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心理委员设立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适应时代需要不断创新的实践成果,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该工作仍存在选拔不规范、培训体系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本文从心理委员选拔、培训、管理考核等角度探讨心理委员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可能性。
关键词 心理委员 选拔 培训 管理考核
作者简介:厉云许,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3-181-02
心理委员制度是指在学校班级设立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职责的班委成员的制度①。该制度2004年始于天津大学,随后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以及中小学得到广泛传播,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
至今,心理委员制度设立已有九年的历史,九年来,全国60%以上部属院校已经设置了心理委员,心理委员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他们深入基层、深入学生寝室,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层网络,是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开展的有益补充和辅助力量。心理委员制度健全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增强了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敏锐性,营造了和谐的班级氛围,普及了心理健康教育②。
目前各个高校设立心理委员的情况不尽相同,在实际工作的工作中存在选拔不规范,培训不系统、不连续,管理松散等问题。因此,梳理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高校心理委员工作存在问题
心理委员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一直是各个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但由于存在时间较短、缺乏相应保障制度、人力财力投入不足等原因,心理委员工作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存在:(1)缺乏工作基础;(2)工作职责、角色不明确,缺乏有效指导;(3)培训不足且技能欠缺③(4)工作考核与评价标准不明等问题。
现就高校心理委员工作在选拔聘用、培训、管理与考核等环节存在问题进行简单梳理:
(一)选拔与聘用
心理委员的选拔是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心理委员上岗前需要进行统一的专业培训,任职期间一旦出现不能胜任等情况难以及时调换。选拔环节进行的好坏对于培训、管理、考核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发千钧的作用。
目前,各个学校、各个班级心理委员选拔产生的方式不一,主要有民主选举、自由竞聘,班主任或班级委员指定、其他班干部兼任等方式。据了解,很多学校对于心理委员选拔没有严格的条件设置、规范的筛选程序,如此很难保证心理委员的自身素质和人格特征。
(二)培训
经过选拔、确定聘用的心理委员还只是“准”心理委员,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委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知识、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技能,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
目前高校心理委员培训工作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原则等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从培训内容来讲,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从培训方式来讲,局限于课堂教学、大班教学,案例教学、团体教学、小班教学等形式缺乏使培训质量难以保证;从培训原则方面来讲,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培训不够系统、实用、多样。
(三)管理与考核
为了提高心理委员工作的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对心理委员进行管理、考核还是十分必要的。
现有心理委员考核标准比较重视处理班内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的数量,考核方式也多以辅导员推荐为主。
事实上心理委员考核标准应重视心理委员对班级同学心理素质的影响力以及个人发展能力,应把心理委员在班级内举办心理健康活动的效果与影响力作为考核指标。
高校心理委员工作在选拔、培训、管理和考核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加以改进是增强心理委员工作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二、高校心理委员工作改进措施
针对高校心理委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需要规范心理委员的选拔制度、健全培训制度、严格心理委员的管理和考核,以进一步完善高校心理委员工作。
(一)选拔与聘用
心理委员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心理委员工作的深度、广度,针对心理委员选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在心理委员的选拔条件、选拔方式、选拔程序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
选拔条件:在同学中有较好群众基础和良好人际关系,乐于助人;具献精神、关心集体、关心同学、热心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服务意识;为人开朗、乐观,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较强;能严格遵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保密原则;工作责任心强,道德品质良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成绩优良,在班级的中上游。
选拔方式:通过同学们自愿报名,班级竞选、班主任推荐的方式产生,结合其心理健康普查的结果筛选、培训、聘用④。
选拔程序:第一,同学以自荐的方式填写报名表;第二,结合老师、同学推荐及心理普查结果确定合适人选,并在相关网页上予以公示;第三,一经聘用首任期为一年,根据年度考核结果确定是否连任。
(二)培训
对心理委员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及后期连续培训是心理委员工作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心理委员培训的目标是:了解现状、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明确职责⑤。目前心理委员几个小时的岗前培训完全不能达到这个目标,更不能满足自我成长、帮助他人的实际需要。
系统规范的心理委员培训从知识结构角度来讲,可分为基础学习、专题学习两部分,从时间结点来讲分为岗前培训、后续培训两个时段。
岗前培训主要是基础学习,内容主要是心理学知识培训和技巧性培训。通过相关培训使心理委员了解基础的心理学常识、扩展知识面,增强对心理障碍的辨别能力,端正工作态度。通过技巧性培训使心理委员熟练掌握基本技能,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和洞察能力,增强责任感。 后续培训内容主要是专题学习、是心理委员上岗后陆续完成的。按照不同年级、不同心理问题、掌握的心理知识、技能的深度不同,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使培训具有针对性、连续性。
按照不同的年级培训点各有不同:大一学生重点开展生活适应、学习心理、独立能力、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教育;大二学生重点开展人际交往、自我情绪调节、心理咨询一般知识的培训;大三学生重点开展正确决策能力、自我人格完善等方面的培训;大四学生重点开展就业心理、社会心理的培训;研究生重点开展职业心理、成功心理、人交往等方面的培训。
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可以进行专题讲座或团体辅导,如针对学生中常见的网络成瘾、学习困难、人际交往困难、恋爱失败等进行专题培训。
另外可以鼓励心理委员根据自身需要选修相应的课程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管理与考核
为促进、提高心理委员的工作水平、工作积极性,对心理委员工作效果进行360度评价是十分有必要的。
360度评估系统(360€癋eedback),又称“360度考核法”或“全方位考核法”,是指由员工自己、上司、直接部属、同仁同事甚至顾客等从全方位、各个角度来评估人员的方法。评估内容可能包括沟通技巧、人际关系、领导能力、行政能力等等……通过这种理想的评估,被评估者可以从多种角度的反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长处与发展需求⑥。
借鉴360度评估系统对心理委员工作进行评价,可以从心理委员自身、心理辅导老师或辅导员、班级同学等角度对其工作进行评估。
心理委员自我评价是指该生担任心理委员后,工作任务的完成状况及任职期间身心的成长和变化,包括心理知识、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成长。
心理老师或辅导员的评价:在心理委员的工作中,心理辅导老师、辅导员是其领导者、合作者,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可以在以下角度对其进行评价:(1)接受培训时的表现与成绩;(2)在处理班级突发事件中的表现;(3)日常班级同学动态情况上报情况。
心理委员作为班级干部,工作对象是全班同学,工作任务是在班级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班级活动,及时向中心上报心理危机个案。来自班级同学的评价是心理委员工作评估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1)对心理委员开展心理活动的情况及效果进行评价;(2)对心理委员自身工作水平进行一定的评价。
心理委员制度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亮点和创举,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尝试,在其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以上针对选拔、培训、管理等环节提出的改善措施明确具体、操作方便,期待对心理委员工作有所裨益。
三、改进措施的预期效果
通过以上对高校心理委员工作存在问题的梳理及对策分析,可以从选拔、培训、管理与考核各个环节完善高校心理委员工作,能够取得以下预期效果:
(一)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心理委员,提升心理健康工作的效率
通过细致的选拔、系统连续的培训,严格的考核与管理,高校可以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心理委员。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领导下,广大学生干部积极配展开的,心理委员是沟通老师与学生的桥梁,是开展心理工作的排头兵、通讯员。一批专业、机警、踏实的心理委员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事倍功半。
(二)有利于形成自助—互助的工作局面,解决心理健康工作师资不足的现状
心理委员通过系统培训和日常工作,可以在实践中不断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提升自我,做一个身心和谐、积极向上的大学生,充分实现自助。心理委员在自助基础上通过工作开展、日常言行等影响、帮助职责范围内的其他同学,可以形成自助—助人的工作局面,促进整个班级心理健康和学习气氛不断改善。
(三)有利于校园安全稳定
依据拓扑原理,每个班级心理委员都影响着与他们最亲密、最接近的同学,而这些被影响的同学又继续影响他人,势必将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心理活动的开展、重大心理问题的预警等工作渗透到校园的每一班级、每一个角落,由此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心理问题学生的数量,促进校园的安全稳定,这些也建立心理委员制度的主要目的。
综上,经过九年的探索和尝试,高校心理委员工作已经在高校起步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一工作刚刚开始,在实践、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高校在继续重视心理委员作用的前提下,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步将高校心理委员工作推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注释:
① 詹启生主编.心理委员工作手册.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19.29.41.
②浙江大学马建青教授在第五届全国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⑤詹启生主编.心理委员工作手册[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第41页.
⑥http://baike.baidu.com/view/6378122.htm.
参考文献:
[1]富安兴.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探索.中国德育.2007(5).
[2]邱宝林.实践心理委员模式,让班级拥有“心理咨询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49).
[3]王云辉,刘微浪.高校心理委员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4).
[4]宋英.大学班级增设心理委员的实践探索.中国学校卫生.2005(12).
[5]张文谦,马晓云,李瑜琴.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实践与探讨.思想教育研究.2009(175).
[6]胡伟,胡峰.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高校中的运用.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27).
[7]胡宇,颜沙沙.北京高校心理委员现状调查分析.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23).
[8]徐艳平.试论高校心理委员队伍建设.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
关键词 心理委员 选拔 培训 管理考核
作者简介:厉云许,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3-181-02
心理委员制度是指在学校班级设立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职责的班委成员的制度①。该制度2004年始于天津大学,随后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以及中小学得到广泛传播,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
至今,心理委员制度设立已有九年的历史,九年来,全国60%以上部属院校已经设置了心理委员,心理委员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他们深入基层、深入学生寝室,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层网络,是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开展的有益补充和辅助力量。心理委员制度健全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增强了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敏锐性,营造了和谐的班级氛围,普及了心理健康教育②。
目前各个高校设立心理委员的情况不尽相同,在实际工作的工作中存在选拔不规范,培训不系统、不连续,管理松散等问题。因此,梳理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高校心理委员工作存在问题
心理委员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一直是各个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但由于存在时间较短、缺乏相应保障制度、人力财力投入不足等原因,心理委员工作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存在:(1)缺乏工作基础;(2)工作职责、角色不明确,缺乏有效指导;(3)培训不足且技能欠缺③(4)工作考核与评价标准不明等问题。
现就高校心理委员工作在选拔聘用、培训、管理与考核等环节存在问题进行简单梳理:
(一)选拔与聘用
心理委员的选拔是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心理委员上岗前需要进行统一的专业培训,任职期间一旦出现不能胜任等情况难以及时调换。选拔环节进行的好坏对于培训、管理、考核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发千钧的作用。
目前,各个学校、各个班级心理委员选拔产生的方式不一,主要有民主选举、自由竞聘,班主任或班级委员指定、其他班干部兼任等方式。据了解,很多学校对于心理委员选拔没有严格的条件设置、规范的筛选程序,如此很难保证心理委员的自身素质和人格特征。
(二)培训
经过选拔、确定聘用的心理委员还只是“准”心理委员,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委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知识、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技能,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
目前高校心理委员培训工作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原则等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从培训内容来讲,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从培训方式来讲,局限于课堂教学、大班教学,案例教学、团体教学、小班教学等形式缺乏使培训质量难以保证;从培训原则方面来讲,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培训不够系统、实用、多样。
(三)管理与考核
为了提高心理委员工作的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对心理委员进行管理、考核还是十分必要的。
现有心理委员考核标准比较重视处理班内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的数量,考核方式也多以辅导员推荐为主。
事实上心理委员考核标准应重视心理委员对班级同学心理素质的影响力以及个人发展能力,应把心理委员在班级内举办心理健康活动的效果与影响力作为考核指标。
高校心理委员工作在选拔、培训、管理和考核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加以改进是增强心理委员工作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二、高校心理委员工作改进措施
针对高校心理委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需要规范心理委员的选拔制度、健全培训制度、严格心理委员的管理和考核,以进一步完善高校心理委员工作。
(一)选拔与聘用
心理委员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心理委员工作的深度、广度,针对心理委员选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在心理委员的选拔条件、选拔方式、选拔程序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
选拔条件:在同学中有较好群众基础和良好人际关系,乐于助人;具献精神、关心集体、关心同学、热心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服务意识;为人开朗、乐观,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较强;能严格遵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保密原则;工作责任心强,道德品质良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成绩优良,在班级的中上游。
选拔方式:通过同学们自愿报名,班级竞选、班主任推荐的方式产生,结合其心理健康普查的结果筛选、培训、聘用④。
选拔程序:第一,同学以自荐的方式填写报名表;第二,结合老师、同学推荐及心理普查结果确定合适人选,并在相关网页上予以公示;第三,一经聘用首任期为一年,根据年度考核结果确定是否连任。
(二)培训
对心理委员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及后期连续培训是心理委员工作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心理委员培训的目标是:了解现状、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明确职责⑤。目前心理委员几个小时的岗前培训完全不能达到这个目标,更不能满足自我成长、帮助他人的实际需要。
系统规范的心理委员培训从知识结构角度来讲,可分为基础学习、专题学习两部分,从时间结点来讲分为岗前培训、后续培训两个时段。
岗前培训主要是基础学习,内容主要是心理学知识培训和技巧性培训。通过相关培训使心理委员了解基础的心理学常识、扩展知识面,增强对心理障碍的辨别能力,端正工作态度。通过技巧性培训使心理委员熟练掌握基本技能,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和洞察能力,增强责任感。 后续培训内容主要是专题学习、是心理委员上岗后陆续完成的。按照不同年级、不同心理问题、掌握的心理知识、技能的深度不同,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使培训具有针对性、连续性。
按照不同的年级培训点各有不同:大一学生重点开展生活适应、学习心理、独立能力、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教育;大二学生重点开展人际交往、自我情绪调节、心理咨询一般知识的培训;大三学生重点开展正确决策能力、自我人格完善等方面的培训;大四学生重点开展就业心理、社会心理的培训;研究生重点开展职业心理、成功心理、人交往等方面的培训。
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可以进行专题讲座或团体辅导,如针对学生中常见的网络成瘾、学习困难、人际交往困难、恋爱失败等进行专题培训。
另外可以鼓励心理委员根据自身需要选修相应的课程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管理与考核
为促进、提高心理委员的工作水平、工作积极性,对心理委员工作效果进行360度评价是十分有必要的。
360度评估系统(360€癋eedback),又称“360度考核法”或“全方位考核法”,是指由员工自己、上司、直接部属、同仁同事甚至顾客等从全方位、各个角度来评估人员的方法。评估内容可能包括沟通技巧、人际关系、领导能力、行政能力等等……通过这种理想的评估,被评估者可以从多种角度的反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长处与发展需求⑥。
借鉴360度评估系统对心理委员工作进行评价,可以从心理委员自身、心理辅导老师或辅导员、班级同学等角度对其工作进行评估。
心理委员自我评价是指该生担任心理委员后,工作任务的完成状况及任职期间身心的成长和变化,包括心理知识、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成长。
心理老师或辅导员的评价:在心理委员的工作中,心理辅导老师、辅导员是其领导者、合作者,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可以在以下角度对其进行评价:(1)接受培训时的表现与成绩;(2)在处理班级突发事件中的表现;(3)日常班级同学动态情况上报情况。
心理委员作为班级干部,工作对象是全班同学,工作任务是在班级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班级活动,及时向中心上报心理危机个案。来自班级同学的评价是心理委员工作评估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1)对心理委员开展心理活动的情况及效果进行评价;(2)对心理委员自身工作水平进行一定的评价。
心理委员制度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亮点和创举,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尝试,在其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以上针对选拔、培训、管理等环节提出的改善措施明确具体、操作方便,期待对心理委员工作有所裨益。
三、改进措施的预期效果
通过以上对高校心理委员工作存在问题的梳理及对策分析,可以从选拔、培训、管理与考核各个环节完善高校心理委员工作,能够取得以下预期效果:
(一)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心理委员,提升心理健康工作的效率
通过细致的选拔、系统连续的培训,严格的考核与管理,高校可以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心理委员。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领导下,广大学生干部积极配展开的,心理委员是沟通老师与学生的桥梁,是开展心理工作的排头兵、通讯员。一批专业、机警、踏实的心理委员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事倍功半。
(二)有利于形成自助—互助的工作局面,解决心理健康工作师资不足的现状
心理委员通过系统培训和日常工作,可以在实践中不断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提升自我,做一个身心和谐、积极向上的大学生,充分实现自助。心理委员在自助基础上通过工作开展、日常言行等影响、帮助职责范围内的其他同学,可以形成自助—助人的工作局面,促进整个班级心理健康和学习气氛不断改善。
(三)有利于校园安全稳定
依据拓扑原理,每个班级心理委员都影响着与他们最亲密、最接近的同学,而这些被影响的同学又继续影响他人,势必将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心理活动的开展、重大心理问题的预警等工作渗透到校园的每一班级、每一个角落,由此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心理问题学生的数量,促进校园的安全稳定,这些也建立心理委员制度的主要目的。
综上,经过九年的探索和尝试,高校心理委员工作已经在高校起步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一工作刚刚开始,在实践、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高校在继续重视心理委员作用的前提下,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步将高校心理委员工作推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注释:
① 詹启生主编.心理委员工作手册.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19.29.41.
②浙江大学马建青教授在第五届全国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⑤詹启生主编.心理委员工作手册[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第41页.
⑥http://baike.baidu.com/view/6378122.htm.
参考文献:
[1]富安兴.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探索.中国德育.2007(5).
[2]邱宝林.实践心理委员模式,让班级拥有“心理咨询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49).
[3]王云辉,刘微浪.高校心理委员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4).
[4]宋英.大学班级增设心理委员的实践探索.中国学校卫生.2005(12).
[5]张文谦,马晓云,李瑜琴.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实践与探讨.思想教育研究.2009(175).
[6]胡伟,胡峰.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高校中的运用.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27).
[7]胡宇,颜沙沙.北京高校心理委员现状调查分析.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23).
[8]徐艳平.试论高校心理委员队伍建设.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