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海归”乡土创业

来源 :农产品市场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hahabook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11月抢种的麦子,这几天刚刚卖完。”说起今夏的收成,王辉难掩心中喜悦,算了笔账:“现在市价1.14元一斤,12万斤小麦收入近14万元,除去每亩成本330元,还有约8万元的收益。”
  然而,在陆心村不少村民眼里,王辉放弃城市生活回到农村的行为,还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曾让全村人引以为傲的好学生,为啥放着好好的城里人不做,要自讨苦吃回来继续当泥腿子。”看着王辉长大的村民陈长淮说。
  2006年,王辉考取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4年之后,又得到前往美国东北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留学期间,当地农场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他萌生了改变家乡落后农业生产方式的想法。
  2012年6月毕业回国,正赶上村里开展土地流转,王辉揣着东拼西借的60多万元回到家乡,没想到,乡亲们起初却并不愿把土地流转给他。“尽管从小生长在农村,可一直在念书,没种过地。大伙是怕我种不好,把地给荒废了。”王辉坦言。
  听到这个消息,陆心村党总支书记张浩召开村两委会议,对王辉想法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决定予以支持。“年轻人有闯劲、又见过世面,我们会为他提供技术支持,希望他能做致富带头人。”张浩表示。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王辉挨家挨户给乡亲们做工作,最终用诚心打动了90多户村民。一个拥有200亩耕地、300亩水面和85亩树林的生态家庭农场,终于在怀远县北淝河岸边建立起来。
  按照王辉的构想,农场采取种养结合的立体经营模式,从实现收支平衡到逐步盈利大约需要3年。目前除了耕种的粮食作物,还引进了500羽食用鸽和一批鱼苗。然而,资金不足,成了制约农场下一步发展的瓶颈。
  “虽然土地流转每亩地一次性可得100元补贴,农机购置也有优惠,但想要利用农场里的林地发展养殖,还有一定资金缺口。”相比过去一心为学的校园生活,创业中王辉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压力。
  为了压缩成本,王辉承担了从设备维护到播种施肥的全部工作,今年夏种,他每天开着拖拉机忙碌十个小时,仅3天就完成了所有耕地的播种。看着儿子手上的老茧和晒黑的皮肤,父亲王志先虽不赞成王辉的选择,但还是发动女儿、女婿,给农场义务当起了帮工。
  怀远县双桥镇宣传委员谭志水告诉笔者,考虑到王辉的创业实际,在土地流转补贴的基础上,政府还将尽快为他落实每亩100元左右的惠农补贴,并考虑在信贷、农技等方面进行帮扶指导。
  在王辉的示范带动下,陆心村1600亩低洼地现已全部流转完毕,这些过去因为效益低下而不被人看好的土地,有望创造出更高的效益。“让自己做一个寻常的农场主,也是要告诉别人,你也可以如此追梦。”王辉说。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