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陕北南梁区块快速钻进技术

来源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723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南梁区块是长庆油田公司2012年大规模开发的区块,地下油藏稳定,主要开发延长组长4+5油层,井组布井大都在15-25口井,本文通过量化表层钻进技术,细化轨迹控制思路,优化钻进参数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探索出了一套区域快速钻井成熟的施工模式,对区域整体推进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南梁区块 快速钻井 技术集成 模式化
  1 南梁区块的开发现状
  南梁区块从2007年开始逐步加大开发步伐,但是钻井速度一直徘徊不前,井下事故较多,环河-洛河组失返性漏失堵漏难度大,一般的堵漏材料没有很好的堵漏效果,往往经过多次打水泥堵漏时间长;洛河下部胶泥含量高,粘卡严重,滑动调整困难,轨迹控制难度大;直罗组坍塌,电测遇阻多,延安底部到富县组全段石英砂岩,PDC钻头磨损快,难以实现一趟钻;这些因素影响着该区域的钻井速度,2010年随着钻机数量增多,为总结出区块的提速配套技术,通过优化剖面设计,优选钻具组合,细化钻井液配方和处理,区块技术逐步成熟并在现场使用取得了明显效果。2012年随着大规模开发,大位移井不断增多,井下事故预防难度增大,再加上不同油藏滚动开发,防碰问题更显突出,井队之间施工情况差异很大,没有形成统一的施工模式,因此,对该区块进行模式化的研究与应用很有必要。
  2 针对性技术研究
  2.1 量化表层“预分”技术
  2011年在施工中把表层预分技术进行了量化:一开圆井时就接好螺杆,直接定向2根,打完第4个单根及时测斜,观察效果,再做出必要的调整,在表层形成鱼刺状分布。通过表层量化预分,达到表层快速钻进,既保证了防碰安全又给二开快速钻进打下了基础。
  2.2 特色“两趟钻”技术
  富县组石英砂岩一直是困扰提速的最大障碍,掌握好起钻时机是兼顾PDC钻头修复成本和牙轮钻头机械钻速的关键,起钻太晚PDC钻头易报废,起钻过早牙轮钻头提前磨损,机械钻速低,钻进效率低。经过摸索试验,最终确定了“特色两趟钻”的模式,即第一趟钻PDC钻头钻进至富县组剩余30米左右,再起钻换牙轮钻头钻完剩余井段,这样既保证PDC有较高的修复价值,还保证了第二趟钻牙轮钻头有较高的机械钻速,并顺利完钻。
  2.2.1细化地层规律认识
  本区地层因素对轨迹的影响较大,应做好实际地质分层的掌握,防止因各层组井段不清楚造成对轨迹变化情况的误判。井组第一口井施工完后收集电测曲线、地质剖面图和连斜数据,为后续井的施工提供详细的轨迹预测依据。
  2.2.2第一趟钻固定钻具结构尺寸,提高轨迹预控
  固定每口井二开钻具结构和钻具各部分尺寸配比,根据本井已钻井段实际轨迹变化率结合井斜大小的影响和井组地层规律对未钻段轨迹变化率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提高预测准确率。
  钻具组合:
  Φ222mmPDC+Φ172mm单弯螺杆
  *1.25*Φ213mm+ 172SDC*(0-2.0m)+Φ212mm刚性扶正器+Φ165mm无磁钻铤1根+Φ211mm刚性扶正器+Φ165mm钻铤+Φ127mm钻杆
  螺杆扶正器、中扶正器、上扶正器外径依次减小1mm为宜。使用新钻头时,配套使用新螺杆和新中扶正器,上扶正器外径使用211mm为宜。大修钻头外径下降,配合使用二次入井的螺杆和中扶正器,上扶正器使用210mm为宜;
  2.2.3优选第二趟钻具组合,提高施工效率
  在实际施工中,把两趟钻的劣势转化成优势,实现高效施工,就是在轨迹控制思路上合理利用第二趟钻。一是第一趟钻轨迹问题不大,不做调整时,只更换钻头;二是在第二趟钻通过在钻具组合上进行调整,减少滑动,来实现高效施工。
  2.2.4三个关键点的轨迹控制方法
  南梁区块增降斜地层交替发育,较大位移井“直-定-微降”剖面难以实现。为了尽量减少洛河组中后部和延安组滑动困难造成的低效施工,结合区块层系特点,制定了三个关键点轨迹控制方法:
  (1)安定组中上部,该点主要针对洛河组中下部粘卡严重,不能顺利调整的遗留问题进行修正;
  (2)直罗组底部,该点主要针对直罗上部为了保证电测顺利不进行调整和进入延安降斜率增大等问题进行修正和提前准备;
  (3)石英砂岩层底部,该点主要利用牙轮钻头好滑动的特点弥补第一趟钻PDC钻头深井段滑动困难的问题进行补充,实现中靶。
  3 南梁区块技术提速模式化应用效果
  3.1 表层施工周期明显缩短
  在南梁区块全面使用表层“预分”技术后,提高了表层防碰效率,在大井组中表现尤其突出,2012年未出现因表层轨迹控制造成二开后需要绕障的问题,表层施工周期整体缩短。
  3.2 较大位移井轨迹控制能力提高
  通过采用特色“两趟钻”技术后,南梁区块,2012与2011年相比600米以上位移井大幅增加,新出现了900米以上位移井12口,最大设计靶点位移达925.40米,实际完钻井底最大位移达到986.40米。
  与2011年相比,设计靶点位移600-800米的井口数量增加75.47%,钻机月速提高757米/台月,机械钻速提高2.7米/小时;800米以上位移井数量增加15.52%,钻机月速提高785米/台月,机械钻速提高4.02米/小时。今年新增加的900米以上位移井,钻机月速达到8970米/台月。
  3.3 两趟钻比例大幅提高
  在南梁区块全面推广特色“两趟钻”技术后,轨迹控制能力进一步提高,2011年两趟钻比例大幅提高:
  南梁区块2012年共完井306口,其中两趟钻221口,占72.22%,相比2012年同期的65.71%,上升了6.51个百分点。
  3.4 防漏堵漏效果显著
  2012年南梁区块二开漏失16口井,漏失严重的地层主要是洛河,共损失时间510小时,同比2011年减少215小时。
  3.5 电测一次成功率稳步提高
  在南梁区块通过井壁稳定处理和完井处理,有效解决了电测一次成功率的问题,2012年电测一次成功率达到了89.52%,同比2011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
  4 结论及建议
  (1)南梁区块模式化的研究,进一步缩短井队之间的差异,通过技术集成,形成模式化效应,最终能达到整体提速。
  (2)南梁区块大井组采用量化表层预分技术,能有效提高防碰效率,特别是拖距小的大井组中,良好的表层施工带来二开后无防碰绕障问题,直接定向,高效施工,提高二开后的机械钻速。
  (3)特色“两趟钻”技术,关键在于做好各阶段轨迹控制目标的制定,在全井轨迹修正控制上抓住三个点,保证顺利中靶。
  (4)南梁区块“有针对,重精细,强净化”的快速钻井液施工模式,实现南梁区块的整体提速。
  参考文献
  [1] 冯岩.安塞油田地层特征
  [2] 万仁溥,等.甲方钻井手册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在我国石油开发的过程中,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其中,对于油藏合理并有效的开发能够提供有效的底层参数的就是比较完整的市井资料。但是现在一般对于低渗透油藏中的试井解释方法的考虑都比较单一。而不是从多方位全面的观察。我国的超低渗油藏分布的范围比较广,开发难度非常大。尤其是复杂裂缝性超低渗油藏,复杂性超低渗油藏指的是具有启动压力梯度以及介质会发生变形的特征的超低渗油藏,但是由
期刊
期刊
1、现今发电厂运行中的常见安全问题rn针对发电厂的实际运行来说,会由于多方面影响因素导致安全故障问题出现,从而会对发电厂发电水平造成影响,且电网供电水平也会大大降低.
期刊
前言   众所周知,管道试压是检验和保证施工质量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通过试压,可以发现管材及施工质量是否合格,管身有无裂纹、砂眼,接口是否漏水,以达到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减少
【摘要】聚合物驱全过程分为空白水驱、见效期、含水低值期等几个阶段。为了最大程度挖掘剩余油,聚驱不同各阶段应当根据开发特征、剩余油分布的差异选择相对应的压裂层位、压裂时机和压裂方式。本文以数值模拟理论为参考,对X区块聚驱工业区的压裂效果进行评价。  【关键词】注聚阶段 选层 压裂时机 压裂方式 效果评价  聚合物驱分注聚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在聚驱各阶段由于开发特征、剩余油分布的差异使压裂井的选
电力调度需要通过科学化和规范化手段来实现发电与用电负荷之间的平衡,并对电网的安全运行实施动态监控、状态分析以及故障的检修和实时处理,因此,电力调度管理的每一次操作
期刊
期刊
期刊
本试验以约36cm长的发财树树桩为材料。将其浸泡在浓度分别为0mg/L、200mg/L、400mg/L、600mg/L和800mg/L的矮壮素溶液中,根据处理时间的不同(0h、12h、24h、36h、48h)共组成25
【摘要】当今,酸化工艺已经成为了一种十分经济有效的方法能够使得油井大量的增产。因此对于酸化工艺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由于姬塬油田每年被酸化的井数不断增多,酸化工艺已经成为对新井改造以及老井挖掘的工程中的重要的措施,它与其他的工艺相比,以较为经济和与有效的优势成为最有发展前景的工艺。在姬塬油田中,部分油藏属于低渗低压而且底水较为发育,如果不经过改造就没有自然地产能。在之前的增产措施之中常常以压裂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