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编教材文本过程中,编写者往往根据编写的需要对原文进行或多或少的改动。有的删改字句,有的删改语段。以人教版为例,初中六册语文教材中现代文课下注明“有删节”“有改动”的近五十篇,而笔者查阅教材的原文后发现,还有大量文本因改动较少而没有予以标注。其他版本的语文教材也都存在删减原文的现象。原本经过删改,有的更加精彩,有的却出现疑点。但这些被删改的内容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然而,据笔者调查,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常常被忽略,甚至有些语文老师根本就不曾注意这一教学资源。这对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实在是一个缺憾。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合理利用文本与原文的差异这一宝贵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品味语言魅力
语文课堂教学可以通过对原文被删改的字句进行“还原”“比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内容的意蕴,感受文字背后的精彩。
莫怀戚在谈到“散步”被删改时说:“又对某些文字做了删减,我认为使文章减色一些!”这样,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被删减掉的语言:1.作者为什么要在“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后加上一句“在清明节将到的时候死去了”?2.体会“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的内涵。学生探究后明白:与“有一些老人挺不住”“死去”作比较,体现出我对母亲“挺住”“熬”过来的庆幸,对生命格外地珍视,也正是散步的根本原因。而第二问,学生易于理解“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处理问题的谨慎与艰难。由此及彼,从而领会文中“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我当时矛盾心理与艰难的选择。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还原”,品味“删掉”的语言,便于学生领会语句内在的意蕴,领会作者的独具匠心,从而感受汉语言的无穷魅力。
再如,一位老师在“孤独之旅”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中的“嚼”字。
师:你能从“嚼”字中品味出哪些韵味呢?
生:一个“嚼”字,从杜小康的味觉感受可以看出,他已经长大了。这里的味道应该是甜中带着一点苦涩。“甜”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真正成长后产生的甜蜜感和成长的惊喜,有一点苦涩是因为他经历了暴风雨的袭击。
师:你说得太好了!你把曹文轩的一些心思都给挖掘出来了。其实,在原著《草房子》中,在“嚼”字前还有四个字——“甜津津地”,但是,在删改“孤独之旅”的时候,曹文轩把这四个字删掉了,因为他觉得读者一定可以把这味道品出来。你看,这位同学就品味出来了。这里有一种甜味,还有一点苦味。
比较是品味语言的最常用的方法。教师巧妙地利用文本与原文的差异,帮助学生通过比较,品味语言,既能提升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信心,又能帮助领会作者修改语言的精妙,从而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领悟文本内涵
领悟文本内涵,必须弄清构成语言环境的主要因素,从而准确把握语境义。有些文本由于一些语段被删减,学生的理解有时停留在字面或认知的表层。此时,教师若能还原被删减的语句,学生就能从句与句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准确理解一定语言环境下的特定内涵。
王君老师在“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最后,通过原文被删掉的语段,引领学生领悟文本深刻内涵:
师:“我的叔叔于勒”被选进教材的时候,被删去了开头和结尾。我们再来看一看,你又会读出什么——
屏显——
开头:一个白胡子的老头向我们要求布施。我的同学若瑟夫给了他一枚五个金法郎的银币。我吃惊了。他向我说了这样一件故事……
结尾:这就是你会看到我有时候拿出一块值得一百铜子儿的银币施给流浪者的理由。
生:我读出了善良,于勒的遭遇让若瑟夫成为了一个善良的人。
生:我读出了人生还是有温暖的。
生:我读出了悲悯的情怀。……
师:莫泊桑评论其老师福楼拜的《情感教育》时说:“似乎就是一部充满深深地极度辛酸苦涩的人间苦难的真实笔录。”其实,莫泊桑自己的这篇小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若瑟夫身上寄寓着莫泊桑的情感和希望,冷中还有热,还有光,还有希望。“我的叔叔于勒”当然是灰色的,但这种寄寓在若瑟夫身上对亲情的呼唤,对人性的召唤,犹如黑夜中的灯塔,穿过悲凉之雾,照亮人的灵魂!
一位老师在评价这一教学环节时,感慨道:“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一部分,教师不能在学生心灵上留下绝望。王老师用积极的态度温暖学生的人生。”王老师巧妙地利用原文中被删减的语段,引领学生读出了别样的意蕴。
三、借鉴写作方法
鲁迅曾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说到:“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的一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为此,鲁迅在该文中推荐了一种极有益的学习法,就是从作家的未定稿与定稿的比较中看出其苦心删改的好处。鉴此,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文本与原文的差异中学会解读,学会欣赏,还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揣摩,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一位老师在“春”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赏析“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领着我们上前去”过程中,展示原文对应语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他领着我们上前去”。学生清晰地把握文本语言精炼的特点,提升了修改语言的意识。
还有一位老师在“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从小说的结构、人物、立意等角度探究文本与原文的差异,从而欣赏原文与文本的不同妙处,领略到不同结构之妙,领会到主要人物变化之美,品味出不同主旨之意,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提升了写作能力。
四、拓展知识视野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疑点。有时,我们利用文本与原文的差异,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从而帮助学生准确而深入地理解文本,丰富课堂的内涵。
特级教师丁卫军在“我的母亲”课堂教学中询问:“我的母亲有名字吗?”生齐答:“有!”于是,丁老师展示原文被删减的文字:
像我的母亲,我听见她的娘家的人们叫她做“十六小姐”。男家大家族里的人们叫她做“十四少奶”,后来我的父亲做官,人们便叫做“太太”,始终没有用她自己名字的机会!我觉得这种情形也可以暗示妇女在封建社会里所处的地位。
丁老师巧妙地利用原文被删减的语段,帮助学生认识古代名字文化,以及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时下,一些语文教师以批判的目光审视文本的删减问题。这有助于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更加科学严谨的教材。但文本一旦确定,我们暂时无力改变。既然如此,我们在批判的同时,更应深度挖掘,合理利用原文被删改的内容,使之成为提升课堂有效性,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宝贵教学资源。(作者单位:江苏睢宁县南门中学)
一、品味语言魅力
语文课堂教学可以通过对原文被删改的字句进行“还原”“比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内容的意蕴,感受文字背后的精彩。
莫怀戚在谈到“散步”被删改时说:“又对某些文字做了删减,我认为使文章减色一些!”这样,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被删减掉的语言:1.作者为什么要在“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后加上一句“在清明节将到的时候死去了”?2.体会“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的内涵。学生探究后明白:与“有一些老人挺不住”“死去”作比较,体现出我对母亲“挺住”“熬”过来的庆幸,对生命格外地珍视,也正是散步的根本原因。而第二问,学生易于理解“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处理问题的谨慎与艰难。由此及彼,从而领会文中“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我当时矛盾心理与艰难的选择。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还原”,品味“删掉”的语言,便于学生领会语句内在的意蕴,领会作者的独具匠心,从而感受汉语言的无穷魅力。
再如,一位老师在“孤独之旅”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中的“嚼”字。
师:你能从“嚼”字中品味出哪些韵味呢?
生:一个“嚼”字,从杜小康的味觉感受可以看出,他已经长大了。这里的味道应该是甜中带着一点苦涩。“甜”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真正成长后产生的甜蜜感和成长的惊喜,有一点苦涩是因为他经历了暴风雨的袭击。
师:你说得太好了!你把曹文轩的一些心思都给挖掘出来了。其实,在原著《草房子》中,在“嚼”字前还有四个字——“甜津津地”,但是,在删改“孤独之旅”的时候,曹文轩把这四个字删掉了,因为他觉得读者一定可以把这味道品出来。你看,这位同学就品味出来了。这里有一种甜味,还有一点苦味。
比较是品味语言的最常用的方法。教师巧妙地利用文本与原文的差异,帮助学生通过比较,品味语言,既能提升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信心,又能帮助领会作者修改语言的精妙,从而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领悟文本内涵
领悟文本内涵,必须弄清构成语言环境的主要因素,从而准确把握语境义。有些文本由于一些语段被删减,学生的理解有时停留在字面或认知的表层。此时,教师若能还原被删减的语句,学生就能从句与句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准确理解一定语言环境下的特定内涵。
王君老师在“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最后,通过原文被删掉的语段,引领学生领悟文本深刻内涵:
师:“我的叔叔于勒”被选进教材的时候,被删去了开头和结尾。我们再来看一看,你又会读出什么——
屏显——
开头:一个白胡子的老头向我们要求布施。我的同学若瑟夫给了他一枚五个金法郎的银币。我吃惊了。他向我说了这样一件故事……
结尾:这就是你会看到我有时候拿出一块值得一百铜子儿的银币施给流浪者的理由。
生:我读出了善良,于勒的遭遇让若瑟夫成为了一个善良的人。
生:我读出了人生还是有温暖的。
生:我读出了悲悯的情怀。……
师:莫泊桑评论其老师福楼拜的《情感教育》时说:“似乎就是一部充满深深地极度辛酸苦涩的人间苦难的真实笔录。”其实,莫泊桑自己的这篇小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若瑟夫身上寄寓着莫泊桑的情感和希望,冷中还有热,还有光,还有希望。“我的叔叔于勒”当然是灰色的,但这种寄寓在若瑟夫身上对亲情的呼唤,对人性的召唤,犹如黑夜中的灯塔,穿过悲凉之雾,照亮人的灵魂!
一位老师在评价这一教学环节时,感慨道:“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一部分,教师不能在学生心灵上留下绝望。王老师用积极的态度温暖学生的人生。”王老师巧妙地利用原文中被删减的语段,引领学生读出了别样的意蕴。
三、借鉴写作方法
鲁迅曾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说到:“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的一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为此,鲁迅在该文中推荐了一种极有益的学习法,就是从作家的未定稿与定稿的比较中看出其苦心删改的好处。鉴此,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文本与原文的差异中学会解读,学会欣赏,还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揣摩,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一位老师在“春”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赏析“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领着我们上前去”过程中,展示原文对应语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他领着我们上前去”。学生清晰地把握文本语言精炼的特点,提升了修改语言的意识。
还有一位老师在“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从小说的结构、人物、立意等角度探究文本与原文的差异,从而欣赏原文与文本的不同妙处,领略到不同结构之妙,领会到主要人物变化之美,品味出不同主旨之意,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提升了写作能力。
四、拓展知识视野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疑点。有时,我们利用文本与原文的差异,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从而帮助学生准确而深入地理解文本,丰富课堂的内涵。
特级教师丁卫军在“我的母亲”课堂教学中询问:“我的母亲有名字吗?”生齐答:“有!”于是,丁老师展示原文被删减的文字:
像我的母亲,我听见她的娘家的人们叫她做“十六小姐”。男家大家族里的人们叫她做“十四少奶”,后来我的父亲做官,人们便叫做“太太”,始终没有用她自己名字的机会!我觉得这种情形也可以暗示妇女在封建社会里所处的地位。
丁老师巧妙地利用原文被删减的语段,帮助学生认识古代名字文化,以及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时下,一些语文教师以批判的目光审视文本的删减问题。这有助于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更加科学严谨的教材。但文本一旦确定,我们暂时无力改变。既然如此,我们在批判的同时,更应深度挖掘,合理利用原文被删改的内容,使之成为提升课堂有效性,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宝贵教学资源。(作者单位:江苏睢宁县南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