妆。小院子
1.在今天,詩歌的分歧,无非是两种主要的诗学观念的分歧,即生命诗学和文化诗学这二者之间的抵悟、切换和摇摆。这是两个各有侧重却并非完全不同、毫无交集的领域,就如生命和文化本身不无交集和抵牾一样。要知道,它们只是侧重不同。生命诗学走到高处,不可能不是一种文化诗学。文化诗学也不可能脱离对生命的勘察来认识、深人诗歌的秘密。  2.我从来不反对诗歌可以有思想,(诗歌真的可以没有思想吗?)我只是反对给诗歌里硬
山中  有人偷拍了一张  我伫立在柳如是墓地的侧身像  白衣。黑色长发。目光缄默  如裂谷中飞出的蝴蝶  这景象陌生。仿佛  另一个世界的人借助了  另一双眼睛复生  她突然转过身:  “何以畏惧长眠?君不见  整个人类史,就是一张溅血的心电图  而棺木则美如初恋”  “但世上所有的美,都是一场灼烧  它构成你,意义上的虫洞”  绍兴时光  在百草园停了片刻,又返回  三味书屋。樟木箱子上  那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