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shine凭啥不能红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992070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位于安徽与河南交界处的某座小城市里,五个女生搞了个Sunshine组合,在微博上默默地发了一组单人照宣布出道,没有经纪公司,没有宣传策划,甚至没圈任何大号帮忙转发扩散消息,一夜之间就火了。而不少网友却笑话这五个女生丑,告诫丑人不要多作怪,顺便感慨这世道真是什么人都能红。
  这世道就是什么人都能红,芙蓉姐姐、罗玉凤、庞麦郎以及仙女王守英,这些不同身份、不同经历、不同背景的人都红了,为什么Sunshine组合就不能红?大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曾经说过,每个人都能红十五分钟。Sunshine组合现在就在享受属于她们的这十五分钟。(资料来源:澎湃新闻)
  微言大义:长得不美也好,出身小城市也罢,都不能成为论证Sunshine不能走红的原因。全国粉丝应援他们挚爱的韬奋男孩时也从不提他们爱的是男孩们的脸、身材和家庭出身呀,粉丝喜欢韬奋男孩的原因不在于他们有梦想吗?难道拥有梦想也成了特权,长得美才配有梦想,长得美的人的梦想才能叫做“梦想”,否则只能叫“做梦”吗?
  适用话题:走自己的路;我的青春我做主;追梦……
其他文献
里约奥运结束快一年了,最近巴西一些媒体人对场馆做了回访。他们发现,位于里约西部、曾承担多项赛事的奥林匹克公园“像一座鬼城”,或是“像电影里被最大灾难光顾后空荡荡的城市”。场馆里随处散落着钉子、松动的石块和零部件,闭幕式的举办场所马拉卡纳球场也有很多设备损坏。“用‘坏了’来形容里约奥运场馆现在的状态,实在是过于轻描淡写了。”巴西《圣保罗页报》评论道。  作为第一个将奥运遗产的使用计划列入申奥文件的国
【模拟金题】  曾经有一个北极考察队在北极考察。队长贝德给队员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求大家在记录考察日志外,每天每个人还要写日记,日记以描写阳光下的景物为主。由于日期延误,考察队无法及时返回,他们不得不在黑暗、寒冷和孤寂的极夜中停留一段时间。队员们发现,黑暗和寒冷还可以忍受,只是那份孤寂压得每个人都要发疯了。这时队长贝德宣布:“现在我要检查你们的日记,请大家依次朗读!”人们安静下来,只有朗读者在声情并
两棵树高高地立在师生每日必经的校道旁,一棵在北,一棵在南。北边这棵造型奇特,粗壮的树干底部好似一个中年男子鼓鼓囊囊的肚子,又像日本人装清酒的酒瓶,但瓶口是朝下的。从倒立的酒瓶瓶底处开始,分成两枝后蹭蹭地往上长。因为主干矮粗,远远看去整个树干像极了大写的英文字母“V”。南边那棵,也分成两枝,但因主干高瘦些,所以远看像一个大写的“Y”,更符合一棵正常的树的样子。从生物老师那里得知,这两棵树叫“大腹美丽
【例文】  找回的尊严  周海亮  ⑴父亲带儿子进城,中午,走进一家面馆。面馆很简陋,没有花枝招展的塑封菜谱,只在墙上挂一张小黑板,黑板上写着:拉面,五元。  ⑵父亲为自己和儿子要了两碗拉面。一会儿面上来了,大海碗,热气袅袅,盖着一片薄薄的牛肉和几点翠绿的葱花,拌上辣子,加点儿醋,闻起来就让人垂涎三尺。儿子早耐不住了,提起筷子,搅着面,嘴里发出“嘶嘶”的声音。父亲笑笑,说,没有人跟你抢。说着话,将
春夏秋冬。自然,是一种简单的轮回。而真正静静流淌的,不是岁月,是心中的美好。  在电影《小森林》中,导演森淳一用一种写意的笔法,描绘出了日本乡间生活的质朴与不经雕琢的美好。宁静、恬淡,听风、听雨、听泉,夏秋又冬春,人与自然以微妙的平衡维系着。  《小森林》的主角是一个名叫市子的平凡女孩,她为了远离城市喧嚣,回到了生长的小村庄——小森。  这里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里的土地丰沃,泉水清冽。这里
在电视综艺节目爆炸的今天,《见字如面》仿若一股清泉,把中国从古至今的书信做了一次集中的梳理。一百多封信件,跨越古今,涵盖中国历史的诸多阶段。现场没有过度的灯光和多余的道具,只有一封信、一个读信人、一个麦克风,以及不多的听众,张国立、何冰、王耀庆、归亚蕾等8位明星用声音扮演写信人,通过娓娓道来的朗读,唤起了人们心底的一些念想。在春雷吹响号角的五月天,鼹鼠老师就带着大家重温书信里的时光和记忆,打开那些
外婆有一块小小的地,地里不种茄子,不种南瓜,种的,全是辣椒。  春天,正是播种的好时节。  新柳在枝头微微摇摆,远道而来的春风捎来一份醉人的暖意,外婆拿着辣椒种子,挽着我的手,悠悠然走进了那片地。  外婆弯下腰,沉下身,一手握小锄头,一手攥着辣椒种子。右手轻扬,笨拙的锄头竟也划出了不一样的舒缓的弧度,“吭”,黝黑的泥土上多了一个小坑,黑洞洞的一个,竟也透出几分野趣。外婆面上带着一丝笑意,左手抓起一
沈从文爱看书,也爱买书,家中藏书非常可观。他认为,学术乃天下公器,所以并没有把藏书当做个人私有品,而是乐意与更多的人分享。在西南联大任教时,文学系的同学几乎人人手中都有一两本沈从文的书。当然,借出去的书也希望能按时归还,以便能让更多的人读到。  沈从文主持《大公报》副刊时,姚雪垠经常向该报投稿,二人便有了文字之交。1973年春,姚雪垠为了创作《李自成》,就通过好友徐盈向沈从文借了包括“东北博影印”
一  小时候的挚爱便是奶奶的桂花糕。那沁着花香的糕点,一口咬下去,留下满口的醇香。我好似吃上了瘾,用稚气的话说道:“奶奶,再来10个!”当又一盘桂花糕上桌时,二话不说抓着就吃,随后,稚嫩的脸上绽开了笑容。  二  上学时,不能忘的是父亲的“老伙计”——一辆生锈的自行车,这车是我上学的“专车”。父亲载着我上学,“老伙计”便发出“吱嘎吱嘎”的响声,似乎在欢唱一首歌,又似乎在抱怨我与父亲太重。  三  
那个冬天,来得莽撞,几阵北风刮过,说冷就冷了。寒从脚边生,我跺了跺已经冻麻的脚,冰凉,鞋里没有丝毫的暖气。我脚汗严重,再干净的鞋,穿上一天,就会湿漉漉的。脚上的那双方口单布鞋穿了多久,我记不清了,鞋底已经磨得很薄,鞋帮也有些破了,很不跟脚。  晚上,母亲在她的木箱里摸索半天,拿出了一双用布条子扎着的新鞋,我的眼睛一亮:是一双崭新的布鞋,松紧口的,肥厚的鞋底,线眼密密麻麻,鞋里面衬着一层厚厚的白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