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人生新境界

来源 :现代养生·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uh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多年从事老龄研究工作,采访过不少耄耋长者,名人长辈。比如:60岁考驾照后,第一个在中国版图上驾车划十字的无锡“当代徐霞客”高曙军夫妇;享受老红军待遇、人称“铁娘子”的梁铁夫妇;还有“中华老龄第一驾”、荣获“中脉杯全国健康老人电视大赛”全国银奖的“三倒奇翁”陆正平等等。在采访接触这些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人和老老人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现年95岁并入住在广州市老人院。担任着闻名遐迩的“万岁艺术团”团长吴绛雪老老人。
  老人院是我幸福的家
  95岁高龄的吴绛雪,原来是广州荔湾区乐贤坊小学的一位从教三十多年的退休教师。几十年的教师生涯,她大多担任毕业班的班主任,于是,她的学子特别多,可谓“桃李满天下”。吴老师的儿孙都在国外工作或定居,儿子、儿媳定居美国,是高级工程师;孙子在加拿大,是个会计师。在国外的亲人生活、居住条件都不错,最不放心的就是吴老师了,他们曾多次要求老人到国外颐养天年,但老人只去探亲,决不定居。
  人们百思不得其解:老人住房不缺,经济宽裕,桃李满天下,可以说是“一呼百应”,但她为何最后还是选择了进“托老院”呢?因为,在世俗眼光中,只有无子无女的“五保户”才会选择进“托老院”。吴绛雪老人是这样阐释这个问题的:“我离不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故土,落叶必须归根。我出国走了一圈,便再也不想出去了。祖国在富强,羊城在发展,广州老人院就像一个大花园,居住条件好,各种设备也齐全,工作人员尽职,为老人着想,我在老人院里住得既放心,又开心。这里没有‘空巢’的寂寞,充满老人的欢乐。”看得出来,老人说这番话时表情真诚,没有做作,更不是应付。老人院里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吴绛雪老师是1996年入住的,自从入住广州老人院以来,老人过得开开心心,性格比以前开朗了,身子骨也更硬朗了。每逢过年过节,特别是老人的生日,各级领导和老人的学生络绎前来探望,让老人合不拢嘴。
  如今,吴老师早把老人院视为自己的家。在老人居住的床头,放着一个电动米老鼠,老人说是一个热心人士来献爱心时送给她的,她特别喜欢。有的老人怕人讥笑老人玩玩具,早把米老鼠藏到床下去了,可吴老师不这样看,她风趣地说:我爱米老鼠,就像老鼠爱大米!你看,这米老鼠多么地可爱呀!我们年龄是老了,可心灵不能老,越是孩子们喜欢的,我们就更应该喜欢,才能越活越年轻。吴老师还用南国红豆、白豆制作了一幅“知足常乐,开心长寿”的工艺品,摆放在柜台上。老人的儿女子孙每年都会回国探视老人,看到老人健康开心,也就放心了,再也不提出国之事。
  吴绛雪老人逢人常说:“老人院是我幸福的家!”
  “万岁艺术团”是我的精神寄托
  1998年,也就是吴老师入住老人院两年之后,“万岁艺术团”成立了!艺术团成员130多名,平均年龄83岁多,总年龄相加过万,因而命名“万岁”。吴绛雪被推选为团长,老人退休前的领导才能和艺术细胞开始复苏新生。成为了“万岁艺术团”团长之后,老人家性格更加开朗活泼了,并且坚持每天排练节目,谋划发展,更是活出了精彩,活出了境界。
  九旬有余的吴绛雪老老人,仿佛回到了当年任班主任时的年代。但是,要组织这些年龄最小的73岁,最大者90岁的成员开展活动,谈何容易?可吴老师天性就不服输,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既编又导。很快,“万岁艺术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茁壮成长。合唱、舞蹈、相声、小品……一般艺术团能有的节目,“万岁艺术团”也都有了!全是团长带领老人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其中,他们的保留节目《茉莉花》、《回娘家》等,经典节目《走进新时代》、《掀起你的盖头来》等,颇受老年人喜爱,有的还获得过广州市老人舞蹈大赛的奖项呢!“万岁艺术团”外出演出十多次,在老人院迎接外宾演出近百次,表演的节目全是老人们喜闻乐见的,成为广州老人院的一个“亮点”。艺术团的演出实况不仅在国内各地电视台播放,而且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电视台的中国老人节目中播放。
  原省市领导张德江、林树森、陈开枝及现任省市领导汪洋等,都看过他们的演出。前几年,陈开枝同志在看完老人演出之后,还批了两万多元给“万岁艺术团”增添演出服装。吴老师对“万岁艺术团”倾注了满腔心血。她说,我们每年都要排上几个新的健康向上的节目,奉献给老人,去感染引导老人,让老人们直面人生,以良好的心态去对待晚年的生活。老人院是我家,而“万岁艺术团”则是我现在的工作岗位,是我的精神寄托!
  我希望活到150岁
  从吴绛雪老老人的身上,我看不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所感悟到的,是老人珍惜时光、活出精彩的精神境界和美好心情。吴老师有这样一句名言:“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生活每天也是新的。”是的,正是这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精神,驱使并激励着老人不断努力,书写着晚年的青春。行文至此,叶帅著名的诗句“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掠过脑际,我想,用此诗句来描述吴老师的晚年春秋,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吴绛雪在老人院里的晚年生活是惬意的。老人88岁生日那天,一下子去了63位学生为她祝寿,吴老师笑得合不拢嘴;在她89岁生日时,前去祝寿者竟近达300人,让退休业已30年的吴老师笑得更加开心。如今已是95岁高龄的吴绛雪老老人,仍然在操持着“万岁艺术团”,仍然在欢乐地书写着自己的“黄昏颂”,仍然在“知足常乐,开心长寿”的座右铭中快活地生活并焕发着青春。有位叫顾潜的人,是吴老师的学生、知己,她曾经发表文章这样说:“有一天,我突然接到吴老师的电话,问我进老人院托养好不好。我颇感意外。她身体硬朗,交游又广,儿女在外,条件很好,进什么老人院?开始,有许多同学都反对,但是我支持老9币的选择。因为她毕竟年事已高,起居饮食需要人照顾。”“如今几年过去了,事实证明老师的选择是正确的!她的精神好了,身体也好了。这还不算,摆脱了生活的烦恼之后,吴老师几十年来当班主任的组织才干又发挥出来了,她当了全院老人的‘大组长’,成了‘万岁艺术团’的团长。真是老树新花,再创辉煌。”“我经常和同学到老人院探访吴老师。我常常拿着老师的剧照和相关报道,陷入沉思:我们医学界在致力探讨人类健康长寿的课题时,真应该好好剖析吴老师和她所领导的‘万岁艺术团’,从他们的黄昏乐中总结点东西,吸取点‘精神饮料’才行。”
  学生所言极是,老师更有自己主张。吴绛雪老人希望通过媒体表达自己的信念:“我已经90岁了,但心灵永远年轻。既然是老老人了,咱就‘潇洒老一回’!我希望自己能在老人院里活到150岁!”
  采访接触了吴绛雪老老人之后,回顾他进入“第二春”以来的心理历程,我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老年人开启幸福大门的“金钥匙”,究竟掌握在谁的手中?曾几何时,我国银发一族喊出了“不要拐杖要钥匙”的口号,实在是发人深思,感人肺腑。这一新的养老模式观念的提出,对社会、对家庭,特别是对为人子女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在赡养老人问题上,社会各届应更多地给予老人精神慰籍和心理关怀,给予种种便利,帮助他们寻找到打开通往幸福之门的“金钥匙”。从老人自身的角度分析,笔者以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来,这把让芝麻开门的“金钥匙”,其实就紧紧攥在老人自己的手中!一方面,老人要积极调整心态,老有所为,积极干点对社会、对国家有利的事,在发挥余热中养老;另一方面,老人要学会豁达乐观,老有所乐,继续做一些自己喜欢干的事,过自己喜欢过的生活,有自己生活的空间。达此两点,我看也就摸到“金钥匙”的把柄了。老人们及其亲人,都应该摈弃一些传统的观念,根据自身的经济、身体、生活等条件,选择适合老人的养老方式。居家也好,托老也罢,只要长辈过得快活开心,只要有利于身心健康,老人就要勇敢地选择,家人就应积极给予支持。
  21世纪是人类追求健康的世纪。我国党和政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健康。党的“十六大”文件,就把健康素质和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提到并列地位,放到实现小康社会重要的地位。因此,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人们没有理由不去争取健康,因为,健康是最大的财富,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诚然,上述耄耋长者,实为名人长辈,他们活得比一般的老人要精彩、滋润、潇洒得多。实话实说,一些退休老人,终日要为生存、医疗、温饱诸事操劳奔波,人间的磨难与坎坷,并没有因为他们是老人而绕道,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在过早进入老龄社会而经济又欠发达的我国,老人的一些问题困难重重,特别在广大的乡镇农村。能否这样呼吁:养老问题障碍重重,老龄工作亟须努力!
  愿天下老人开开心心度晚年,嘻嘻哈哈过百岁!
其他文献
"林妹妹"挺可爱,很善良,但不能不批评她太愚昧了    2007年5月29日,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有"反伪斗士"之称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在南宁放言:"陈晓旭就是被中医害死的!"何祚庥还声称:"中医90%是糟粕,10%是精华!"  何祚庥如此炮轰中医,马上引发各种争论与质疑,也让一度火爆的中医存废讨论再次升级捍卫中医者将何祚庥比作抡起板斧乱砍一气的李逵,批评他的此番言论有失公允与严谨,是"无知表现
他出生在保加利亚,十来岁时,已经知道自己身上流淌着土耳其民族的血。  他问父亲,为什么我们不回自己的祖国?  父亲说,还不到时候。  13岁时,父亲将他送进举重馆。由于道路坑凹难走,父亲一路背着他。到了举重馆,父亲说,孩子,等你练好了,爸就带你回家乡。  他第一次接触举重器械,在教练的指导下,试举了几次,因动作不到位,扭伤了手腕,再抓器械,彻骨地疼。  回到家里,他对父亲说,爸,我不练了。  父亲
清明时节,草木萌发,花红柳绿,阳光和煦。但是,春天里肝阳上亢的人,特别容易出现头痛、昏眩,慢性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饮食防治方法是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  对于养生来说,清明节气中,不宜食用“发”的食品,如笋、鸡等。应多食些柔肝养肺的食品。荠菜便是清明节之后,宜吃的时令蔬菜之一。  食用荠菜在我国的历史已有几千年,自古以来,荠菜都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野菜。中医养生专家认为,荠菜是药
俄近年将石油每桶27美元以上的超额利润统一收取,设为社会稳定基金,已达2000万美元储备。水电价格的便宜,切实保障了基层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    最近,我随浙江省台州代表团来到曾经的"红色"中心莫斯科,我们此行的目的,是经贸交流、投资洽谈,共建友好城市。接待我们的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程国平公使说,因俄国现在社会和经济秩序欠规范,需要政府合作作保障。你们开展友城活动,既抓住了中俄贸易的要害,又拓展了
老友来访,赠我养生要诀“一二三四五”,听来挺风趣,也有教益。尽管这些个人养生体会的提法和阐述不一定都很精确,但细细揣摸,其内容对老年人,尤其是离退休老同志还是很有针对性和参考价值的。  一个目的——为了身体健康  这是人到老年的主要任务。老年生活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这个目的进行,万不可不顾健康而过分追求其它。老年人只有坚持把身心健康搞好,生命质量提高,做到老而不衰,精神焕发,行动自如,有为有乐,才
牡蛎又名海蛎子、蛎黄或生蚝、蚵,属贝类动物。牡蛎的肉在古代曾认为是“海族中之最贵者”,作为人类的一种食品,中外历史上早有记载。《五什俎》中写道:“穷山之珍,竭水之错,南方之牡蛎,北方之熊掌……”把牡蛎和八珍中的熊掌并称。在国外,人们食用牡蛎的记载更早,可以追溯到纪元前,如古罗马帝国的宫廷,曾派人到沿海一带采买新鲜的牡蛎,供国王和王公贵族们享用,他们把牡蛎誉为“海中美味——圣鱼”;拿破仑东征西战,在
庞大的浙江民间游资近年来不断渗入房地产业的各个环节,一旦中小房产公司资金链断裂,“蝴蝶翅膀”扇动的可能是一连串似乎在产业上毫不相关的民营企业。    春风并未如房产商所愿,紧随楼市“新政24条”光临杭州。在刚刚过去的第十五届浙江省房地产博览会上,观望气氛依旧浓烈,购房者期望的“打折会”没有出现,而开发商期盼的新政作用下,楼市的回暖也没能实现。  一场被视为“新政24条”市场“试金石”的房博会最终变
黄帝轩辕氏被后世的华夏子孙尊为“人文初祖”,就是说他是中国各种文化的始祖。传说不但他精于“长生久视”之道,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子孙也都寿享百岁,黄帝之子少昊活了一百多岁,少昊之孙帝喾活了106岁,帝喾的儿子尧更是活到116岁。据考证,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其农民、猎户、渔民等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而黄帝及其子孙却都活到116~120岁,简直是不可理解的奇事。  传说黄帝率领北方各民族的联合大军,在河北
邓铁涛,98岁,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终身教授、全国名老中医。临床以内科见长,擅长诊治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神经肌肉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其他疑难病症如硬皮病、红斑狼疮、肾病等。  年近百岁的邓铁涛,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谈吐睿智,幽默风趣,可谓“萌老”一枚。  论治病,从事中医工作的他以内科见长,擅长诊治消
黄帝在《阴符经》中曰:“天人合发,万化定基。”合发者何也?先天之一炁!故先天一炁是结丹之根,证道之本,更是检验修道是否有成果的试金石。老子曰:“道生一”,这个“一”便是虚无大道所分化出的先天一炁。“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得其一,万事毕”,指的就是先天一炁。先天一炁是先天之绝对,没有对待,不生不灭,亘古永恒。它也是宇宙大道与万物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