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能使我们免于沉沦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cne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寂寞如雪》发表之前,马南其实已经以马桂兰之名发表了不少作品,虽在圈内小有名气,但是尚未引起评论界的重视。对于许多作家来说,往往都会经历一段写作的黑暗摸索期,这个过程可能还比较漫长,让人备尝犹疑、焦虑和痛苦的折磨,然后也许突然会如有神助,某部作品一下子刷亮了大家的眼睛,也照亮了他自己前行的方向。《寂寞如雪》之于马南的意义,大概就是如此。正如她的名字由马桂兰改为马南,仿佛象征着某种新生,这部作品应该也预示了她的写作观念和精神气质的脱胎换骨之变。她过去的那些文字,弥漫着小感伤、小欢喜、小心机、小情调和小感悟,尽管才气逼人,但是往往囿于杯水风波、一己悲欢,并未褪尽文青之气。与同龄的作家相比,她的作品质地朴实,倒是没有太多浮华靡丽的物质气息,也没有肆意泛滥的荷尔蒙,更没有刻意放大的官能感受。她就像扎根于峡江峭壁上的野菊,朴素而热烈,傲然而寂寞,尽管在流行的风中摇摆,但是她并不满意自己的生长姿态,一直在苦苦寻找更加灿烂的角度。因此,《寂寞如雪》的诞生,也就有着某种必然。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十七年前,陈西北考上大学,甩掉了在镇上一家公司“打杂”的初恋女友常美艳;十七年后,他收到了她的约会短信。此时,他成了一名律师,她则成了一个反家暴志愿者。她希望他能帮助家暴受害者打赢一场官司。被告吴宏生是旅元的商界大腕,长期殴打虐待自己的妻子。常美艳多方搜集资料,决心帮助吴妻将他绳之以法。深陷经济危机中的陈西北正想谋取吴宏生公司的法律顾问职位,于是决定一箭双雕。他首先通过暗示,要挟吴宏生获得了收入不菲的顾问之职,然后又通过谈判,帮助吴妻拿到了离婚补偿。故事到此可谓皆大欢喜。可是常美艳并不罢休,一心要将吴宏生送进监狱接受法律审判,于是上网发帖揭露他的恶行……吴宏生终于被捕,常美艳也到公安局自首,亲手揭开了深埋多年的一个秘密——她谋杀了虐待自己的继父。
  这个故事具有较强的戏剧性因素,触及到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譬如说家庭暴力与妇女权益保护、律师行业的黑幕等等,颇能吸引人的眼球。马南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她并没有停留于社会问题层面,而是冷峻地穿透热闹的故事,开掘着“故事”背后的东西——深入透视当代都市人浮躁迷茫的生存窘境和千疮百孔的内心世界。就像海德格尔所言,这是一群失去了“心灵栖居”的迷羊,他们在茫茫人海中自我放逐,寻找着救赎之路。马南满怀怜悯之情,细腻地书写着他们的漂泊与寻找,表达了作为“同时代人”对于社会与人性的不合流俗的理解与深切关怀。
  主人公陈西北大学毕业后从事律师职业,很快就賺得大笔财富,可谓这个时代的成功者。可惜同许多暴富者一样,他沉溺于赌博,很快输掉了几千万,落得妻离子散。离婚后,他的生活一落千丈。前妻剥夺了他做父亲的权力,他必须多多挣钱,这样才可能争回孩子的抚养权。“每天出门,陈西北会对着污迹斑斑的镜子给自己打气,孙子,加油。”他放弃了尊严,为了赚钱几乎不择手段。他染上了典型的现代都市病,总是心情浮躁、六神无主。如果哪天下班没人约他吃饭,他就会感到惶惑:“他害怕被人遗忘,这是一种耻辱,有人惦记才是没被边缘化的标志。”他看似目标明确、野心勃勃,其实内心就像一摊幽暗的死水,空虚而寂寞。为了谋得法律顾问的职位,他巧妙地利用了初恋情人常美艳。在他的价值观中,利益的考量永远是第一位的,至于公平、正义等等,都可以成为谋取利益的幌子。他崇尚个人奋斗,崇拜金钱至上,活脱脱就是资本社会孕育出的一个“成功青年”的典型(当然他后来因为赌博而沦落为了“失败青年”)。他的身上充满了投机色彩,堪称一个典型的利己主义者。但是,他并没有完全丧失做人的底线。起初,他对于常美艳放弃正常生活从事“反家暴”不仅不能理解,反而含有一丝蔑视的同情;后来,常美艳的坚定与无私触动了他,“他发现自己可以对任何人激昂陈词,唯独在常美艳面前显得拙劣”。当他得知是老王动用黑社会教训常美艳之后,一拳打向了老王,“是该醒醒了,自己与老王有什么区别呢?”。他开始抽自己的耳光,要把身体里的“毒虫”拍死……马南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陈西北性格变化的轨迹,深入到他的灵魂深处,揭示了他的焦虑不安、自我怀疑与苦苦挣扎。在小说的结尾,他回到故乡县城曾经与常美艳约会过的那家旅馆,醉酒后想象自己与常美艳对话,恍惚中仿佛找回了那个吊儿郎当的“男孩”——昔日的自己。这个细节显然具有象征性,暗示他尽管已在物欲滚滚的俗世中迷失,但是并没有完全丧失心性,仍有自我救赎的可能。
  陈西北的朋友老王也是一个富有深意的人物。他是律师,信奉与陈西北相似的价值观,但是为人处世的方式与他存在一些差异。钱理群说过:“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智商高,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老王就是这样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游刃有余地混迹于社会上层,捕捉着一切对自己有利的机会,不惮于突破任何底线。他的极端自私自利与陈西北的良知未泯构成对比,既具有结构性功能,推动着故事情节朝戏剧化方向发展,又具有一定的修辞性功能,有力地烘托了陈西北的形象。
  这部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当属常美艳。在陈西北看来,常美艳的行为没有任何收益,所以毫无意义——不好好赚钱过日子,整天到处散发传单宣传反家暴,尽给自己找麻烦,而且还招来横祸,连累丈夫丧了命……她颇像一个“失败青年”。在当下的文学作品中,的确涌现了许多“失败青年”的形象,譬如方方笔下的涂自强、石一枫笔下的陈金芳、路内笔下的路小路、甫跃辉笔下的顾零洲等等。随着社会急剧转型和阶层分化的加剧,他们面对现实的铜墙铁壁,显得渺小、孱弱和无能为力,尽管苦苦挣扎,可是仍然没有出路,最终只能走向沉沦与消亡。常美艳也有着和他们类似的遭遇,被生活的怪兽撕咬得血迹斑斑,一次又一次陷入人生绝境,但是她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一直顽强地反抗着。从小时候对继父的反抗,到成年后帮助一个又一个遭受欺凌的女性反抗,直至与旅元商界大佬直接对抗,她就像一个勇敢的斗士,哪怕遍体鳞伤,依然一往无前。用陈西北的话说,十多年过去了,“唯一没变的是眼睛。她眼里依旧透露着不肯服输的狠劲儿,那是长期遭受欺凌后作出的一种本能反应”。其实,陈西北并没有“看透”常美艳——她的反抗已经成为一种理性的自觉。否则,她不会放弃自己的生意,投入大量精力从事纯公益性的“反家暴”活动。她最后将吴宏生绳之以法,说明了她不仅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失败者”,反而是一个“成功者”。“失败者”何以转化成了“成功者”呢?关键在于评判的价值标准出现了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来源于作家对于时代独特而深刻的体认,还源于她自身的价值观。马南以追根溯源的方式探求常美艳的心理动机,让读者看到了“这一个”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历程,而且通过情节的巧妙编织,试图为她找到人生的出路。这个执拗顽强的小人物是从坎坷生活中孕育生长出来的,尽管带有较强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是不失真实和真诚,因此散发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她是一个受害者,同时也是一个施害者——谋杀了凌辱她的继父。也许她曾幻想通过救助家暴受害者来获得“心安”,但是事实上她无法获得自我安宁——我们可以想象,她一直与外界顽强对抗着,也一直在与自己顽强对抗。投案自首让她如释重负,也暗示了她将获得救赎。小说没有直接刻画她内心的冲突,只是在结尾处通过陈西北想象与她对话补写了一笔。这一段富有想象力的叙述堪称小说中的华彩段落,既交代了她的心理动机,也表达了作家对于笔下人物的体恤和怜悯——在这个喧嚣而荒凉的世界上,唯有爱才能救赎人类。
  “反家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小说中具有双重内涵。它首先实指反对家庭暴力,是人物行动的基本动力;同时,它也具有象征意味——隐喻了世俗的功利性价值观。常美艳之所以不能被陈西北、老王们所理解,就是因为她一意孤行却毫无功利,溢出了资本笼罩下的当代人惯有的思想行为的逻辑框架。她的内心寂寞如雪,映照的是现实的浮躁与污秽。
  马南的这部小说无论是情节设置、人物塑造还是语言表达,都显得较为圆熟,表现出一位青年作家良好的写作潜力。尤其可贵的是,她有着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几个主要人物触及了这个时代最核心的命题——在一个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们究竟该如何自处,灵魂又该如何安放?人们是否还有自省?救赎之路又在哪里?凭借扎实的生活积累和富有穿透力的表达,马南的这部作品已经将她与同龄写作者鲜明地区格了开来。对于她来说,特别需要警惕流行风尚的迷惑。她应该朝着自己摸索出的方向毫不犹豫地走下去,唯有如此方可能获得最灿烂的盛开!
  (作者介绍:蔡家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长江文艺评论》执行副主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艺理论与批评》《小说评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等报刊发表评论、论文百余篇,著有评论集《重建我们的文学理想》、长篇非虚构《松湾纪事》、随笔集《书之书》等七部,有作品集被翻译成英文、韩文。曾获第二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第35届湖北新闻奖(文艺评论)一等奖、第二届湖北文艺评论奖等。)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惩戒教育作为教育中的一种手段,具有矫正和威慑两大功能,但实际实施中,出现的许多不当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观方面在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对惩戒的影响和教师的职业倦怠;客观方面在于无法可依、缺少师生互动、教师缺少班级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等。  关键词:惩戒教育 不当原因 分析  惩戒的意思是“通过惩罚使人警戒”。从教育学意义上讲,教育惩戒是指对个人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与否定或批评处分,
乡亲们,上午好!今天是望粮山村党支部书记尚海功同志和我共同发起的“教授下村季度讲堂”的第二讲。我本来打算从武汉大学请一位教授来主讲的,并且已经跟这位专家打好了招呼。但是,望粮山村的不少朋友都希望我能来亲自讲一次,觉得我是这个地方土生土长的人,对这里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讲起来更贴近实际,大家听起来会感到更加亲切。对家乡人的要求,只要合情合理,只要力所能及,我一向都是乐意效劳的。因此,我今天就赶着鸭子
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部分组成。而在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要继续弘扬传承革命文化,革命先驱者不畏艰辛、勇于拼搏的精神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土地改革运动正是中国革命斗争的壮丽篇章,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吹响了新号角。如何认识丰富驳杂的土改书写,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一
历史文化小说并不好写,借用当前创作评论界的说辞,也算是一种有难度的写作,具有一定挑战性。其难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历史文化真实的把握上。由于通常要求的要尊重史实,所以小说基本被框定在由历史既定的范围和轨道,作家腾挪跳跃的场域有限,在编凑和再现历史的时候不能悖离艺术的真实,“带着镣铐跳舞”,因此,成就的作品弄不好往往一副学究气或者呆板相,让人不忍卒读。二是在小说艺术的整体出新方面。历史文化小
内容摘要:高考复读在我国长期存在,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宁夏高考复读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根据宁夏近几年高考复读考生的类型构成以及数量规模,分析宁夏高考复读的现况,并根据这种现况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以及给出较为合理的建议,为高考改革提供相关的数据研究基础。  关键词:高考复读 农村考生 录取  高考复读现象在我国长期存在。从古代,好多考生(举子)在京城考完试后,“多借静坊庙院及闲宅居住”,特别是对有实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设施的基本普及,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互联网 汉语国际教育的在线教学交互平台研究备受关注,如何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提质增效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在线学习平台的发展给汉语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互联网 汉语国际教育的应用平台给汉语国际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本文从“互联网 ”视角下,审视汉语国际教育在线平台的现状及优势,剖析当前互联网 汉语国际教育在
内容摘要:新诗走过百年,曾几度受人追捧,然而80年代后期以来,新诗逐渐受到人们的“冷落”。从新诗内部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在内容上脱离群众,缺乏时代精神;其次,语言走向口语化、庸俗化和欲望化;最后,新诗诗体建设不够完善。  关键词:新诗 时代精神 语言 新诗诗体  中国新诗已经走过百年的历程,在此期间,新诗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诞生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并创造出一批经典的诗歌。20世纪80年代
景区康剑主任盯着这块石头看了好多年。他在这一带长大,小时候他看这块石头会害羞脸红,觉得那块像男人的石头趴在像女人的石头上,耍流氓。长大以后他觉得石头的姿势美极了,他是一位摄影家,拍了好多张石头的照片,最美的一张是黄昏时分,抱在一起的男女石头人,裸露身体,在霞光彩云的山坡上做着天底下最美的事儿。  康剑说,这个石头叫风流石,也有人叫情侣石。我说,叫风流石好。风流自然。石头的模样本来就是风流动造化的,
近来,一位朋友从深圳寄来一部诗稿,约我作序。三天后我开始阅读,并通过阅读获得激情与美感。  这么说吧,这些诗歌制作了原生态的自然农事与湖泊芦苇以及蔓草疯长的语言之境,令我想象那一幕幕串烧在平原村落的袅袅炊烟和空旷寂静的田野以及天边的流云与雁阵之秋;同样,诗歌也使我想象出那种由解构到还原的原住民生活,在闪烁的河水中那晃白的夕阳和其他景物不断切换的数码图像与幻影;当然还有,这些诗歌对自然物象和人之生存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社会对全面人才的素质要求及心理健康教育对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  关健词:中职学生 德育教育 心理健康  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当代社会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多,在为青少年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无形中也给青少年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这就要求青少年们必须具有很好的心理素质,有一颗经得起挫折和磨难的心。要想在现代社会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