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学术科技社团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

来源 :中医药管理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xiao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学术科技社团是大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开展学术研究的自发性群众组织.加强学术科技社团建设、构建学生社团学习共同体是中医药院校培养中医药特色人才的时代要求,也是提升学生社团思政育人实效的现实要求.文章通过分析中医药院校学术科技社团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探究学习共同体的组织特性及与学术科技社团的融合机制.中医药院校可从整体一致性、成员组织性、系统开放性、行为主体性四个维度,协同推进学术科技社团学习共同体价值意蕴的有效实践.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SPOC等新型教学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本教学团队目前已完成针对综合型中医药类大学非临床专业中药学教学方法的初步探索,这里进一步探讨如何将SPOC教学方法引入该教学过程,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系统学习,强化中医药思维,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课堂派”互动平台具有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可追溯化,更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互动覆盖面广等优点.为此,近年来教研室在探索将该平台在中医专业基础课——医古文中的应用.目前,“课堂派”已广泛用于医古文课程的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巩固三个阶段,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科研实验中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大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实验,可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对创新性的想法汇总整理,利用现有条件反复实验,得到创新性成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将科研实验中心建设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实践基地,在不增加经费预算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摸索适合科研实验中心可持续性发展的大学生创新培养模式.
目的:分析医院骨科儿童门诊口服中成药使用情况,为提高儿童中成药临床合理应用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分析2016~2019年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骨科儿童5687张中成药处方的相关信息,统计其作用类别、剂型、联用情况、日用药金额和患儿年龄分布.结果:医院骨科儿童口服中成药共有49个品种,占全院251种中成药的19.52%;其中颗粒剂11种,丸剂5种,散剂11种,片剂8种,胶囊剂6种,煎膏剂5种,丹剂3种,分别占22.45%、10.2%、22.45%、16.33%、12.24%、10.2%和6.12%;中成药联用中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重点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而课程思政正是实现课程教学与育人同步进行的教育新模式.本教研室对医学遗传学教学进行了思政元素发掘和融入课程的探索.作为一门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医学遗传学实施思政元素融入具有其独特优势,我们通过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及有效教学策略构建,将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程,使医学遗传学的课堂教学成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综合课堂.
目的:探讨痛风患者主要体质类型,为预防痛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11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原发性痛风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设为痛风组;同期选取50例健康人进行参照,设为健康组,比较两组相关因素与中医体质的关系.结果:痛风组体质分布以平和质、湿热质为主,健康组以平和质为主;痛风组超重和肥胖比例较健康组高(P<0.05).结论:湿热质是痛风患者的易感体质,痛风的发生与超重和肥胖密切相关.
目的:分析医院口腔科中成药使用情况,为中成药合理使用与管理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10月~2020年10月随机选取医院口腔科3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中成药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使用率较高的中成药包括康复新液(17.9%)、复方两面针漱齿液(14.47%)、清火口胶(12.63%)、口炎清颗粒(11.84%)、香荷止痒软膏(9.21%)、龙掌口含液(7.63%)、咽康含片(6.84%)、牙痛宁滴丸(5.26%)、牛黄清火丸(4.74%)、黄连上清丸(3.95%).其中有12例出现不良反应,8例存在不合
目的: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专业人员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基于文献回顾、理论研究、质性访谈、德尔菲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结果:本研究对22位临床专家进行两轮咨询,最终确定的指标体系共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60个三级指标.结论:本研究构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业人员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可靠性、科学性和严谨性,旨在为评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专业人员的应急救援能力提供参考依据,为后续优化相关改进措施提供内容框架.
面对后脱贫时代,中医药院校学生资助工作也在立德树人层面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给资助育人工作带来了挑战.中医药院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着困难学生基本保障受影响、基本情绪易波动、医路前景变迷茫、育人实效打折扣等困境.本研究通过以保障性资助构建精准资助保障机制、以政策宣讲网络育人构建励志资助宣传机制、以“互联网+”管理构建智慧资助树人机制、以中医药文化构建文化资助育人机制等路径深化中医药院校立德树人能力,建立起中医药特色的文化滋养、道德浸润、能力拓展与精神激励.
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根据专业、课程、学情特点,确立思维培养的课程思政目标,将理性、客观、整体、中和、辩证思维培养作为课程思政的重点.借鉴香港大学导修课的理念和方法,基于思维培养的具体目标对导修课内容和形式进行设计.在导修课实践中,学生通过学习、思考、讨论,不仅加深了对中医学的理解,提高了传统文化素养,而且对培养理性、客观、辩证等思维特质有所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