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君抑或制度:诸子选贤思想中的根源性保障

来源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g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选贤问题上,《吕氏春秋》主张以贤君来保障得贤,这与儒、墨呈现出一致性,但操作上的难度也彰显了其中弊端。与此不同,韩非则力图规避君主个人因素对选贤结果的影响,转而寻求一种法、术结合的制度运作。"贤不世出"为战国共识,诸子的不同理解以及对困难程度的预判影响了各自政治理论的走向。《吕氏春秋》片面乐观的认识,以及将其归因于"君主不知",使其始终围绕君主展开理论建构。韩非则一开始就将矛头对准了世袭制下的君主,这促使他去寻求一种客观的制度运作。而《吕氏春秋》对贤者标准神秘、难知的认识否定了制度建构的可能。
其他文献
江淮官话韵母由合口转为开口呈现出类型学上的蕴含关系:影组见组和知系精组端组和泥组帮组非组。蕴含关系反映了开口化音变的难易程度,影组最难,非组最易。这取决于
康拉德和吉卜林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他们对东方他者及殖民主义的表述却截然相反,这点值得关注,而国内外学者对此鲜有探讨。鉴于此,通过引用巴赫金的"外位性"概念对二人展开比较研
目的探讨保肛术联合放、化疗对低位或超低位中晚期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8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行保肛术的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患者56例(保肛手术组),以及同期行Miles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