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之色变,是“真相”还是“危言”?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in0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涕灭威”西瓜、“乙草胺”草莓、“套药袋”苹果……一个个关于农药残留的“新闻”,让公众闻之色变,更让很多农产品产地和农户遭受当头棒击,恍如灾难。有农药残留的农产品是否一定不合格?检出残留超标的产品吃下后离“癌”不远了吗……面对消费者关注的有关“农药残留”的几大疑问,笔者通过采访权威专家,为大家揭开危言背后的真相。
   高毒农药长期没禁止?
   在刚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中,对农药的使用实行了更加严格的管理,禁止将剧毒、高毒农药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药材。
   由于是在食品安全法中首提剧毒、高毒农药的禁令,一度被解读为我国高毒农药一直可以用于上述产品。
   “从农业部门的规章,到国务院条例,对高毒、剧毒农药都作出了范围的限制,严管下,使用比例也逐年下降。此次在食品安全法中,是将这一禁令提升到了法律的高度。”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所长隋鹏飞指出,10年前,高毒农药在农药中占比近30%,现在不到1.7%。
   农药残留=不安全?
   “农药如果使用规范,是安全可控的。但是不少消费者都认为,有农残就等同于不安全,甚至故意去选择‘虫眼菜’。”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说,这其实是混淆了“农药残留”和“农残超标”的概念。
   专家介绍,蔬菜使用农药很正常,全世界无一例外。只要严格执行停药期和严格用药范围,农药残留是可以降解到安全标准范围内的,而此时产品就是安全的。而农药残留标准,通常是在实验室数据基础上,再放大百倍量、确定的安全标准。也就是说,即使出现了小概率的超标事件,也不代表对人体有害。
   蔬菜农残超标“很普遍”?
   从农业部近年来的例行监测结果看,食品农药残留合格率也正逐年提高,2014年全国各类蔬菜的合格率已达96.3%。
   来自农业部蔬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信息也显示,近年来甲胺磷、对硫磷等禁用农药基本没有检出;氧乐果、克百威等限用农药的检出和超标的次数也大大降低,已不是造成蔬菜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检出值也逐步降低,虽然仍有部分蔬菜有农药残留检出,但普遍检出值并不高,基本都低于限量值。
   “我们在农产品生产之前就与农民签订药残检验合同,如果发现谁家的农残超标不仅会退回当批次的产品,还会影响到日后的合作。”辽宁省盘锦市金社裕农供销集团总经理巩金生告诉笔者,虽然有些种类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农药在所难免,但是农药自身具有挥发性,再加上从用量上面严格控制,几乎很少检验到农残超标的产品。
   含致癌物质就会“致癌”?
   “离开剂量去谈毒性不科学,‘长期大量食用致癌’本身就是一个不科学的表述。”厉曙光说,“不合格”不等于不安全,更不等于“有毒”;含有致癌物质不等于一定“致癌”,还需要看剂量和接触的时间,这需要明确区分清楚。“简单说,就是要说清楚多长时间、多大量。”
   例如,曾引发沸沸扬扬热议的“含三氯生牙膏致癌”,就算每天吃一管牙膏也没有安全风险;按照目前曝光的草莓中乙草胺最高值计算,每天都吃一公斤草莓也不碍事;曾检出塑化剂的白酒,每人每天喝一公斤,也达不到耐受值。
   “如果真的出现不合格,该罚就重罚,但没必要用耸人听闻的说法,去挑战消费者的接受度。”厉曙光说,这既不科学、更不理性。
   一次超标就整体防范?
   在我国最大的草莓生产基地辽宁省东港市,因为一条“草莓可能含有致癌农药”的报道,4月26日九九草莓价格每斤6~7元,仅仅两天就降到2~3元,下滑幅度最高可达60%左右,甜查理及冷棚草莓收购价格一度降到1元左右。
   “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恐惧已经到了三人成虎的地步。”多位专家如此表示。消费者缺乏专业性,在食品安全信息上更是“宁可信其有”,有时候就会以偏概全、以小见大、以点代面,导致一些个别现象被不断放大,加深人们的恐慌情绪。
   专家认为,目前市面上公布的蔬菜农残检测结果主要来自于三方面:政府部门、第三方检测机构和媒体。但检测仅仅对样本或该批次负责任,因为一次检测超标,就去否定整个行业,甚至永远远离这一农产品,完全没必要。
   农户一次次“中枪”该咋办?
   10年前已被《新闻记者》杂志评为年度十大假新闻的 “打针西瓜”传言,每到夏季就卷土重来,让瓜农头疼不已;本是42天左右正常出栏的白羽鸡,在冠上“速生鸡”的名头后让消费者谈之色变;说面包含有“鞋底”成分,让不少企业的产品一度滞销;更别说在新媒体时代,牛奶致癌、猪肉含砷等经久不衰的谣言不时在朋友圈、微博刺激着消费者神经,对农业造成的损失动辄过亿元……
   细究种种“危言”肆虐原因,有专家认为:“一是传播谣言者影响力远远超过辟谣的人,二是消费者倾向于把他们最先接收到的信息当真,三是消费者对负面的消息更容易相信。”
   专家认为,政府监管部门、科普组织都应加强与公众间的“风险交流”,及时释疑解惑,成为不实信息的“过滤器”、网络情绪的“缓冲器”和公众的“定心石”,向消费者传递理性的声音,才能逐步消除公众的焦虑感。
其他文献
公路养护管理是公路行业最基本的职能。面对繁重的公路养护管理任务,河南省西峡县公路管理局依据“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和人本化”的管理要求,正积极行动,大力推进。  在西峡总面积3453平方公里的山峰河川之间,纵横交织着国道311、312、209线,省道331、335、249线,形成了以国道、省道为骨架,以乡村路、旅游路为支脉的公路交通网络。  “西峡县公路管理局是河南省最大的县局,里程长、任务重,条
期刊
国土资源部日前下发《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将保护耕地作为土地管理的首要任务,全面强化规划统筹、用途管制、用地节约和执法监管,加快建立共同责任、经济激励和社会监督机制,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耕地实有面积基本稳定、质量不下降。  《通知》强调,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确需
期刊
在菊科莴苣属植物中,根垂直坚强,挺立一种美妙的胃口,每一片叶子都长得认真,像是拦住阳光西行,恐怕就是莴苣了。  不错,莴苣虽然属于中产阶层,是一种家常菜,以入口清脆、清爽、清新方式存入食谱档案,但它淡泊在食谱中的排名。沉到菜谱的底层,抑或配角一下,当个冷菜,哪怕做个腌菜,竟很知足。然“三清”高照菜园,给人以开了春的兴奋,簇拥的绿色从不张扬,却是铁定的春的使者。我们虽不垂涎,但生津是难免的。  莴苣
期刊
在如今的农村,50岁以下的人对于酒埕这种酒器大多较为陌生。它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陶器,黑灰色,无釉无瓷,完全由民间窑匠所制造,并用作酒器。  酒埕的埕就是酒瓮,圆口,三足,中瓮,用来暖酒。中原地区四季分明,十冬腊月,年来节到,凉酒刺胃伤肝,不利健身,故将凉酒倒在中间的瓮中,点燃后发出蓝色火焰,把盛酒的砂壶放在上边炖沸,然后饮用。  对于快节奏的现代人来说,酒器无非是一种盛酒的器皿,非常随意。工业化模
期刊
近日,中央党的群众路線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深化“四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的通知》要求,坚决纠正不按标准及时足额发放征地拆迁补偿款;坚决纠正在城乡低保工作中错保漏保、徇私舞弊;严肃查处发放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操作中弄虚作假等。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日前在部分省份调查中发现,部分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一些惠农政策在基层执行过程中走了样,侵害农民权益的
期刊
能被孔子反复夸赞的蔬菜,除了芹菜,一时还找不出下家。孔子在《诗经·小雅·采菽》里这样记述芹菜的功用和高端:“觱沸槛泉,言采其芹。君子来朝,言观其旂。”意思是,在翻腾喷涌泉水边,我下水去采芹。古代帽上插芹是君子的象征。这里描写的是诸侯上朝时极为壮观的场面。诗人本能地采芹而美仪表,既是礼仪需要,更是身份象征。芹菜最初颂扬的原来还不是它的美味,而是它的美观!由此可知,芹菜在古代是一种最美的花。把花种在地
期刊
农谚道:“夏粮丰收,全年主动,以秋补夏,担惊受怕。”在经济出现下行压力的大背景下,夏粮的“十一连丰”无疑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增添了一抹亮色。  展望全年,夏粮丰收为确保口粮的绝对安全打下稳固的基础。与此同时,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粮食生产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不容忽视。    为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奠定稳固基础  农业丰,天下安。夏粮的稳产对于稳增长、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为全年的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期刊
6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做好粮食收储和仓储设施建设工作进行部署,并研究决定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分析人士认为,在夏粮“十一连丰”的大背景下,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一系列相关部署,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制度安排,体现出国家对我国粮食安全和粮食生产可持续性问题的高度关注,意义十分重大。  “国家粮食连年丰收,粮食总量节节攀升,仓储设施自然也要跟上。可以说,做好粮食收储对保障粮食安全问题具有
期刊
实在不会买菜,不要紧,到了菜场,先买点洋葱,准没有错。洋葱不仅营养丰富,保健、药疗功能也很强。大多数摊点,准有洋葱;最不显眼的位置,准是洋葱;最好识别的,就是洋葱;价格最没有多大起伏的,还是洋葱。世界真的很奇妙,知之好不如用之好,用之好不如乐之好。生活质量之所以提高,是因为不仅仅吃得饱一样,还要吃得好。就好比一条路,我们往往以为它到终点了,其实它只是另一个起点。洋葱之于蔬菜,更在于调味、佐餐。洋葱
期刊
在许多人的记忆里,都流淌着一条河流,她承载着我们童年捕鱼摸虾、游泳玩耍的美好时光。那清澈见底的河水,那自由浅翔的鱼群,以及岸边随风摇曳的水草,时时撩动着我们对家乡的思绪和情结。  也不知从何时起,家乡的河流开始发生了变化,变得污浊、难闻,没了鱼虾,甚至垃圾堆积,河道阻断,水流消失,就连那曾经伴随我们垂钓的小桥,也残迹斑斑,成了摆设。如今,说起家乡的河流,除了對美好往事的回忆,就是对现状的无奈和叹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