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送

来源 :少年文艺(上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jjjxxx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们还记得那年夏天的事情吗?
  我知道你们记得。我的意思是,你们是不是会经常暗暗想起这一件事情。
  你们想起的时候难过吗?
  是不是觉得非常对不起那一个人?非常对不起潘美萍?
  这一件事情我经常想起。
  我打过电话给潘美萍,她在电话里哭的。
  我问她:“你知道,是哪几个同学押送你爸爸的吗?”
  她说:“不知道。”
  我说:“你没有打听过吗?”
  她说:“打听做什么?”
  我说:“你一直没有想过打听?”
  她说:“没有。”
  我说:“我知道是哪几个同学押送的。”
  她不做声。
  我说:“你想知道吗?”
  她不做声。
  我没有讲。
  我没有告诉她是哪几个。
  她如果说想知道的,我也许也不会说。
  我如果告诉她是哪几个,她也一定不会说什么。
  她的爸爸已经去世四十几年了,她还会说什么?
  那时候她还小。那时候我们都小,只有十五六岁。
  可是十五六岁的孩子是会很凶狠的。你们那时很凶狠吗?
  那两个派你们去押送的同学是很凶狠的。你们应当记得他们凶狠的样子。我记得!他们那时像个疯子。
  这一件事情我是怎么知道的呢?
  因为当时我正站在不远处。
  那是初夏,天刚刚黑的时候。那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我在不远处站着。我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我出身不好,不可以参加红卫兵。我想干些什么,但是我什么都不可以干。那时候我是一个不被人看见的人,就像有一本美国小说里的黑人一样,因为他是黑人,所以没有人把他当人,没有人看见他。
  但是我站在那儿看得见你们。
  你们被班里的那两个红卫兵头头同学派去押送潘美萍的爸爸,把他送回原籍。他是一个小学校长,那两个头头同学说,他是逃亡地主,你们把他押送到乡下去!
  那两个头头同学还让人在学校食堂买了馒头给你们,给你们在火车上吃。
  我都看见的,听见的,不会忘记!
  我是站在离校门不远的地方。头头同学也是在离校门不远的地方布置你们。你们知道我当时想什么吗?我想,啊,你们真开心,可以坐火车了!在火车上还有馒头吃!我喜欢坐火车,我也喜欢吃馒头。
  我没有看见你们是什么时候走出校门的。
  我也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押送潘美萍爸爸的。是去他的学校把他带走的,还是去他家带走的?对了,不可能是去家里带走的,因为如果是去家里,那么潘美萍一定知道是你们,可是她不知道。
  我不明白,她爸爸的学校怎么不押送,怎么是头头同学让你们去押送,是她爸爸的学校让他们校长的女儿的同学去押送他们的校长的,还是你们红五类的头头同学知道了她的爸爸是逃亡地主,自告奋勇去押送的?
  我不知道。你们知道吗?
  你们告诉我押送的经过吧。
  你们有没有把潘美萍的爸爸绑起来?
  你们是坐61路汽车,换13路无轨电车到火车北站的吗?
  你们的火车票有座位吗?你们让潘美萍的爸爸坐吗?
  那时的火车没有空调,火车上很热吧?
  你们在火车上告诉别人,这个人是逃亡地主吗?
  你们告诉别人,他是你们同学的爸爸,而且他的女儿是大队长吗?
  你们一路上对他凶不凶?
  有没有给他喝水?
  我这样问你们的时候,我在流泪。
  他是个校长,他是个父亲,在晃荡、拥挤的车厢里,他坐在你们对面,或是站着,会想些什么?
  你们带着的馒头有没有给他也吃一个?
  你们是应当给他吃一个的,给他喝一些水。
  当你们的那列夜班火车在不停地往前驶去的时候,潘美萍的家里不知怎样?潘美萍一定记得那个夜晚。可是他们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你们把他带走了,火车把他带走了,那个家里,绝望成什么样!
  这一切的情景,你们都还记得吗,想过没有?
  你们无论如何应当记得,应当想想。
  你们要回忆给自己听。有机会,经常讲给头头同学听。还应当讲给你们的孩子听。不要不讲,不要让它忘记,更不要假装忘记。那都很不好。
  还应当描述他的神情、他的眼睛。他看着车窗外的黑夜吗?那是一种多么多么可怜的绝望,就是一点儿一点儿的希望也求助不到,心触不到,手碰不到。
  你们看见他在想妻子和女儿吗?
  他的女儿,我们的同学,大队长潘美萍。
  那个坐在第四组第二排的女孩子。她穿过一件紫红的灯芯绒的衣服。她瘦瘦小小,下课的时候,总会去把黑板擦干净。她也会拉拉旁边的男生,让他上课别说话。她旁边的男生就是你们当中的一个!
  他是你们当中的一个!
  窗外全是黑的。绝望呀,他不是逃亡地主!他很小就到上海,上学,教书,成为父亲,成为校长,可是现在把他押送回乡。
  谁也不知道你们当时想些什么。你们也可以说说当时在想些什么。你们都要很真实地说。我也想很真实地说,可是我当时不在。我不在火车上。我不是一个红五类。如果我是红五类,那两个头头同学也让我去押送,那么我肯定开心死。我会非常自豪。不过,也许,因为他是潘美萍的爸爸,所以我不会非常憎恶他。我不会对他凶。我也许会给他吃一个馒头,给他水喝。我会想起他的穿紫红灯芯绒衣服的女儿。我会想潘美萍在家里哭吗?我会想很多的。
  后来火车到了。
  那是一个很小的站,只有慢车才会停。天还没有完全亮。你们下了车。
  ‘
  你们没有问潘美萍的爸爸应当怎么走。你们跟在他的后面。他很小就去上海了,但是他回过家乡。他认识乡下的路。他朝乡下的路走去。六月初夏的清晨,这条乡下的路上,四个红卫兵,押送着他们的同学的爸爸,把一个不是逃亡地主的校长送回他出生的地方,送到这里来受苦,然后让他死去。清晨的路上啊,只有这奇怪的押送,布谷鸟也在叫,路边的沟渠里流着山上下来的水,多好听的流水的细细的声音啊!四个红卫兵的心里都有些微微的喜悦呢!这是上海没有的声音。
  这时,你们没有想到,一路上没有说过一句话的这位爸爸,他说了一句话:“我十三岁的时候,就是从这路上去上海读书的,也是在这火车站上火车的。”
  这位爸爸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哭了。你们谁也没有说话。
  那一刻,你们不凶狠。你们实际上什么也不知道,你们只是押送。你们只有十五六岁。
  走到村里的时候,鸡已经全部都在叫了。
  它们总是照旧这样叫,一天开始的时候,是必须这样叫的。
  但是它们不知道,一个上海孩子的爸爸,正走回到他的出生地来。一年以后,他就死了。
  这天上午,你们离开大队部的时候,你们当中的萝卜头,把剩下的几个馒头给了潘校长,他说:“潘美萍爸爸,你留着吃吧。”然后,你们就走了。
  萝卜头就是坐在潘美萍旁边的男生。
  我是坐在潘美萍后面的位子上的。
  这是我想讲的一个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虽然有一点儿我想象的成分,可是这个故事还是真实的。放上一点儿想象,是因为我喜欢善良。
  我也想听你们说说。说说你们的押送。你们说出来的,肯定比我说的精彩,因为你们在现场。这样也就等于押送了我们自己一次。
  成长中的有些事情,是应当由自己押送着,去惩罚一下的。
其他文献
在传统教学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中过分强调数学问题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导致所采用的数学问题与科学技术、生活实际联系不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往往演变为解题训练的题海战术过程,致使数学问题教学变成了符号和公式堆积的过程。新实施的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学生解题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因此,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问题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中有这样一道习题:
诗词鉴赏是检测考生文化素养和阅读表达能力的重要考试内容。此类试题可分为鉴赏和评价两大类型,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5个考点。  对2009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诗歌鉴赏命题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第一,诗、词、曲都有涉及。以诗、词为主,曲只是偶尔点缀(重庆卷)。诗是唐诗、宋诗两分天下,词是宋词、元词平分秋色。元词出现在高考试卷中是今年诗词鉴赏的一大特色。另外
文学鉴赏,历来是高考语文题中能力层次最高的题,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我认为,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当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基本途径。而感悟能力的养成培养是关键。  所谓“感悟”其实可以分为“感”和“悟”两个心理过程。“感”即“感触”“接触”,它以文本的细节局部为对象。这个过程是过渡性的,引发性的,读者的心理流向即刻向“悟”的方向发展。所谓“悟”就是由表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