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常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途径——舍近求远,立足课本。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途径
现在信息化时代的英语,早已不是一种技能或是一种外语,而是渐渐深入到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内部的一种“日用品”,随处可见。对于已经成就自我的人士,英语掌握到什么程度我们姑且不论,但对于依然处在学习之中的学生们而言,不用心学好英语就不能成为合格的时代人。
我们时常听到很多家长在说“孩子从3岁就开始学英语了,可现在怎么什么都不会,连考试都及不了格”,“能报的班都报了,这英语怎么就没起色”……也有许多学生在说“我知道英语重要,就是不知道怎么学”,“我想看文章都不知道看什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英语人才认为“学英语太容易了”,“英语就这么简单”……
说到英语学习,不外乎三个关键词“自己、老师、环境”。而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而言,就主要是“自己”和“老师”了。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深知老师这一因素的关键作用,学生愿不愿意学,能不能学会、学好,与老师有着直接的关系。事实上,只要老师有着正确的教育观、适当的教学法,让每个学生都学会英语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中学阶段,对学生来说最重要却也是最难过的一关就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阅读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因此也成为了中学教育中的重头戏。如何进行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也是所有英语老师不断摸索改进的内容。
一、常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策略的问题
学生在阅读行为上的偏差主要有(1)逐字阅读,过度依靠视觉信息。这样会大大降低阅读速度,妨碍对文章的理解。(2)知识面窄,一些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知之甚少。(3)过分依赖工具书。由于掌握的词和短语数量少,学生不得不依靠词典查找生词词义。(4)母语翻译。学生在阅读时先把英语翻译成汉语再去理解,影响了阅读的速度和效率。(5)心读。阅读时虽不出声,但是在心中一个词一个词地默读,这样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都很低。
2.教师教学观念上的问题
(1)许多教师在思想上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但不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作为语言技能的一部分,良好的阅读能力能帮助学生获取更多信息,拓展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人文素养,提高分析、思考、判断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2)一些老师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所谓的语言点与语法分析上,对阅读的处理过于简单,仅让学生自读,了解故事情节,然后划词组,对答案。由于教学方法单调、陈旧,学生对阅读没有兴趣,阅读能力很难提高。(3)过度注意细节问题,导致迷失主题或一叶障目。(4)阅读课上,老师们越俎代庖,做了本应由学生们做的工作,导致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增强,自身的创造性活动越来越少,最终成为被动的接受者。
二、解决途径——舍远求近,立足课本
阅读能力依赖于综合训练。听、说、读、写扎实,学生语言结构意识强,基本词汇掌握牢固是阅读能力提高的先决条件。英语环境不是很充分,学生获得英语知识的来源主要就是课本,大部分学生是通过课本来获取信息,提高词汇量。因此,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课本材料的阅读能力是重中之重。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材料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特别是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实践,使其掌握基本的技能和技巧,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同时,教师应该改变那种肢解课文—逐句翻译—深入讲解—全面练习语言点的做法,把整体阅读教学的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就是把课文当作一个整体来让学生感知。把课文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独立整体,要求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整体内容上,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传授知识和语言技能训练的语言环境。吸引学生进入交际角色,使课文教学作为教师、学生互相作用的积极过程。在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语法清楚,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等方面加强,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综合语言知识的能力。下面是有关课文阅读教学的几个步骤。
1.阅读前,教师先教一些较难的单词或词组或有碍课文意思的单词或词组。(留一部分生词让学生在阅读中猜测)而后介绍一些跟阅读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再根据文章标题,插图或利用简笔画等引导学生预测文章内容。
2.阅读时,以细节阅读为核心,合理分析课文的性质和结构特征,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先提出几个指导性问题,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完整篇文章,回答老师设计的问题。学生听读后,对文章的内容有了进一步了解。然后要求学生默读,解决教师精心设计的T/F判断题或问答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先易后难,先理解后拓展,先浅后深,兼顾学困生和优秀生的原则。通过听读而后默读,解决问题,学生对文章的大致内容、整体结构已有了大致了解,已经能把握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3.阅读后,学生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接下来应就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和精练:即英语课堂中的排忧解难的过程,是消化重点的必经之路。解难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由教师提出文章中较难理解的语言点,由学生思考、讨论,然后解读。另一种是让学生提出预习时或阅读后不解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做到精讲精练,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在解难后教师可让学生复述课文,做一些语言知识点练习,或围绕课文内容开展各种形式的书面练习,进而巩固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及语法知识的理解。如遇到合适的内容,还可以组织学生们演讲、扮演角色等。
归根结底,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找到影响学生阅读理解的因素,指导学生采取恰当的阅读策略,传授其正确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技巧,让其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真正做到读有策略、读有动力、读有方法、读有创造、读有个性。长此以往,阅读理解教与学的水平必将得到提高,也将为学生的终身英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途径
现在信息化时代的英语,早已不是一种技能或是一种外语,而是渐渐深入到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内部的一种“日用品”,随处可见。对于已经成就自我的人士,英语掌握到什么程度我们姑且不论,但对于依然处在学习之中的学生们而言,不用心学好英语就不能成为合格的时代人。
我们时常听到很多家长在说“孩子从3岁就开始学英语了,可现在怎么什么都不会,连考试都及不了格”,“能报的班都报了,这英语怎么就没起色”……也有许多学生在说“我知道英语重要,就是不知道怎么学”,“我想看文章都不知道看什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英语人才认为“学英语太容易了”,“英语就这么简单”……
说到英语学习,不外乎三个关键词“自己、老师、环境”。而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而言,就主要是“自己”和“老师”了。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深知老师这一因素的关键作用,学生愿不愿意学,能不能学会、学好,与老师有着直接的关系。事实上,只要老师有着正确的教育观、适当的教学法,让每个学生都学会英语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中学阶段,对学生来说最重要却也是最难过的一关就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阅读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因此也成为了中学教育中的重头戏。如何进行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也是所有英语老师不断摸索改进的内容。
一、常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策略的问题
学生在阅读行为上的偏差主要有(1)逐字阅读,过度依靠视觉信息。这样会大大降低阅读速度,妨碍对文章的理解。(2)知识面窄,一些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知之甚少。(3)过分依赖工具书。由于掌握的词和短语数量少,学生不得不依靠词典查找生词词义。(4)母语翻译。学生在阅读时先把英语翻译成汉语再去理解,影响了阅读的速度和效率。(5)心读。阅读时虽不出声,但是在心中一个词一个词地默读,这样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都很低。
2.教师教学观念上的问题
(1)许多教师在思想上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但不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作为语言技能的一部分,良好的阅读能力能帮助学生获取更多信息,拓展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人文素养,提高分析、思考、判断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2)一些老师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所谓的语言点与语法分析上,对阅读的处理过于简单,仅让学生自读,了解故事情节,然后划词组,对答案。由于教学方法单调、陈旧,学生对阅读没有兴趣,阅读能力很难提高。(3)过度注意细节问题,导致迷失主题或一叶障目。(4)阅读课上,老师们越俎代庖,做了本应由学生们做的工作,导致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增强,自身的创造性活动越来越少,最终成为被动的接受者。
二、解决途径——舍远求近,立足课本
阅读能力依赖于综合训练。听、说、读、写扎实,学生语言结构意识强,基本词汇掌握牢固是阅读能力提高的先决条件。英语环境不是很充分,学生获得英语知识的来源主要就是课本,大部分学生是通过课本来获取信息,提高词汇量。因此,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课本材料的阅读能力是重中之重。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材料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特别是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实践,使其掌握基本的技能和技巧,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同时,教师应该改变那种肢解课文—逐句翻译—深入讲解—全面练习语言点的做法,把整体阅读教学的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就是把课文当作一个整体来让学生感知。把课文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独立整体,要求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整体内容上,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传授知识和语言技能训练的语言环境。吸引学生进入交际角色,使课文教学作为教师、学生互相作用的积极过程。在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语法清楚,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等方面加强,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综合语言知识的能力。下面是有关课文阅读教学的几个步骤。
1.阅读前,教师先教一些较难的单词或词组或有碍课文意思的单词或词组。(留一部分生词让学生在阅读中猜测)而后介绍一些跟阅读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再根据文章标题,插图或利用简笔画等引导学生预测文章内容。
2.阅读时,以细节阅读为核心,合理分析课文的性质和结构特征,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先提出几个指导性问题,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完整篇文章,回答老师设计的问题。学生听读后,对文章的内容有了进一步了解。然后要求学生默读,解决教师精心设计的T/F判断题或问答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先易后难,先理解后拓展,先浅后深,兼顾学困生和优秀生的原则。通过听读而后默读,解决问题,学生对文章的大致内容、整体结构已有了大致了解,已经能把握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3.阅读后,学生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接下来应就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和精练:即英语课堂中的排忧解难的过程,是消化重点的必经之路。解难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由教师提出文章中较难理解的语言点,由学生思考、讨论,然后解读。另一种是让学生提出预习时或阅读后不解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做到精讲精练,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在解难后教师可让学生复述课文,做一些语言知识点练习,或围绕课文内容开展各种形式的书面练习,进而巩固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及语法知识的理解。如遇到合适的内容,还可以组织学生们演讲、扮演角色等。
归根结底,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找到影响学生阅读理解的因素,指导学生采取恰当的阅读策略,传授其正确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技巧,让其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真正做到读有策略、读有动力、读有方法、读有创造、读有个性。长此以往,阅读理解教与学的水平必将得到提高,也将为学生的终身英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