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炳光与芦笙不解缘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ping68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每一个乡每年都会举办坡会,梁炳光总会欢欢喜喜到场,虽步履蹒跚,但神采奕奕,吹起芦笙来,满堂叫好。
  12岁学会制作芦笙
  梁炳光从小就对芦笙喜欢得如醉如痴,寨子里只要有活动,他都会守在现场,为的就是看长辈们演奏芦笙。三四岁时,梁炳光就能有模有样捧着芦笙演奏。6岁那年,芦笙吹奏得很娴熟的梁炳光,已经能混在大人堆里跟着大家一起演奏了。
  梁炳光不光喜欢吹奏芦笙,还喜欢看别人如何制作芦笙。村里有位制作芦笙水平颇高的师傅,他的家是梁炳光最爱光顾的地方。看到梁炳光对制作芦笙这么着迷,而且也很有悟性,那师傅便把制芦笙的各种技巧以及要注意的地方讲给他听,有时,还手把手地教他。
  在师傅的耐心指导下,12岁那年,梁炳光单独制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把芦笙,师傅吹奏了一下,虽然个别地方有些不足,但已经完全可以用于演奏了。师傅很高兴,就把全身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梁炳光。16岁那年,梁炳光已经成为制芦笙的师傅了。
  梁炳光没上过一天学,在长年累月的推敲和实践中,他对音乐的悟性、水平却不断提升。很快,梁炳光不但成为远近闻名的芦笙制作名师,还改良了传统6音管笙,制作出9管、12管和17管的改良笙,突破了传统芦笙只能吹奏传统芦笙曲目的局限,使芦笙可以吹奏各种现代歌曲。
  因梁炳光制作的芦笙质量上乘,除了受到当地人的喜爱外,那些与融水隔界的贵州村寨也慕名请他制作芦笙。每年的国庆到春节这段时间,由于各村寨活动较多,芦笙需求量大,梁炳光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其他时间全部用来赶工。
  北京奥运一举成名
  梁炳光16岁成为制作芦笙的师傅,数十年制作出5万支芦笙,而让他最为得意的,是2008年为庆祝北京奥运制作的“芦笙之王”。
  2008年春节后,梁炳光萌发了制作一支超大芦笙为北京奥运献上份苗族同胞特殊礼物的想法。
  要制作一个超大芦笙,就需要有人协助,梁炳光找了5个人帮忙,材料备齐后,在梁炳光的指挥下,6个人日夜赶工,芦笙制作得大,还要能吹得响,这就要求每个工序都得十分精确。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梁炳光有生以来制作的最大芦笙终于面世了。
  2008年8月8日,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日子,在融水苗族自治县街心广场上,数百支芦笙齐鸣,数千名苗、瑶、侗、壮等各族人民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庆祝北京奥运开幕。
  在芦笙群中,一支标有北京奥运会会徽、15个奥运项目标志、超过三层楼高的巨型芦笙吸引了众人的眼球。这支芦笙高达10.5米;底座木斗长2.95米,是用履径37厘米的百年杉木做成的;整个芦笙重达220公斤,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芦笙。
  梁炳光指挥几个苗族乡亲给观众们现场演奏,因为芦笙太大,吹奏时要三个人同时协作,一人吹,兩人分按三个音孔。因为芦笙太重,它的四条脚里都放着钢条,想要竖着移动它,需要12个人,其中8个人抬,4个人在四周拉绳把握方向。梁炳光制作的这支超大芦笙被观众们称作“芦笙之王”,梁炳光因此也有了“芦笙王”的美誉。
  2012年12月,一个好消息从北京传来,在文化部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梁炳光榜上有名,成为柳州市第四名国家级“非遗”项目掌门人。
  悉心培养后继有人
  转眼,梁炳光已年逾古稀。他不但是乡里吹芦笙年龄最大的人,更是制作芦笙最年长的人。随着年事已高,梁炳光最迫切的是想找到自己手艺的继承人。然而,让他忧心的是,由于做芦笙不赚钱,工序又繁琐,年轻人都不爱学,他们大都热衷于外出打工闯天下。
  梁炳光不想让这门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技艺失传,他觉得,如果苗族没有了芦笙这个重要的文化符号,那简直无法想象。别人不学,他没有办法,自己的孩子他可以影响他们。于是,梁炳光动员自己的二儿子梁瑞辉跟着他学。他觉得二儿子脑子灵光,有悟性,学东西快,是个可塑之材。
  起初,梁瑞辉并不想继承父亲这门手艺,而是一心想到外地打工。梁炳光趁儿子回家过节时,耐心做他的工作,给他讲“万贯家财不如薄技傍身”的道理,梁炳光还放下父亲的架子,请求儿子跟他一起做下去,他恳切地说:“老祖宗的东西不能在我手里失传,你就跟着我学吧!”
  梁瑞辉被父亲的良苦用心打动,开始安心学习制作芦笙。学习过程中,梁瑞辉觉得手工制作芦笙效率太低,就想用机器代替人力雕刻。起初,梁炳光不相信机器,觉得还是人工做出来的可靠,质量有保证。后来,被二儿子苦劝了多次,梁炳光终于下了决心,那就试试吧!
  2014年,梁瑞辉从广东买回了一套数控雕刻机,锯竹子、削皮、挖空芦笙抖等工序都可以通过机器来操作,省时又省力,芦笙抖成型后,再用手工进行加工,成品的音质跟以前纯手工没差别,工效则提高了几倍。梁炳光这才相信了儿子的眼光。
  梁炳光没有看错人,二儿子在他的指点和栽培下,成长得非常快,子承父业没有什么问题。多年来,梁炳光培训的60多名徒弟已经成为师傅,分布在大苗山各地,成为坚守传承苗族芦笙文化的中坚力量,这让梁炳光非常欣慰。
  梁炳光说,他和徒弟们每年制作芦笙800多支,目前桂黔两地有他制作的5万多支芦笙。制作芦笙60载,梁炳光一天不碰芦笙就觉得不踏实。只要乡亲们还需要,他就会一直做下去,他要把老祖宗传下来的这门技艺坚守到人生的最后一刻。
  (责编:辛娅)
其他文献
中国金融法制建设的光辉篇章尚明编者按为宣传、学习、贯彻忡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本刊编辑部于4月12日邀请中国人庆银行总行和在京各大金融机构的有关负责同志、忡国人
会议
会议
不断地进出妇产科,含泪躺在手术床上,遭受身体与心灵的重创,用人工流产的方式为一个生命、一个失误、一个麻烦画上痛苦无奈的句号。然而,器械的刺激和短暂的宫缩唤起的疼痛,
会议
“投资饥渴症”的成因张双中一、企业未形成真正的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目标应当是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旧体制的惯性,使一些企业的目标变成了追求高级别、大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