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治理法治化的程序正义进路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huishup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寻大学治理法治化的路径,是高等教育法律研究的经典议题.程序正义是法治与恣意而治的分水岭.公平、公正与公开是大学治理程序正义图谱的三项基本要素,是大学治理迈向良法善治的核心要义.大学治理缘何选择程序法治与大学治理何以走向程序法治是大学治理法治化亟待回应的两项基本议题.基于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的法律乃至宪法保障原理,高等教育领域的立法和政府规制,往往相对谦抑且赋予大学以较为广泛的自治空间.国家对学术自治的监督,更多基于程序规制的原则展开,而较少介入大学专业判断的实体裁量部分.大学治理法治化选择程序正义进路的动因包括:大学治理的公法属性与大学的公法地位、学术自治的特殊性、新型法律纠纷的复杂性以及高等教育领域人权保障的诉求等.大学治理法治化之所以能够走向程序正义进路,得益于法定程序条款的增加与行政程序立法的特殊适用、政府监管对师生程序性权利的普遍关注、司法审查介入大学自治的程序审查及高等教育领域行业规范的程序规制.由此可见,程序正义规则并非一种内生的、自生自发的秩序,而是借由立法监督、司法审查、政府监管以及行业规范等多重规制力量的介入,能够较好地回应大学作为特殊公域的属性以及师生权利救济的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秩序.重审大学治理法治化的程序正义进路,需呼唤学术自我规制的“程序化”变革,以便更好地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增进大学裁量决定的实质合法性与正当性.
其他文献
高校学生是否具有雇员身份,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严重分歧.无论是原劳动部309号文第12条的基本立场,还是各学说争论背后所蕴含的共识,均表明学生雇员身份认定的首要问题在于如何处理劳动和教育的关系.在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和劳动关系调整模式之下,采取劳动和教育的“两分法”认定学生的雇员身份具有可行性,即基于实质的内容识别劳动要素和教育要素,以确定学生用工属于教育关系还是经济关系.只有排除学生用工中作为教育的特殊性要素,才能在经济关系中按照一般性的标准作出学生雇员身份的认定.“两分法”的思路遵循了雇员身份判断的一般性
COOP教育模式是美国辛辛那提大学1905年提出并实施的,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本科阶段在企业的工作实践,其基本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我国现行的工程教育重专业知识传授,轻工程实习和社会实践,很多学校的教学计划都是整齐划一的.在大工业时代,整齐划一的教育也许是合理和有效的,但在今天,社会、产业、岗位都在变,对人的要求也在变.今天的学生最重要的不再是知道什么,而是能否创造性地思维和行动.今天的教育也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解放学生的心智,释放学生的内在潜力,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COOP教育充分利用企业和社会的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在我国直至20世纪初期才出现.自1917年北京大学创办研究所开启国人自办研究生教育的历史,至今已逾百年.经过百年探索,我国从不具备培养高层次知识人才的能力到逐步成长为世界上的研究生教育大国,从学习借鉴与尝试探索到逐步走出了一条既适合国情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道路.
期刊
2020年开始实施的高考选考科目要求“3+3”模式,有效解决了原有“3+3”模式存在的物理弃考问题,“3+1+2”模式则通过设置首选科目的方式基本解决了物理弃考问题.然而,“3+1+2”模式衍生出来的化学弃考问题压缩了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四个学科门类部分专业类科学设置选考科目要求的选择空间.《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则在整合两种模式选考科目要求的同时迅速解决了化学弃考的问题.三个版本《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的依次出台是一个选考科目要求不断优化、选考科目地位不断调整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趋势,就是从过去作为层次的职业教育,向作为类型的职业教育转变,也就是职业教育从原有的教育大体系分离出来,成为与整个普通教育体系并行的独立体系.但从长远来看,构建作为类型的、与普通教育完全分离的职业教育独立体系并不是一种适当的选择.要从深层次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真正建立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走“职普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之路才是一种重要选择.因此,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要素
刘丽正在读高中,每周末回家和父母团聚令她倍感愉快.这个周末,她同往常一样回到家里,但由于心中有一个问题没想通,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晚饭时,妈妈问:“怎么了,丽丽?是不是在学校遇到了不开心的事?”rn“是的,我很不开心.因为我的许多好朋友都没有真心对待我.”刘丽激动地说.
期刊
在线教学在“停课不停学”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疫情后的常态教学中如何融入在线教学就成为了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区域教育管理者对在线教学的具体实施具有关键的引领作用,因此关注其支持在线教学融入常态教学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江苏省教育厅委托的大规模中小学在线教学调查为基础,基于整合技术接受模型和期望确认模型构建了影响区域教育管理者支持在常态教学中融入在线教学的意愿模型.通过对江苏省各市区教育管理者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区域教育管理者在整体上较支持在常态教学中融入在线教学;在专业差异方面,艺体
专业标准是规范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纲领文件.构建科学适切的专业标准是开放大学转型发展的必要任务,在满足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基本要求的同时要体现开放教育灵活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开放大学专业标准的构建要以国家标准与相关政策为基础,主动对接发展需要,以期对高等继续教育通用专业标准的研制有所裨益.
近三十年来,因果推断方法取得长足发展,已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流量化方法,在教育量化研究中亦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戴维?卡德、乔舒亚?D?安格里斯特与吉多?W?因本斯,以表彰他们在推动因果推断方法发展与应用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先讨论教育研究兼具人文关怀和科学理性的双重属性,阐明获取有效的因果证据对推动教育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意义,再详细介绍诺奖得主在教育收益率、小班化教学效果、学校投入对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最后对当前我国教育因果推断研究
郝强是一所寄宿制高中的学生,周末回家同妈妈讲到学校的语文老师时,说:“我们班这个老夫子,太固执了.前些天,语文课代表建议他周末带我们文学小组去茅山采风,你猜他怎么说——\'带你们去,其他同学不难受吗?\'还有上星期,我请他自习课带我们去阅览室读报刊,他又予以拒绝——\'这事得校长点头!\'搞得我这个班长在同学中间一点面子都没有.”
期刊