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学生自身生活经验为基础,采集、选取学生生活中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人和事展开教学,学生可以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然而学生接触到的生活资源是零碎分散、杂乱无章的,教师应对生活资源信息进行必要的筛选、控制和加工,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开发,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有效控制生活资源的运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营销的观念在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心中越来越被强化,把众多市场现象与学生生活事件结合起来,就可以开发出用于教学的课程资源。然而并非所有生活事件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教师不对信息资源适当控制,把实际生活中的素材不加取舍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很有可能会把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或者遭遇到的一些不正当商业行为,误认为成功的营销案例,把“骗术”当“技术”,把“投机取巧”当“营销艺术”,夸大了营销技巧的作用,甚至混淆了是非,认为只要能牟取暴利,不择手段就是能力。这些不利于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在营销教学过程首先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像一些营销案例,内容非常精彩,谋划相当巧妙,但主人公最终却因非法经营、损公肥私而铛镗入狱。这方面的信息就不宜运用到营销教学中去。因为部分学生是非观念不够明朗,会因谋划者构思的巧妙而对主人公产生盲目的崇拜,却忽略国家法律法规,可能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有意识地模仿,导致误入歧途。其次,在营销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勤奋学习、诚实劳动,回避一夜暴富、意外生财的案例。这会让部分学生鄙视脚踏实地的工作而热衷于投机取巧的伎俩,迷醉于名利的角逐。再次,在营销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顺就业和创业的关系。创业是就业的一条途径。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创业,是当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倡导学生树立创业的勇气和具备冒险精神的同时,更需要教导学生苦练专业基本功,学会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既要提供创业成功的事例,也要提供创业失败的信息;既要展现成功者的风采,更需呈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只有对生活资源有效有度的加工和控制,才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
二、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奠定课程开发的基础
“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生所在的生活世界和教师的生活世界很不相同。营销案例一般取材于知名企业已经发生的事件,虽然是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但这些事学生自己无法去观察和感受,对他们来说,这些还是陌生的世界。也许从逻辑上可以理解和领会,但根据他们个人的表象或实际生活经验无法加以想象,对所提供材料的理解和认识只是处于似是而非的状态,当遇到具体问题,就不知所措。为避免学生无意义的学习,教学内容应与学习者自身的经验相联接,即符合学生自身的需要,与学生的心理结构、生活历程相匹配。如在《人员推销》学习中运用分组合作表演、销售情景评判等方式,让学生感受销售人员的工作特点;在学习《营销调研与预测》时,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商场或社区中去开展市场调查,学生能获得劳动的喜悦……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现场观察和追踪,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事后总结和反思,形成过程性材料。然后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加工、筛选后纳入到课程资源库中去。
三、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提升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营销教学中需要涉及经济、法律、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知识,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突破现有教材内容的限制,把课程资源的开发拓展到课外,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入手,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到现实中去体验市场,把生活的体验与营销知识、经济法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撰写详细的书面材料,作为课程资源的有力补充。
教学中开发和运用的课程虽然都是源于生活,但又要高于生活。需要考虑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需要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接受程度,还需要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营销教师通过努力可以把原本具有丰富、多样关联的学生,与生活综合在一起,营造和展示与生活本身一致的课程形态,从而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
[1] 董洪亮主编.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胡志勇主编.市场营销学(修订本)[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职业教育中心)
一、有效控制生活资源的运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营销的观念在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心中越来越被强化,把众多市场现象与学生生活事件结合起来,就可以开发出用于教学的课程资源。然而并非所有生活事件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教师不对信息资源适当控制,把实际生活中的素材不加取舍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很有可能会把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或者遭遇到的一些不正当商业行为,误认为成功的营销案例,把“骗术”当“技术”,把“投机取巧”当“营销艺术”,夸大了营销技巧的作用,甚至混淆了是非,认为只要能牟取暴利,不择手段就是能力。这些不利于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在营销教学过程首先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像一些营销案例,内容非常精彩,谋划相当巧妙,但主人公最终却因非法经营、损公肥私而铛镗入狱。这方面的信息就不宜运用到营销教学中去。因为部分学生是非观念不够明朗,会因谋划者构思的巧妙而对主人公产生盲目的崇拜,却忽略国家法律法规,可能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有意识地模仿,导致误入歧途。其次,在营销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勤奋学习、诚实劳动,回避一夜暴富、意外生财的案例。这会让部分学生鄙视脚踏实地的工作而热衷于投机取巧的伎俩,迷醉于名利的角逐。再次,在营销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顺就业和创业的关系。创业是就业的一条途径。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创业,是当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倡导学生树立创业的勇气和具备冒险精神的同时,更需要教导学生苦练专业基本功,学会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既要提供创业成功的事例,也要提供创业失败的信息;既要展现成功者的风采,更需呈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只有对生活资源有效有度的加工和控制,才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
二、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奠定课程开发的基础
“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生所在的生活世界和教师的生活世界很不相同。营销案例一般取材于知名企业已经发生的事件,虽然是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但这些事学生自己无法去观察和感受,对他们来说,这些还是陌生的世界。也许从逻辑上可以理解和领会,但根据他们个人的表象或实际生活经验无法加以想象,对所提供材料的理解和认识只是处于似是而非的状态,当遇到具体问题,就不知所措。为避免学生无意义的学习,教学内容应与学习者自身的经验相联接,即符合学生自身的需要,与学生的心理结构、生活历程相匹配。如在《人员推销》学习中运用分组合作表演、销售情景评判等方式,让学生感受销售人员的工作特点;在学习《营销调研与预测》时,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商场或社区中去开展市场调查,学生能获得劳动的喜悦……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现场观察和追踪,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事后总结和反思,形成过程性材料。然后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加工、筛选后纳入到课程资源库中去。
三、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提升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营销教学中需要涉及经济、法律、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知识,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突破现有教材内容的限制,把课程资源的开发拓展到课外,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入手,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到现实中去体验市场,把生活的体验与营销知识、经济法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撰写详细的书面材料,作为课程资源的有力补充。
教学中开发和运用的课程虽然都是源于生活,但又要高于生活。需要考虑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需要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接受程度,还需要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营销教师通过努力可以把原本具有丰富、多样关联的学生,与生活综合在一起,营造和展示与生活本身一致的课程形态,从而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
[1] 董洪亮主编.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胡志勇主编.市场营销学(修订本)[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