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误区,让每一个学生会朗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生朗读中存在的误区
  《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个年段都提出了关于朗读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个要求其实是总要求,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阶段目标,应该有所侧重,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要有层层推进的要求。只有一级一级地把基础打扎实了,学生才能真正学会朗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的朗读是不到位的,归根结底是教师对于朗读的理解不到位。
  1.读流利就是不结巴
  读流利课文,对于大部分老师和很多学生来说,就是把课文读得不结巴,于是走进很多教室会听到许多不顺耳、不动听的读书声,有的拖腔卖调,有的用手指着,一个字一个字从嘴里蹦出来,词语都读破了,也有的从头到尾都是匀速……问题很多,如不能有效更正,学生到中学依然会保持这样“流利朗读”的风格。因此,我认为,“流利朗读”的要求是:不顿读;不指读;不重读;不唱读;语速合适。
  2.读正确就是能读对字音
  特级教师贾志敏在执教《卖鱼的人》这一课时,所选择的学生是无锡一所非常优秀的小学学生,在学生初读课文时,让许多听课老师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贾老师指名一名女生读了第二自然段,共四句话,这个女生每个字都读正确了,也非常流利,然而他说:“错了,四句话你只读对了半句话!”学生蒙了,茫然地看着贾老师,底下听课的老师也一片哗然。贾老师继续说:“卖鱼的人和海边的渔村,中间都有的字,要读得又轻又短!”学生听懂了,又读了一遍,贾老师说:“还有错的,停顿注意了吗?”学生又读了一遍,这三遍读书一次次在进步,贾老师满意地点头。接下来,后面的读书,学生战战兢兢,但对“读正确”这三个字,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深有感悟了。读正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少字;能恰当地停顿;轻声要读准。
  3.有感情朗读要在第二课时学了后再读
  前不久听了一堂六年级《草原》的语文第一课时教学,开课教师指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读完后,其他学生评价,其中一位学生说:“我觉得他读得很好,正确流利有感情,特别是轻轻流入云际,他读得很有感情。”开课教师说:“是的,读得确实不错,只是,有感情朗读课文我们可以到第二课时再去学习!”我听了,心里真不是滋味。学生已经到了六年级了,已经有感情地朗读了五年了,但在第一课时不能有感情地朗读吗?到底,在老师心目中,有感情地朗读是什么?所有带了感情的朗读都要在第二课时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感情地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第二课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品味文字后再去提升朗读,而在第一课时中,学生一接触文字就会产生情感,他们带着自己初步阅读的情感体验来朗读,这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认为有感情朗读的要求是:能读出词语所表达的正确意思;能带着初步的情感体验来朗读;在学习课文时能读中悟,悟后读,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作者和作品的情感态度。
  针对这些问题,每一个老师都应深切地感受到在教学中朗读训练的重要性,而开展朗读训练必须深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的“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要求在各个年段的落实:低阶段,能用合适的语速来朗读,不顿读,不重读,不唱读;能读出不同标点的停顿,能读准每个字音,尤其是前后鼻音,平翘舌音,不添字少字,轻声要读准。中阶段,继续巩固一二年段的朗读要求,重点训练不指读,能恰当停顿,读出词语所表达的意思。高阶段,巩固练习前两个学段所提出的朗读要求,重点训练学生带着初步的情感体验来朗读课文。
  二、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
  明确了每个学段的朗读要求,还要扎扎实实落实到课堂中,要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年段目标来评价学生的朗读,而不是有了朗读环节便是朗读了。老师要找到好的抓手,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
  1.练要练扎实
  案例一《黄山奇松》第一课时教学片断:
  师:谁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生1读完,但标点符号停顿不合理,尤其是四个顿号。)
  师:不同的标点有不同的停顿,谁重新来试试?
  生2读完,停顿注意了,情有独钟这个词读得一点感觉都没有。
  师:这一段中间有什么词语不理解吗?(之前理解词语这个环节已经教过了,其中也理解了“情有独钟”。)
  (学生不说话)
  师:都理解了,就应把词语的意思通过朗读正确地表达出来。谁再来试试!
  生3:在朗读时注意了把“情有独钟”和“处处”读好了。
  师:朗读时,我们要讲究真正的正确流利,不要觉得读准字音就够了。下面的会读了吗?先自己试试!
  案例二《盲婆婆的蝈蝈》第二课时教学片断:
  教学“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师:歌声把婆婆带回了童年,她想起了哪些童年的欢乐?你想想,你脑子里会有什么画面呢?
  生:我脑子里有盲婆婆她去捉小鱼,捉了很多小鱼。
  生:我脑子里是盲婆婆在捉蝈蝈。
  生:我想盲婆婆小时候和小朋友玩捉迷藏。……
  师:小朋友脑子里都有画面呢,想着这些画面,谁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个个笑容满面地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这句话。)
  以上两个案例,都在扎扎实实开展朗读教学。前者,学生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达不到一定的要求,教者就在这里驻足停步,让学生反复读,反复比较,从而让学生头脑里清晰明确了“流利正确”的要求,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朗读水平。后者,是教二年级学生感情朗读的一个很好的范例。在这里,教师没有直接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而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让学生脑子里有了画面,从而产生愉悦的情绪,再要求学生读,一方面教给了学生一种朗读的方法,即想象朗读,另一方面使学生把品味文字与感情朗读有机结合,真正落实了感情朗读。   2.练要重示范
  教师常常会这样要求学生:“自然一点,尽情一些!”但其实,很多老师在课堂上都无法自然、无法做到尽情。于永正老师已经七十多岁了,但看到他满头银发却依然是那么自然而充满童趣地朗读、表演,我不禁自我惭愧。你,我,还有很多很多年轻的教师,不是不会朗读,不会表演,而是缺乏童心,与学生的平等是“伪平等”。让我们一起来走近于永正老师的《我和祖父的园子》。
  师:我们一起来研究铲地。先朗读,怎么读好?个人练个人的。
  教师巡视倾听。
  师:谁敢来和老师比赛?
  一名学生被推荐开始朗读
  师:你读得很流畅,音色好听。但朗读腔重了,朗读时语气要自然,人物对话读谁像谁,看于老师读,听听于老师有什么地方值得你们学习。
  老师范读。(老师的范读一人分读两角色,祖父的话读得慈祥,“我”的话读得可爱顽皮。引得学生大笑。)
  师:自己会读了吗?自己练练。
  学生练习朗读
  师:哪个学生来和我一起分角色朗读。
  一名女学生上台
  师:你演谁?
  生:我演“我”。
  师:看我年纪大,只能演祖父吗?我偏不,我演小孙女,你演祖父!
  (学生哄堂大笑)
  师:开始了啊,你等会再来和我说话,我得先忙活一阵。(于老师开始在地上忙着铲地)
  生:你在干什么?(还有朗读腔)
  师:你不要跟我这样说话,现在你是祖父,用祖父的口吻自然地跟我说话。我们重来!
  生:你在干什么?(学生加粗了声音,用询问的口气,非常自然!)
  师:我在铲地!(于老师憋着声音,模仿着童声,完全用小孩子的口气说话,并自然地表演着小孩子的动作!)
  ……
  这一段对话的朗读指导,让在场的每一位学生都受益匪浅,没一会儿,每一位学生都掌握了对话朗读的技巧,每一位学生都懂得了朗读对话要自然,不带朗读腔,朗读对话要学会一人读好不同角色的话语。学生朗读对话水平的短时间迅速生长,也让所有的听课老师动容、深思。是的,朗读对话得顺学而导,学生不会读教师要范读,一切从学情出发,该抱的地方要抱一抱。同时,教师要自然、大方地在学生面前放开手脚读、演,把自己良好的语文素养在学生面前充分地发挥出来,真正体现教师是对话中的首席。
  3.练要搭平台
  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就得给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读,课外学生很少会大声朗读,因此朗读水平提升所需要的平台得在课堂上落实。我们常常看到,一堂课,只有几个学生有机会出来朗读,这对于提升大多数学生的朗读能力是不利的。因此,在课堂上,在设计朗读活动时,我们要充分考虑方法的多样性,考虑学生的参与面,做到:每一节课每一个人都有朗读的机会。在朗读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朗读内容的难易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反对一刀切。对于难读的内容,要范读,要反复指名读并指导;对于一般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同桌或小组间进行朗读。
  《少年王冕》第二课时的朗读教学片段:
  师配乐范读:“一阵大雨过后……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师:这段文字非常优美,怎样把这么美的一段文字读好,小组合作,先讨论怎么读,再合作朗读。
  学生讨论并练习朗读。
  小组朗读展示(课堂上展示了三组,三组学生各有不同的表现方法:有的领读齐读,分配合理,声情并茂;有的是推荐了一名读得最好听的学生代表小组朗读;有的小组读的读,演的演。效果非常好)。
  对于上面的案例,教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朗读平台,在第一课时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这一段文字有感情地朗读,不是难点。因此教者设置了非常开放的朗读环境,让学生通过讨论、合作共同来朗读表现美。学生确实表现出众,不仅在朗读上下工夫,还从表现形式上出新,很好地做到了有感情地朗读,深化了感情朗读的内涵,还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朗读活动中发展多种能力。
  语文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次朗读教学活动,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句话的内涵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从而理性地思考每一次朗读活动的设计,既不盲目跟风,又不故步自封,而是要有研究的教学态度和踏实的教学作风,卸掉朗读的花把式,练好自己范读的真功夫,努力追求既有创新又有实效的朗读境界,走出朗读的误区,让每一位学生学会朗读。
其他文献
摘要: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语文教师和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中共同分享快乐和幸福,但语文教学的低效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彻底解决,还伴随产生了一些新问题。本文从“目标的确定、内容的处理、方法的选择、活动的设计、学情的分析、兴趣的引发”等方面谈新课改下怎样使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 新课改 语文课堂教学 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和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中共同分享快乐和幸福,但语文教学的低效问题并没有
目的本临床研究通过观察铺灸结合针刺疗法与单纯针刺疗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治疗前后及随访期VAS视觉模拟评分表、SC-FRI简体中文版功能评分指数、腰肌劳损临床症候积分表及腰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结合星蚕汤对痰瘀互结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多元醇代谢通路指标的影响,以探讨本法治疗DPN的治病机理。方法:1.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
课外阅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补充与教学延续,是教学中存在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理应引起全体语文教师的重视。课外阅读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那么,应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一、课内外阅读的有效结合  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及家庭对他们的引导和培养。教师在平时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应立足课内,带
摘 要: 传统的教育,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忽视对学生的引导。以教师课堂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地学。新课改以来,大家都在尝试以学生学为主,教师教为辅,这是没有错的,但是,总有个度。那么,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呢?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教与学 相辅相成  从2001年新课程改革至今,已有十几个年头了。我适逢新课改时期踏上了我的语文教学之路,刚开始由于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总认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地进行,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形成。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提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既是心理准备,又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具体是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教师讲课时自己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
摘要: 作者论述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解读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有关阅读的一些规定,分析了影响阅读训练的现实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独立阅读 课程目标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历来受到重视,具有显著的地位。叶圣陶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在《语文新课程标准
摘要: 作者针对师生恐作文的现象,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指出作文教学成功的秘诀在于快乐作文。自主是快乐作文的第一步, 激情是快乐作文的助燃剂,分享成功是快乐作文的最大奥秘。  关键词: 快乐作文 自主 激情 分享成功  提及作文教学,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的尴尬,似乎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不少师生把它归罪于应试,直接把矛头指向高考和中考。其实,这是认识的一种误区,我们不能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而是应该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