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住房趣事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16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宋时期,人们的住房差别很大,苦乐不均。一些皇室权臣,他们的住宅甲第连云,堂皇富丽,有的竟然多得数不胜数。与此相反,一些平头百姓,他们中有许多人则居无定所,头无片瓦,没有立锥之地。
   唐代也有“候鸟族”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防止达官显贵过分奢侈,对他们的住宅、车马、服饰等,都按照官职大小作了严格规定,“应给园宅地者,良口三口以下给一亩,每三口加一亩;贱口五口给一亩,每五口加一亩。诸买地者,不得过本制”。这个规定的意思是说:官府给百姓划拨宅基地,其大小取决于家庭等级和家庭人口,如果是良民家庭每三口人给一亩宅基地,如果是贱民家庭,每五口人给一亩宅基地。此外,还规定,“占田过限者,一亩笞十”。也就是说,建房不按规定,宅基地超过一亩,就得挨十大板。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唐玄宗后期,由于承平日久,国家富裕,以皇帝为首,一些达官显贵开始相互攀比,大兴土木,住宅越盖越大,装饰越来越豪华。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建造新居时,仅修中堂就耗费二百多万贯。中唐时期,虽然国力开始衰微,但大造住宅之风,仍是有增无减。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来为自己身居陋室寻找慰藉。其实,诗人孟郊的住宅,那才是真正的“漏室”呢。且看他那首让人十分同情的《秋怀》诗:“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一片月落床,四壁寒风吹。”这间住宅既遮不住雨,也挡不住风,这样的“漏室”,可让诗人怎么住啊!
  另一位饱受住房之苦的是刘禹锡的好友——白居易。当时他刚考中进士不久,在京城做“校书郎”,正九品,与一个县令差不多。他的薪俸虽然不算少,却买不起住房,只能在长安东郊常乐里租了几间茅屋居住,因为这里离衙门远,又不得不买了匹马代步。后来他节衣缩食,才在陕西渭南县,也就是长安的卫星城,买了一处宅子。平时住在京城衙门,每逢假期和休息日,方能回到渭南的家。可见,当时的白居易虽有官职在身,却也只能当个“候鸟族”吧!
   宋代的“问账”制
   比起唐代来,宋朝的住房也好不到哪里去,依然是相差悬殊,苦乐不均。不过,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对卖房的规定,倒还是颇为温馨的,那就是“凡卖房,均须以账问取”。大意是说:谁要是卖房,必须建立一个账本,把亲族和四邻的名字,依次列入,要征得他们的意见。具体步骤是:先问房亲,房亲不买,再问四邻,四邻不买,然后才能轮到与他人交易。买与不买,亲族和四邻都须在账本上签名,以做备考。若是卖房者不“问账”,亲族与四邻则有权向官府提出控告。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避免因卖房而引起的纠纷,使亲族和四邻能够和谐相处。
   大文学家苏轼也曾遭遇过“私宅”的苦恼。他在做地方官时,曾买过住房,而一旦调任就得卖掉,始终没能在首都开封买到房舍。儿子在开封结婚时,苏轼很是犯愁,最后是借朋友的宅子办的婚事。他弟弟苏辙七十岁在许昌买了房子,离开封较近,也是个卫星城吧,苏轼写诗说:“我生发半白,四海无寸椽”“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惭愧、遗憾之情,跃然纸上。
   古代也有“分期付款”
   古时候,借钱买房也大有人在,和今天的贷款买房,分期还债差不多。因之我们可以称这些人为古代“房奴”。宋人张仲文《白獭髓》一书有这样的记载:宋朝时,浙江地方有人借钱买房,结果为了还钱,不得不过起房奴生活。因为挣来的钱都还债了,妻儿老小都穿着破衣服,光着脚,连被子都是租来的,比当年杜甫“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要悲惨得多。
   房屋租赁,这在古代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不仅平头百姓租房,一些官吏也租房。据史料记载,有些名人,在其踏入仕途之前,或者刚踏入仕途之际,往往租房而居。唐宋两代的廉租房是佛寺道观,很受参加科考者的欢迎。《旧唐书·王播传》载:王播早年赴京参加科举考试之前,曾在扬州惠照寺租房读书,常遭僧众的白眼,写了诗也没人看。后来当了宰相回寺视察,发现昔日读书时所写的诗,都被寺僧用碧纱罩上,珍重备至,他有感写了两首《碧纱笼》诗,讥讽世俗,流传至今。
  编辑/王洪丽
  
  衣殿臣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诗词协会、文学学会、杂文学会、楹联协会会员,哈尔滨市诗词楹联家协会顾问,哈尔滨市终身优秀艺术家。
其他文献
“当唐诗上升到她的高潮,一切就表现为开朗的、解放的,唐人的生活实是以少年人的心情作为她的骨干。少年没有苦闷吗?春天没有悲伤吗?然而那到底是少年的、春天的。”这段对唐诗少年精神富有诗意的精彩论述,就出自著名诗人、学者林庚先生。   我对林庚先生的崇敬与喜爱是在拜望林庚先生以后,更确切地说是林庚先生去世以后。  2003年的春天,我穿着枣红色长衫徜徉在柳飞花发、莺啼鸟鸣的未名湖畔,感受着
期刊
这个时代是个竞争的时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世人都为追求成功而忙碌。在这种高速的生活状态之下,身心的压力也会不断加大,时常会感觉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己原来的人生定位。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有必要沉静下来,认真思考一下,品读一下老子的《道德经》,从中能够得到一些启迪,对现代人生存方式的启迪。笔者先后采访了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生活现状的若干人,《道德经》正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尊重规律
期刊
惊蛰这天,我在墙角看到一个蚊子,不知从什么地方钻出来,它伸伸长腿,在春天的光里慢慢搓揉自己已经有点僵硬的腿脚。如果在夏天,我一定毫不犹豫地打死它才解气,但是现在,看到一个像自己一样陶醉在春光里的蚊子,我下不了这个狠心。甚至我微笑起来。因为此刻,我想起了泥土里鼓起眼睛的青蛙,枯叶下扭动身体的小虫子,麦地里竖起耳朵谛听风声的野兔子。春天,不过是大自然时间荒野里一个小小的节拍,但所有的生命都好像重新活过
期刊
老子五千言,流传两千多年,据说是世界上仅次于《圣经》发行量的文化典籍。之所以有这样历久弥新的翻译量、印刷量和阅读量,其根本在于它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恒常思辨、警醒和“淬火”作用。人类历史总有许多疯狂的时代,要么是战乱频繁,要么是急剧上升,要么是瓶颈转型期,这时都需要听听老子不冷不热、不愠不火、不疾不厉、不狂不躁的言说。  ——引言    我们处在经济急剧上升期,也可以说是人的思维意识与社会结构的巨大转
期刊
□文/我们很多人,年纪轻轻却一身病痛;老年病纷纷提前找上身。   腰疼、背疼、脖子疼、头晕、无力、鼠标手……这一切,都令我们惊恐地怀疑,自己是不是提前开始老化!   身体僵硬是万病之源,只有保持身体柔软才能精力充沛,一直年轻。试试每日10分钟的柔体健康操,用最自然的方法让自己不酸不痛、不老不胖。   头痛   几乎所有疼痛都是因寒症和体内多余
期刊
认知、理解和诠释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联系现实,尊重并吸收他种文化的经验和长处,与他种文化共同建构新的文化语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内涵   没有文化自觉,就谈不上不同文化的多元共生。什么是文化自觉呢?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的生和死不同于生物的生和死,它有它自己的规律,它有它自己的基因
期刊
自孔子以来,从中国历史上看,儒家学者多对社会政治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儒家的这种“忧患意识”是儒家不同于现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对社会政治的中国士大夫特有的批判精神。《周易·系辞下》中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它是由于儒家始终抱有的对天下国家一种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而产生的。     世道之忧   孔子生活在“天下无道”的春秋时代,《说苑·建本篇》中
期刊
从宿命到理性   佛教中所谓的因果报应,并不是让人屈服于前世的安排,而是主张今生的命运要由自己掌握。   明代一位文学家叫袁黄,字了凡。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身体很差,母亲建议他放弃仕途,学些医术,这样既可以养家,又能为人治病,于是他努力学习当上了医生。一天,了凡在路上遇到一个道士,告诉他你有做官的命,应当好好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同时还告诉他,你何时会中举,何时会当官,一
期刊
“忘”在庄子看来是人的修养成。忘记是忘,忘却是忘,坐忘更是忘,这是忘的三个层次。忘记是一种情怀,忘却是一种艺术,坐忘便是一种境界。现在人追求幸福,但又不愿意忘,背负着那些惹人恼的情愫,沉重地前行,何以能逍遥?     不易忘记   只有忘记,才能给自己留有空间,“太珍惜生命就别随便掏心,舍不得看破就别睁开眼睛。想开心就要舍得伤心,有太多行李就别单独旅行,不能够离开就不要
期刊
西方智慧的源头是柏拉图,印度智慧的源头是《奥义书》,中国智慧的源头是《周易》。   《周易》成书于2500多年前,它的创作过程可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伏羲、文王和孔子这三个圣人经过了上古、中古和近古才完成了这本书。冯友兰先生说,一部《周易》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发生、成长、发展、定型、成熟的现象学。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儒家根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