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晚前寒武纪微古植物研究

来源 :前寒武纪研究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_666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近20年来微古植物研究成果的总结,得出如下五个结论:1)中国的晚前寒武纪发现了微古植物约128属,569种,可分为四大组合.2)长城系(14~18亿年左右)主要是以细菌和蓝藻为代表的原核细胞生物占有生物界的时期,但其中已有真核细胞生物出现.另外有Chuaria状等化石的出现和广泛分布.3)蓟县系(10~14亿年左右)是真核细胞中的高级藻类大量出现时期,红藻、褐藻,蓝藻相对减少.4)青白口系(8~10亿年左右)是褐藻植物相对繁盛时期,并有Chuaria及Shouhsienia等化石.5)震旦系下统(7
其他文献
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独立“物色”一目,选取当时及前代描写自然物色的优秀作品收入其中,不仅展现了这些赋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独特性,从中折射出编撰者的文学观,也反映了当时
江西省震旦纪地层发育,分布广泛,大致以广丰-宜丰一线为界,北部称扬子地层区,南部称东南地层区,扬子地层区为浅海相,东南地层区为斜坡相.因区内不同地段的地层发育程度及沉积
华北陆块北缘中段是我国地壳发展和演化历史最久的地区之一,它是我国最古老的华北古大陆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之一.从太古宙古陆块的形成至元古宙原始地壳的增生
人工挖孔桩在施工中屡见不鲜,工艺技术生产过关。但其在特殊区段的应用中,往往出现许多始料不及的新问题。本文以宝鸡峡总干渠市区段栅盖工程为例,就其施工方法和要领作了探
当前国内高校开设的英美文学系列课程几乎都是以理论教学和文本分析为主,缺乏对批判性素养的有意识的系统培养。针对这一现象和凸显的问题,笔者带领团队于2014年9月在广东外
盆地热史模拟是盆地模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盆地整体模拟的基础.温度和压力是烃类形成的两个主要控制因素,在沉积盆地中温度场与压力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制约机制.本
语言反映文化并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译者要了解汉英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差异。文章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英译本,从宗教文化、历史文化、文化价值观、文化习俗、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