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i2/Mo涂层热震过程中界面应力分布和裂纹扩展的有限元模拟

来源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qbup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氢气保护下将MoSi2/Mo涂层加热至1000℃,再迅速冷却至室温进行热震循环,表征了材料在热震循环过程中裂纹的演变过程并评估了MoSi2/Mo涂层的热冲击行为.采用Abaqus软件计算了MoSi2/Mo涂层在热冲击过程中的应力分布,讨论了热震循环中裂纹的发展过程.结果 表明:Mo基体与MoSi2涂层之间存在较高的热冲击应力,这将导致裂纹的萌生和扩展.计算结果显示:在最初的10次热震循环中,涂层产生了垂直于界面的裂纹,在界面上没有出现裂纹,涂层与基体仍结合良好;在随后的热震循环中开始出现界面裂纹,界面裂纹开始于垂直裂纹的末端区域,当垂直裂纹与界面裂纹汇聚,会导致涂层剥离和涂层失效.“,”The thermal shock behavior of molybdenum disilicide (MoSi2)/molybdenum (Mo) coating and the crack propagation were evaluated by heating the coating to 1000 ℃,and then cooling it down to room temperature under the protection atmosphere of hydrogen during the thermal shock cycle.Meanwhile the thermal stress distribution of MoSi2/Mo coating during thermal shock was calculated by Abaqus software.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rack during thermal shock cycles was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high thermal shock stress between the Mo substrate and MoSi2 coating,which can lead to the crack initiation and propagation.According to the extended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results,the cracks appear perpendicular to the interface during the first ten thermal shock cycles,while the coating is still well bonded with the substrate and shows no signs of crack along the interface.The interracial crack appears in the subsequent thermal shock cycles.The interfacial crack begins at the end zone of the vertical crack.When the vertical crack and the interfacial crack converge,the coating peels off and the coating failure occurs.
其他文献
为优化单层声表面波换能器的驱动性能,改善现有δ函数分析方法在计算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采用有限元仿真优化方法对叉指式换能器的静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支路电极宽度w、电极间距s和基片厚度t对驱动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当w/t=0.7时,可以得到最佳应变响应;当s/t>3.2时,可以得到最大应变.同时还得出了电极间距越小,驱动电压越低的结论.根据仿真优化结果制备了声表面波叉指换能器(SAW-IDT),并进行了频率响应测试.研究结果为声表面波叉指换能器的制备、性能测试和应用提供了指导.“,”In order
采用离子注入技术在316L不锈钢基体上制备了氧化铝阻氚涂层.对离子注入法的不同工艺参数对α-Al2O3涂层摩擦磨损、耐腐蚀、抗热震、阻氚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温度、加速电压及离子注入剂量对α-Al2O3的含量均有影响.温度升高时,α-Al2O3的含量增加.增大加速电压及离子注入剂量时,α-Al2O3含量均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离子注入剂量对涂层的摩擦磨损、耐腐蚀性能影响比较大:离子注入剂量越大,涂层的耐磨、耐腐蚀性能越好.涂层经过200次热震测试后未发生变化,抗热震性能较好.Al2O3膜层具
研究了不同Sn含量流变铸造AZ91合金的组织演化、拉伸行为及磨损性能.结果 表明:Sn的合金化改变了A1在镁基体中的固溶度,并且显著细化了微观组织.加入0.8%(质量分数,下同)的Sn后,合金平均晶粒尺寸从105.0 μm降至42.1 μm.高熔点的金属间化合物为析出相提供了异质形核点,这些弥散析出的第二相在流变凝固过程中有效地细化了镁基体.弥散分布的第二相抑制了枝晶组织生长,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合金的力学性能.随着Sn含量的增加,合金磨损率显著降低,磨粒磨损逐渐消失.3.0%Sn合金化的流变铸造AZ91合金
为制备一种高催化性的对称型固体氧化物电池电极,采用一步法合成了La0.4Sr0.6Co0.7Fe0.2Nb0.1O3-δ-Gd0.2Ce0.8O2-δ (LSCFN-GDC).以LSCFN-GDC为电池阳极和阴极,La0.8 Sr0.2Ga0.83Mg0.17O3-δ (LSGM)为电解质,采用流延和丝网印刷工艺制备了结构为LSCFN-GDC‖LSGM‖LSCFN-GDC的电解质支撑型固体氧化物电池.分别采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及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2种模式对对称电池性能进行了测试.在8
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对冷轧后铜镍合金管材的组织进行分析.通过对第二道次冷轧不同变形量(3.19%、9.57%、19.37%、23.97%、31.78%)的C71500铜镍合金在管材轧制后的显微硬度、抗拉伸性能、微观组织、织构及其含量变化的研究,揭示该合金织构的变化规律.通过对铜镍合金管材晶界、织构的变化及晶粒尺寸进行分析,揭示了变形量与变形储存能的量化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通过小角度晶界的比例更直观地体现出来.随着加工率的增加,铜镍合金的屈服强度、抗拉伸强度和维氏显微硬度均呈现上升的趋势,而合金
发展一种耦合宏-细观的数值模拟方法,多尺度研究表面机械研磨处理(SMAT)纯铜的动态晶粒细化行为及残余应力状态.首先建立SMAT宏观有限元模型,计算SMAT细化的晶粒尺寸;然后根据平均晶粒尺寸建立细观多晶体模型,并将SMAT宏观有限元模型计算的滑移阻力导入到晶体塑性本构模型,同时将宏观模型输出的应变场转换成多晶体模型的位移边界条件;最后进行当前材料硬化状态下的晶体塑性有限元计算,进而分析宏观模型中一个材料点处细观组织结构的应力状态和晶粒取向分布.结果 表明,在SMAT过程中,随着多弹丸不定向冲击次数的增加
研究了由H3BO3、K2B4O7和KF(质量比为7∶10∶3)3种组分配制而成的银钎剂的去膜机理.结果 表明:在700℃时,K2B4O7或KF都不能单独去除Q235钢板表面的氧化膜,且KF会加快高温下钢表面的氧化速率;H3BO3能够去除Q235钢表面的氧化膜,然而其反应产物具有明显的非晶结构特征,并且流动性差.此外在700℃时,H3BO3与KF能够发生反应,其反应产物可以去除钢表面氧化膜.KF和K2B4O7之间也能在700℃发生类似的反应,然而其反应产物非常坚硬.因此,在700℃时,H3BO3、K2B4O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投影缀加平面波(PAW)赝势第一性原理,探究了横截面为3×5、3×7、3×9、3X11、3×13和3×15原子层的铁纳米带的弛豫结构和电磁学性质.结果 表明:所有6种尺寸的Fe纳米带的弛豫结构仍具有双重对称性,但3×5和3×7原子层的Fe纳米带的横截面形状从初始的矩形变为近椭圆形,而其他较宽尺寸的Fe纳米带的横截面形状都变为双椭圆形.并且,通过计算发现,3×7原子层的Fe纳米带是一种半金属材料,只有自旋向上或自旋向下的电子通过费米能级,因此可被应用于产生近100%自旋极化载流子
基于变形温度250~400℃和应变速率0.001~1 s-1条件下的铸态AZ80镁合金的热压缩试验数据,建立了基于应力位错关系和动态再结晶动力学的物理基本构模型以及前馈反向传播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来预测AZ80镁合金的热变形行为.采用相关系数(R)、平均绝对相对误差(AARE)、相对误差(RE)3种统计学指标来验证2种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 表明,2种模型均可以准确预测AZ80镁合金的热变形行为.其中,ANN模型预测的应力值与实验数据更为吻合,其R和AARE分别为0.9991和2.02%,而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