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经典篇目群文教学策略探讨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y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用多样化的阅读策略推动《史记》等经典篇目群文阅读,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兴趣,促进阅读程度的纵深化。尝试文言文教学的新路径,让学生习得扎实的语文知识,培养其思维品质,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多种阅读策略;语文知识;思维品质;核心素养
  基础教育正迈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新时代。学习阅读司马迁的《史记》,进行大量的经典篇目群文阅读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拟通过多样化的阅读策略进而推进《史记》的纵深化阅读。
  一、片段截取、分类归纳策略
  《史记》的篇幅对于初中生来说还是偏长,如果从头读到尾,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容易半途而废,这就需要教师截取文章中的精华部分引导学生展开阅读。对于片段的选择,一方面要选学生耳熟能详的,另一方面要选故事的精神内核对于青春期学生有所启发的,然后再将其按照小主题进行分类整合。
  1.知恩必报、视死如归的侠客。选取《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刺秦”“豫让毁身”“聂政暴尸”片段。
  2.誓死捍卫国家权益、宽容大量的士大夫。选取《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片段。
  3.叱咤风云、金戈铁马却结局悲凉的王侯将相。选取《绛侯周勃世家》中的“周亚夫军细柳”“三月定七国”“饿死牢中”片段。选取《淮阴侯列传》中的“一饭之恩”“胯下之辱”“背水一战”“未央宫被伏”片段。选取《李将军列传》中的“李广射虎”“单骑退匈奴”“被擒脱逃”“吮
  脓医疮”“引刀自刭”片段。
  4.筚路蓝缕、建功立业的帝王。选取《项羽本纪》中的“堑前烹翁”“破釜沉舟”“成皋对峙”“鸿门宴”“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片段。选取《高祖本纪》中的“荥阳宴”“十宗罪”“大风歌”片段。
  这些故事中的人物要么兼有传奇性与悲壮性,要么兼有浩然之气和振奋之气,虽然大多是悲剧结尾,但是主人公身上却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元气。学生通过了解这些人物的道德修养、人生信仰、理想追求、胸怀格局、奋斗历程、行事风格,可以涵养品性,丰盈灵魂,对于其正在形成中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正面的引导作用。
  二、诵读策略
  《史记》的诵读策略又分为教前自读、小组合作读、单人诵读,师生共读等。
  在拿到一个新故事时,学生的第一步是扫清字词和断句障碍。刚开始接触《史记》时,教师选取的是《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刺秦”,在“荆轲刺秦”中又选取了最为著名的“易水送行”和“殿前献图”。例如: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节选自《史记》之《刺客列传》)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教前自读定位在读准字音,读通文意,通过小组共读解决难字。然后单人诵读,学生发表意见,指出其阅读中存在问题的地方、情感读得不到位的地方。最后教师范读,因声求气,读准实词,品出虚词,注意抑扬顿挫。在反复诵读中,教师需引导学生体会“士”知恩必报、一诺千金、视死如归的气质、气节、气魄。文言文语感应建立在诵读的基础上,在读准句读的前提下,能够读出环境的悲壮、情势的紧迫,人物的性格特点等。
  三、角色扮演策略
  在充分诵读、读懂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深入情境,为深度品评人物做铺垫。以“荆轲刺秦”为例,学生一人扮演秦王,一人扮演荆轲,一人扮演秦舞阳,组内其他人员则负责旁白和群演。学生们形象地再现了当时气氛的紧张,秦舞阳的临阵惧怕,荆轲的胆识过人、视死如归。这一则文言小故事在没有教师逐句翻译的情况下,学生非常生动地还原了几千年前的情景。由此可见,情节起伏跌宕的文言文本通过角色的扮演,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比单纯的逐句翻译要深刻得多,这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即用角色扮演取代枯燥的逐字翻译,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角色扮演中,学生提出一个疑问:“王负剑”中的“负”怎么理解?如果按照以前学过的“行者歌于途,负者休于树”的翻译,译为“背”的话,那为什么群臣要让秦王背剑呢?如果翻译为“拔”,但在古文中“负”又没有“拔”这个意项。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学生已经调动了前后勾连的能力、质疑的能力、思辨的能力,这些思维品质的培养指向了语文核心素养。这样的阅读质疑常常出现,学生和教师一起探究,学生的需求才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依据,从“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变成“教师支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是文言文学习模式的一个转变。角色扮演策略还可以运用在“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鸿门宴”等故事上,都会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四、深度化策略以及建构视角策略
  在《史记》的故事中,某些人物在关键时刻的抉择往往影响着整个事件的走向,甚至影响了历史的发展方向。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句式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假如我是……,我将如何抉择?”例如,在讲到《项羽本纪》时,教师让学生思考:“假如我是项伯,我是否把鸿门宴项羽、范增杀刘邦的计划告诉张良?”引发学生对于“知恩图报”“知恩如何报”“小恩与大义”“原则底线”等问题的热烈讨论。
  阅读《史记·秦始皇本纪》时,讲到秦始皇宾天而太监赵高决定秘不发丧,要威胁丞相李斯,李斯从一开始的严词拒绝到后来的妥协退让、助纣为虐,加速了整个秦王朝的覆灭,教师可让学生讨论:“假如我是李斯,我该作何抉择?”   阅读《淮阴侯列传》时,引导学生讨论:“面对高祖刘邦的步步紧逼,说客蒯通对时势的条分缕析,假如我是韩信,我反还是不反?”
  还有很多这样的讨论与思考,每个学生都可以对文本提出个性化的理解,并依据文本为自己辩护,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时,学生可以谈自己的观点,也要倾听别人的观点,分析别人的见解可不可行,其依据是什么,最终需要达成差异性共识。这个差异性共识是基于人性至善、成人达己、大局为重、节制私欲、坚守节操、守住底线等一系列追求真善美的原则,在坚持这些大原则的基础上,我们允许多种意见的存在。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这种思辨性的讨论容易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更加内省,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一个深度的反省,提升其的思维品质、思辨能力,这些都是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用学习策略去推动古文学习,弱化课内文言教学时的逐字逐句翻译,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把一个个精彩的文言故事当作阅读文本,而不是“翻译”文本。
  五、对比阅读策略,撰写重要历史人物点评
  将《淮阴侯列传》中韩信被吕后诱杀的片段与《绛侯周勃世家》中周亚夫被下狱饿死的片段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命运进行思考;对个体价值与王朝制度、功高盖主的大臣如何才能善终进行思考;对帝王应当如何对待有功之臣进行思考;对到整个封建王朝“私天下”的弊端进行思考。
  《越王勾践世家》中勾践在战败后卧薪尝胆、东山再起与吴王姑苏战败自刎而死对比阅读,赞叹勾践不惧屈辱、励精图治,同时也赞赏吴王的临终醒悟、凛然无畏,在大势不可挽回的情况下选择以死谢罪、保全节操。学生对如何对待胜败与人生中大的挫折有了自己的思考,对中华民族不惧失败与屈辱、发愤图强的民族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这样的对比阅读让学生对问题的认知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也增加了阅读的趣味,阅读思辨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史记》的群文阅读中,教师试图“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用分类与比较、联想与想象等方法,给学生搭建起一个更加开阔的思维平台。
  六、读写共生之穿越式对话策略
  “情动于中而发于外”,这句话用来形容很多学生读完《史记》的感受是非常恰当的。教师可采取“穿越式对话”策略(即读写共生策略),引导学生把心中激荡的思潮用文字表达出来。比如,在读完淮阴侯被吕后诱杀的文本之后,我们给韩信写了一封信,题目为《韩信,我想对你说》。信中有劝韩信在高祖建国之初就解甲归田的,有劝韩信收敛锋芒,不要恃才傲物,要多团结小伙伴的;有劝韩信向留候张良学习,明哲保身,急流勇退的;也有劝韩信拼死一搏的,还有人说韩信的结局既是性格悲剧也是命运悲剧,不是高祖拜把子的发小兄弟,他不会完全信赖,反而会忌惮,所以韩信的死是必然的……不一而足。
  这种策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是群文阅读的一种课型,每周的“信件分享课”是学生最期待的。学生为这些赫赫有名的历史英雄人物扼腕叹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到了这些英雄人物走向悲剧结局的过程,这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其思想维度、增加其思想深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巨著,更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史学价值、文学价值、文化价值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推动《史记》的阅读,我们将一直探索。
  
  参考文献:
  [1]夏红梅,郭惠宇.阅读教学与思维品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2]倪岗.中学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施策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基金項目:本文系广东省2020年初中语文教研专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传统经典专题阅读研究——以〈世说新语〉〈史记〉为例》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GDJY-2020-A-zy20】
  作者简介:陈冬梅(1986— ),女,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有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
其他文献
阅读与写作是两种重要的语文素养,在知识和能力的家谱中本是孪生兄妹,也是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早就提出“把写‘挤’进阅读教学”的观点。而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往往存在读与写“油水”分离,读写效益事倍功半的现象。怎么读才能事半功倍,怎么写才能水到渠成?我以为“评点式阅读法”,可以使阅读锦上添花,可以让写作姹紫嫣红,达到读与写的双赢。  一、高中生的阅读现状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是“
我家的老爸特爱唠叨,就差一张嘴成天挂在我身上了,背地里我叫他“唠叨老爸”。  他浓浓的眉毛,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脸,长得挺像我,哦,不对,是我长得挺像他。但是有一样我不像他,那就是他有一张特厉害特爱唠叨的嘴,说起话来就没完没了。而我呢,能不开口时绝不开口,能少说一句就少说一句。  记得那次我得了全年级一等奖,校长要我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发言。天哪!我这人最怕的就是这个了,当时听到这消息,我的腿就发软。我
摘要:以鲁迅作品群文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从知人论世、感性阅读,到整体把握、知性阅读,再到个性发现、批判性阅读,层层推进,让学生在群文阅读过程中达到文本整体把握,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速度,并形成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感性阅读;知性阅读;批判性阅读;有效课堂  群文阅读教学是由教师提出一个话题,组织学生阅读一组主题相近或相反的文章的教学方式。相对于单篇文章精读、细读的特点,“群文阅读教学可以
这两天参加学校高一年级语文视导,接连听了七节语文课,七位老师教的是同一篇课文《记念刘和珍君》。他们集体备课做得到位,教学目标高度统一,教学程序完全一致,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综观这七节课,有几个地方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一、 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突出重点  就《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教学,七位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均为:  1.识记并掌握本文重点字音字形;  2. 熟读全文,把
早在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就认定,“步行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特别对广大老年人(尤其高龄体弱者)来说,步行更是运动健身的首选。   俗话说“人老腿先衰”。双腿是全身重要支柱,一切行走都要靠它。当人随年龄增长开始衰老时,骨质疏松悄然袭来;尤其上了年纪的人,心肺功能减退,全身肌肉逐渐松弛,弹性和收缩力降低,不少人行走缓慢、步履艰难,呈现老年步态。因此,腿脚灵活与否便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衰老的重要指征
A  女孩八九岁的样子,右手拎一根木槌,左腋窝下夹着个显得过大的红漆木盆,里面有几件衣裳,沿着石板小路慢慢走来。这条小路,连接到村边不远处的无名小溪,小小的她a已经往返了无数遍,这就是幽远的后人们所说的她浣纱的路了。  这几年,苎萝小村家家比赛似的种起芍药来,赤芍、白芍都有。东邻西邻家家篱笆外头的芍药,开得热热闹闹,让蜂儿蝶儿都惊讶得乱了方寸。一缕缕幽幽的花香,裹带着村上多少女孩们的梦语,随风飘至
摘要:《项脊轩志》一文中“可容一人居”“然余居于此”“常居于此”“扃牖而居”“不常居”这五处不断突出“居”的内容,将身居陋室、自觅雅趣,居家悲喜、人情重续,久居生情、坚忍不拔,居静怀远、独乐情致,故居情怀、深情萦绕的五方面喜乐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居”字跟“轩”字密切关联,浑然一体。  关键词:“居”;“轩”;核心词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代表作。归有光在行文中紧紧扣住“居”和“轩”这两个字反复
写作的根本目的是表达思想,因此一篇好的文章首先应该言之有物,其次才是技巧的成熟。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空洞浮泛是很多学生作文的通病。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写作对象的观察、体验能力不强。胸中无物,笔下必然乏彩。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根本上说,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笔者想就作文教学中的实例谈谈自己的感想。  寒假结束后的第一次作文课,我布置了一个题目:《我的春节》。要求只
摘要:中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很多,议论文的问题主要有空洞无物,缺乏活气;无我之文,机械套作等。从需要出发,探讨议论文创新的几种文本。  关键词:议论文;存在问题;创新文本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这句诗出自清代诗人赵翼的《论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日更月新的感慨。时代需要创新,生活在创新,同样,反映生活的作文也需要创新。优秀的学生作文应该是体现创新精神的。然而,目前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
A group of professional people posed this question to a group of 4 to 8 year-olds: “What does love mean?” The answers they got were broader and deeper than anyone could have imagined. See what you t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