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台湾断交,是非洲国家在全球化趋势下的自主选择
据中国外交部消息,8月6日,中国和乍得两国政府代表在北京签署联合公报,自此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
8月8日,外交部非洲司副处长朱京向《瞭望东方周刊》透露,外交部负责乍得事务的官员已陪同中国特使出访乍得,商谈复交后相关事宜。
中乍的复交为中国非洲外交增添了亮丽的一笔。乍得是位于非洲中北部的农牧业国家,矿产资源丰富,其国土面积128.4万平方公里,之前是台湾为数不多的“邦交国”中面积最大的一个。
“此次复交是中国政府长期努力的结果,”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孙恪勤说。
中乍复交是“很自然的结果”
乍得与中国的外交关系经历了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
乍得1960年独立建国,于1962年先与台湾“建交”,1972年转与中国政府建交,中断与台湾“邦交关系”。80年代,乍得内战加剧、政局动荡,中国政府撤回使馆,双边关系持续不稳。
1994年起台湾当局多次派人赴乍活动,商谈“复交”事宜,乍得政府旋于1997年与台湾“复交”。中国政府即宣布中止同乍得的外交关系。
当乍得政府将准备与中国政府复交的消息通知给台湾当局的时候,台“行政院长”苏贞昌正在为参加乍得总统代比的就职典礼作准备。这个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缘的台湾“邦交国”,给了台湾当局一个措手不及。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贺文萍教授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采访时分析,乍得此举,一方面是不愿事先走漏消息,恐遭意外阻挠,另一方面是表示对中国政府的友好。
事实上,中乍复交也是一个很自然的结果。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今年中国也加强了非洲外交的力度。

中国政府对非洲的重视和负责任态度赢得了非洲国家对中国的信任。从2000年开始,中国先后减免了31个非洲重债贫困国家105亿元人民币债务,给予29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190个税种商品对华出口零关税待遇,为非洲国家培训各类人才一万多名。埃塞俄比亚总理麦勒斯·扎拉维(Meles Zenawi)宣称,“中国减免非洲国家债务问题的模范性的努力是真正的团结和负责任的表现。”
今年是中国与非洲建交50周年,李肇星外长年初访问非洲六国,胡锦涛主席4月访问非洲三国,温家宝总理6月访问非洲七国,签署了各项旨在帮助非洲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议,把中非合作推向实质性的阶段。今年11月3日,中国政府还邀请多个非洲国家来北京参加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
陈水扁上台后“断交”风波不断
乍得与台湾的“断交”,是继去年10月塞内加尔宣布与台湾断绝官方关系后、又一个与台湾“断交”的国家。与乍得“断交”后,全球范围内承认的193个主权国家中,承认台湾的国家仅剩24个,且多数是小国。
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断交”风波不断。与台湾当局“断交”的国家中已先后有:马其顿(2001)、利比里亚(2003)、多米尼克(2004)、格林纳达(2005)、塞内加尔(2005)。
此次乍得的“断交”又在岛内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台湾“国安局长”薛石民早在去年塞内加尔“断交”时即承认,“现在所有邦交国都很危险”。岛内媒体评论,陈水扁上台以来已失去多个“邦交国”,多米诺骨牌效应形成,很可能掀起新一轮“断交潮”。
台湾的“外交”维持在金元的基础之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孙恪勤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台湾在乍得的投人非常高。乍得向台湾方面提出高达1000万美金的援助,遭台湾方面婉转回绝。自此乍得与台湾关系恶化。去年台湾和乍得合作油田开采事宜,乍得要价较高,最后在乍得总统的干预下才达成合作。今年1月18日,台湾中油公司赴乍得签约,但在台湾中油方面人员临飞前,乍得骤起变化要求涨价,双方产生矛盾,后通过谈判才开始油田合作事宜。
另据台湾媒体报道,乍得以“更新电力设备”为由,多次要求台湾“分摊”高额款项,扬言如果台湾不答应,将不惜与之“断交”。台“外交部”虽然表面上搁置了提案,但事后还是悄悄同意以“合作计划”的方式付钱。台当局给予乍得的总金额高达3.5亿元新台币(4元新台币约合1元人民币)。
台湾“外交部”发言人吕庆龙称,从2006年起,台湾即注意到“台乍”关系受到影响,半年来,台湾已经采用各种方式尽全力巩固“邦谊”,但乍得最后还是放弃了“台乍”友好。
事实证明,仅有金元是不够的。“乍得与台湾的断交,是非洲国家在全球化趋势下的自主选择。”贺文萍说,“中国政府历来重视与非洲的关系,中非经贸联系一直比较紧密。乍得与中国政府复交是大势所趋,是两岸综合实力对比和国际大格局演变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