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馨香永芬芳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lei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光

  “青山有幸埋忠骨,沁河潺潺颂英灵。”在山西省安泽县杜村乡东唐村辛庄岭,每到寒暑假或清明等时节,一批批的中小学生及各界人士都会来到这里缅怀王光烈士,重温革命历史。王光,一位共产党员女区长,为掩护群众安全转移,惨遭侵华日军杀害,慷慨就义。她,是我们运城市盐湖区的优秀女儿。

苦难童年


  王光,原名王兰香。1921年3月17日(农历二月初八),王兰香出生在山西省西南部中条山麓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这个小生命的降临使成天缺吃少穿的父母愈加忧愁。接生的大娘建议把孩子送人,孩子的妈妈舍不得。为了一家人的生活,父亲拼命在地里干活,母亲除了纺线织布做家务外,也常常背着小王光下地干活。然而地薄收欠,实在养活不了他们一家,12岁的哥哥不得不到姓李的地主家当伙计,王光也随着妈妈挖野菜充饥。


当地群众慰问部队

  旧社会的穷人苦海无边。五年后,在李家当伙计的哥哥支差给阎锡山军队运送粮草和弹药,被飞机炸死了。父亲终日劳累,积劳成疾,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下地干活了。柱折梁塌,王光一家人在苦海里煎熬,在死亡线上挣扎着。看着幼小的王光骨瘦如柴,父母忍不住落泪道:“孩子,得让你讨条活路,别怪爹娘狠心啊!”年景不好,社会动荡,一时找不到好人家收养,无奈之下将小王光卖给安邑县城一家财主当丫头。
  本该要人呵护的5岁小女娃,却在给财主家看孩子、洗锅刷碗、倒尿盆、洗尿布,一天到晚忙个不停,还常常遭到主人的斥责和毒打,头上和臀部都留有挨打后的疤痕,从而在她那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对压迫者仇恨的种子,倔强、反抗的性格逐渐形成。她不想再忍受地主老财的虐待,伺机寻找生存的出路。1927年暮春的一天傍晚,忽然狂风大作。小王光趁人们忙着收拾院中家什的机会逃出了财主的家门。风越刮越大,铜元大的雨点打将下来。她脸上生疼,衣服湿透了,却全然不顾地跑过大街、穿过小巷。天黑路滑,她摔倒了爬起来继续跑,跑出了城,跑过了好几个村子,实在累得不行,就蜷卧在一个门洞下睡着了。幸被一位好心人发现,把她送到安邑县政府被收留下来。

幸运入学


  当时运城中学教务主任吕程九和夫人宋明英闻讯后,就将小女孩领到自己的妹妹——运城大胡家巷吕玉卿家里。吕玉卿和丈夫王挺芳(运城盐务局职员)婚后一直没有生育,早就有收养个孩子的愿望,如今哥嫂领来个小女孩,很是喜欢。他们见小女孩身材瘦弱,脸上和身上有多处伤疤,更加同情和怜悯,遂将王光收为养女。
  吕玉卿和王挺芳夫妇知书达礼,为人厚道,视小女孩如亲生,吃喝穿戴照顾周到。小女孩很快变了样,个儿长高了,脸蛋白里透红了,胳膊腿儿也粗壮了,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吕玉卿夫妇愈加喜欢。因夫妇俩酷爱兰花,便给小女孩取名王兰香,昵称兰兰。
  在舅舅吕程九的帮助下,王兰香被父母送进运城女师附小读书。她喜出望外,每当背着书包上学时,总感觉头顶上的天更高更蓝了,路两边野草野花更绿更鲜艳了,自己走起来的步子也越来越轻盈了。她非常感激和珍惜这个连做梦也不敢想的机会,白天在课堂上专心听讲,晚上回到家里认真温习,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每次考试总是第一名。
  1934年暑假后,品学兼优的王兰香考入了运城女师十五班。班主任、国文教员张吉辰老师思想进步,经常向同学们介绍进步书籍,指导学生阅读鲁迅等进步作家的作品。当时,运城许多学校建立了“左联”“社联”“反帝大同盟”等群众组织,宣传抵制日货和红军领导穷人打土豪、分田地、闹革命的故事。舅舅吕程九也经常给她讲革命故事,买进步书籍。酷爱学习的王兰香还利用课余时间去学校附近的生存书店购买进步书籍阅读学习,特别是在学校大礼堂听了牺盟会特派员慷慨激昂的讲话后,对共产党的崇高理想和民族危亡的大趋势有了新的认识,向往革命的思想开始萌发,积极参加了牺盟会组织,并和同学们组织起抗日救亡宣传队,每逢星期天便分别到城内街头和农村集市演出节目,宣传抗日。兰香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在运城街头出了名。她母亲语重心长地告诫她:“兰兰,一个女孩子家,不要这样在外面疯疯癫癫地跑,免得人家笑话,也图个安分。”兰香非常理解妈妈是怕自己惹出事来,便微微一笑说:“妈,您还不了解您女儿?我做的是正经事,您老放心吧。”


1940年,沁源縣抗日民主政府慰问团到赵寨村慰问212旅等部队伤病员

投笔从戎


  1938年3月3日,日军侵占了运城。王兰香随父母到猗氏县(今临猗县)罗村避难。罗村、焦家营一带是我党领导的猗氏县抗日县政府活动地区。同年5月的一天,她听说抗日宣传工作团(即大众剧团)要在罗村召开大会,便早早来到会场,找见团长苏志乾,表明自己是运城女师的学生,要求参加革命队伍。见到如此有志的热血青年,苏志乾当然高兴,但他还是郑重地告诉王兰香,革命不是开玩笑,弄不好要掉脑袋的。王兰香却斩钉截铁地说:“我不怕!决心要参加你们的队伍,你们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抗日救国不胜利我决不回家!”几句话说服了苏团长,答应满足她的愿望。王兰香心花怒放,一路小跑飞奔回家,告诉妈妈她被批准参加抗日宣传工作团的消息。妈妈一听满面愁容,眼泪盈眶,心想养大的鸟儿飞走了,既心疼又担心。她紧紧地依偎在妈妈怀中,说了许多安慰的话,并说赶走日军后就回来孝敬二老,终于在父母亲的同意下,毅然参加了抗日宣传工作团,正式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革命道路。为了壮大抗日队伍和革命力量,王兰香风尘仆仆到焦家营、东姚庄一带农村,寻找在那里避难的女中同学,动员她们参加革命。为避人耳目,行走方便,她女扮男装,头戴瓢帽,腰带上还斜插一根旱烟袋。1938年冬天,王兰香和苏志乾同在稷王山牺盟会工作。在革命斗争中,他们互相倾心,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同时,在战友马宝珍、浦安修等革命女青年的帮助和影响下,王兰香抗日的信念更加坚定。不久,王兰香受党组织派遣,到乡宁牺盟中心区党训班学习,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遂将名字改为王光,寓意追求光明,努力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王光的舅父吕程久原系运城中学教导主任,运城沦陷后辗转到西安,接受国民政府教育部委派,在汉中洋县筹办国立第七中学,接收山西敌占区流亡学生入学。吕程九托王光四姨父薛太新来到焦家营,劝说王光去西安继续上学。王光认为国难当头,民族利益至上,婉言谢绝了舅舅和四姨父的一片苦心。


王光烈士殉难处

双喜临门


  1939年,王光双喜临门,一是经王克义(又名李承儒)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二是经党组织批准,与革命战友苏志乾在稷王山麓南文村结为革命伴侣。是年冬,阎锡山发动了“晋西事变”,按照党组织决定,王光与苏志乾一同转移到太岳根据地沁源县。苏志乾在212旅旅部工作,王光又被党组织派往抗大总校学习。她又一次女扮男装,用一条白布从胸前缠紧,再穿上男士服装,剃个光头,俨然一个农村小伙子模样,背着行李,冒着严寒,跋山涉水,白天隐蔽,晚上行军,经过三天两夜,冲破敌人三道封锁线,终于来到抗大总校所在地——武乡县蟠龙镇。
  王光兴奋地前往抗大校部报到。她取下头上的毛巾,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把介绍信交给抗大组织科的李英科长。李科长接过介绍信仔细看了一遍,微微皱起了眉头。他纳闷妇救会怎么介绍了个男青年呢?不过转念一想,在妇救会工作的未必都是女同志,便笑着说:“抗大欢迎你来学习。抗大这一期的学员有两个大队六个中队,其中女生有两个中队。你和这位刚报到的贾天纵都编到男队六中队第九班。明天准备一下,后天就开课。”贾天纵上前拉着王光就走。王光挣脱了他的手,不好意思地微笑说:“贾大哥,你先走,我还有事对李科长说。”她说自己是妇救会介绍来的,不能编到男队去。李科长说,这和谁介绍你来没关系,按规定新来的学员都要编排分组的。王光急忙向李科长说明自己女扮男装的情况。看着眼前的王光,李科长惊叫道:“怎么可能?明明是个小伙子嘛!”情况搞清后,李科长将她改编到女子七中队一班,并让她当了班长。


王光烈士塑像

  抗大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睡的是土炕,铺的是杂草,枕的是砖头。王光同其他男学员一样,经常到60里以外的村子里背粮背菜,途中休息时还上课。在抗大总校,她学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列主义革命理论和游击战的军事知识。学习之余还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射击训练,各方面收获都很大。经过半年紧张的严格训练,抗大这期学习就要结束了。本想回去到前线打鬼子的王光却被校方宣布留校工作。

前线抗日


  经过王光的一再要求,校方终于决定王光不再留校,回原单位工作。1941年春,王光被分配到安泽县和川镇一区做群众工作。她性格开朗而富有魄力,与10多名女同志一起走村串户,刷写标语,进行抗日救国宣传。次年秋,党组织委派王光到刚刚开辟的新区——岳南冀氏县任四区副区长。区公所驻村所在地与日军的据点相距仅仅十几里远,她亲眼看到日军烧杀抢掠的残暴罪行,义愤填膺。她积极发动群众减租减息,拥军优属,反奸清算,公开处决了铁杆汉奸郎二狗,责令恶霸崔老四退回克扣长工的工钱,打击了敌人,保护了人民,迅速打开了抗日工作新局面。王光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经常和妇女们一起做军鞋、纺花织布拉家常,给妇女讲翻身求解放的道理,鼓励女青年婚姻自主。柳树沟有一女青年和兰村一个小伙子相爱,女方父母不同意,对女儿又打又骂,包办将女儿许配给一个比她大20岁的男人,姑娘宁死不从。王光闻讯后多次到那位姑娘家做其父母的思想工作,帮助女青年解除了父母包办的婚约,并在区公所为这位女青年和她心仪的小伙子举行了婚礼。开创了当地妇女解放、婚姻自主之先河。
  1942年石槽会议后,为了粉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蚕食政策,主动出击,消灭敌人,王光派员缜密侦察,制定方案,率领区分队巧设埋伏,佯装出殡埋人以迷惑敌人,活捉日军佐木少尉,缴了他的洋刀、手枪和望远镜,并在其爬起来欲逃跑时将其击毙。
  王光总是把革命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在安泽和冀氏县工作期间,她曾让来安泽看望儿子的运城老乡给她父母亲捎信,告诉父母亲她已结婚,不必担心,并要父母順便给她捎来钢笔、鞋袜和衣裤。她和苏志乾结婚后,各自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两人很少见面。领导曾考虑解决他们长期分离的困难,而王光却向组织表示:“革命利益高于一切!共产党员四海为家,不能只考虑自己的私事。”

壮烈牺牲


  1943年4月,日军对太岳根据地进行残酷的“钳形合围、铁滚扫荡”。在反扫荡中,作为区长的王光带领群众转移隐蔽。当时她和东上寨的民兵都隐蔽好了,但她对其他群众还不放心,又出来查看却被敌人发现。为将敌人引到远离群众和民兵隐蔽的地方,王光飞快奔跑,然后向追赶的日军投掷了一颗手榴弹,不料是哑弹,被敌抓获。日军想从她口中得到情报,对她严刑拷打,她坚贞不屈。日军见硬的不行,又施软法,用牲口驮着她,从东上寨到三区杜村,又到四区唐村,给她罐头吃,并许诺让她当新民妇女会会长,诱其投降。王光痛斥敌人的卑鄙伎俩,日军一无所获,恼羞成怒,把王光绑吊在辛庄药王庙前的一棵大树上,逼问王光:“八路军藏在哪里?”王光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你们休想从我口中得到一点东西!你们想知道八路军藏在哪里,老百姓藏在哪里,粮食藏在哪里,告诉你们,全都藏在我心里!你们想知道吗?那是痴心妄想!”说完高呼口号:“中国共产党万岁!打败日本侵略者!”日军黔驴技穷,气急败坏,惨无人道地用刺刀先削掉王光的鼻子,继而割掉双耳,挖掉双眼和两个乳房,最后用刺刀将其剖腹杀害。王光牺牲时年仅23岁,为抗日救国献出了热血青春和宝贵生命。


安泽县“王光女子民兵班”成立暨授旗仪式


运城市盐湖区政协调研王光女子民兵班座谈会(左二为作者梁柱)

  冀氏县(今安泽县)的人民群众目睹王光烈士的遗体血肉不分,悲痛欲绝,群情激愤。人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将王光烈士的尸体小心收敛,在县长张天乙亲自带领下,安葬在冀氏县杜村的北山脚下,太岳三分区政治部发了通报,表彰王光烈士的英雄壮举。1949年8月太岳行署修建翼城(安泽县时属翼城临时地委管辖)烈士陵园,在太岳区革命先烈纪念碑上,刻下了这样的碑文:“冀氏区长王光,身虽女辈,然在反扫荡中从未稍后,乃只身遇敌,因忠贞不移而遭剖腹。”

兰馨芬芳


  王光是盐湖人民的优秀女儿,是中华民族的巾帼英雄,是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盐湖人民没有忘记她,安泽人民没有忘记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共和国没有忘记她。1987年,王光的战友和丈夫、耄耋高龄的离休革命老人苏志乾,专程从北京来到太岳山麓沁河岸畔,凭吊他的战友和爱妻王光烈士,与安泽县委、县政府商议为王光迁墓,并亲自选择了墓地。当年清明节前夕,安泽县委、县政府在杜村乡辛庄岭举行了迁墓仪式。王光烈士被重新安葬在辛庄岭的一块高地上,并重刻石碑,四周青松环绕,庄严肃穆。王光烈士墓连同她的殉难处一并被辟为“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教育基地。每年清明时节,一批批中小学生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聆听英雄事迹,激励爱国情怀。安泽县人民武装部从安泽县医疗集团挑选了10名优秀女青年,组成以左琼为班长的“王光女子民兵班”,继承先辈精神,开展国防教育、军事训练、执勤任务等活动,荣获2018年感动山西国防动员新闻人物奖。《人民日报》和央视都对王光烈士作过专门报道。
其他文献
一  鲍店清真寺始建于清朝末期,位于鲍店镇北街路西,坐西朝东。宽阔的寺院内,有轩敞的大殿,有对称的南北讲堂和供沐浴的水房。寺门别具一格,其外两侧建有八字粉壁墙,门额匾上镌刻着三个大字——“清真寺”,是鲍店镇回族人民会聚的场所。  1945年秋,上党战役打响之前,八路军为扫清长治外围的敌军据点,即将吹响攻打长子、屯留等县城的号角。陈赓司令员率领的太岳部队就驻扎在屯长两县交界处的鲍店镇一带作战前的准备
期刊
1989年深秋,应翰老(阳翰笙)之邀到北京。  阳妈妈(翰老夫人)离去后,翰老深感孤独,子女们工作忙,都有自己的住房,他平日只伏案阅读书报,原本少言寡语的翰老,如今更少开口了。老人希望有朋友来谈谈,所以把我从青岛找来。  到翰老家,门前台阶上站着的是小阿姨小张。  小张为我开车门,热情地扶我下车说:“沙漠姥姥好!爷爷在厅内等你。他有点风寒,怕风。”转身大声嚷着:“爷爷,沙漠姥姥来了。”  未进门,
期刊
谈及山西,向来有“表里山河”之称。省境四周,山环水绕,构成与邻省的天然分界:东以太行山界河北與河南,西以黄河界陕西,南以黄河之一部及王屋、析城诸山界河南,北以长城界内蒙古自治区。在这看似界限分明的自然环境背后蕴藏的则是山西文明史几千年演进中嬗变、兴替、融合、再造的复杂历史图景。安介生教授所著《表里山河:山西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一书即展示了历史时期“山西”这一政区地理空间的“
期刊
梁子言  梁子言(1914-1962),名兴诗,出身于清代山西省灵石县四大家之一的夏门梁氏家族,山西省明清13位廉吏之一梁中靖后裔,祖、父两代都是饱读诗书的秀才。受家庭熏陶,梁子言自幼读书勤奋,15岁从灵石城内高小毕业,同年考入太原国民师范。  太原国民师范即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简称“国师”),始建于1919年,是阎锡山创办的一所专门培育全省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后来成为继山西省立一中之后山西革命
期刊
丁文法  丁文法1914年生于山西省屯留县官庄村,1930年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这是一所有着优秀革命传统的学校,屯留的革命先贤魏拯民和罗灌中都是在这所学校加入的中国共产党。丁文法考入一中的时候,虽然魏拯民和罗灌中都已离开这里,但省立一中的革命氛围依然十分浓厚。很快,丁文法就在省立一中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一年,他16岁。  1932年,丁文法从省立一中毕业后,即考入北平宏达学院,这所学校也
期刊
茨沟营村  明代的茨沟营堡遗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神堂堡乡茨沟营村。堡因山河形势而建,四面环山,唯东南临沟,也是进出通道。堡的形状不规则,大体接近半月形,周长1676米,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从建筑材料看,堡墙为就地取材,用石块垒筑而成,墙体底宽4.5米,残高1-4.5米(《山西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第二册,文物出版社,2019年1月第一版)。今堡墙轮廓尚存,墙体多处残损,南墙西段消失。  茨沟
期刊
怀仁村  怀仁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西南十公里经西大道路西,潇河北岸,是闻名三晋的醋乡。在清代是榆次八镇之一,地肥人勤,集市繁华,怀仁村和周围的村庄比,人口差不多,也没有其他镇的人口多,之所以成为镇,这和怀仁村歷史上商业发达、交通方便不无关系。怀仁地处潇河北岸,清代时夏季修有木桥——怀仁桥,南北大道自古就是商路,北面经六堡镇通往太原官道,南面过河经东阳镇直达太谷城,往东北是榆次城,往西是永康镇,
期刊
《汾阳行政周刊》封面  民国时期汾阳曾出版过一周刊,名叫《汾阳行政周刊》。现如今,许多人并不知晓该刊也未见过实物。近日,笔者就有幸收藏了一期《汾阳行政周刊》,历经岁月洗礼,该刊完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汾阳行政周刊》封面设计简单,正中间为“汾阳行政周刊”六字,右面是出版时间“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二月九日第四十五卷第二期”,左面印“山西汾阳县政府刊行”。由此,从封面可以推出一条重要信息,即该刊创刊于民
期刊
祁奚生于前620年,卒于前545年。据史料记载,他是春秋时期晋献侯的第四世孙,本姓姬,因晋国公封食邑于昭馀祁(当时食邑之地囊括今天的整个晋中盆地及周边山区丘陵地带,中心区为今祁县)而改姓祁,故名祁奚,字黄羊,历仕晋景、厉、悼、平四公,官居中军尉,是朝中大夫之一。他以国家社稷为重,“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尚公”精神,曾受到孔子的崇尚和赞誉。他正直无私救人不图回报的品格成为千古佳话,广为传颂。不
期刊
记得在刚入大学后不久,我到学校图书馆找社会学专业书来读,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读到《乡土足音》《行行重行行》等书中关于费孝通先生早年开展社会学人类学调查与研究的情景,尤其是他在讲述自己与前妻一起到广西大瑶山进行人类学考察时的不幸遭遇,对我触动很大。我之所以会在身心感受上有比较大的触动,主要是他们作为年轻的社会学者能够积极投身于他们所处时代所面临的学术问题,深入发掘,勇于探索和钻研,彰显了老一代知识分子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