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院校后进生的存在及产生的不良影响,不但成为危及校园安全、扰乱校园秩序的不稳定因素,不利于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社会形象,削弱了企业接收毕业生的积极性和进行校企合作的热情,有碍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笔者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针对后进生的不同特征,采取对症下药的方法和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掌握转化诀窍,提高转化技巧
后进生最明显的特征是道德品质不高,利己倾向严重,缺乏基本的责任感,对自己没有自信心。这部分学生大都缺乏崇高的理想和人生目标,人生观和价值观中的利己主义色彩浓重;有的不懂得尊老爱幼,缺乏爱心、同情心,个人主义严重;有的处事简单粗暴,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的无视道德法纪,大事小情喜欢用拳脚解决;有的喜欢拉帮结伙,仗势欺人,以势压人,缺乏基本的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俗话说:“力气大不如方法多”,由于后进生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因此在对后进生进行教育转化时,教师要针对其不同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活学活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学会“斗智斗勇”,善用自己的智慧选择最佳手段,掌握转化诀窍,提高转化技巧。教师转化后进学生要深入体察他们的心理需要和感情体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建立良好的自我认识,引导他们健全人格,学会做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塑造心灵。”在教育转化工作中, 教师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提高后进生的觉悟和上进心,培养后进生的是非观念,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因为任何嫌弃、斥责、批评、挖苦或者变相体罚,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引发逆反情绪和更加激烈的对抗行为,因此,教师应当尊重、信任后进生。比如,对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自由散漫,但兴趣比较广泛或有一技之长的后进生,可以通过开展能发挥其特长的活动,满足其自尊心的需要。在转化方法上,教师要对他们导之以理、利之以行,促进他们实现自我教育,引导他们把搞好学习与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有机结合起来,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为实施和实现转化创造契机。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指出:“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因此,在转化手段上教师要强化服务意识,与后进生结对子,交朋友,树立为后进生服务的思想,关心后进生在家庭、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做到“管”“教”“帮”“助”“学”的有机结合。
二、满足心理需求,树立转化信心
后进生的第二个特征是心智理智失衡,组织观念淡薄。有的在日常道德行为上言行不一,缺乏应有的自尊和自信;有的帮派思想和江湖气息严重,重哥们义气,无视组织纪律和国家法律,常常表现为感情用事、一意孤行;有的不能正确处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表现为语言粗鲁、行为猥琐,不懂得礼仪礼貌和沟通技巧;有的叛逆心理过强,不愿意接受老师教诲,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有的自控能力较弱,喜怒无常,目中无人,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
教育学常识表明,尊重是促进后进生转化和满足后进生心理需求的最好方法。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理需求。一个人如果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会坚定向上的信心,获得前进的动力,从而自觉地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反之,就极易产生自我否定的负面情绪。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及时掌握、经常分析后进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等状况,以提升后进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应对挫折的能力和融入集体、融入社会的能力。教育是一种雕琢心灵的艺术,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每一名学生走向成功。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成长。”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帮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挖掘后进生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主动帮助他们明确方向,放下包袱,轻松上路。教育是心灵的交流,是情感的对接,教师的教育只有充满感情,才能触动后进生的心灵,教师要通过与后进生平等对话、深刻交流,以柔克刚,以心换心。此外,教师要积极探索后进生转化规律,创新教育方法,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和沟通交往能力,并通过教育引导和示范作用,激励后进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尊重公德、团结同学,激发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同时,教师要转变思路,树立全新的利益观、得失观、成就观和幸福观。正是这些后进生,才使得我们的激情被激发出来,价值得以体现,在转化后进生的艰辛中找到感动,在付出中寻得快乐,在信任中赢得尊严,在成功中收获幸福。
三、充分尊重人格,筑牢感情基础
后进生的第三个特征是法纪意识淡漠,生活情趣低下。这些学生往往在学习和生活上自由散漫、我行我素,在班集体中看不到自身的存在价值。有的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纪律观念不强,劳动观念淡漠,与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相差甚远;有的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盲目从众,常表现为懒惰贪玩、迟到、早退,甚至旷课;有的抽烟、酗酒,甚至为寻求刺激而打架斗殴;有的经常出没游戏网吧,沉醉于网络虚幻的世界里,甚至拿违法乱纪当乐趣,拿无趣当高雅。
美国哲学家威廉?杰姆斯认为“人性最深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赏识。而且,随着阅历的增加这种渴望会变得更加强烈。”后进生是情感更加丰富,心灵更加脆弱,心理需求更加强烈,精神世界更加复杂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更加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理解和肯定。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有时,教师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激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可以给予后进生莫大的帮助。因此,教师要做到尊重后进生,就必须要学会和采用后进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场合、时段、方法做转化工作。比如对待后进生提出的一些见解和主张,教师要给予充分尊重,能够采纳的要及时采纳,暂时不能实现或错误的建议,也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解释工作,并对其主动关心集体的行为给予适度表扬,使他们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作用。转化后进生要求教师做学生精神的领跑者,尊重后进生的人格,严于律己,走出心理误区,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要适时向学生传递理解和希望,以自己的言行教会学生用心灵理解人,以尊重对待人,不需雷声,不需闪电,以春风化雨般的语言拂去他们心灵上的灰尘,让后进生了解教师对其所寄予的希望,同时在教育诱导方法上,坚持以表扬为主,深入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及时发现他们的特长和潜能。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在师生人际互动中取得主动权,才能够筑牢后进生转化的感情基础。只有师生的感情基础牢固了,后进生在与教师相处过程中感到轻松愉快了,他们才会乐于接纳教师的说教,也才会加快转化的速度。
四、提供展示舞台,及时表彰鼓励
后进生的第四个特征是学习动力不足,人生目标不明确。这部分学生普遍缺乏人生规划,学习无目标,态度不端正。他们当中有的学习基础不扎实,理解力不强;有的对学习缺乏激情,上课不专心听讲,对学习内容不求甚解,对课后作业敷衍了事,对待考试蒙混过关;有的自卑感较强,对待技能训练缺乏自信,不肯投入精力,常常应付了事,甚至得过且过,敷衍塞责;有的对今后的人生感到茫然无措,整天浑浑噩噩,在幻想中度日。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对于教师而言,后进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成绩、技能特长、自身优势等方面,哪怕一点点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满足其自尊和正常的心理需要,为促使其转化创造契机。因为,教师闪耀人性火花的真诚和公平具有无穷的价值和说服力。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而育人的核心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要转化后进生就要努力实现师生间的和谐相处。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遵循的一条教育规则就是,尽量不要与后进生产生正面冲突,以避免触痛其脆弱的心理防线和敏感的自尊心。同时,要充分利用校外因素对他们的积极影响,注意对后进生的性格、交往、兴趣、爱好等情况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深入了解。尤其要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主动取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同时,教师要有意安排一些适合他们的工作,让一些取得进步的后进生介绍经验,发挥作用,让他们看到希望,激发后进生进步的内在动力,树立不断进步的信心。后进生往往认识能力较低,学习基础不稳固,成绩容易出现反复。所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上进心不是一帆风顺的,而需要老师有耐心,更要有信心,创造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环境氛围,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后进生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既要立即肯定,又要提出新的目标。同时,多给后进生提供展示能力的舞台,多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遇和条件,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成功的快乐,帮助他们坚定转化的信心和决心,使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学习压力,奋起直追,不断进步。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高级技工学校)
一、掌握转化诀窍,提高转化技巧
后进生最明显的特征是道德品质不高,利己倾向严重,缺乏基本的责任感,对自己没有自信心。这部分学生大都缺乏崇高的理想和人生目标,人生观和价值观中的利己主义色彩浓重;有的不懂得尊老爱幼,缺乏爱心、同情心,个人主义严重;有的处事简单粗暴,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的无视道德法纪,大事小情喜欢用拳脚解决;有的喜欢拉帮结伙,仗势欺人,以势压人,缺乏基本的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俗话说:“力气大不如方法多”,由于后进生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因此在对后进生进行教育转化时,教师要针对其不同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活学活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学会“斗智斗勇”,善用自己的智慧选择最佳手段,掌握转化诀窍,提高转化技巧。教师转化后进学生要深入体察他们的心理需要和感情体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建立良好的自我认识,引导他们健全人格,学会做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塑造心灵。”在教育转化工作中, 教师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提高后进生的觉悟和上进心,培养后进生的是非观念,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因为任何嫌弃、斥责、批评、挖苦或者变相体罚,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引发逆反情绪和更加激烈的对抗行为,因此,教师应当尊重、信任后进生。比如,对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自由散漫,但兴趣比较广泛或有一技之长的后进生,可以通过开展能发挥其特长的活动,满足其自尊心的需要。在转化方法上,教师要对他们导之以理、利之以行,促进他们实现自我教育,引导他们把搞好学习与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有机结合起来,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为实施和实现转化创造契机。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指出:“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因此,在转化手段上教师要强化服务意识,与后进生结对子,交朋友,树立为后进生服务的思想,关心后进生在家庭、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做到“管”“教”“帮”“助”“学”的有机结合。
二、满足心理需求,树立转化信心
后进生的第二个特征是心智理智失衡,组织观念淡薄。有的在日常道德行为上言行不一,缺乏应有的自尊和自信;有的帮派思想和江湖气息严重,重哥们义气,无视组织纪律和国家法律,常常表现为感情用事、一意孤行;有的不能正确处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表现为语言粗鲁、行为猥琐,不懂得礼仪礼貌和沟通技巧;有的叛逆心理过强,不愿意接受老师教诲,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有的自控能力较弱,喜怒无常,目中无人,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
教育学常识表明,尊重是促进后进生转化和满足后进生心理需求的最好方法。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理需求。一个人如果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会坚定向上的信心,获得前进的动力,从而自觉地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反之,就极易产生自我否定的负面情绪。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及时掌握、经常分析后进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等状况,以提升后进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应对挫折的能力和融入集体、融入社会的能力。教育是一种雕琢心灵的艺术,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每一名学生走向成功。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成长。”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帮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挖掘后进生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主动帮助他们明确方向,放下包袱,轻松上路。教育是心灵的交流,是情感的对接,教师的教育只有充满感情,才能触动后进生的心灵,教师要通过与后进生平等对话、深刻交流,以柔克刚,以心换心。此外,教师要积极探索后进生转化规律,创新教育方法,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和沟通交往能力,并通过教育引导和示范作用,激励后进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尊重公德、团结同学,激发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同时,教师要转变思路,树立全新的利益观、得失观、成就观和幸福观。正是这些后进生,才使得我们的激情被激发出来,价值得以体现,在转化后进生的艰辛中找到感动,在付出中寻得快乐,在信任中赢得尊严,在成功中收获幸福。
三、充分尊重人格,筑牢感情基础
后进生的第三个特征是法纪意识淡漠,生活情趣低下。这些学生往往在学习和生活上自由散漫、我行我素,在班集体中看不到自身的存在价值。有的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纪律观念不强,劳动观念淡漠,与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相差甚远;有的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盲目从众,常表现为懒惰贪玩、迟到、早退,甚至旷课;有的抽烟、酗酒,甚至为寻求刺激而打架斗殴;有的经常出没游戏网吧,沉醉于网络虚幻的世界里,甚至拿违法乱纪当乐趣,拿无趣当高雅。
美国哲学家威廉?杰姆斯认为“人性最深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赏识。而且,随着阅历的增加这种渴望会变得更加强烈。”后进生是情感更加丰富,心灵更加脆弱,心理需求更加强烈,精神世界更加复杂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更加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理解和肯定。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有时,教师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激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可以给予后进生莫大的帮助。因此,教师要做到尊重后进生,就必须要学会和采用后进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场合、时段、方法做转化工作。比如对待后进生提出的一些见解和主张,教师要给予充分尊重,能够采纳的要及时采纳,暂时不能实现或错误的建议,也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解释工作,并对其主动关心集体的行为给予适度表扬,使他们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作用。转化后进生要求教师做学生精神的领跑者,尊重后进生的人格,严于律己,走出心理误区,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要适时向学生传递理解和希望,以自己的言行教会学生用心灵理解人,以尊重对待人,不需雷声,不需闪电,以春风化雨般的语言拂去他们心灵上的灰尘,让后进生了解教师对其所寄予的希望,同时在教育诱导方法上,坚持以表扬为主,深入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及时发现他们的特长和潜能。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在师生人际互动中取得主动权,才能够筑牢后进生转化的感情基础。只有师生的感情基础牢固了,后进生在与教师相处过程中感到轻松愉快了,他们才会乐于接纳教师的说教,也才会加快转化的速度。
四、提供展示舞台,及时表彰鼓励
后进生的第四个特征是学习动力不足,人生目标不明确。这部分学生普遍缺乏人生规划,学习无目标,态度不端正。他们当中有的学习基础不扎实,理解力不强;有的对学习缺乏激情,上课不专心听讲,对学习内容不求甚解,对课后作业敷衍了事,对待考试蒙混过关;有的自卑感较强,对待技能训练缺乏自信,不肯投入精力,常常应付了事,甚至得过且过,敷衍塞责;有的对今后的人生感到茫然无措,整天浑浑噩噩,在幻想中度日。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对于教师而言,后进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成绩、技能特长、自身优势等方面,哪怕一点点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满足其自尊和正常的心理需要,为促使其转化创造契机。因为,教师闪耀人性火花的真诚和公平具有无穷的价值和说服力。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而育人的核心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要转化后进生就要努力实现师生间的和谐相处。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遵循的一条教育规则就是,尽量不要与后进生产生正面冲突,以避免触痛其脆弱的心理防线和敏感的自尊心。同时,要充分利用校外因素对他们的积极影响,注意对后进生的性格、交往、兴趣、爱好等情况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深入了解。尤其要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主动取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同时,教师要有意安排一些适合他们的工作,让一些取得进步的后进生介绍经验,发挥作用,让他们看到希望,激发后进生进步的内在动力,树立不断进步的信心。后进生往往认识能力较低,学习基础不稳固,成绩容易出现反复。所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上进心不是一帆风顺的,而需要老师有耐心,更要有信心,创造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环境氛围,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后进生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既要立即肯定,又要提出新的目标。同时,多给后进生提供展示能力的舞台,多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遇和条件,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成功的快乐,帮助他们坚定转化的信心和决心,使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学习压力,奋起直追,不断进步。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