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重要渠道。长期以来,小学习作教学呈现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题目教师出,文章教师批,优劣教师评,而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自主精神被压抑,创新能力被扼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信息交流,导致习作教学效率低下。记得一位专家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作文教学。”为了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我对传统的习作教学过程进行了认真的反思,逐步探索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五环节”(感受-交流-拟作-评改-展示)开放式习作教学流程,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五个环节”结合自己的习作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感 受
感受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采访、阅读和情感体验,认识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从习作过程的整体效应看,感受阶段是“五环节”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习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这一环节主要是从内容入手,解决好“为什么写”、“写什么”的问题,让学生感到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因而,教师要提前向学生布置习作训练的内容和要求(避免过细过死),让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和指点下,充分利用一周的课余时间,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观察、采访、调查等),在轻松愉快中自由的深入生活,观察人、事、景、物,真切的体味生活,广泛摄取素材、搜集材料,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写草稿、列提纲等)。同时,教师要通过个别询问的方式,不失时机的督促、检查,了解学生的感受情况,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水平和审美能力。
二、交 流
交流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在课堂上充分地畅谈出来,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取长补短。从习作过程来看,交流阶段就是口述作文,体现了习作“先说后写”的原则。这一环节主要是从感受的素材入手,解决好“怎样说”的问题,实现由“要我说”向“我要说”的情感转化。为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创设生动形象的交际情境,采取“先组内说,后推选代表说”的方法,使学生饶有兴趣的主动投入到交流活动中去,积极的听话说话。同时,教师要向“听者”、“说者”提出相应的要求:鼓励“说者”大胆的说,充分的说,创造性的说,但必须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说真话、吐真情;鼓励“听者”认真倾听,大胆置疑,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自由点评。教师要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力争把话说好,努力提高学生的说话水平。
三、拟 作
拟作就是让学生把自己所掌握的材料,根据本次习作训练的要求,独立完成写作任务。这一环节是习作教学的中心环节,主要是解决好“怎样写”的问题。由于学生已经经历了“感受阶段”和“交流阶段”,已经充分积累了材料,充分交流了材料,因而,这对“拟作阶段”来说已经是水到渠成了。不过,教师绝不能放任自流,还需以范文或下水文为例,从立意、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引导,鼓励学生放胆创新,力争写出富有个性,富有情趣,富有新意和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独特感受的文章。学生拟作时,教师要巡视,以掌握总体情况,对个别情况及时做好个别辅导。
四、评 改
评改就是教师通过浏览全班初稿,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选定典型草稿(好、中、差),欣赏、评析,教给学生修改方法,及时组织学生共评、互评、自评。如果说“拟作阶段”是放,“评改阶段”则是收。习作评改是习作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主要解决“改什么”、“怎样改”的问题。新课标指出:“评改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讲求实效,并逐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就学生的某一篇带有共性的习作,组织全班学生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集体共改,授之以渔。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批改方法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长的组织下逐篇朗读,互评互改,互相观摩,互相学习,集思广益。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学到的修改技巧迁移到修改自己的习作上来,组织学生自评自改,力争改出个性,改出风格,培养自改习作的能力。
五、展 示
展示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成型之作,通过一定的形式再现给大家,共同鉴赏。新课标强调:“要优化语文教学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激发习作兴趣。”为此,在习作展示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欣赏优秀习作、编习作集、办习作小报、表演习作内容等),展示自己的才华,享受成功的喜悦,以培养学生的“小作家”意识。
总之,“五环节”开放式习作教学,环环相扣,体现了“三为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实现了“三结合”(课外与课内结合、“习作教学”与“口语交际”结合、评改与展示结合),有利于学生“自能作文、自能改文、自能评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感 受
感受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采访、阅读和情感体验,认识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从习作过程的整体效应看,感受阶段是“五环节”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习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这一环节主要是从内容入手,解决好“为什么写”、“写什么”的问题,让学生感到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因而,教师要提前向学生布置习作训练的内容和要求(避免过细过死),让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和指点下,充分利用一周的课余时间,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观察、采访、调查等),在轻松愉快中自由的深入生活,观察人、事、景、物,真切的体味生活,广泛摄取素材、搜集材料,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写草稿、列提纲等)。同时,教师要通过个别询问的方式,不失时机的督促、检查,了解学生的感受情况,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水平和审美能力。
二、交 流
交流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在课堂上充分地畅谈出来,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取长补短。从习作过程来看,交流阶段就是口述作文,体现了习作“先说后写”的原则。这一环节主要是从感受的素材入手,解决好“怎样说”的问题,实现由“要我说”向“我要说”的情感转化。为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创设生动形象的交际情境,采取“先组内说,后推选代表说”的方法,使学生饶有兴趣的主动投入到交流活动中去,积极的听话说话。同时,教师要向“听者”、“说者”提出相应的要求:鼓励“说者”大胆的说,充分的说,创造性的说,但必须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说真话、吐真情;鼓励“听者”认真倾听,大胆置疑,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自由点评。教师要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力争把话说好,努力提高学生的说话水平。
三、拟 作
拟作就是让学生把自己所掌握的材料,根据本次习作训练的要求,独立完成写作任务。这一环节是习作教学的中心环节,主要是解决好“怎样写”的问题。由于学生已经经历了“感受阶段”和“交流阶段”,已经充分积累了材料,充分交流了材料,因而,这对“拟作阶段”来说已经是水到渠成了。不过,教师绝不能放任自流,还需以范文或下水文为例,从立意、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引导,鼓励学生放胆创新,力争写出富有个性,富有情趣,富有新意和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独特感受的文章。学生拟作时,教师要巡视,以掌握总体情况,对个别情况及时做好个别辅导。
四、评 改
评改就是教师通过浏览全班初稿,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选定典型草稿(好、中、差),欣赏、评析,教给学生修改方法,及时组织学生共评、互评、自评。如果说“拟作阶段”是放,“评改阶段”则是收。习作评改是习作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主要解决“改什么”、“怎样改”的问题。新课标指出:“评改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讲求实效,并逐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就学生的某一篇带有共性的习作,组织全班学生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集体共改,授之以渔。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批改方法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长的组织下逐篇朗读,互评互改,互相观摩,互相学习,集思广益。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学到的修改技巧迁移到修改自己的习作上来,组织学生自评自改,力争改出个性,改出风格,培养自改习作的能力。
五、展 示
展示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成型之作,通过一定的形式再现给大家,共同鉴赏。新课标强调:“要优化语文教学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激发习作兴趣。”为此,在习作展示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欣赏优秀习作、编习作集、办习作小报、表演习作内容等),展示自己的才华,享受成功的喜悦,以培养学生的“小作家”意识。
总之,“五环节”开放式习作教学,环环相扣,体现了“三为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实现了“三结合”(课外与课内结合、“习作教学”与“口语交际”结合、评改与展示结合),有利于学生“自能作文、自能改文、自能评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