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简析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zzh1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网络文化的特点
  
  1 覆盖面广。网络文化是一种以网络形式催生的文化形态,它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超越了传统的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界限,显现着不同阶级、民族、地域文化的共生共存。不论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文化层次怎样,网民都有相同的网络空间和权利。
  2 交互性强。网上信息的全球交流与共享,不受时间和空间等外在条件的约束,使人们的交往变得完全开放和自由,各种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的冲突和融合变成了可能,用户可以利用交互式通讯的优点,主动获取信息,从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使那些原本昂贵和维护困难的资源能够被网络中的任何人使用。
  3 虚拟程度高。网络社会是以虚拟技术为基础的,它的存在状态是无形的,它以知识、信息、声音、图像、文字等作为自己的交流形式,人们在互联网世界里的交往中可以不以真实身份出现,表现出交往身份的模糊性错位,大家在虚拟世界中平等相处,畅所欲言。随着三维动画及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完善,互联网世界里创造了越来越逼真的现实环境,形成了另外一个时空概念。
  4 信息量大。网络信息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衣食住行,古今中外,无所不有。其内容涉及到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体育、卫生等各个领域。最时尚、最轰动、最新颖的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得到。由于其包容性强,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用户从网络文化信息库中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信息和资料时,更方便和快捷。网络拓宽了用户的求知方式和求知范围,是其了解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信息的窗口。
  5 传播速度快。网络文化的产生、发布、传播、接收几乎是同时进行的,瞬间可以遍布全世界,世界因此变得很小,世界各国都变成了“地球村”的公民。网络交流十分方便,只需通过一台计算机上网,用户的观点便能很方便、快捷地出现在网上,并且可能对他人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网络文化对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1 文化侵略。网络文化对网民思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由于目前互联网上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加之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网点多、信息量大,成为上网者首到之处,西方文化正是借助这种语言优势,疯狂“入侵”世界各个角落。青年学生由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接受新事物快,容易受这种“西化”影响。现实反映出信息时代的斗争已经从武力较量逐渐转变为信息的交锋,谁能让自己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进入受传者头脑就会成为网络的霸主。拥有这种信息系统的大国或私营集团正是因为掌握了这些信息系统而具有真正的文化和政治影响。他们试图在不知不觉中对青年学生们进行“西化”。
  2 价值冲突。网络文化是开放的,超越民族和国界的,网络用户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各自在文化类型、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准则等方面的差异,网络上的信息内容必然是多元化的,多元信息必然带来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的多元化,往往与现有占主导性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矛盾和冲突,这对处于改革关键阶段的青年学生的思想影响很大。同时,网络文化又是多维变化的,试图直接给出每一个问题的具体答案或者仅用一种价值观去评判是非几乎不可能了,青年学生们会将各种信息观点摆到一起,运用自己的是非观、判断力,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而不像以往那样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与安排。也就是说,教育者在对青年学生传播、接受信息中的权威地位被打破,学生自我判断是非标准的自主性、独立性增强,世界各国,特别是东西方价值观念在青年学生头脑中的碰撞更加直接、更加激烈。
  3 网络污染。网络文化中的信息垃圾对青年学生思想和行为容易产生误导。网络使他们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多更广,学生们只需要找到网址,便可在第一时间看到任何媒体的全部内容。伴随着各国报纸的纷纷上网,各种社会思潮,不同国家、民族、政党的意见往往在网上激烈交锋,甚至一些低级下流庸俗的信息也在网上畅通无阻,造成严重信息污染。而这些错误、庸俗、虚假的信息对于那些辨别力不高,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4 人格虚伪。网络的建立给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即虚拟生存。这种生存方式是通过计算机和通信线路建立起来的,彼此不必谋面的人际交往方式,既有别于人们独立的、封闭的、自由的精神生存方式,也有别于现实的、面对面的、受到各种制约的社会生存方式。虚假生存方式的最大特点在于人们不必以自己的真实面目出现,进行网络交际和信息传递,在网上可以给自己戴上各种各样的面具,也不用担心自己的面具被揭穿,因为这是目前网络规则所允许的。因此,人们在网上常常表现出与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人格不同的虚拟人格,有的人借助于网络释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抑,达到心理暂时的平衡和满足;有的人则依赖网络生活逃避现实,导致人格虚伪,出现生活幻象,甚至造成人格分裂。建立网络的目的是为了人们真实可靠地进行信息传递和人际交往,但与此相伴生的网络虚拟生存方式,产生了大量道德问题,如匿名传输导致的网上谣言,虚拟交往导致人格欺骗,网络虚拟诱发的信任危机等。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增强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1 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网络文化宣传的指导地位。学校网络文化传播的速度快、影响大、覆盖广,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形态都可能抢占网络文化的宣传阵地,不同意识形态间的斗争是十分激烈的。如果我们不去占领网络文化宣传阵地,任凭各种思想、观点和言论在网上自由泛滥,就等于放弃文化建设在这个领域的主动权,那会给党和社会,给青年一代带来严重的危害。所以,要利用网络大力加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宣传工作,并把这项任务当成实施信息战略中的灵魂,要树立战胜西方网络文化霸权的信心。
  2 塑造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自觉规范其网络行为道德。网络文化的运用、传播和发展具有精神动力功能、评价功能、指向功能、规范功能和调节功能。而学生置身于网络文化的氛围中,更应当形成健康的网络道德并用以指导自己的网络行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要注重塑造青年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使他们能在各种不同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采取正确的行为;能在网络生活中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并在面对困境时有提出新行为准则的能力和勇气;能学会自我调节,正确对待人机关系。
  3 加强网上信息的引导和监控,净化网络环境。一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立法执法,加快网络法规建设,加强网络法制教育。二是提高网络宣传的针对性和宣传质量,及时了解网上信息,在网上构筑“信息海关”,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引导,强制性地检查并过滤信息,及时删除网上垃圾。通过严 格立法,分析监控,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在学校校园形成一种健康的网上思想教育环境。
  4 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网络文化工作队伍。为了提高学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思想性、艺术性、积极性、教育性和指导性,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网络文化工作队伍。这支队伍的构成应该是多层面的:既要有专家教授及时传播学科前沿信息,又要有院校领导适时进行正确舆论引导;既要有职能部门管理规章制度及政策的解释,又要有骨干教师的答疑解惑等等。在队伍建设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尤为重要。网络文化使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和个性化,如果没有一支懂网络技术的政工队伍以新观念、新技术迎接信息量庞大、内容虚拟、传播自由及时的网络文化,光靠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手段,思想政治这块阵地将很难守住。
  5 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进程,开办有特色的校园网站。开办有特色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站,用正确的、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内容占领网络阵地,也是加强学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类网络的网页中可设有理论学习园地、传统文化、名著赏析、思想理论战线、时代论坛、焦点论谈、时代聚集、时事纵横、简明新闻、师生对话、学者论坛、心理咨询、勤工俭学、就业信息与指导、学校简介等板块和栏目。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功能,设立校园专家、教授电子信箱,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及时解决学生深层的思想问题。另外,网站还可以在网页上设置一些有益于学生学习网络信息技术与知识的内容,使教育性与趣味性在网络上充分体现出来,给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以新的面貌和新的活力。在校园网的建设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在网络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网络建设的积极性,将校园BBC建设成为学生参与学校建设的窗口,真正将校园网变成学生自己的网站,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卫红,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开创学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新局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
  [2]高晓钟,网络文化的正负功能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教育与职业,2008(18)
  [3]杨敏恒-网络文化视野下青年学生德育创新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8(5)
  (责任编辑 关燕云)
其他文献
反思是教师立足于自我教育教学之外,对自己已有的观念和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杨振,2004)。教学研究和反思是教师发展的基础,教师发展又是教学研究与反思的必然结果。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经验的解释,来增进对教学现实的理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    一、反思式英语教师的培养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应然    1 符合国际教师培养的发展趋势  纵观
一、塑造行为的涵义  1.塑造行为的涵义  组织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通过逐步指导个体学习的方式来塑造个体,这一过程被称为塑造行为。要注意的是,组织中个体的行为与组织的目标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如果仅当个体表现出理想的反应时才强化个体,那么,几乎没有需要强化的机会。因此,行为塑造提供了一种获得所期望的行为的可行做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行为塑造的进行是非常必要的,有了行为塑造的强化程序,可以让不同的学生
随着城市噪声污染的不断加剧,人们对它的认识日益加深,探讨了建筑外环境噪声控制的一般原则,并提出了改善建筑外环境的措施和建议.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调查8种主要肝病证候685例患者的舌质、舌苔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肝气郁结让以淡红舌、薄白苔为主;肝病实证,热证以舌质红或绛红,舌苔黄或黄腻多见,肝血虚证和
提出喉喑的病机为阳虚感寒;治则以温阳散寒,或温经通络,或温化水湿,而宣肺散寒开音则贯穿治疗的始终。并列举三例验案以佐证。
关于课程的理论基础,我国当代学者也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在充分吸收不同学者思想的基础之上,通过对体育课程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科特性即身体运动性的深入思考,我们认为,从最基本的层面上来看,体育课程的理论基础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知识论本文即拟在对生物学等理论思想的历史予以简单回顾,并对它们在当代的最新发展进行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分析它对于我国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研制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并
主要讨论高性能混凝土与高强混凝土之间的区别,简单介绍了高性能混凝土组成与对骨料的选择及高性能混凝土在性能上尚存在的问题及其改善的途径.
分析了螺旋滚筒截割和装载过程的运动特性,可为滚筒的参数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黔西南三迭系碎屑岩地层中,发育一种与变质岩区发育的杆关构造相似的滚动构造,经笔者研究认为,其成因为层间滑动所致,形成过程可分为剪切破裂,剪切旋转和滚动磨园等三个阶段。
当今社会正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而且也改变了教育教学方式,如学校教育的网络化、虚拟化和个性化越来越突出。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就是在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环境下应运而生的,现已逐步成为中小学及大中专院校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  学习是人类获取知识、经验和技能,并使之向能力转化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