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在其漫长的历史文化史中,舞蹈文化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与美感绚烂于我国文化艺术之林。舞蹈文化亦是民族文化传承、发扬的载体,蕴含着民族文化的价值、精髓,尤其是在国家推进文化建设的今天,高校舞蹈教学体系也亟需突破旧习,改革创新。对此,本文在简要阐述新时期高校舞蹈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文化传承观照下高校舞蹈教学创新的必要性,并重点从三方面入手探讨了具体的实践对策,以期为高校舞蹈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文化传承;高校舞蹈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化的传承具有时间与空间维度,舞蹈表演亦是时间与空间共存的艺术形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是一体的。舞蹈技能与动作、风格特色都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意识形态与精神涵养。伴随着国家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对高校舞蹈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高校舞蹈教学固有弊端亟需突破、改进,另一方面,为顺应时代发展,高校应肩负起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综合性舞蹈表演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
一、新时期高校舞蹈教学的现状
舞蹈文化是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并存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肢体形式,来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精神传承、思想情感。舞蹈艺术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利于我们更深刻地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与价值。但高校舞蹈教学对文化传承的意义认识不够,文化氛围不佳,舞蹈教学中,任课老师不重视舞蹈文化的讲授,只是机械地让学生反复练习肢体动作,从而忽视了舞蹈文化中思想情感的表达。教材编制中,文化个性不突出,缺少特色性舞蹈教学内容。同时,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不能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舞蹈教学过程中,缺少互动,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不高,缺乏创造性,固步自封。高校舞蹈教学体系中的问题,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重视并积极寻找突破口,改革创新。
二、文化传承观照下高校舞蹈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我国的舞蹈文化富含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在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精髓,开发社会文化资源,融入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在创新舞蹈教学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利于学生深刻认识舞蹈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提高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更利于激发学生舞蹈动作的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水平。而培养综合性、专业性的舞蹈表演人才,也是高校舞蹈教学目标的重要体现。
另外,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艺术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艺术人才的重担,其教育方式更应与时俱进。在原有的教育体制下,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凸显出的诸多问题不容忽视。所以必须加快舞蹈教学课程改革,加强实践性教学,通过总结以往经验,建立与时代相匹配、与自身实际相符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真正做到有意义教学。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今天,舞蹈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融入文化元素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由此,在文化传承观照下促进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创新是很有必要的。
三、文化传承观照下高校舞蹈教学的创新实践
(一)加强渗透融合,营造文化氛围
首先,应加强文化的渗透与融合,将民族文化因素融入课程设置中,同时结合视频等辅助性教材,让学生深入体会舞蹈的文化内涵,并结合文化内容,深度解析舞蹈动作的意义及其由来,如蒙古舞蹈中的抖肩动作,其背景是草原文化,体现着蒙古族人民豪迈的个性,由此鼓励学生表演蒙古舞时,应将豪迈的性格融入舞蹈动作中,自然而然地展现出蒙古舞蹈的神韵。另外,学生不在当地民族区域生活,势必缺少对舞蹈艺术的实际体会,故,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也应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学生欣赏国际、国内各民族有影响力的舞蹈藝术表演,来体会表演者的神态、表情、动作及舞蹈动作中表达出的文化情感,将舞蹈中的典型动作、情感表达进行揣摩与学习。
另外,为促进高校舞蹈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恰当、科学地结合音乐、美术、文学、诗歌等表演艺术形式,结合影视与音乐等方面的艺术要求,营造文化氛围。课堂教学设置中,应鼓励不同文化素质与舞蹈水平的学生加强交流、合作、沟通,取长补短,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鼓励学生在舞蹈艺术表演时,积极运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舞蹈知识与能力,充分理解舞蹈艺术所传承的思想情感,通过舞蹈动作的表达,充分展示对舞蹈文化的认知。同时,在文化传承观的引领下,为更好地在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充分展示舞蹈艺术的魅力,舞蹈课堂教学可通过丰富基础设施,在服装、场景设置搭配与选择时,融入传统文化因素,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并融入文化情感,实现肢体动作与情感的完美结合。同时将观众引入文化背景中,更好地理解表演者的舞蹈表达。
(二)加强教材建设,塑造文化个性
首先,应制定与完善教学大纲,重修教学计划,确立教学目标,重构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教材建设,塑造文化个性,体现高校舞蹈教学自身特色。目前,我国高校舞蹈教学中普遍存在教材编排陈旧、落后的现象,未能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根据学生发展状况,及时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使得高校舞蹈教学无法紧随社会发展步伐。教材的编制是开展舞蹈教学的基础,教材的选择与编制对舞蹈教学也至关重要。但目前高校过于遵循教学大纲的模式,使得舞蹈教学不够灵活,不论专业舞蹈教学还是非专业舞蹈教学,教材统一,不能因材施教,不能满足不同舞蹈水平的学生需要。针对这些现象,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选择应在遵循国家教育政策及教育部等有关规定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办学理念与宗旨,结合本地文化特色与社会资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材体系。教材内容的选择与教材的难易程度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实际舞蹈水平进行选择,强化教材内容与社会环境、生活的联系,紧随时代变化,创新知识体系与结构,突显时代特色。同时,教材的编制,应融入文化因素,丰富教材设置的文化内涵,综合历史学、民族学、服装学、艺术学、音乐、文学、美术等多门学科,丰富教材基础知识。同时丰富舞蹈类教材的编制方法,提高教材建设的科学性,使得教材编制在融入传统文化的同时,与时俱进。 (三)创新教学方法,彰显文化魅力
传统教学的形式大多为“言传身教”,舞蹈教学同样不免俗套,而学生则反复机械式训练舞蹈动作,同时进行理论式学习。这种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学习过于被动,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缺少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而教师自身所传授的舞蹈专业知识也有局限性。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已与时代脱轨,应积极改革创新。传统的教学法过于依赖教材,因此,在创新高校舞蹈教学方法时应有新的观念为引导,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在教材学习基础之上,丰富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主动去各个网站、图书馆、资料室、美术馆查阅相关知识与文化,主动寻找相关资料,深化课堂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课间主动观看具有影响力的专业性舞蹈表演的习惯,提高学生舞蹈表演的专业性。同时,教师应主动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丰富自身文化底蕴,积极创新,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课题性”教学方法,即针对某个现象或问题,鼓励学生交流、探讨、研究,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另外,“单元”的课程设置可以弥补学生教学實践机会过少的缺陷,教师可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将学生按照需要与兴趣进行分组,组织学生制定、修改教学方案,主动开发教学资源,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利用空闲时间深入民族文化传统底蕴浓厚的地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舞蹈动作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情感。由此也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同时将传统文化特色渗透进自身舞蹈学习中,融会贯通,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丰富了学生的校内生活。舞蹈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彰显出文化的魅力。
四、结语
舞蹈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今天,在舞蹈表演中融入文化因素,是时代所倡导的。在原有的教育体制下,舞蹈教学存在诸多弊端,未能对文化因素引起足够重视。故,在现代化教育观念的挑战下,要强化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方法、融入传统文化内涵,以动态知识观和文化传承观来推动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由此,不仅可提升学生的舞蹈专业素养,也能使传统文化在与舞蹈艺术的融合中得到更好的诠释,从而实现高校舞蹈教学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性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琼.浅议高校民族舞蹈教学与传统文化的传承[J].科技展望,2016(29):269.
[2]王磊.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J].黄河之声,2016(15):46.
[3]姜黎黎.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J].戏剧之家,2016(22):228.
[4]张孔.高校舞蹈教学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J].黄河之声,2016(19):62.
【关键词】文化传承;高校舞蹈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化的传承具有时间与空间维度,舞蹈表演亦是时间与空间共存的艺术形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是一体的。舞蹈技能与动作、风格特色都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意识形态与精神涵养。伴随着国家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对高校舞蹈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高校舞蹈教学固有弊端亟需突破、改进,另一方面,为顺应时代发展,高校应肩负起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综合性舞蹈表演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
一、新时期高校舞蹈教学的现状
舞蹈文化是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并存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肢体形式,来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精神传承、思想情感。舞蹈艺术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利于我们更深刻地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与价值。但高校舞蹈教学对文化传承的意义认识不够,文化氛围不佳,舞蹈教学中,任课老师不重视舞蹈文化的讲授,只是机械地让学生反复练习肢体动作,从而忽视了舞蹈文化中思想情感的表达。教材编制中,文化个性不突出,缺少特色性舞蹈教学内容。同时,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不能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舞蹈教学过程中,缺少互动,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不高,缺乏创造性,固步自封。高校舞蹈教学体系中的问题,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重视并积极寻找突破口,改革创新。
二、文化传承观照下高校舞蹈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我国的舞蹈文化富含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在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精髓,开发社会文化资源,融入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在创新舞蹈教学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利于学生深刻认识舞蹈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提高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更利于激发学生舞蹈动作的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水平。而培养综合性、专业性的舞蹈表演人才,也是高校舞蹈教学目标的重要体现。
另外,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艺术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艺术人才的重担,其教育方式更应与时俱进。在原有的教育体制下,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凸显出的诸多问题不容忽视。所以必须加快舞蹈教学课程改革,加强实践性教学,通过总结以往经验,建立与时代相匹配、与自身实际相符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真正做到有意义教学。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今天,舞蹈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融入文化元素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由此,在文化传承观照下促进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创新是很有必要的。
三、文化传承观照下高校舞蹈教学的创新实践
(一)加强渗透融合,营造文化氛围
首先,应加强文化的渗透与融合,将民族文化因素融入课程设置中,同时结合视频等辅助性教材,让学生深入体会舞蹈的文化内涵,并结合文化内容,深度解析舞蹈动作的意义及其由来,如蒙古舞蹈中的抖肩动作,其背景是草原文化,体现着蒙古族人民豪迈的个性,由此鼓励学生表演蒙古舞时,应将豪迈的性格融入舞蹈动作中,自然而然地展现出蒙古舞蹈的神韵。另外,学生不在当地民族区域生活,势必缺少对舞蹈艺术的实际体会,故,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也应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学生欣赏国际、国内各民族有影响力的舞蹈藝术表演,来体会表演者的神态、表情、动作及舞蹈动作中表达出的文化情感,将舞蹈中的典型动作、情感表达进行揣摩与学习。
另外,为促进高校舞蹈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恰当、科学地结合音乐、美术、文学、诗歌等表演艺术形式,结合影视与音乐等方面的艺术要求,营造文化氛围。课堂教学设置中,应鼓励不同文化素质与舞蹈水平的学生加强交流、合作、沟通,取长补短,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鼓励学生在舞蹈艺术表演时,积极运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舞蹈知识与能力,充分理解舞蹈艺术所传承的思想情感,通过舞蹈动作的表达,充分展示对舞蹈文化的认知。同时,在文化传承观的引领下,为更好地在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充分展示舞蹈艺术的魅力,舞蹈课堂教学可通过丰富基础设施,在服装、场景设置搭配与选择时,融入传统文化因素,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并融入文化情感,实现肢体动作与情感的完美结合。同时将观众引入文化背景中,更好地理解表演者的舞蹈表达。
(二)加强教材建设,塑造文化个性
首先,应制定与完善教学大纲,重修教学计划,确立教学目标,重构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教材建设,塑造文化个性,体现高校舞蹈教学自身特色。目前,我国高校舞蹈教学中普遍存在教材编排陈旧、落后的现象,未能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根据学生发展状况,及时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使得高校舞蹈教学无法紧随社会发展步伐。教材的编制是开展舞蹈教学的基础,教材的选择与编制对舞蹈教学也至关重要。但目前高校过于遵循教学大纲的模式,使得舞蹈教学不够灵活,不论专业舞蹈教学还是非专业舞蹈教学,教材统一,不能因材施教,不能满足不同舞蹈水平的学生需要。针对这些现象,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选择应在遵循国家教育政策及教育部等有关规定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办学理念与宗旨,结合本地文化特色与社会资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材体系。教材内容的选择与教材的难易程度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实际舞蹈水平进行选择,强化教材内容与社会环境、生活的联系,紧随时代变化,创新知识体系与结构,突显时代特色。同时,教材的编制,应融入文化因素,丰富教材设置的文化内涵,综合历史学、民族学、服装学、艺术学、音乐、文学、美术等多门学科,丰富教材基础知识。同时丰富舞蹈类教材的编制方法,提高教材建设的科学性,使得教材编制在融入传统文化的同时,与时俱进。 (三)创新教学方法,彰显文化魅力
传统教学的形式大多为“言传身教”,舞蹈教学同样不免俗套,而学生则反复机械式训练舞蹈动作,同时进行理论式学习。这种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学习过于被动,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缺少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而教师自身所传授的舞蹈专业知识也有局限性。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已与时代脱轨,应积极改革创新。传统的教学法过于依赖教材,因此,在创新高校舞蹈教学方法时应有新的观念为引导,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在教材学习基础之上,丰富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主动去各个网站、图书馆、资料室、美术馆查阅相关知识与文化,主动寻找相关资料,深化课堂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课间主动观看具有影响力的专业性舞蹈表演的习惯,提高学生舞蹈表演的专业性。同时,教师应主动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丰富自身文化底蕴,积极创新,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课题性”教学方法,即针对某个现象或问题,鼓励学生交流、探讨、研究,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另外,“单元”的课程设置可以弥补学生教学實践机会过少的缺陷,教师可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将学生按照需要与兴趣进行分组,组织学生制定、修改教学方案,主动开发教学资源,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利用空闲时间深入民族文化传统底蕴浓厚的地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舞蹈动作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情感。由此也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同时将传统文化特色渗透进自身舞蹈学习中,融会贯通,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丰富了学生的校内生活。舞蹈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彰显出文化的魅力。
四、结语
舞蹈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今天,在舞蹈表演中融入文化因素,是时代所倡导的。在原有的教育体制下,舞蹈教学存在诸多弊端,未能对文化因素引起足够重视。故,在现代化教育观念的挑战下,要强化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方法、融入传统文化内涵,以动态知识观和文化传承观来推动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由此,不仅可提升学生的舞蹈专业素养,也能使传统文化在与舞蹈艺术的融合中得到更好的诠释,从而实现高校舞蹈教学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性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琼.浅议高校民族舞蹈教学与传统文化的传承[J].科技展望,2016(29):269.
[2]王磊.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J].黄河之声,2016(15):46.
[3]姜黎黎.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J].戏剧之家,2016(22):228.
[4]张孔.高校舞蹈教学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J].黄河之声,2016(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