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对于人格形成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教育来说,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仅有专业知识而无艺术素养的人是知识经济时代不合格的人。在青少年美术教育功能凸显的今天,美术被视为培养青少年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美术课是对青少年传授造型艺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审美能力,进行美术素质教育的一个途径,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
1.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势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一次走进某班的课堂,我发现该班级后面的板报设计得很有创意,在二维的平面黑板上做出三维的视觉效果,而且色彩搭配和谐,原来这个方案是在全班学生的征稿后选定的,这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黑板报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展台,将美术课程内容与黑板报的版面设计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可以黑板报的美术设计为例,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可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以黑板报绘画的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加强学生美术技能的训练,如黑板报人物绘画的生动性、动物绘画的形象性等,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2.教育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在美术教学中,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通过黑板报整体版面的设计,使学生领会到什么样的版面构型是美观健康的,怎样才能组合设计出美观健康的黑板报版面,在组合设计的基础上,需要训练哪些美术技能,才能绘画出美观健康的黑板报版面。在实际训练中,组织不同的学生练习不同难度的绘画部分,以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精心设计课的导入
《美术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美术教学应注重创设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用有关的音乐、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我们要运用各种手段将教学内容恰如其分地导入,竭力扮演好“引”的角色,尽量在意思明了的情境中清楚自然地导入新的内容,确保学生都能弄清它的意思及结构形式,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面的教学环节作好铺垫。
3.1高效导入的关键环节
要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并不容易,一个合理的导入显得尤其重要。导入的构思与实施,应在美术课的开始阶段。要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心理活动保持在教学行为上,使与教学活动无关的甚至有碍的活动能迅速得到抑制。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活动方式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来,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并保持这种注意力,从而从教学之始,就得到鲜明而清晰的反应,进入学习状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导入程序及高效原则,导入阶段可以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3.1.1提供必要信息、创设情境和制造学习气氛,使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
3.1.2注意力是心灵的唯一门户。在美术课的开始,要给学生较强、较新颖的刺激,帮助学生收敛课前的各种思想,迅速集中注意力并指向教学任务。
引起注意的标志:学生举目凝视,侧耳细听,思考,顿时寂静,紧张屏息,议论纷纷,等等。
3.1.3使学生明确教学活动的目标和任务,产生对学习的期待,形成磁吸效应。
3.1.4在导入双边活动中,通过对学生反应的强化,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参与教学活动的需求。
3.2导入方式
3.2.1歌曲导入
在美术史上不乏一些既是音乐家又是美术大师的艺术家,如:达·芬奇、丰子恺等。现在周末随处可见戴着耳机手拿MP3一副自我陶醉模样的学生,可以看出学生对音乐的喜爱。
3.2.2影视动画
相对于静止的画面,动画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利用视频为课堂服务方面,很多老师也作了有益的探索。
3.2.3故事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开设美术知识欣赏课程
优秀的美术作品对于学生的认识、思想教育、审美能力都起着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客观事物的审美属性日益突出,缺乏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的现代人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困惑和缺憾。教师通过美术鉴赏和美术知识与技能技巧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把学生引向健康成长的道路。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开设欣赏课,如《世界名画欣赏》,因此可以通过多媒体观看,或放幻灯片,或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翻看大画册,一边看一边谈论,畅谈感想。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往往可以打动学生,因此可以介绍中国优秀的美术作品,像齐白石的《祖国万岁》,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罗中立的《父亲》,等等,引导学生看画读画,借助自己的视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感受、体会。欣赏之余,还可以师生座谈心得。这样,通过一系列的鉴赏评析,提高学生对杰作的认识,唤起学生对美术的高涨热情,使兴趣小组持久地开展下去。
5.注重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讲课过程中,交替使用谈话法、观察法、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联系法等,构建立体欣赏体系,加深学生对传统绘画基本特点的感受、认知和理解,提高欣赏能力。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运用新课改的教学观念,实践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设计。即刚开始学习时,就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或注重引发学生产生问题,并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以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从而调动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能真正学到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联系生活中的事物,以进一步启发他们联想,从而达到活跃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
1.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势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一次走进某班的课堂,我发现该班级后面的板报设计得很有创意,在二维的平面黑板上做出三维的视觉效果,而且色彩搭配和谐,原来这个方案是在全班学生的征稿后选定的,这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黑板报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展台,将美术课程内容与黑板报的版面设计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可以黑板报的美术设计为例,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可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以黑板报绘画的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加强学生美术技能的训练,如黑板报人物绘画的生动性、动物绘画的形象性等,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2.教育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在美术教学中,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通过黑板报整体版面的设计,使学生领会到什么样的版面构型是美观健康的,怎样才能组合设计出美观健康的黑板报版面,在组合设计的基础上,需要训练哪些美术技能,才能绘画出美观健康的黑板报版面。在实际训练中,组织不同的学生练习不同难度的绘画部分,以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精心设计课的导入
《美术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美术教学应注重创设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用有关的音乐、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我们要运用各种手段将教学内容恰如其分地导入,竭力扮演好“引”的角色,尽量在意思明了的情境中清楚自然地导入新的内容,确保学生都能弄清它的意思及结构形式,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面的教学环节作好铺垫。
3.1高效导入的关键环节
要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并不容易,一个合理的导入显得尤其重要。导入的构思与实施,应在美术课的开始阶段。要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心理活动保持在教学行为上,使与教学活动无关的甚至有碍的活动能迅速得到抑制。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活动方式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来,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并保持这种注意力,从而从教学之始,就得到鲜明而清晰的反应,进入学习状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导入程序及高效原则,导入阶段可以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3.1.1提供必要信息、创设情境和制造学习气氛,使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
3.1.2注意力是心灵的唯一门户。在美术课的开始,要给学生较强、较新颖的刺激,帮助学生收敛课前的各种思想,迅速集中注意力并指向教学任务。
引起注意的标志:学生举目凝视,侧耳细听,思考,顿时寂静,紧张屏息,议论纷纷,等等。
3.1.3使学生明确教学活动的目标和任务,产生对学习的期待,形成磁吸效应。
3.1.4在导入双边活动中,通过对学生反应的强化,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参与教学活动的需求。
3.2导入方式
3.2.1歌曲导入
在美术史上不乏一些既是音乐家又是美术大师的艺术家,如:达·芬奇、丰子恺等。现在周末随处可见戴着耳机手拿MP3一副自我陶醉模样的学生,可以看出学生对音乐的喜爱。
3.2.2影视动画
相对于静止的画面,动画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利用视频为课堂服务方面,很多老师也作了有益的探索。
3.2.3故事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开设美术知识欣赏课程
优秀的美术作品对于学生的认识、思想教育、审美能力都起着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客观事物的审美属性日益突出,缺乏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的现代人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困惑和缺憾。教师通过美术鉴赏和美术知识与技能技巧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把学生引向健康成长的道路。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开设欣赏课,如《世界名画欣赏》,因此可以通过多媒体观看,或放幻灯片,或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翻看大画册,一边看一边谈论,畅谈感想。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往往可以打动学生,因此可以介绍中国优秀的美术作品,像齐白石的《祖国万岁》,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罗中立的《父亲》,等等,引导学生看画读画,借助自己的视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感受、体会。欣赏之余,还可以师生座谈心得。这样,通过一系列的鉴赏评析,提高学生对杰作的认识,唤起学生对美术的高涨热情,使兴趣小组持久地开展下去。
5.注重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讲课过程中,交替使用谈话法、观察法、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联系法等,构建立体欣赏体系,加深学生对传统绘画基本特点的感受、认知和理解,提高欣赏能力。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运用新课改的教学观念,实践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设计。即刚开始学习时,就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或注重引发学生产生问题,并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以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从而调动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能真正学到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联系生活中的事物,以进一步启发他们联想,从而达到活跃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